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人吃過的東西最多,一個是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個就是出生在湖北的明朝太醫李時珍。《明史·列傳一百八十七》中詳細地記載了李時珍整理出《本草綱目》的全過程,這本巨著創造了一種獨特而完備的分類法,將當時的植物、動物、礦物等諸多品類進行了詳細分類,現在看來仍然非常先進。
早在四百多年前,湖北人李時珍就將野生動物納入不可食用的範圍。《本草綱目》中詳細地分析了這些動物不可食用的原因。《明史》記載,明神宗萬曆六年,初稿完成,多次實地考察和臨床檢驗之後,這本書於萬曆二十五年正式發行天下。此時李時珍已經去世三年之久,他沒有等到自己的心血成書的這一天。
在四百多年的歲月流轉中,人們往往只注意到《本草綱目》中的藥方,卻忘記了李時珍對人性貪慾的洞察,沒有聽見李時珍發出的警告。東壁土、人中黃、二月霜、鍛灶灰這些奇奇怪怪的藥引子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嘲諷譏笑之聲不絕於耳。李時珍效仿神農,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艱辛所得的心血之作,絕對不是輕易就可以褻瀆的。
"人之所以生病,多半是因為行為,人行為不端正,多半是因為內心的貪慾。"這是李時珍從嘉靖年間離開太醫院遊行民間三十餘載的心得。救死扶傷的行醫生涯中,他目睹了太多的病例,可憐卻又不值得同情。《明史》中多有敘述當時的人因為口腹之慾而患病的例子,李時珍診治了他們,同時也嚴肅地警告了他們。
嘉靖三十一年,李時珍開始將畢生行醫心得進行總結,對很多動物的食用問題作出了分析。這是來自四百多年前的聲音,但是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充耳不聞。"諸鳥有毒,食之殺人"這是李時珍對鳥類的記述。不僅如此,對於很多走獸、水禽乃至昆蟲,他都分析了它們的毒性和食用性,其中很多是不能吃的。
孔雀、烏鴉、鴛鴦、豪豬、穿山甲、果子狸、黃鼠狼……將近四百多種動物,都有小毒甚至大毒,李時珍嚴格地從味道、性質、對人體的傷寒方面進行了剖析,其拳拳之心可見如此。最讓我感動的是,蚯蚓、蟑螂、蝗蟲、螞蟻這些昆蟲也被記錄在了《本草綱目》中,不由地感嘆人這種動物的可怕,感嘆李時珍的偉大。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假使沒有李時珍,自大明開始不知有多少人因為愚痴而喪命,不知有多少場瘟疫要橫行。在泥沼中庸庸碌碌的眾生,多半是欲望的奴隸,穿行在他們中間的李時珍何嘗不知道?但他沒有辦法勸阻,人心是最複雜的東西,他只能將自己的呼喚寫在書中,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告誡人們,不要太貪。
大明皇家太醫李時珍,從嘉靖皇帝的朝堂走下來,孤身前往紛雜的江湖,是何等的胸襟?一個醫生,要在他的醫書當中不厭其煩地描述各種動植物的食用性,這裡面有多少無奈和悲涼?自炎黃以來,有哪一位醫生有這樣的遠見和慈悲?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有哪一位風流人物能夠如此愛護黎民百姓?只有李時珍一人而已。
可惜,四百多年過去了,大明走了,大清走了,民國也走了,今天的人們依舊被欲望裹挾,聽不見李時珍的呼喚。長夜漫漫,湖北儒醫李時珍,不知泉下作何感想?我們應當感念先生,更應當聽見先生的呼喊,讓欲望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