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直到公元50年,猶太教和基督教都還彼此相安無事,到底是什麼讓二者最終走向了分裂呢?
據《新約使徒行者傳》第15章記載,這一切要從聖徒保羅的主張開始講起。
公元50年至60年之間,保羅試圖勸說耶路撒冷教會領袖,皈依基督教的外邦人不必遵守部分「摩西的律法」。
他的理由是,放鬆摩西律法的嚴格要求,可以鼓勵更多的外邦人加入基督教。
這其實是基督教影響力飛速擴張的重要時機,後來上千年,都是因為這個提議,基督教才會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廣泛影響。
但在最初,這個提議受到了非常激烈的反對。反對者主要以羅馬教會為主,他們歷經多年的發展,形成了非常嚴格的篩選制度,理由是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考驗信徒的忠誠,缺點也很明顯,不僅極大地限制了規模,還引來古羅馬帝國的強烈敵意和猜忌。
最終,耶路撒冷教會沒有完全採用保羅的提議,但也沒有接受保羅反對者的要求,而是使用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這個方案最終被寫入了《新約》。
但是,也有另外一個說法,即折中方案並沒有被各方所採用,反而造成了基督教的分裂,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保羅聲稱「摩西的律法」已經過時,但另一方面,猶太基督教徒卻仍在堅持奉行「摩西律法」,雖然保羅代表的基督教派把他們邊緣化了,可這種獨特的特色仍然被保留了數個世紀之久。
隨著保羅書寫的《新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地,雙方在教義上發生的分歧也越來越尖銳。
這造成了什麼後果呢?
無論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宗教,往往都是通過法律、習俗,及相關的儀式等進行延續,小分歧和個體的背叛無法影響這種傳承。
可是,整個民族與另一教派發生了不可調和的分歧,很容易被視為是對自身身份的拒絕和排斥,而這很容易被理解為背叛,這在基督教的分裂史上有過不止一次,也發生過不止一次的悲劇。
然而,保羅的初衷是怎樣呢?據《羅馬傳》記載,他想把外邦人融入基督教,是在「用嫁接的方法」,把「野橄欖枝接入生長茂盛的橄欖根上」。
可這種想法與猶太人的堅守傳統的思維方式完全不相容,反而造成了互相牴觸的兩個團體。
早在公元50年之前,耶路撒冷教會與羅馬教會就分成東西兩個教派,彼此間鬥得不可開交。
在誕生了大量知名學者和著作的同時,也造成了因教義理解不同、社會條件和外部事件等多種因素而形成的不同發展歷程。
直到公元70年,古羅馬軍隊摧毀了耶路撒冷聖殿,積累許久的矛盾終於爆發。
羅馬教會把這視為上帝對猶太人的棄絕,對自己信仰的鼓勵,但是,猶太教卻認為,這就像父親懲罰兒女一樣,嚴重,卻不至於到如此地步。
這還只是精神方面,從物質方面來講,羅馬第九任皇帝韋帕薌自公元70年以後,針對猶太人徵收丁稅,對於促使所有人遠離猶太人,也起了強烈的推進作用。
當這兩方面的原因湊到一起,公元70年便成了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基督教和猶太教的關係再沒辦法回到從前,不僅教義的分歧越來越大,基督教針對猶太人實施了一系列的「歧視性教義」,造成了許多流血事件和迫害案,更加重了彼此間的仇恨。
這種「歧視性的教義」也因此被視為是導致二戰時期的猶太人大屠殺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