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保羅:基督教的真正「創始人」

2021-01-13 澎湃新聞

       基督宗教到底有多少個教派?恐怕永遠是一個不可能準確回答的問題。不說那些曾經在歷史長河中浮出水面,後來又復潛入深深河底的教派,僅僅是現存的教派數量,也很難具體統計,以「林立」來形容,恐怕不算言過其實。

       這些不可計數的教派,有一個共同的源頭,就是公元前後眾多猶太教改革運動中的一個小小的改革派別:猶太教耶穌派。這個派別小到什麼程度呢?只有十三個人。

       他們有一張著名的合影,就是李奧納多•達•芬奇繪在米蘭的恩寵聖母多明我會院餐廳牆上的大型壁畫《最後的晚餐》。基督宗教從最初的這十三個人,延綿逶迤兩千多年,發展到今天約佔全球人口33.39%的二十四億信徒,這是何其恢宏壯麗的一幅圖卷!

       我們將以基督宗教諸教派的起源為線索,用五篇文章來講述一下這幅圖卷中的幾個片段和若干人物的故事。此文為第一篇。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

       基督宗教教派中的犖犖大者,不外乎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和聖公會,其中聖公會有時獨立,有時歸入基督新教。嚴格說來,其實自耶穌受難後,耶穌派就開始分裂,按照教會的說法,叫做出現各種「異端」。這些分裂中最大的一次,就是發生在1054年的東西大分裂,結果就是東正教和天主教分道揚鑣。

       要講清楚東西大分裂的來龍去脈,不能從1054年的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兩大主教相互「破門」 談起,而要往前追溯。追溯多少年呢?不用太多,只要一千來年吧,從宗徒保祿(Paulus)——又名掃羅(Saul)——又名保羅(Paul)——談起。

 「保祿」「掃羅」「保羅」,他是誰?

       第一個問題來了:這個人到底叫什麼?

保祿畫像

       在聖經中,這位宗徒先後有兩個名字。一個是「掃羅」,也叫「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大數」是掃羅出生地的新教譯名,天主教的翻譯是「塔爾索」,是一座位於今天土耳其中南部,東地中海的北岸的城市。他的另一個名字就是「保祿」,「保羅」是這個拉丁文名字的英文化。

       由於保祿原本是堅定的法利賽人(當時猶太教四大派別之一,現代猶太教的源頭),後來因為遇到某種神秘體驗,據他自己說是在路上被已經升天的耶穌所呼召,轉而皈依耶穌派。所以,有一個廣泛的誤解認為「掃羅」是他皈依耶穌派之前的名字,皈依之後改名為「保祿」。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作為血統上和文化上的猶太人,他在猶太社群中使用的是猶太名字「掃羅」;而作為法律上的羅馬公民,他的名字就是羅馬化了的「保祿」。

耶穌呼召保祿

       「保祿」這個名字本身,具有重大的意義,其中隱藏著後世很多重大問題的根源,那就是——保祿的羅馬公民身份。如果沒有保祿的羅馬公民身份,很有可能不會有基督教的存在。作為公元前後猶太教改革運動中的一個小小的改革教派的耶穌派,不但不會成為延綿兩千年的宏偉宗教,甚至可能像同時期的很多其他猶太教改革教派一樣,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了。

       如果沒有保祿的羅馬公民身份,即便基督教能夠開枝散葉,也很有可能長期局限在東地中海沿岸地區發展,就算不在隨後的猶太羅馬戰爭後被團滅,也很難在羅馬帝國的首都長期傳教,廣泛發展社會各階層信徒,以至於最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羅馬公民權有多大神通?

       那麼,保祿的羅馬帝國公民身份,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保祿生活時代的羅馬公民權,跟公元212年羅馬卡拉卡拉皇帝(Caracalla)普授公民權之後的羅馬公民權,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具體說來,跟其他宗徒比起來,羅馬公民權帶給保祿的特權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帝國境內各行省間毫無阻礙通行的便利,二是不受任何羅馬法律和法庭之外的審判的司法保障。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享受全球免籤和治外法權,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除叛國罪外,羅馬公民不受死刑——對照耶穌和其他早期殉教者的遭遇,就可以知道這一點是何其的珍貴。而這些權利,是包括首席宗徒西滿伯多祿在內的其他宗徒們所望塵莫及的。

       憑著全球免籤的特權,保祿在宗徒們羨慕的目光中,從耶路撒冷到羅馬,進行了多達三次的傳教旅行,足跡遍布東地中海東岸和北岸的小亞細亞、希臘、直至羅馬以南的亞平寧半島。保祿所到之處,大搖大擺地傳教、串聯、培訓幹部、發展基層,很快編制起了一張從耶路撒冷到羅馬的無形大網,將保祿所理解並發展和豐富起來的新興基督宗教,向西傳入歐洲的心臟。保祿「外邦人的宗徒」的稱號,正是由此而來。直到公元57年,保祿第三次傳教歸來,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被猶太教祭司們誣告而被捕。

保祿在雅典傳教

       被捕的時候,保祿使用了作為羅馬公民的司法特權。憑藉著「cīvis rōmānus sum(我是羅馬公民)」的宣告,他不但逃過了耶穌所經受的鞭打,還為自己爭取來了與祭司們公開進行庭審論戰的機會。這場論戰,是一個可以鮮明體現保祿性格的段子。

耶穌派分子VS猶太教祭司:沒有被釘上十字架,沒有被亂石打死

       在保祿之前,已經發生了兩場針對耶穌派分子的庭審論戰。控方都是猶太教高級祭司集團,起訴罪名都是煽動叛亂,陰謀顛覆猶太國家。

       如果按照耶穌生於公元元年來計算(此事大有爭議,我們姑且不論),第一場庭審論戰發生在公元33年,針對的正是耶穌本人,保祿名義上的老師。耶穌的論戰策略是不說話,最多就是宣認了一下自己確實是「天主子」,除此之外就是默不作聲。論戰的結果無人不知: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

耶穌受審

       依然由耶穌生年為基準,第二場論戰發生在公元36年,針對的是耶穌的弟子斯德望,初期教會的財政部長,保祿的前輩。斯德望的策略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發表了長篇大論的演講,從猶太民族的初代祖宗「聖祖」亞巴郎開始,歷數猶太人罄竹難書的歷史反革命罪行,喊出了「哪一位先知,你們的祖先沒有迫害過」這樣滿懷深情振聾發聵的革命口號。論戰結果很多人也知道:斯德望被拉出耶路撒冷城外亂石打死。當時還是耶穌派敵人的保祿就站在旁邊,幫行刑者看守衣服,對斯德望的遭遇親眼得見,看得真真的。

斯德望被亂石打死

       當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公元58年,輪到保祿站在被告席上的時候,他採取了什麼樣的策略呢?答案就是:分化瓦解加統一戰線。出身於法利賽人家庭的保祿,自幼接受嚴格的猶太教律法訓練,按他自己的話,「對祖傳的法律,曾受過精確的教育」。因此,當深諳猶太教不同教派教義中精微差異的保祿看到站在起訴席上的,既有信神靈信天使信復活的本家親戚法利賽人,也有什麼都不信的撒杜塞人的時候,不由得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對法利賽人大喊起法利賽人之間的黑話,什麼「我是法利賽人」啊,什麼「我信復活」啊,其中尤其有說服力的一句是:「我爹是法利賽人!」此言一出,當庭大亂。法利賽人開始為保祿辯護,卻激起了撒杜塞人的怒火,雙方你來我往,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把保祿晾在了一邊。

       莊嚴肅穆的針對耶穌派反動分子的庭審論戰,頓時演變成了起訴方內部的爭吵直至群毆。等到他們終於想起今天來這裡到底是來做什麼的時候,才發現機智的保祿在羅馬衛隊的保護下,早已安然退場。

       後來,保祿又憑藉著司法特權,以上訴於皇帝為理由,由羅馬衛隊護送,經海路於公元61年抵達羅馬,自此在羅馬定居傳教,授徒著書,直到67年(也有一說是64年)在大規模迫害基督教徒的運動中被傳說中火燒過自己首都的暴君尼祿所殺。

保祿殉道

       保祿的成就和在基督教中的地位,看一個數字就可以知道:保祿給各地教會的牧函,佔了全部新約27卷中的13卷,也就是說,新約聖經一半的內容,都是保祿一個人的著作。有人說,基督教其實應該稱為「保祿教」,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原本作為猶太人民族宗教的猶太教,先是在耶穌所創立的耶穌派的改革下,打開了允許外邦人進入的缺口。又經過保祿這麼一折騰,耶穌派真正變成了獨立的宗教,正式成為後世基督宗教所有教派源頭的原始基督教,也叫宗徒基督教。

       就這樣,一個原本發源於東方的,具備深厚東方群眾基礎和東方文化底蘊的徹頭徹尾的傳統東方宗教的改革派別,變成了以西方的羅馬為中心的,在異教徒之中鶴立雞群的新興西方宗教。

       而基督教的真正成熟,還要直到公元135年猶太羅馬戰爭最後一役,帝國軍攻陷耶路撒冷,焚毀猶太聖殿,徹底摧毀了猶太人自治政權之後。從那時起,自戰爭中浴火重生的原始基督教,才展翅飛向屬於它的黎明。然而,在它騰空而起的腳下,隱隱約約地,一抹東西宗教傳統對立的陰影,正在瀰漫開來。

原始基督教的傳播。圖中深藍色為公元325年傳播區域,淺藍色為公元600年傳播區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基督教講章:被囚獄中失去自由的使徒保羅,生活態度如何?
    《腓立比書》稱為保羅的監獄書信,另外三卷是《以弗所書》、《歌羅西書》和《腓立門書》。腓立比書還被稱為喜樂的書信,體現了保羅在監獄中仍然存著美好的生活態度。監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隔離,並且是長期的。因為是完全失去人身自由,衣食住行都是極度的缺乏。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路加是保羅的門徒嗎
    在基督教的傳說中,保羅大約是耶穌同時期的人(公元3-67年),他是將基督教傳到外邦人的關鍵人物。使徒行傳寫他早期曾迫害教會,但後來歸化耶穌,在他的一生裡有三次(或以上)外出布道,足跡遍至小亞細亞、希臘、義大利各地,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許多教會,影響深遠。
  • 基督教如何真正的看待同性戀
    因為我是心理諮詢師的緣故,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人懷著疑問的語氣諮詢我,基督教真的反對同性戀嗎?同性戀真的是基督教的十宗罪嗎?同性戀在基督教裡是下地獄,是魔鬼嗎?剛開始我遇到的時候總是很謹慎小心的含糊其辭。無非就是不讓他們多想,或者少想。
  • 使徒保羅的人生兩個階段
    保羅使徒保羅被稱為外邦人的使徒。從人的角度來看,他的一生很失敗。沒有婚姻,沒有兒女,最後被砍頭而死。保羅保羅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羅馬人。這是在使徒行轉中所記載的。另外我們也間接得知,為何保羅是被砍頭,而不是被釘十字架!因為羅馬人只將羅馬國籍以外的人釘十字架!受教程度:聖經記載了保羅是受教於迦瑪列的名下。迦瑪列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教法師。在使徒行轉中記載了當時因迦瑪列的言辭,以色列民才停止了對使徒的迫害。徒:5:34-40。可見,迦瑪列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也就是保羅所受教的程度相當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 使徒保羅的傳家寶
    甚至可以說,真正的無價傳家寶一定是無形的。比如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品德。當然,還有更加珍貴的,比如一份信仰!所以,當我今天再次來到《提摩太後書》,來到這卷使徒保羅流傳下來的最後遺作的時候,尤其是看到他對自己珍愛的學生提摩太的殷殷囑託與反覆叮嚀的時候,就如同看到保羅正在將一件極致珍貴的傳家寶交到提摩太的手中,並反覆告誡他要常常守著、牢牢地守著,絕不可讓它失落!保羅交於提摩太的是什麼?
  • 「聖經」使徒保羅所依靠的,是聖靈和神的大能
    使徒保羅所依靠的是聖靈和神的大能在這一章的開始,使徒保羅就接著上一章的話題說,他傳道給哥林多教會的眾人,不是靠著自己的聰明與智慧,也沒有使用巧妙的言語,而是依靠的聖靈與神的大能,為要叫哥林多教會的眾人對於神的相信不是出於人的智慧
  • 【學術觀點】劉南陽:論寓意解經法在基督教與猶太教分離過程中的作用
    然而,在導致基督教與猶太教分道揚鑣問題上真正發揮重要作用的卻是寓意解經法(Allegorical method)。所謂寓意解經法指的是尋找經文字裡行間可能包括的隱意,「暗示經文的真正含義是隱藏在字面的背後。換言之,經文成了某類延伸的隱喻,指向隱藏在它背後的概念」 。這一方法被猶太人和基督徒用來解釋聖經經文。
  • 從宙斯到耶和華:希臘人是如何皈依基督教的?
    只不過「公民大會/教會」這個詞在基督教的使用中不再擁有政治的含義,而是神學的含義了。保羅傳教地圖保羅在希臘北部地區傳教的成果頗豐,在第一次希臘之行時就建立了帖撒羅尼迦教會、腓立比教會和韋裡亞教會,它們是基督教在歐洲大陸最先建立的三個教會。保羅在希臘北部很快遇到了當地猶太人的騷擾,於是南下來到雅典。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3保羅第一次旅行宣教A在賽普勒斯
    他也是這教會的創始人之一。有人說他就是路加自己,但沒有其它支持的內外證。第四個是馬念,猶太名字有「安慰者」的意思,他是與希律·安提帕一起長大的同伴:一個砍了施洗約翰的頭,抵擋基督;一個成為教會的領袖。他很可能向路加提供了有關安提帕的資訊,這是其他福音書所沒有的。
  • 基督教丨基督徒應該如何保守自己的聖潔
    以至於在信仰上大大的妥協,去隨從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慣和道德要求,並且認為不需要刻板的堅持真理,不需要以聖經教導別人,可以將聖經的真理和他們的異教思想進行融合變通,以至於像使徒保羅所警誡的「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他們的理由恰恰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9 章19 至22節的教導「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使徒難道不是教導向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嗎?
  • 真正屬靈的人能夠看見自己真實的內在相貌!
    ——提摩太前書 1:15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老譚與大家分享的文章題目名叫《真正屬靈的人能夠看見自己真實的內在相貌!》。看過聖經新約的弟兄姐妹們都會知道,使徒保羅本來是一個猶太人,是羅馬帝國佔領耶路撒冷時期的一個虔誠信仰猶太教的,一個擁有羅馬帝國國籍的羅馬公民,但他卻是非常的仇恨基督教的,認為那時的基督教徒都是一些欺世盜名的騙子,是招搖撞騙坑騙錢財的一些江湖術士,因此他拿著當地官員的文書(類似於現在的判決書 ),而在全國各地瘋狂的去追捕基督教徒,還對他們嚴刑拷打,可見他對當時基督教徒的仇恨有多麼的深厚
  • 猶太教和基督教為何分裂?公元70年是個分水嶺
    直到公元50年,猶太教和基督教都還彼此相安無事,到底是什麼讓二者最終走向了分裂呢?據《新約使徒行者傳》第15章記載,這一切要從聖徒保羅的主張開始講起。公元50年至60年之間,保羅試圖勸說耶路撒冷教會領袖,皈依基督教的外邦人不必遵守部分「摩西的律法」。
  • 基督教丨是誰在處心積慮地破壞教會合一?
    使徒保羅針對哥林多教會的紛爭預以嚴厲地責備,使徒的教訓當然不是僅針對哥林多教會,更是警誡歷代教會!他寫給以弗所教會的信中,對教會應該有的真理樣式進行了闡述,他吩咐每一個蒙召的基督徒,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並且,使徒保羅強調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信徒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任何破壞教會合一、試圖拉幫結派、分裂教會的行為,都出自邪惡、敗壞的撒但,必召致主神的咒詛和嚴厲地審判!
  • 從使徒行傳談:保羅事奉的四個階段
    當保羅起初在大數、耶路撒冷並不被人接受的時候,惟有巴拿巴慧眼識英雄,不但見證他是主親自的揀選(徒9:23-27),而且,他親往大數找保羅,帶他到安提阿, 作他職事上的助手(徒11:24)。從此,保羅就與巴拿巴攜手,在一個宏大的外邦教會一同工作。那時,最令人振奮的教會復興就是: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徒12:24)。
  • 他的教義與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相悖,後來他建立了自己的教會
    我們不應當驚訝於這些不同的解釋,因為當時的基督教還是界限不清以至於我們也許更應該說「各種基督教」。那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各種基督教」是什麼樣的存在吧!在基督教中,一定會有不同的觀點與側重點,這是新約的每一位讀者都能夠發現的;例如,我們可以將《馬可福音》與《約翰福音》《羅馬書》和《啟示錄》比較一下。但是,當時的所有觀點與解釋都同樣可靠或令人滿意嗎?
  • 聖經啟示丨基督教的牧師們普遍謬解天國與教會
    在羅馬書9章4節,使徒保羅說「他們是以色列人,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保羅在以弗所書2 章12節教導「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由此可見,天國與外邦人沒有關係!
  • 使徒:引萬民信服真道的職分
    《羅馬書》1章5至7節是問候部分的結尾,保羅在這裡表達對羅馬教會的祝福,與此同時,也向羅馬會眾闡述了對「使徒」職分的理解。按照原文,第5節的「使徒」( ποστολ ν)有「特使」的含義,在早期基督教文獻中是專指上帝差派的傳揚基督信息的精銳使者; 是以,「使徒」的職分對於當時的教會而言,不單是某種具有獨特權柄、能力的位份,更是由上帝親自委派,帶著傳揚福音、建立教會之使命的基督的門徒。
  • 讀《回到正統》:當基督徒都把自己當神,基督教就不復存在了
    真正的基督徒是以基督為主,就是自己的行為言語是去尋找基督的旨意。但是以自己為神的基督徒則不是這樣,他們用一種看似理性或者看似非理性的表象去進行深度的自我中心。他們不是為了基督的旨意,而是為了自己的功名。當基督教包容一切的時候,就完蛋了。
  • 郭學明:殘酷迫害中長大的基督教
    歷史學家認為,基督教的真正創始是從基督復活那一刻開始的,認為耶穌為救贖人類苦難而死並確信他復活了,是基督教的核心。使徒保羅畫像06基督教大約用了300年的時間傳布到了整個羅馬帝國。前200年主要在社會底層傳播,形成勢力後,一些社會上層人士也開始入教了。
  • 基督教典外文獻中文譯本大目錄
    當時新約的聖經「正典」尚未確定,優西比烏提及當時有四類經卷:1.被當時公開普遍承認的書卷:四福音,使徒行傳,保羅書信,希伯來書,彼得前書,約翰壹書,啟示錄。(二十二卷,後來列入正典)2.仍在辯論中的書卷:雅各書,彼得後書,猶大書,約翰貳書,約翰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