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回到正統》:當基督徒都把自己當神,基督教就不復存在了

2020-12-18 羊喜樂

人類並不了解這個世界,我們忘記了唯物論、唯心論和進化論都只是沒有被證實的推測,我們卻以對待真理的態度拿它們來生活。

那麼基督徒就好一些嗎?並非如此,今天的基督教,或者說歷代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當基督徒都把自己當做神,那麼基督教也變的十分愚昧。

神是不會錯的,但人會錯。

若是你觀察基督徒,會有一個詫異的發現,就是有很大一部分基督徒表現出如神一樣的不會出錯的態度。他們堅持自己一定是正確的,不接受反駁,不接受質疑。

真正的基督徒是以基督為主,就是自己的行為言語是去尋找基督的旨意。

但是以自己為神的基督徒則不是這樣,他們用一種看似理性或者看似非理性的表象去進行深度的自我中心。他們不是為了基督的旨意,而是為了自己的功名。

當基督教包容一切的時候,就完蛋了。

今天的基督教仿佛已經不需要流血和流淚了,當然我相信這不是全部。我們接納一切,包括接納罪。這種接納或許不是正式的接納,乃是一種妥協。因為當基督的教導和真理違背了我們自己的舒適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運用人所為的合理性去把真理變成一種不倫不類的道理,這種道理可以讓我們接納我們自己是對的。但實際上我們自己不一定是對的。

當基督教和基督徒不接受質疑的時候,我們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相信基督,或許我們是在相信自己的一種自我認定。我們並非渴望認識真理,乃是利用一部分的真理來保護我們自己的利益。

我們愛聽祝福的真理,不愛聽審批的真理。我們相信神跡,但不相信審判。或者說我們有一種僥倖的心裡,那就是當審判還沒有來的時候,我們不相信。

神是絕對的正確,如果我們相信我們是被造的,那麼我們就需要無條件的順服。

人是相對的正確,不穩定的正確,所以我們不是神。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一位絕對的神,也相信我們自己知道的有限。那麼我們在教會的態度,就應該是謙卑的。至少在我們談論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能以上帝的口吻去和別人談。即便那是我們十分相信的真理,我們也需要學會去用一種謙卑的態度去談。這種謙卑不是表面的謙卑,如果是表面的謙卑,那麼使徒保羅就很不謙卑。使徒保羅是一個為真理辯論的人,他很明顯的放棄了自己作為人重要的部分。他的辯論不是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為了讓人知道真實的福音。那些聽了保羅的話的人,也不是一下子相信了,而是晝夜的查考《聖經》,看看他說的對不對。而今天的基督教呢?我們已經不想要花時間去查考聖經,也不想要更多的認識真理。我們仿佛抓住了一部分的真理,和一些的屬靈的經營,然後就自我感覺良好,可以在所有人面前指點江山了。

當我們對《聖經》和真理不熱衷的時候,我們很可能還是以自己為神。因為我們不想要知道真的神說的是什麼。

當我們的基督信仰無法接受反駁,或者當有人反駁的時候,我們表現的是憤怒,而不是思考其反駁的是否真實時,我們或許也是把自己當做了神。因為我們在乎的不是自己相信的是否真確,我們在乎的是自己是否真確。在乎的是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己的尊嚴。

今天的基督徒喜歡看基督教自媒體或者其他媒體,遠遠超過喜歡看聖經。所以當有一個熱點新聞或者事件出來的時候,基督教自媒體也樂意去寫。甚至生搬硬套的把這些事件和聖經發生關係。動機是吸引基督徒的眼光。讓基督徒感覺自我良好。但實際上基督徒並不關注其中的真理,更多的關注自己的自我良好。

基督教今天很多時候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就是說信仰成為了一種既定的認識,我們個人不需要去思考或者長進了。這是不健康的,我們讀經需要思考,我們讀書也需要思考。當我們遇見真理的時候,我們需要思考。我們的信心並不會因為我們思考了而變小,反倒會更加的增加。如果我們說我們愛一個人,卻不希望了解對方所愛的是什麼,不希望了解對方,那麼我們很可能愛的是我們愛對方的感覺,我們愛的是我們自己的感覺,更直接一點說,我們只在乎自己在愛,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感覺。並且我們把自己所在乎的當做真理,強迫別人必須接受。

基督徒為什麼沒有真實的喜樂和自由?因為我們以為我們已經抱著了真理,不接受長進,也不接受質疑。但實際上我們或許只是知道一點點真理,但是這一點點真理把我們變成了自己的偶像,我們守著這個自己害怕別人質疑,也害怕自己的信心破產。如果是真理,那麼無疑它是經得起任何的討論和任何的質疑的。但是今天的我們已經不接受質疑了,當質疑來的時候,我們就感覺自己很緊張。其實每一次的質疑,或者痛苦,都能幫助我們的信仰更長進。

我們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即便我們是大部分正確的。我們也需要謙卑。

如果我們敬拜的是基督,那麼我們就需要用行動去敬拜他。敬拜的第一步是去認識他,我們不可能去敬拜一個我們不認識的神。

當我們說我們只需要認識神一點點就可以了的時候,我們可能有一些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敬拜的是錯誤的。我們在敬拜自己的感覺和想像。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或許想要利用我們所知道的一點點去滿足我們眼前的人生,或者在集體中尋得認同感。但如果脫離了集體,我們就變的放蕩。第三個問題是,我們不可能自由。因為我們認識的是一部分,我們的信心一會上一會下。這種心裡有很多神的狀態,讓我們覺得基督信仰是難的。但基督信仰其實是單純和簡單的,只是我們的心裡有許多的偶像,這些偶像都是神。包括我們自己、金錢、享樂、感覺等等。

這個世界有一個危險,就是人們無法通過自己證明有上帝的存在,同時人們也沒有辦法通過自己證明沒有上帝的存在。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盲目的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而另一部分人相信有上帝的存在。相信有上帝存在的人較為安全,但他們失去了沒有上帝的人所擁有的放蕩和快樂。不相信有上帝存在的人很危險,因為如果有上帝,那麼地獄就真實存在。從人的角度來說,或者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兩種可能性是佔50%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讓你相信有上帝,你也不能證明給我看沒有上帝。

什麼方法可以改變基督徒心中那種因為信仰上帝而帶來的約束感呢?

答案是更多的信,更多的認識上帝。當我們真的知道我們所信的值得我們犧牲我們肉體和心靈的放蕩時,那麼我們就會生出喜樂。一種超越的喜樂。

不信有不信的代價,信也有信的代價,都有代價。但結果不同。

當基督教變的不再神秘時,很多人覺得失望。因為他們的那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感覺沒有了。但基督永遠是我們揣測不透的。

當我們一邊自己做自己生活的主,另外一邊又抱怨基督信仰毫無樂趣時,那麼確實如此,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真正的交給基督。甚至我們連思考和辯論都懶得做。

基督信仰,是從革我們自己的命開始的。當我們進入教會時,如果我們不需要任何的改變,也不需要忍耐和包容,也不需要去愛。那麼我們所進的教會可能有問題。基督愛我們,這一點都沒有錯。否則他不會為了我們死。他付上了代價,證明了他所說的愛。但是基督也要求那個財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然後來跟隨他。也告訴門徒要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並且初代的門徒和使徒有很多為了基督受逼迫的。如今也有。

所以,在教會中,如果我們還是以為自己是正確無誤的,那麼我們需要被管教和教導。或者說,我們一定會遇見麻煩。因為也總有其他人認為他們是正確無誤的。如果遇見麻煩甚至是苦難,我們的信仰是會破產,還是會繼續?

當我們自己一再對我們自己妥協時,我們其實是在輕視我們所信的真理。

教會裡面最缺的是兩樣東西,一種是來自聖經的真理,另一種是聖靈裡的切實相愛。沒有愛,真理或許會淪為我們捆綁他人的律法主義。沒有真理,愛就可能成為一种放縱。

所以健康的教會,我想應該是專注於教導真理,且在各樣小事和大事上面操練愛。

如何能不把自己當做神呢?

這個很難,人常常不自覺的會自我中心。不自覺的驕傲。或者礙於面子,沒有辦法承認別人是正確的,我們是錯誤的。

聖經裡面常常講到悔改,上帝給我們悔改的機會,也就是說上帝預見了我們會犯錯。但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兩個選擇,其一是悔改,其二是繼續自我中心。

假如我們的自我能夠縮小一點,那麼我們也就更自由的多。當我們認為跟著感覺走是一種真理的時候,那麼感覺恰恰約束了我們。當我們覺得我們自己最正確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恰恰約束了我們。

我們的自由,不是我們自己成為神,也不是我們自己做人上人,更不是財富的堆積。而是我們是屬於神的。

當然,人的本性是排斥自己屬於神,因為我們從起初就想自己做主。這種想法在基督教裡也很普遍,並且因為我們披上了基督教的外殼,使得我們很難發現我們自己仍然是自己做主的。但是基督耶穌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可以使我們任何時候想要回到讓上帝做主,我們都可以選擇回來。

有一項指標可以檢驗我們是否是自己在做主,就是我們是否為明天憂慮?當一個人在教會看起來很屬靈,他懂得一切的基督教知識和術語,他懂得教會圈的說話方式,但你卻觀察到他依然是為明天憂慮的,那麼他可能還是在依靠自己做主。

基督教變的可怕的原因是,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但卻不去尋求基督的旨意。真理接受質疑和反駁,但我們要思考,我們的反駁是出於我們自己的罪和享樂,還是出於對真理的尋求呢?

現在就有一個操練,那麼就是每天讀經、禱告和不停止聚會。這會檢驗我們到底是把自己的享樂和舒服當神,還是把基督當神?

最後,我仍然相信基督信仰不完全靠人的理性,也靠聖靈和上帝的恩典。但人總有人需要付上的責任。我們想要有超越的喜樂、平安,超越貧窮、地位,超越自己的自憐自哀,超越自己的驕傲,超越生活和婚姻中的苦難。那麼我們就需要去操練信心,對基督的信心。除非有一個盼望是超越的,否則我們就不能超越我們眼前的軟弱。

基督信仰提供了這種超越的盼望的可能性,前提是我們自己不再當我們自己的神。如果我們甘心沉淪和憂慮,那麼那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再者,真理帶來的不是人的理性思維裡我們能預測的安全感,否則就不需要信心了。我們完全無法預測,或是驚喜,或是驚嚇。但是我們也相信基督掌權,基督掌權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很舒服個過日子,也不代表全世界就會聽我們的。

相關焦點

  • 基督教丨基督徒應該如何保守自己的聖潔
    但許多基督徒不明白聖潔一詞的原意,因著該詞的傳統用法而誤解誤用,在中文傳統用法中,一個人不與他人同流合汙就聖潔,一個人潔身自好就聖潔等等,但這與聖經裡講論的聖潔還是不同的!聖經中提到的聖潔是以神的心意為中心,在希臘文中的聖潔基本意義就是「相異和分別」。例和,神的殿是聖潔的,因為它和其他建築物不同!安息日是聖潔的,因為把這一天和別的日子區別開來!基督徒是聖潔的,因為他們被神從世界分別出來的!
  • 為什麼邪教都起源於正統宗教?
    文 | 李道南縱觀邪教的歷史,每個邪教幾乎無一例外的起源於正統宗教,全能神起源於基督教,人民聖殿教起源於基督教,天堂之門教也來自於基督教,日本製造毒氣事件的奧姆真理教同樣起源於佛教和瑜伽,而中國歷史上那些被統治者判定為邪教的宗教運動,諸如白蓮教,三一教等,在開始的時候,也都打著正統佛教和道教的旗幟。
  • 基督徒當從這六點來學習識別和防範異端
    因此作為基督徒,我們必須要學會分辨異端邪教,免得我們落入撒旦的圈套,信到最後,全是枉然。一、何為正統在了解異端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確立什麼是基督教的正統信仰,若沒有正統,也就沒有異端了。教會歷史紛繁複雜,但所有的基督教正統信仰都認信四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頓信經》和《亞他那修信經》。
  • 他的教義與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相悖,後來他建立了自己的教會
    我們不應當驚訝於這些不同的解釋,因為當時的基督教還是界限不清以至於我們也許更應該說「各種基督教」。那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各種基督教」是什麼樣的存在吧!在基督教中,一定會有不同的觀點與側重點,這是新約的每一位讀者都能夠發現的;例如,我們可以將《馬可福音》與《約翰福音》《羅馬書》和《啟示錄》比較一下。但是,當時的所有觀點與解釋都同樣可靠或令人滿意嗎?
  • 讀莫言新作《餃子歌》:亦幻亦真間的基督教情結
    文學是一片浩瀚無邊的汪洋,古往今來的人類生活都可以從這裡找到。莫言所以被基督徒關注,個是因其諾獎釋放出的如太陽那麼強烈的光耀,我們想不去注意都不可能;再者就是因其作品中人物與思想意識帶有或強或弱的基督教意識。
  • 十字架為什麼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標誌
    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第三天復活,作為刑具的十字架由此成為拯救的象徵,也是基督徒的盼望所在,表徵了耶穌從死裡復活,戰勝死亡。在西方文學中,十字架一般是苦難的象徵。在基督教的傳統中,十字架表明了,上帝對人類的救贖。
  • 基督教全國兩會呼籲抵制異端、反對邪教
    文章中說,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期間,一些異端邪教組織打著基督教旗號曲解《聖經》、搬弄是非,造成了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基督教全國兩會呼籲廣大基督徒在防疫的同時注重防「異」,自覺活出愛國愛教的美好見證。文章中說,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
  • 聖潔的依戀:人神共語的基督教音樂,感性與理性交融的聖歌
    教徒們秉持著對主的傾慕和崇拜之情,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主建立聯結,歌唱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也是教徒們外在與一種自己所認可的神聖力量之間的對話。基督教徒和神建立起聯繫的過程中,除了禱告,最能體現自己與上帝關係提升的便是基督教歌曲的唱誦。那麼,這種人與神的依戀關係到底是怎麼通過基督教音樂體現的呢?
  • 弗拉基米爾把俄羅斯民族信仰的多神教改成基督教,史稱羅斯受洗
    哲學家別爾嘉耶夫認為:「俄羅斯人民,從自己的內心和心靈結構上講,是信仰宗教的人民,即使不信教的人也有宗教性的煩惱。勞動階層的依羅斯人,即使離開了東正教,也在尋找神和神的真理,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們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賦予神性,認為身邊的花草樹木、河流山石身上都充滿著神的意志,他們認為整個世界都由無所不在的神來主宰,只有獲得神的認可與庇護,他們才能正常地生產與生活,為此向神獻祭成為當時宗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 為什麼有些基督徒,心裡明明愛著上帝,卻難以愛上讀聖經?
    我什麼書都不讀6.在讀經生活中,你最喜歡讀哪一類的經卷?其他的東西都已拿出來了,只有我仍是原封未動。7月25日 度假回來。到過許多地方,但我卻不明白自己在這次旅程中的用途是什麼。8月16日 再次被清理,這次被放在較顯眼的地方,原來教會的牧師要來探訪。8月20日 主人將祖母離世的日子寫在前面的家庭頁上,卻將筆夾在頁中,忘記拿走。
  • 從《紅樓夢與基督教文化》談:透過基督來詮釋社會文化
    一部《紅樓夢》,小說家讀到的是人情世故,散文家看見的是風土習俗,詩人領悟的是奇幻美妙的意境,哲學家窺見的是洞明幽深的哲理。在一個基督教研究者眼裡,能在這部宏偉的大作裡發現其中蘊含的基督教文化元素,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其實,不但對《紅樓夢》是這樣,對其他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每個人在讀它的時候,都會有各自獨特的一圈一點。
  • 郭學明:殘酷迫害中長大的基督教
    而基督教不承認除了上帝以外還有任何別的神,所有的君主都不是神,都是凡人。君主也不是神與人民之間的代言人,在上帝面前,君主與臣民是平等的。君主也必須受到上帝和律法的約束。基督教還有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強烈的契約意識,這是從猶太教那裡繼承來的。猶太人與上帝有約定,即舊約;基督徒與上帝有約定,即新約。
  • 華人基督教專家稱全能神是欺世的邪教組織(圖)
    而其他傳教組織的報告中並沒有提到趙維山是該邪教的創立者,而是說鄧姓女子將自己樹立成「女耶穌」的形象。幾個定期訪問大陸的中國籍基督徒很熟悉這個邪教,他們對《基督教研究期刊》說,他們聽說過鄧,但是從未聽說過趙維山。而中國方面的資料則傾向於認為鄧躲在幕後,趙維山負責操作。
  • 基督教的非洲見聞
    在基督教得勢之前,亞歷山大是世界的學術中心,這裡有一個巨大的圖書館,以研究希臘哲學著稱。希臘本土衰落後,大量的希臘著作都被轉移到了這裡收藏。但是,亞歷山大的學術地位卻隨著基督教的得勢而告終。這座城市突然間變成了世界迫害異教徒的中心。由於圖書館保存的是異教徒的思想,所以它也被付之一炬,所有的文獻都化為了灰燼。
  • 基督徒當用神的話分辨異端和極端
    2、狹義:異端是一些自稱基督教,或類似基督教的信仰,但他們卻曲解聖經真理,異於正統教會。聖經中提到的「異端」,除了使教會分裂之外,嚴重的問題是傳揚錯謬的真理,是叫人滅亡的假道理(彼後 2:1)。在教會歷史中出現的異端都是偏離基督的信仰,自成一黨派,其信仰內容和教義似是而非,故被稱為「異端」。
  • 早期基督徒為什麼會成為希臘人和羅馬人眼裡「無神論者」
    唯一對基督徒實行系統性迫害的只有四帝共治政體的締造者戴克里先,他在公元299年至302年對摩尼教徒(Manichaean,)實行鎮壓之後,又在公元303年頒布了短命的反基督徒敕令,敕令要求廢棄經書、搗毀教堂、禁止教徒聚眾舉行禮拜,等等。此外,肯定還有其他一些對基督教懷有強烈敵意的行為,有些基督徒也的確遭到過殘酷虐待。但這都是些孤立事件,而非普遍現象。
  • 為什麼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誕生在絲綢之路?
    其次,按照三大宗教的創立順序來聊聊基督教。基督教創立於公元1世紀,是當前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宗教。今天我們說到基督教,腦海裡面馬上聯想的是歐洲和美國。但是,你知道嗎,早期的基督教方方面面都是亞洲屬性的:耶穌出生、生活、受難的地點都在亞洲;聖城耶路撒冷也在亞洲。但為什麼基督教興起於亞洲,但卻在歐洲興旺發達呢?這還要從羅馬帝國說起。
  • 基督徒強調關係的重要性,有一個專有名詞
    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基督教很強調關係的重要性。我們看很多人去寺廟,都是自己抱著求財求平安的目的去,求完了就回家了。正常情況下,不會與其他的人產生交集。而基督徒去到教會,則不是獨來獨往,而是和其他的弟兄姐妹建立在基督裡的愛的關係。這是因為,基督教很強調團契的重要性。一、團契生活是什麼?
  • 中國基督教兩會:抵制新天地教會等韓國滲透的邪教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在我國基督教陸續出現了不少異端,有的甚至蛻變成打著基督教旗號的邪教,例如呼喊派、全能神(東方閃電、真神教會)、門徒會(三贖基督、蒙頭會、二兩糧、基督教全國兩會高度重視異端邪教問題,第七屆、第九屆全國會議兩次通過相關決議,專門發出《反對全能神邪教的公開信》,呼籲廣大基督徒「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參猶
  • 基督徒為何要看重聖經神的話語?
    聖經基督徒為何要看重聖經神的話語成為基督徒後,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一是讀聖經。為何我們要讀呢?讀聖經的重要性有哪些呢?1因聖經神的話語是屬靈的食物。那就是神的話語。一個健康的身體是需要每天進食的。同樣,一個屬靈健康的基督徒也是每天需要領受神的話語的。病人沒胃口吃飯,死人是不用吃飯的。但如若我們的生命不願意讀聖經,請思想,我們屬靈方面哪裡出現了問題,使我們不願渴慕神的話語了:是罪嗎?是軟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