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要做中國資管業「領跑者」的公司 今年跑進了亞洲資管前五強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這家要做中國資管業「領跑者」的公司 今年跑進了亞洲資管前五強

  近期,國際權威財經雜誌《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公布了「2017亞洲百強資產管理機構」榜單(The 2017 Asia 100)。在這份榜單中,中國資管機構強勢上榜,在亞洲前五大資管機構中搶佔了三席。

  其中,被譽為中國資管業「領跑者」的平安資產管理公司(下文簡稱「平安資管」)以3720億美元(折合2.4萬億人民幣,數據截止2017年3月末)的資產管理規模,首次躋身為亞洲第五大資產管理機構,中國資產管理機構前三強,位列非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第一名。這是自2009年首次參選以來,平安資管連續第9年上榜。

  未來亞洲資管發展還看中國

  縱觀今年榜單,我們發現一些讓人欣喜的變化:在Top5的入選機構中,日本地區的資管機構依舊佔據前兩名排位,分別是三井住友信託集團和三菱日聯金融集團。但來自中國的保險、銀行系資管機構瓜分了前五名剩餘的全部席位。

  這一變化也同樣體現在了全球資管機構的排名當中。根據最新的全球TOP50資產管理公司榜單,儘管大部分席位仍被歐美國家佔據,亞洲地區僅有2家日本機構上榜,但從目前全球榜單排名第五十位的資管機構AUM(資產管理規模)來看,「中國軍團」的規模數據已非常接近,明年上榜將是大概率事件。

  另一組針對全球資管機構區域發展的數據也能佐證我們的判斷。根據普華永道2020年全球資產管理預測報告:到2020年,北美地區的資產管理規模預計將達到49萬億美元,保持5.1%的年複合增長率;歐洲地區將管理27.9萬億美元,複合增長率4.4%;亞太地區將管理16.2萬億美元,複合增長率9.8%。從整體看,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從2012到2020年的複合增長率在6%,而亞洲市場的增長速度明顯快於歐美,因此未來3年資管的增長極將是亞洲。

  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亞洲資管市場快速增長的背後,是更多中國資產管理機構的迅速發展在助推。根據「亞洲百強資產管理機構」榜單披露的信息,今年入選亞洲十強的中國企業中,一些資管機構的規模增速可見一斑。以平安資管為例,其排名較去年大幅跨升九位,位列此次榜單第五名,資產管理規模更是突破370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600億美元,充分體現了其穩健經營、快速發展之勢。

  從中國市場內生的增長動能來看,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化,投資者結構和交易工具的愈加多元化,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市場需求的大爆發,將催生整體資產管理行業發生天翻地覆的變革。長期來看,中國資管行業的群體突圍將帶動亞洲資管市場的發展,乃至全球資管未來格局的變化。

  保險資管突圍中國資管市場

  從全球資管榜單來看,保險資管公司算得上是資管業「航母級」的存在,比如排名第5的安聯和排名第13的安盛,分別附屬於全球前兩大的保險公司。

  保險業既有保障功能,也有理財功能,是各國居民一項重要的資產配置類型。不光是在中國,在一些發達國家,保險系資管也是最主流的資管類型,比如加拿大資管業,保險資管就屬於第一大陣營。

  在大資管爆發的市場背景下,國內保險資管的發展勢頭勇猛。由於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金來源日趨多樣化,可以包括關聯方保險資金、非關聯方保險資金、業外機構資金、企業年金、基本養老金、個人資金等。資金配置和投向也比較豐富,涵蓋債券、股票、股權、不動產、跨境等方向,在大資管競爭環境中具備比較競爭優勢,因而越來越受到各類金融機構、國家級基金乃至海外投資者的青睞。

  其中,代表機構就是平安資管。自2005年創建以來,平安資管一直以突出的專業能力、穩定的業績、國際標準的服務聞名業界,扮演著中國保險資管業「領跑者」的角色,今年更是首次跑入亞洲資管前五強,並繼續穩坐中國非國有資管機構首位。

  中國保險資管的市場化發展樣本

  在排名變化的背後,不難發現,保險資管機構在激烈的大資管競爭環境中,正在試圖從單純注重提高投資能力向增強綜合資管能力轉變。與此同時,在受託管理保險資金的傳統業務模式基礎上,越來越多保險資管機構向謀求「綜合資產管理公司」轉型,而增量規模越來越多是來自於外部第三方的委託管理資金。

  保監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保險公司預計利潤總額1569.60億元,同比下降35.68%,而同期,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預計利潤總額56億元,同比增長23.68%。第三方資產管理業務的快速發展,成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逆勢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而在保險資管業中,平安資管是最早開始走「獨立第三方」道路的專業資管機構。這一領先戰略為其帶來了連續多年第三方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的高速增長。截至2017年三季末,平安資管受託管理的第三方資金超過8000億元,佔其總資產管理規模的近三分之一,遙遙領先於同業。平安資管第三方資產管理業務資金來源主要分為幾類:包括保險、銀行、財務公司,以及國家級基金,譬如平安資管是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最大的投資組合管理人;此外平安資管還是某海外知名主權基金和某海外知名大學捐贈基金的唯一中國投資管理人。。

  平安資管董事長萬放曾表示,走「獨立第三方」的過程是艱難痛苦的,壓力也很大。因為選擇「獨立第三方」發展模式對平安資管的業績要求更高,只有能夠比市場平均水平更好控制風險的同時帶來比市場平均水平更高的收益,第一方(母公司)和第三方(外部客戶)才會主動委託資金。但從長遠來看,平安資管作為獨立第三方資產管理機構走市場化發展道路,對公司長遠發展更有助益。

  「平安資管之所以很早就選擇走『獨立第三方』這條道路,一方面是平安整體的「狼性文化」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全球大型資管公司的整體趨勢,獨立資產管理公司已成為一個大的方向。」萬放如此解釋道。未來發展規劃中,平安資管將定位為一家純市場化的大型資產管理機構,目標是成為全球範圍內最領先最值得信賴的資產管理公司。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越來越多的中國資管機構,不再將眼光局限在中國市場,而是以更加全球化的視野籌謀布局。以平安資管為典範,我們相信,未來的全球資管業勢力結構中,中國資管機構將是一股重要的向上力量。

相關焦點

  • 代表行業刷新全球榜單,憑什麼是平安資管?
    來源:投資時報《投資時報》記者 楊飛10月下旬以來,信用風險事件頻發,資管行業壓力山大。也有一則喜訊傳來,國際機構IPE公布的《2020全球資產管理公司500強》榜單中,中國資管公司刷新了排名,最高名次從此前的98名躍升至53名,該項殊榮由平安資管斬獲。
  • 上海證券報副總編輯羅綺:資管業加速回歸本源 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
    上海證券報副總編輯羅綺:資管業加速回歸本源 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11-27 07:57:27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魏倩 張豔芬
  • 重磅:資管業百億大收購來了 應聲暴漲50%
    來源:中國基金報重磅!資管業百億大收購來了,應聲暴漲50%!原創 李迪全球資管行業又現一起大型併購案。澳洲最大的投行,為擴展美洲的資管業務,宣布斥資超百億收購一家上市資管公司,被收購公司股價立即大漲近50%。
  • 券商資管產品排行榜最新發布:科創板開板一周年 戰略配售資管計劃...
    如無特殊說明,本文僅統計券商資管產品,同時根據投資策略情況將所有產品分為股票策略、相對價值、管理期貨、事件驅動、宏觀策略、固定收益、組合基金和複合策略八大策略。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統計,2922隻成立滿5個月,且近期有淨值更新的券商資管產品今年以來平均收益3.09%,其中最高收益獲近五倍增長,最低收益-59.21%。
  • 光大理財潘東:科技正在重塑資管業務流程
    第二個背景,我們發現資管出現了一個新的物種叫理財子公司,有七家理財公司已經開業,五家銀保監會正式批籌,特別大的變化以前沒有感受到銀行理財也在大量招人,今年以來大家都在全方位的招募各種人才。全球排名前五十的資管機構,中國沒有一家的,不要覺得我們很強,其實一點不強大,就算我們把各種影子銀行的資管規模全部算在內,中國最大的三家大概應該是,建行集團、人壽集團和中信集團,在全球最多也就排到二十七、二十八位,所以它跟銀行業、保險業的差距是非常之巨大的。講對外開放,我們跟歐洲、美國、日本,在客戶結構、分銷結構、監管、牌照、競爭格局其實都是巨大的差異,我也不展開了。
  • ...天風資管將承接天風證券全部資管業務,與研究所聯動或成差異...
    籌劃至開業歷時兩年近日,天風資管已正式領取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獲中國證監會批准開業。資料顯示,天風資管於今年3月27日獲得中國證監會批覆設立,8月24日在上海註冊成立。 天風資管註冊資本為5億元,為天風證券100%出資。
  • 《中國資管科技發展報告2020》發布:資管科技六大核心能力重塑資管...
    在以「科技聯結,生態增長」為主題的金融行業數位化論壇上,京東數字科技集團(以下簡稱京東數科)聯合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畢馬威中國重磅發布了《中國資管科技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尚處於初級階段,在數位化、智能化技術革命浪潮下,資管科技六大核心能力將重塑資管行業價值鏈,未來資管行業將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發展格局,即「流量型資管機構」和「精品型資管機構」兩極發展的趨勢,而各大資管機構需具備六大核心業務能力。
  • 財富周報|AIC資管業務新規出臺,華泰證券子公司「換帥」
    但考慮到個人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通知》還特別規定自然人投資者參與認購的債轉股投資計劃,不得以銀行不良債權為投資標的,並且投資門檻要比資管新規要高得多。資管巨頭繼續加倉,科技股成為不二選擇全球資產管理規模超過七萬億美元的資管巨頭貝萊德近日向美國證監會遞交了一季度持倉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其持倉前四名均為科技股,分別是微軟、蘋果、亞馬遜和臉書。
  • 京東數科王建興:打造資管核心科技能力 推動資管業務快速轉型
    中證網訊 (記者 王超)在12月10日由華泰期貨主辦的「新格局 再啟航 2021衍生品市場年會」上,京東數科資管科技部副總經理王建興表示,今年我國資管行業和子行業都迎來大幅度增長,而資管新規則給相關機構在投研、投資、風險管理等 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呼籲資管行業要打造核心科技能力,推動資管業務快速轉型。
  • 誰是新「資管之王」?
    不過,2020以來,隨著權益市場的向好,公募基金規模大增,是TOP6中增速最快的,大有衝擊新「資管之王」之意。2020年,前3個月新基金髮行募集總規模超過5000億元、前6個月新基金髮行總規模超過1萬億元、前8個月新基金髮行規模已打破歷史紀錄,突破2萬億元。到10月份,新基金髮行規模突破2.5萬億。
  • 13家券商資管前2月賺翻了,華泰國君東方紅前三
    從營收來看,5家券商資管2月營收超過1億元,分別為華泰資管、國君資管、東方紅資產管理、財通資管和廣發資管。其中,華泰資管以3.64億元的營收排名第一,國君資管和東方紅資產管理緊隨其後,分別為2.36億元和1.9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財通資管再次擠進前五,且名次較上月上升一位,以1.28億元的營收超過了廣發資管排在第四位。
  • 券商資管產品1-4月排行榜出爐 科創板員工持股資管計劃高收益刷屏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顯示,截至2020年3月底,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資管業務規模為9.1864萬億元,雖然較2月底的9.15萬億元出現小幅增長,但依舊低於1月底的9.35萬億元。由於券商在營業部網點、在客戶資源、營銷能力、投資證券市場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券商資管產品的收益表現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 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近日關於「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再延長」的消息在市場引發熱議。中國證券報記者通過多個渠道了解到,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
  • 中國大資管需要成長為「進擊的巨人」
    剩下唯一要做的事是如何守護「堡壘」,讓財富增值保值,讓「堡壘」更穩固、更難以逾越。在瑞銀集團聯合普華永道發布的《2019億萬富翁財富報告》中,我們看到這樣一條信息:全球億萬富翁財富總額五年來強勁增長後首次出現下降,其中中國億萬富翁的人數和財富縮水程度最大。
  • 先鋒領航人事動蕩 橋水中國業績平平 外資資管巨頭難念「中國經」
    但4年來,人們沒有看到外資像「鯰魚」一樣攪動中國資管江湖,相反,不少外資巨頭光芒暗淡,中國業務突圍艱難。先鋒領航人事變動日前,在上海自貿區外資資管圈,先鋒領航成為焦點。「原來的亞洲法律合規總監調回美國了,新的法律合規總監常駐澳大利亞;原來的亞洲財務總監也調回美國總部,新的財務總監目前也還在美國。」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由於先鋒領航(上海)法律合規總監和財務總監要分別向亞洲的法律合規總監和財務總監匯報,所以,後者對中國業務有重要影響。
  • ...擔綱這家券商副總裁!告別老本行轉戰資管領域,會擦出什麼火花?
    近年來,愛建證券的行業排名一直在尾部徘徊,資管業務近兩年業績持續下滑,馬剛的網金業務背景再加上約4年的私募行業經驗,能否為愛建證券資管業務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呢?5月7日晚間,馬剛接受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暢談中小券商資管業務的突破路徑,以及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的互相賦能之處。
  • 中意資產馬克:中國資管市場機會眾多 增配中國資產能分散風險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中意資產總經理助理馬克:中國資管市場機會眾多增配中國資產能分散風險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在2018年以來的中國金融業擴大開放中,合資保險資管公司隊伍的擴容作為2013年成立的國內首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中意資產對於中國金融行業開放有何感受?如何把握開放趨勢下的機會?近期,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採訪了中意資產總經理助理馬克(Danninger Markus)。
  • 中央匯金、中信證券持股 資管業又一重量級選手獲準開業
    資管業又一重量級選手獲準開業張玉潔 12月17日,銀保監會在其網站公布了關於中國銀河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後簡稱為銀河資產)開業的批覆。按照相關規定,銀河資產應自批覆之日起10日內持該批覆到銀保監會領取《金融許可證》,並按照有關規定辦理開業前有關手續,自批覆之日起6個月內向銀保監會書面報告有關完成情況。
  • 中意資產總經理助理馬克:中國資管市場機會眾多 增配中國資產能...
    在2018年以來的中國金融業擴大開放中,合資保險資管公司隊伍的擴容,為資管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作為2013年成立的國內首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中意資產對於中國金融行業開放有何感受?如何把握開放趨勢下的機會?近期,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採訪了中意資產總經理助理馬克(Danninger Markus)。
  • 對話吳曉靈:資管大時代下的投資與監管
    在十四五期間是否能有時間表? 2019年第一家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在上海批准設立,隨著中國擴大金融行業的對外開放,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海外資產管理機構參與市場競爭。您認為,這些海外資產管理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優勢在哪裡?中國的理財公司目前與國外發達國家的相比,有哪些缺陷?我們未來如何應對這些外資進入中國帶來的輸入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