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13億票房,《姜子牙》贏了票房,卻失了口碑。在萬眾矚目中高開低走,隨著觀影人數增多,豆瓣評分下滑至7.0,單日票房隨著口碑下滑,貓眼的票房預測也下調至14.85億元,光線傳媒「封神宇宙」遇挫。
去年《哪吒》上映,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文「漫威宇宙徵服全球久矣,惜中國尚無世界級IP」,表現了對「封神宇宙」的期待,如今「封神宇宙」還能否復刻漫威傳奇,讓中國神話徵服世界?
2008年,漫威《鋼鐵俠1》上映後,《鋼鐵俠2》、《雷神》的相繼熱賣直接奠定了漫威宇宙的基石。在過去12年間,漫威宇宙以平均每年2部的速度共拍攝了23部電影,截至今日,漫威宇宙全球總票房已經累計226億美元,片均票房達到9.8億美元。
在宏大的世界觀架構與對整個「電影宇宙」故事線的統籌下,觀眾們看到的是相互串聯,但彼此獨立、自成一體的影片。每部影片具備聚焦且鮮明的主題,圍繞超級英雄的成長、選擇、責任與奉獻的故事內核,將正義戰勝邪惡的普世故事譜寫得深入人心。
圖1 「漫威電影宇宙」構建歷程
我們不得不承認,《姜子牙》讓我們看到國漫在製作方面巨大的進步。但是,對神話細節的考究、超過1,300個特效鏡頭的打磨、約5億元的製作成本投入並不能掩蓋《姜子牙》在劇本上的缺陷。
主創們想在一部電影中所表達的主題太多,開局野心太大,設定扔出來的太猛,卻沒能講好故事。
影片想要探討的幾個話題——「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相信神還是相信自己」、「眾生到底需不需要被拯救」——都未能做出更為清晰的描繪,既沒有對「一人」與「蒼生」的展開探討,也沒有對反派師尊更鮮明的刻畫,人物也缺乏更為堅實的心理支撐。
《姜子牙》所面臨的是每一個致力於構築中國式「IP宇宙」的影視文化企業所面臨的共性難題——如何能夠在宏大的宇宙架構中,找到屬於每一個主角的聚焦主題與故事文本。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主創們的野心需要和單部影片所能承載的內容、以及觀眾對於故事文本的接收更為完美的融合與匹配,而這背後需要科學的內容創作與協同機制體系作為支撐。
在好萊塢,電影內容的生產有嚴格的工序流程和科學的機制體系,既保證了主創人員充分發揮創作才能,也使得劇本能夠經過多方專業人士的共同打磨和認可,最終形成的劇本在擁有統一世界觀的基礎上,呈現出主題鮮明、引人入勝的單體故事。
在劇本階段,製片團隊對創意和劇本進行反覆討論,引入不同專業人士的觀點,讓劇本不至於跑偏或陷入過於空洞的劇情設定。多輪次的「綠燈會」決策機制讓公司高層及各業務條線的專業人士參與到項目的全面評估中,確保最終啟動的項目得到多方認可。
《鋼鐵俠1》導演Jon Favreau在2006年接手《鋼鐵俠1》劇本後,先後接納了7位專業人士對劇本建議,包括編劇John August、漫威漫畫師Mark Millar、Brian Michael Bendis、Joe Quesada、Tom Brevoort、Axel Alonso以及Ralph Macchio。
Jon Favreau不僅更改了對電影的反面人物的刻畫,並且增加了更多與漫威漫畫相關的素材,吸收了漫威粉絲對漫畫故事的反饋,以更好迎合漫威粉絲的偏好。
在綠燈會上,公司高層、內容、宣傳、發行團隊負責人均對項目進行共同決策,未來還會根據電影票房表現追責相應決策人員,這樣的決策機制確保了多方意見的充分融入和相互制衡,保證了作品產出的基本面水準。
現在,如果漫威想要啟動一部漫威宇宙電影,那麼至少需要迪士尼CEO Bob Chapek、迪士尼首席創意官Alan Horn、迪士尼製片板塊聯席主席Alan Bergman、漫威工作室主席Kevin Feige的共同把關和決策。
此次《姜子牙》上映後,很多觀眾雖然認可此次電影的立意和宏大設定,但更指出了核心主題不鮮明、劇情缺乏吸引力等問題。這更加說明,電影作品不是創作者的「自我成全」,講好故事需要一個體系相互協作、共同打磨和彼此制衡,最終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劇本。
圖2 好萊塢內容板塊與宣傳板塊協作機制
而項目團隊協作體系與科學的綠燈決策機制在大部分國內影視文化企業是沒有的,或者說是不完善的。這也導致了國內電影企業作品票房與口碑均有較大的波動。
但無論如何,《姜子牙》雖然口碑飽受爭議,但首日票房3.6億元,刷新了中國電影市場國慶檔首日票房記錄。這印證了中國電影及動漫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只要講好中國故事,中國「IP宇宙」指日可待。
圖3 中國電影票房表現對比
莎士比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打造中國IP宇宙不再是一個人的破釜沉舟,而是一群人的全力以赴。希望「封神宇宙」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封神之路,希望更多影視文化人能繼續傳遞「打造中國世界級IP」的接力棒,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