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大年三十的煙火,正月十五的花燈」,按照風俗過完十五才算過完年,因此元宵節是中國年熱熱鬧鬧的「壓軸戲」。17日,萊蕪區方下鎮張公清村李勝華家熱鬧起來,四位民間藝人齊聚在這裡製作花燈,喜迎元宵節的到來。
這位民間藝人分別是李振海、呂其香、張奎德、李乃東,他們對傳統文化情有獨衷,逢年過節都會製作民間傳統物品來表達心中的感情。今年無宵節也不例外,而且很巧合地聚在了一起。李振海、呂其香擅長製作方形、圓形、三角花燈的製作,因為製作複雜,需要各根秫秸之間巧妙銜接才可形成一個整體。他製作的燈籠,和現在市面上看到的塑料配以電子合成的燈籠完全不同。李振海介紹,手扎燈籠以長方體為主,為4個面,複雜的由24根高粱杆組成,這24根高粱杆其實有很深的寓意,24根高粱杆兩根為一組,共12組,代表12個月,24根又代表24個節氣,4面代表四季。簡單的則由10根組成。框架製作完成后里面放上蠟燭就可以了。「每年元宵節,我都會製作很多,送給孩子、鄰居,今年已製作了十幾個了。」李振海說。為了追求完美,他還配以各種花紋、圖案。民間的吉祥圖案以梅蘭竹菊、生肖為主,兔、馬、猴等十二生肖及吉祥鴿子等禽類各種形狀的紙燈都有。
另外,記者還見到了一個「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轉燈。轉燈的骨架也是秫秸做的,燈的中間是四稜體或者六稜體,轉燈的軸是秫秸的,兩端分別插一個棗核,轉軸下部串著一個用紙板剪的蝸牛式的風車,軸的中部橫著交叉幾條細竹棍。轉燈底部點燃油燈,燈火的煙氣吹動風車,風車和上面竹棍上的圖片一塊轉動。「現在會制這個人已經不多了。」李振海說。
李乃東今年79歲,張奎德72歲,他們擅長製作蘿蔔燈、白菜燈。當天,他帶來了白蘿蔔、蘿蔔、白菜根等材料。李乃東說,正月十五這天,民間有豐富多彩的社火鬧元宵活動。人們身穿彩衣耍龍、舞獅子,劃旱船、跑毛驢熱鬧非凡,家家戶戶要點花燈,尤其是小孩,每人一張形態各異的小紙燈,在大街上玩耍,俗稱「鬥燈」,大家共同祈禱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他還說起了關於燈的歌謠。比如:「正月十五上面燈,屋裡屋外亮晶晶; 照眼眼明照耳聰,照照鼻子喘氣通。」關於蘿蔔燈也很有寓意。有歌謠為證:蘿蔔燈照門庭,毒蟲子無蹤影,照大人身子硬,照小孩腦子聰。 門口一盞蘿蔔燈,出入平安五穀豐。」「蘿蔔燈象徵平安、白菜燈象徵百財,製作簡單,很適合家庭製作。」李乃東說。
一上午的時間,四位藝人製作了各式花燈,引來周圍人的關注。作為萊蕪民間學會會長李勝華說,正月十五,又叫上元節,古代時是個祈禱豐收的節日,這一天要吃五穀飯,喝聰耳酒。今天,我們舉行這個花燈,一是為了紀念,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圖為,民間藝人展示手工製作的花燈
相關連結:
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燈頭生日
正月裡各種奇怪的生日比較多,比如:初一是雞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豬的生日,初四是羊的生日,初五是牛的生日,初六是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初八是穀子的生日,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初十是石頭的生日。今天十三,是燈頭的生日,這恐怕是所有生日裡最奇怪的一個了。
民間在正月十三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這種風俗始於南宋,文獻記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請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習俗。因此,這一天就演變成了燈頭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