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紙紮技藝起源於唐代,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民間技藝,以漢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相融合,用不同形式從多個角度反映了彌渡各個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狀況及人們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民俗學價值。
參與花燈活動的人員本身就有一技之長,或能做篾活,或能搞書畫,或能搞裱糊、剪貼,大量的花燈紙紮藝人來自民間,他們的紙紮作品古樸粗放,極富傳統韻味,具有顯著的中原文化和南詔地方文化融合的特色。
花燈紙紮技藝具有濃厚的地域藝術特點,既有中原文化的諸多元素,又融合了本土民族的文化藝術因子,具有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徵。比如扎制獅子、麒麟、鳳凰、龍,都與其它地區截然不同。鳳燈、麒麟燈,必須在從前出過「翰林」的村莊才能扎制、玩耍,否則就是「犯忌」。又如,在有獅山的地方就不能扎獅、耍獅,否則也會帶來不祥。
花燈紙紮技藝,工序繁雜,製作精良,扎制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藝術基礎和工藝技能。製作一件燈彩至少要經過選料備料、破篾、扎燈彩、裱燈、裝飾、彩畫、剪接組裝、檢查修飾等8道工序。
首先是選材料。一般選用杆直、節長,生長一年以上的上好釣魚刺竹子。有了好材料才能扎制出精美的燈彩。其次是破篾。將選好的竹子剖開成窄片,同時要打麵漿,用棉紙(現在也用皺紋紙的)做紙丁、捻紙繩,以備扎制各類花燈。三是扎燈形。根據花燈活動的需要,結合紙紮藝人的構思,扎制出各式各樣的花燈骨架。四是裱燈。依據花燈骨架的樣式,用綿紙、彩紙將燈架裱糊起來。五是裝飾。將做好的紙花、花邊紙,粘貼在需要裝飾和已裱好的花燈燈彩上。六是彩畫。紙紮藝人依據對花燈形狀、內涵的構思,進行彩繪。比如牌燈(扁燈),是長扇形的,它表示為花燈隊開路的風伯(虎)、雨師(龍),紙紮藝人就在牌燈上畫虎頭和龍頭。七是剪接組裝。把需要連接起來的花燈部件進行組合、連接,比如龍燈、獅燈、麒麟燈的頭、身、尾的結合,彩船(旱船)各部分安裝等。八是檢查、修飾、完善。對做好的燈彩進行認真檢查,對不足的地方進行完善、彌補。
花燈紙紮作品種類較多,內涵豐富,僅花燈就有上百種,其它民俗活動用具也有幾十種。在各類民俗祭祀儀式活動中,由於各類祭祀儀式需求的不同,諸如做齋、打醮、朝鬥、奠土、喪祭等,都有數十種不同的扎裱工藝來為這些活動服務。
花燈中的「燈彩」,就包括了扁燈(也稱牌燈,均為一對,各繪龍頭和虎頭,以示其呼風喚雨,能風調雨順,驅鬼避邪,因此作開道燈)、瓶燈、桶燈、蓮花燈、魚燈、日燈、月燈、龍燈、鳳燈、獅子燈、彩船燈、蛤蚌燈、鳥類燈、麒麟燈、十二生肖燈等。不同的「燈彩」,蘊含著不同的內涵,如花瓶燈喻指天下太平,桶燈則表示國家和平一統,魚燈祈盼吉慶有餘,花瓶燈則喻指天下太平,蓮花燈、魚燈則喻「連年有餘」,日、月燈則表達了人們對日、月宇宙的崇拜、敬仰,也是對光明、溫暖的嚮往。不同屬相的年份,每個燈班都要扎生肖燈,如牛年就必須有金牛燈。龍年的龍燈則另有講究,龍骨在平常年份扎制12節,凡遇閏年,龍骨就要扎制13節。
花燈紙紮技藝是花燈活動和相關民俗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門獨特的工藝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區域文化藝術價值。傳承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美化了節日、民俗活動環境,烘託了節日、民俗活動的氣氛。由於彌渡花燈紙紮技藝濃厚的地方地域特色,貼近現實生活,反映了當地民眾對社會、家庭等的期望和嚮往,起到了娛人娛己、表達願景、寄託期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