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聚焦】
光明日報記者 任歡
草長鶯飛,生機盎然。
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復工復產的第一線,活躍著一支特殊的人才隊伍——平和縣青創人才驛站(以下簡稱「驛站」)從大城市引回來的創業青年。
打好引才「四張」牌
這幾天,在南勝鎮南勝村,漳州成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斌鑫正帶領員工,義務幫助村子裡修築水渠。水渠修好後,將可灌溉村裡農業生態體驗園中153畝柚子樹,惠及近100多名果農。
「現在正處於柚子最佳的灌溉期和施肥期。自復工復產的號角吹響後,我便立刻安排公司技術人員前往周邊村鎮,向當地蜜柚種植大戶取經,並及時將技術資料上傳至微信群,方便村裡的果農學習。」陳斌鑫說。
作為村裡不多的大學畢業生,陳斌鑫選擇回鄉創業時,曾遭受親友的不理解和家人的不支持。可他卻說:「家鄉是創業的沃土!」
陳斌鑫的自信源自家鄉對人才的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平和縣大力實施「柚都人才回歸工程」,打好政策、親情、服務和項目「四張牌」,吸引一大批平和籍外出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同時,縣委人才辦、團縣委因勢利導,於2018年建立青創驛站,並採用「一站多點」模式,大力整合政府資源、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為當地實現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組建了一支朝氣蓬勃的生力軍。
在驛站的吸引下,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優秀青年人才匯聚於此。來自浙江溫州的張銘,在平和經營一家環保新型皮革廠。「接到復工復產的號召後,我專門派車到火車站接人,每天給工人按時測量體溫,確保工人身體健康。」張銘說。
思路決定出路。驛站站長阮志軍介紹,為有效凝聚人才,驛站共舉辦交流會50多場,組織外出參觀交流和招才引智10次,為驛站青創企業爭取國家、省市項目4個,扶持資金近500萬元。驛站成員已從最初的20人增加到100多人,驛站成員企業2019年交易量增至2億元。
資源共享是常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平和縣的餐飲業按下「暫停鍵」,很多傳統老店也紛紛關門。這一切,95後青年、福建省覓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林俊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一定要幫助鄉親們渡過難關!」林俊宇和團隊製作了《深夜食者》系列短視頻,香辣烤魚、鹽酥雞……一道道藏在大街小巷的美食,活色生香地推廣到網上。「烤魚店老闆阿銘告訴我,自從他家的烤魚被我們推廣後,最多的時候一晚上接到近百個訂單。」林俊宇說。
2018年加入驛站的周長城,前些日子遇到一個難題:受疫情影響,他創立的黑豬養殖場銷售陷入停滯。了解情況後,驛站成員陳賀通過開設網店、電商配送等渠道幫他開啟線上銷售模式,林俊宇也專門為他拍攝了推廣視頻。「十幾天點擊量超過1000萬,存欄的1600頭豬大部分已銷售了出去。」周長城對未來又燃起了信心。
「驛站成員互幫互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是常態。」阮志軍介紹,「如農業種植成員的柚果成熟後,提供給釀造蜜柚白蘭地的隊友,果肉用於釀酒,果皮賣給深加工企業生產果脯,果渣提供給農業養殖隊友,酒、肉和果脯等產品不僅可通過驛站的電商企業銷售到全國各地,也可在驛站成員開辦的鄉村遊景區銷售給遊客。」
反哺社會見初心
近日,平和縣人社局、財政局、工信局聯合出臺意見,支持當地企業項目復工復產。「我們及時宣傳政府的鼓勵政策,認真引導驛站成員企業響應號召,做好復工復產,大家紛紛鼓足了幹勁。」阮志軍說。
漳州市鑫農發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錦林,最近正抓緊時間走訪種植蜜柚的果農。他發現,因為疫情,果農需要的肥料等物資,一時運不進來。他便通過阮志軍創辦的聯合農服種植平臺進行下單,將肥料及時配送至果農手中。
「最近,我與山東的一家外貿公司達成合作,及時了解外國水果的農藥殘留標準,從而安排技術人員指導果農科學使用農藥,確保種出來的蜜柚可以出口至國外。」吳錦林說,「果農的心裡有了底,致富的動力更足了。」
此外,吳錦林還在蘆溪鎮建立收購基地,對於貧困戶的柚子,均以高於市場20%的價格收購。「去年蜜柚整體行情不好,而我卻賣出了高價,真的要感謝吳總。」蘆溪鎮貧困戶葉贊峰高興地說。
吳錦林幫扶貧困戶是驛站反哺社會的一個縮影。驛站成員陳漢章將家鄉青山綠水與「紅色基因」相結合做起生態旅遊,帶動村裡21人就業,旅遊收入超過100萬元;驛站副站長周志忠帶領電商人才到當地職校義務教學,彌補職校電商教師資源不足短板……據不完全統計,驛站成立以來,共組織慰問精準扶貧戶65人次,發放慰問金7.8萬元,為該縣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幫助130多戶貧苦戶脫貧致富。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這是驛站成員們的共識。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1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