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一書中,整理顧問近藤麻理惠就專門提到過這點。
很多人整理屋子時都整理不下去,就是因為看了這件不想丟,看了那個不願扔。整理半天,東西也沒有少多少。這樣自己沒有成就感,還覺得整理並沒有什麼效果,以後更懶得實施了。
藤麻理惠建議只留下一看到就感到「怦然心動」的物品,其他統統扔掉。
首先是整理的順序,先從衣服開始,其次是書籍、文件、小東西,然後最後是紀念品。
為什麼這麼安排呢?
因為一樣物品除了它本身具有的價格外,還附加有「機能」「資訊」「感情」「稀有性」等價値。紀念品的價格可能比較低,但上面附帶的價值卻比較高——旅遊時買的特色商品、談戀愛時對方送的飾物、自己第一次抽到的獎品等等——這就會讓人在評定該不該捨棄時猶豫不決。
因此把整理難度最高的紀念品放在最後。
相對來說,已經小了、瘦了、樣式過時的衣服等,比較容易篩選出來,也比如容易下決心扔掉,從這些開始整理容易實施。
其次是要按物品類別進行整理。
有時我們習慣按照位置整理屋子。比如今天整理臥室,明天整理廚房。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有時一些東西被散落在家裡各處,如果像上面那樣整理,往往效率並不高。
在超市購物時換購了兩包紙巾,順手放在玄關處。雙十一搶購的紙巾堆在衛生間的鏡櫃裡。類似這樣,我們不能完全掌握某類物品的儲備量,可能下次購物時看到促銷,就又買了一些回來,結果導致家裡東西越堆越多。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應該把同類物品放在一起整理,這樣才能下決心決定留還是扔。
最後,整理物品時多想想整理的好處,就比較「捨得下手」了。
丟掉家裡的雜物,可以提高決斷力;
家裡都是能讓自己心動的東西,幸福感會上升;
整理好的房間,可以節約時間,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積累上面,迎來一個更好的自己!
想著這些,自然動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