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樂又名「十班」、「五對」,用絲、竹、革、木、金製作的十件樂器演奏而得名。上杭客家十番音樂源於清朝末期民國初年,起先由城關商人、知識分子等在茶餘飯後自帶樂器湊在一起演奏,後在全縣各鄉鎮慢慢盛行。上杭客家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多為坐奏,其演奏排列位置比較講究,一般分成 前後兩堂。前堂以金箏為主,後堂以絲竹為主。基本的樂器有曲笛、蘆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壺、大胖壺、夾板等,笛子為領奏樂器,掌板者指揮,笛子引路,文場和武場交替進行。比較講究的樂隊所用樂器有打擊樂器和民間管弦樂器兩類。
打擊樂器包 括鑼、鼓、鈸、鈴等。鑼有大鑼衝鑼、手鑼、湯鑼、雲鑼、馬鑼、鎮鑼等大致10種,鼓有大鼓、堂鼓、板鼓、盆鼓、懷鼓等,鈸有小鈸、齊鈸、蒲鈸,此外還有星鈴、水鑔、 梆子、檀板、大小木竽等。管弦樂器包括管樂器和弦樂器,管樂器有笙、笛、噴吶、海笛、喇叭等,弦樂器有琵琶、南弦、雙清、京胡、南胡、板胡、樂琴等。
十番音樂演奏的曲牌大多取材於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體現—定的意境,有的還表現古老的傳說。打擊樂曲牌有福套、祿套、壽套、喜套及文幹、武幹、滴水、流水各套。粗獷、熱烈而不失優雅、抒情,十分悅耳動聽。代表曲目有:《南詞》、《北調》、 《過江龍》、《到春來》、《迎仙客》、《北進宮》、《郭子儀拜壽》等。
上杭客家十番音樂的演奏主要應用於城鄉的迎神賽會等民俗活動和老百姓的婚喪嫁娶活動,深受群眾喜愛。目前全縣各鄉鎮均有十番樂隊,鄉村文化站(室)或 文化大戶多置辦有各種樂器供愛好者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