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赫赫 愛去樓下的內江面吃飯,最常點的就是面。有一次,@赫赫 喊了二兩素椒麵,老闆兒就朝裡面遞話:「二兩雜醬嘎?」赫赫徹底凌亂了:所以素椒就是雜醬?那幹雜和豌雜又是什麼東西?
赫赫說,在四川吃麵,每天都是薛丁格的面,不管他喊的哪一種,每次端上來的都是同一種。
同樣對面臊子存在疑惑的,還有來自大眉山的@土豆兒。土豆兒說,她早年間來成都,聽到說素椒雜醬面,就以為是青椒麵。
她很不理解為什麼素椒不素也沒有(青)椒的面,要叫素椒麵。
來,今天,我們就來把面這回事講清楚,給大家一個交代,算不上100%的嚴謹,只當是一代成都人的記憶。
說到吃麵,成都人在「水面還是棍棍面」這一題上雖然贏面不大,但是你只要一說到面的臊子,成都人的花樣兒就多了哈。
大成都範圍內,記錄在美食軟體上的麵館大概有27007家。
你隨便走進一家現代的麵館,牛肉麵、排骨麵、雜醬面首當其衝,這是標配。白絲拉跨陣營的,就是啥子燉雞面、燒肉麵和酸菜肉絲麵。
帶點兒成都特色的,要數回鍋肉麵和豇豆兒面和蹄花兒面。擴大到整個川渝地區,那重慶的豌雜麵、內江的兔兒面和宜賓的燃面、辣雞面必須擁有姓名。
以前在成都吃麵有一種說法:素椒雜醬是檢驗一家麵館味道好壞的唯一標準。你走進一家麵館,點一碗素椒雜醬,如果好吃,那這家麵館其他面的味道都不會太差。
也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成都的麵館特別愛賣素椒雜醬面,甚至有好多老麵館就認到這一種臊子賣。時間久了,如果還有餘力,就在這一種臊子上做些變量。
於是素椒雜醬面的旁支,就還有脆紹面、幹牛肉麵和擔擔麵。再加上重慶的豌豆雜醬面,外地人昏了:這些面到底有啥子區別嘛?
素椒雜醬面
最早最早,素椒麵和雜醬面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面。
素椒麵是素麵。我理解的就是我們小時候,奶奶外婆那一輩下的那種面。
水燒開,丟幾根水葉子切,拿一個搪瓷碗,勾點兒醬油醋,一瓢熟油海椒,最後撬一小坨豬油。面入碗前,需要澆一小瓢麵湯,去化這個豬油。這種面簡單,而且每家都有每家不同的味道。
放到現在來說,素椒麵的水平可以看出一家麵館的整體業務水平。因為沒有所謂的湯料,全靠調料的品種、比例、熟油海椒的水平以及豬油的香味來確定。
那個時候,以重慶、廣漢、什邡為代表的的麵館都吃得到素麵。後來,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多的人願意在這碗素麵裡面嚼到兩口葷腥,於是就有了雜醬面。
把臊子,加水烘,加甜醬上色,起鍋之前,勾個芡,煵好的肉臊變成了一種粘稠溼潤肉醬,這就是我們廣義上理解的雜醬。
雜醬面以肉醬打底,面的味道大多取決於肉醬的香味,肉醬偏稀,略帶汁水,附著在麵條上,又在原本的口感之上,增加了一層爽滑感。
再後來,根據成都人愛吃辣的口味,有人把雜醬臊子加進了素椒麵裡面,於是就成了我們現在普遍理解的:素椒雜醬面。
素椒麵既有素麵的香辣,也有雜醬的肉味,加在一起,強強聯合。所以現在你再在街上聽到的不管是喊的「素椒」還是「雜醬」,其實多數指的都是素椒雜醬。
成都大多數麵館的雜醬面分為三類:清湯雜醬和素椒雜醬,還有幹清。
清湯都是有湯的,素椒雜醬單指幹拌的紅油雜醬,所謂幹清,就是不加海椒的素椒雜醬。當然,有的麵館還要做紅湯雜醬,只是普遍情況下,老成都很少有這一說。
脆紹面
和雜醬一樣,脆紹也是豬肉臊子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取豬的前夾肉,煮熟之後,取瘦肉部分下鍋,炒幹炒香,炒出金黃色,這種肉渣渣,我們稱之為:脆紹。
當然,簡單粗暴地理解,脆紹大概就是不烘水不勾芡沒有肥肉的又不加甜醬的雜醬。
脆紹的顏色沒有雜醬深,顆粒也比雜醬要小要細,所以每每附著在麵條上,都比雜醬要多要穩當。
曾經吃過一家面叫螞蟻面,這其中的「螞蟻」和螞蟻上樹是一個意思。指的,就是脆紹附著在每一根麵條上的狀態。
現在市面上的脆紹大多分為豬肉和牛肉兩種,之前在寧記脆紹吃過牛肉脆紹,可惜老闆兒人歪嘴嚼,手藝有限,並沒有做出脆紹應該有的味道。
標準的脆紹面,其實是郭家橋西街的陳姐炸醬麵。他們家的素椒雜醬,用的就是脆紹。你不要看只有幾顆哇?這幾顆就已經夠得你香上好一陣的了。
最先上來的脆紹是純幹的,嚼起還有聲音。吃幾口下來,脆紹被油浸得溼潤了些,肉顆顆又多了一絲韌性。
吃到最後,碗底底那點兒紹子,已經不能稱之為脆紹了,因為泡了太久碗裡本就不多的湯汁,紹子已經有了些水分,軟中帶綿,肉香和椒香雙雙到達頂點。
擔擔麵
準確地說,擔擔麵裡頭的「擔擔」指代的不是一種臊子,而是一種面的售賣形式。
相傳1841年,自貢一個叫陳包包的小販愛挑起扁擔在街上賣紅油素麵。扁擔的這一頭是蜂窩煤爐子,爐子上面垛一口銅鍋。銅鍋分為兩格,煮麵,一格燉雞。扁擔的另一頭裝的是碗筷、調料和洗碗的水桶。
那個時候,賣擔擔麵的小販挑起扁擔在街上走,邊走還要邊喊:「擔擔麵!擔擔麵!」這就是最早的擔擔麵。
後來,擔擔麵傳到了重慶,就有了重慶正東擔擔麵,再後來,逐漸演變成重慶小面。
當然,擔擔麵也傳到了成都,成都人在這種莫得肉臊澆頭的素麵之上添加了豬肉脆紹。這才有了我們印象中的擔擔麵。
以前的擔擔麵種類繁多,啥子雞絲豆花面、紅油素麵、臊子麵、素椒雜醬、清湯雜醬應有盡有,除此之外,還賣抄手。
差不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這種流動販賣麵食的方式在成都逐漸消失,成都擔擔麵才算名正言順地登堂入室。面的臊子也逐漸固定,就是豬肉脆紹。
講到這兒,赫赫問我,那豌雜就是素椒的兒子嘍?emmmm……照這麼捋下來,按輩分算,素椒極有可能還是豌雜的二叔。
有了以上三種解釋,基本上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比如牛王廟金宴麵店裡面賣的幹煵牛肉擔擔麵,就是牛肉脆紹面。
還有我們開頭說到的,@赫赫 在內江面喊的「二兩素椒」和老闆兒傳到廚房頭切的「二兩雜醬」,就是素椒雜醬面。
牛王廟最火的家常面裡面原本標配的臊子是雜醬,給錢加的臊子,只能叫幹臊而不能叫脆臊。
至於幹雜,你可以粗暴地理解為不加湯的雜醬面。它的對立面就是有湯的雜醬,簡稱:湯雜。至於是雜醬還是脆臊,你就看它是幹的還是醬的。
豌雜就是豌豆雜醬的簡稱,最早來源於重慶。豌豆雜醬的雜醬除了肉醬之外,還有耙糯的豌豆兒加分,吃起來綿口又生沙,肉香之外還多一絲清香。
同理,宜賓的燃面也分為:葷燃、素燃和燃湯麵。葷燃就是加臊子的燃面,素燃就是沒加臊子,燃湯就是加了臊子又有湯水打底的燃面。
還有很多人第一次來成都看不懂的怪味面,就是海味面加了點兒熟油海椒和醋。
另外,四川的雜醬面和北方的炸醬麵也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北方的炸醬麵是用肉丁黃醬甜麵醬煎出來的肉醬,黑黢的,油亮亮的,加上蔬菜絲絲碼到面上,拌起吃,醬味濃厚,間或迸發出豆子的清香。
圖-@沒事兒請不要叫我起床
四川的雜醬面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是豬肉和甜醬的搭配。它和北方炸醬最大的區別,我個人認為就是,它以肉香味為主,北方是以醬香味為主。
基於以上三種以幹拌為代表的面,這兒還必須要說一哈成都人喝麵湯這件事。
最早,不管是吃麵吃抄手吃餃子,哪怕是吃湯圓,都講究一個「原湯化原食」的道理。乾麵無湯,那就喊煮麵的師傅給你舀一碗麵湯。
成都人最常見的喝麵湯的形式大概有三種:白味麵湯,麵湯加醋,麵湯加豬油。當然,要吃蔥的,還要撒幾顆蔥花兒。
白味麵湯啥子都不加,吃的就是資格的原湯原味;麵湯加醋,講究一個酸鹼結合,說的是幫助消化;麵湯加豬油聽起油爆,喝下的每一口都有一種把碗底底舔乾淨的快樂,搭一碟昨天晚上才下水的洗澡泡菜加面面味精。這不是過場,是成都人吃麵的智慧。
最後,給那些北方同學一套在成都吃麵的選擇題:
1.棍棍面還是水面?
2.湯麵還是乾麵?
3.牛肉臊子還是豬肉臊子?
4.要不要海椒?
想清楚這幾個問題,也就解決了大部分疑惑。
最後說一句,成都人吃麵的過場都不能稱之為過場,那是成都人在吃麵這件事上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