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大家熱議到一部臺灣電影:謝沛如執導的《大餓》。
這電影有點小意思,講了一個兩百斤的女孩子減肥失敗的故事,這說明導演從一開始就擺脫了低級趣味,沒有陷入勵志的俗套表達。
相反卻是選擇了真實地去記錄生活,並且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美好的東西,以此完成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表達。
阿娟是一位快30歲的女孩,體重超過了兩百斤,平時在媽媽經營的託兒所幫忙煮飯。
媽媽是一位職業女性,已經快60歲了,不過依然保持了很好的身材,每次出現都會有精緻的妝容,對事業和生活充滿了信心。
阿娟和媽媽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不僅體重達到了兩百斤,還有些不思進取,用媽媽的話說,就是對人生沒有企圖心。
體重兩百斤這是原罪。
所以無論阿娟做什麼,到最後總會招來對她身材赤裸裸的侮辱,孩子們會給她起外號,媽媽也會覺得身材這麼胖,以後的人生還要不要了。
有一次,阿娟被鄰居家大伯性騷擾了。
鄰居家大媽知道了之後破口大罵,說什麼我們家老頭子是不是有病?怎麼會喜歡你這樣的肥豬呢?
你說氣人不氣人。
大媽你有沒有搞錯?大爺真的就是如此的重口味,說不定背著你還有去搞其他人了。
我替阿娟不平的是,明明被性騷擾了,就是因為胖了一點,別人就不相信了,那如果法官也不信了怎麼辦?
所以無論怎麼說破天,這個社會對胖子就是有一定的歧視,尤其對胖一點的女生。
阿娟作為一個成年人,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不可能會選擇忽視這一點。
有一次,阿娟去超市採購,剛好碰見了減肥機構做宣傳,由於體型的原因,自然就被發傳單的小姐姐硬塞了一張。
回到託兒所之後,阿娟被人強塞的這張傳單,就被媽媽看到了,於是在阿娟生日這天,媽媽就給她送了份大禮。
阿娟滿心歡喜的拆著包裹,本以來會是什麼具體的生日禮物,沒想到會是媽媽給自己報名了減肥培訓班。
其實我對電影中的這個橋段是有保留意見的,媽媽給女兒送禮物就好好送禮物,把報名減肥課程當作禮物,難免有些傷人了。
我想這是電影的編導,為了戲劇效果,故意設計的橋段,但是說不好這也會真的在現實世界中發生。
阿娟在半推半就之下還是來到了減肥培訓班,這哪裡是在幫人減肥,簡直就是給人洗腦。
先下定義,肥胖一定是不好的,然後又告訴學員,要相信自己,只要在老師帶領之下,一定能夠遇見更完美的自己。
減肥又怎麼會是一時半會就見效果的事情。
所以,最後一步,他們就推出了他們的衍生產品,騙學員進行二次消費,從各種藥品到手術應有盡有。
話說阿娟在減肥的過程中,也遇到了朦朧的愛情,有個送快遞的小夥子願意去了解阿娟,也願意約她去看電影。
奈何知人知面不知心。
小夥曾經也胖過,現在瘦了下來,為了保持身材,竟然選擇了用催吐的方法,前腳剛吃完阿娟煮的飯,後腳就出門吐了。
這一切看在阿娟的眼裡。
她為了讓減肥的效果立竿見影,於是選擇了做手術,去切掉自己一半的胃部,從根源杜絕肥胖。
奈何切了一半胃之後,吃是吃的少了,不過也吃著沒有味了,手術有後遺症,破壞了她的味覺系統。
這對阿娟來說簡直就是致命的打擊。
她再也不能給孩子們做飯了。
阿娟雖然胖是胖了一點,但是人絕對是好人,臃腫的身材之下有善良的心靈和有趣的靈魂。
班裡有個學生,因為爸媽關係不好,他們又很忙,所以經常和阿娟在一起相處。
後來,阿娟發現這個孩子,有著和別人不同的嗜好,喜歡穿一些奇奇怪怪的衣服,也會去女生的廁所小便。
阿娟沒有把這件事告訴自己的媽媽,也沒有告訴小孩的媽媽,而是去慢慢的引導小孩。
故事的最後,小孩在臺上勇敢的展示了自己,他爸爸媽媽就帶著他搬家了,然後臨別之際,阿娟追上了自己的朋友。
小孩子有異裝癖,也是成長過程中的常事,奈何這樣的電影情節還是要被剪掉。
這就好像阿娟因為肥胖被歧視刪減了一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