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2020-12-10 魯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滿、故步自封。」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高效能治理需要結合高質量發展要求,針對新形勢與新任務,對治理理念和方式進行深刻調整。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樊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滿、故步自封。」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高效能治理需要結合高質量發展要求,針對新形勢與新任務,對治理理念和方式進行深刻調整。

  堅持「惠而不費」「威而不猛」理念,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高效能治理的關鍵不是效率,而是效能,效能必須兼顧效率與成本,牢固樹立治理的成本意識,清晰意識到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大道至簡」「惠而不費」「威而不猛」的哲學,孔子告誡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儘量耗費,要在施政中展示威嚴但並不表露權力兇猛的一面。從傳統治理實踐來看,中國的歷史傳統往往善於在國家財稅汲取能力不高的情況下,以較低的政治成本和社會成本解決廣泛的治理問題。這些哲學思想和治理傳統,對於思考高效能治理的概念、克服治理實踐中的弊端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避免「四面出擊」,集中優勢力量落實重大部署致力攻堅破難。任何改革和治理都要有戰略重點、優先順序和主攻方向,如果政策設計過於繁重複雜,層層加碼後落到基層,必然帶來「多任務」管理體系的通病,即在時間、人力和資源相對有限的條件下,執行層無暇聚焦核心力量、落實核心任務,多任務管理變成了胡亂應付,最終造成改革部署難以落實。歷史經驗顯示,越有發展壓力,越要保持改革定力,越要樹立制度成本和資源成本意識,在治理中要避免四面出擊,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1950年6月,新中國成立初期,針對當時外部帝國主義封鎖、內部階級鬥爭加劇以及各方面困難日趨顯現的情況,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不要四面出擊」的戰略方針,他提出,面對複雜形勢不能目標太多、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以便於集中力量向另一個方面進攻。針對當時社會領域的改革,毛澤東同志提出改革不能急躁,條件不成熟不能改革的策略。這一方針為當時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穩定社會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上,在今天一些地區的改革中,就很好地堅持了這樣的方針策略,以脫貧工作為例,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一些地區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集中優勢力量一鼓作氣、攻堅克難,確保全面完成脫貧目標任務。

  重視協商共治,圍繞治理難題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新時期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同急需調動更廣泛的政治積極性和社會積極性,形成了一對內在矛盾,需要深刻把握髮展的節奏。高效能治理下,制度威力和制度效能要得到充分發揮,必須依靠各級各類機構和廣大幹部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好的政策要落實,首先需要人們理解制度、尊重製度,自覺在制度框架內做事,需要創造制度實施的前提條件,並能夠根據不同條件和時機因地制宜採用適宜的執行方式,改革的整體性革命性和複雜性聯動性,要求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匯聚力量。針對治理領域出現的碎片化、割裂化、條塊化等短期行為,以及各領域改革中不配套不協調、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相互牴觸等問題,除了加強機構設置和制度運行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外,還需要鼓勵體制內部橫向、縱向各級各類機構之間溝通協調會商機制的完善,通過激活內生信任,提升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立足國情世情,尊重發展的差異性與層次性需求。當前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化得到不斷發展和深入推進,但是發展的不充分、不均衡等問題依然顯著,發展的差異性格局和治理的層次性需求將長期存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時期,我國國家治理將不僅擔負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繼續推動工業化和高質量城鎮化發展的任務,而且要面對較充分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之後的治理挑戰,包括推動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的任務,破解特大城市治理難的任務,以及協調不同性質、不同主體和不同層次利益關係的任務等。高效能治理是對治理的科學規劃和分類基礎上的治理,2020年疫情之後政府將「保就業」「保民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就體現了對發展階段性的尊重,反映了治理的層次性要求。與此同時,針對那些工業化城鎮化比較充分、收入較高的地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高,不僅期待更高的治理效率,而且對於治理的形式和公共產品供給多樣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適度增強「弱中心」思維,培育軟性權力特徵的治理系統。面對高度異質化的治理空間和高度複雜性的治理任務,高效能治理需要更多具有「軟性」權力特徵的治理主體和治理系統的參與,國家治理的「軟體」系統支撐的問題成為國家治理的核心任務。「軟體」系統的核心是去中心化或弱中心化管理,是資源的智能化配置與分布式管理,大幅度壓縮管理層並降低行政和制度運行成本,是可以預期的未來發展趨勢。以此次疫情為例,新技術企業大規模參與疫情防控,是我國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現象級事件,未來關係國計民生的各項公共數據管理將加速從封閉逐步過渡到有效開放,完全中心化決策將逐步釋放給技術企業參與的弱中心管理體系,將進一步加劇人力、資本和技術的分布式管理,從而弱化政府直接參與管理和監管的能力。新興技術群體已經成為危機管理和公共治理的重要主體,未來更多政府公共行為將同新技術企業的運營和支持密不可分,高效能治理無法脫離技術群體的廣泛深度參與和支持。與此同時,也需要及時啟動新技術主體協同國家治理的頂層設計與相關規劃,加速推進數位化政府建設,建立健全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公共治理的制度規則,有效加強監管。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樊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_新華報業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樊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滿、故步自封。」
  • 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樊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第一個公共需求,就是「治水」。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範等文化資源,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探索包容性治理的中國道路
    2020年12月03日 17:10 來源:人 民 論 壇 網 作者:魏波 編輯:洪妦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東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四個自信」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這些文化基因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和積澱,形成了我們今天治國理政重要的思想和智慧寶庫。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重大問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劉軍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於洪波 瀋陽師範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精神譜系更加完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百年紅船精神歷久彌新,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道同契合,並以其精神之基的新姿態煥發勃勃生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然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很多概念是立足於西方的語境產生、傳播、生長的,在植根於中國的語境成長之後,有哪些新的特定含義,需要經由哪些新的建構是必須經過審慎思考的。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講話中闡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地位,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影響治理效率的文化因素
    而分析一種制度的效能,也應該考慮到其歷史文化因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因素相結合的結果。在決策效率上,中國與西方存在的制度差異,也有文化因素的影子。東西方文化差異迥然,就對政治制度的影響而言,最突出的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西方文化的外向性和東方文化的內斂性。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作者:龐金友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城市化、城市國際化、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城市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提升,大都市圈建設趨勢明顯。大中型城市集中了人才、資金、技術、數據、地理等資源優勢,同時也是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的產生地、聚集地和爆發地,市域層級社會治理的難度與壓力日益凸顯。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作者:龐金友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城市化、城市國際化、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城市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提升,大都市圈建設趨勢明顯。市域治理是跨越城鄉治理的整體工程,是以城區治理引領、帶動鄉村發展的協同治理,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各核心要素高度匯聚、集中整合的生態系統,更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維治理形態有機統一的綜合治理場域。三是聯動性。市域治理內在地包含城市和鄉村兩大區域,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城市的發展和繁榮必然帶動鄉村的富裕和振興,反過來,鄉村的進步和變革也勢必促進城市的提升和飛躍。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如今,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獲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讚賞、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共識。
  • 和合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特質是和合精神,《老子》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從宇宙根源和萬物化生的角度對「和」的洞見; 《論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環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這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大顯著優勢。因此,必須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 中華傳統法文化的史鑑價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中華傳統法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民本主義,德法互補的治國要略,嚴以治官、寬以養民的施政方針,良法善治的法治追求,都是重構新時代中華法系的重要文化資源。我們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激活傳統法文化的優秀部分並使之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可資借鑑的法文化支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文化產業搭上高質量發展的「數字...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文化產業搭上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快車」人民論壇網  作者:馬 碩  2020-12-21 近期,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促進消費升級,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