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2020-12-24 騰訊網

文丨雪峰 · 主播丨塗山

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特質是和合精神,《老子》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從宇宙根源和萬物化生的角度對「和」的洞見;

《論語》中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從世事人倫和仁義德治的立場對「和」的闡揚和發揮;

同樣,佛教講求利樂有情,因緣和合,以自身心性修持為契機,實現人間佛教的慈悲和樂。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其魅力就在於亙古不變的和合精神。和合者,方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和合精神是一種價值理想。「和」的本義是聲音相和,音韻和暢,進而引申為對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內在節律的直觀洞察和深切體悟;

「合」指百般形相匯合口中,上下砥礪,氤氳新生,進一步抽象為直面事物矛盾的根本性,從而在衝突中實現融合的生命智慧。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合精神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和多元化,追求一種和而不同的生存語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現生命的意義和可能性。

和合精神並非一種同質化的價值訴求和意義武斷,整個世界也非單一、同一和唯一的存在狀態,而是呈現為一種錯綜複雜、包羅萬象、異彩紛呈的生命景象。

和合精神是一種自然人文法則。人文世界的屬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共生共存的關係。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外內和同,上順天道,下中地理,中適人心」,從天道、地道和人道三者的協和共生角度化解人與自然的相異性和矛盾性,把人與自然的衝突置於一個更宏觀的宇宙大道的視域中,從而完成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圓融互通,達到一種人與自然的和合境界。

同樣,在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中,和合精神是一種道德理性和人文關懷,人不能獨存於世,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只有在關係中才能實現人的主體性價值,當然關係本身也意味著矛盾和衝突的必然性,和合精神正視關係內在的衝突性,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矛盾對立的統一和融合,最終達到和合之境。

無論是在社會倫理、心理結構、價值觀念,還是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方面,中國傳統文化都浸潤並彰顯著和合精神,歷久彌新,不斷實現著天地人的和合共存。

和合精神是當今世界的一種普世價值,也是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普世倫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內核,是實現平等、公正和開放性對話的基礎和前提。

在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並闡釋了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宏觀、中觀至微觀三個層面,和合精神一以貫之,詳實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精神和文明價值。

當然,對於當今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合精神也是一種稀缺的信任資源,在全球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對話與合作中,不和諧的音符總是存在,誤解、「甩鍋」、惡意抹黑等偏頗和非理性的政治行為讓全球合作進程舉步維艱,充滿危機和挑戰。

如何從矛盾衝突中「化幹戈為玉帛」,深化國際間的精誠合作,實現命運與共的和合對話語境,或許是當今國際政治良性發展的共同議題。

啟迪多元思維

和合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也是中華民族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積累總結的實踐智慧。

和合思維具有淳樸、平實、渾厚與自然的特質,注重道德倫理的親和性,追求生命審美的自然與祥和。和合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內核,也是德性修養的契入方法和門徑。

相比於西方的知識理性思維,和合思維從整體把握事物,在對立矛盾中實現辯證統一,與現代邏輯思維中的正反合推理論證具有同構性。

中國自古講究和而不同的生命觀和價值觀,首先承認事物存在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而不是用一種前提假設對整體世界進行規束和制約,和合是一種全然開放的道德語境,這也更加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一種道德自信,成就了中華文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的開放姿態。

正心正舉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以和為貴,和合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氣質和實踐操守。無論是對整個宇宙大道的思索,國家之間的互學互鑑,還是社會層面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及個體層面和善良知的德性修養,無一不滲透著和合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精神意義。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發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同時也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

協和萬邦的國際觀: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崇尚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尊重文明的多樣態,在彼此尊重互助的基礎上,相互合作,彼此借鑑,謀求共同發展,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國家之間的互信互助,互學互鑑。

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君子相交,和而不同,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尊重彼此的獨特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社會能否保持良性的發展態勢,不是取決於「一刀切」的價值判斷標準,而是在尊重社會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各領域對話的可能性,在對話的過程中,尊重個性,達成共識,這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和合境界。

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中國傳統的人格理想是做君子,養「浩然正氣」,君子具有仁愛精神,從自身修養上下功夫,「反求諸己」,「為仁由己」,然後才是「推己及人」,「修己安人」,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進路。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和合精神不僅是一種宇宙觀,也是一種道德觀,是天道與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具有理想與現實辯證統一的價值取向。

和合精神不是孤懸於廟堂之上的「玄思冥想」,也非沉落於江湖的「世態情長」,而是在高下遠近之間取其「中道」,保持一種「中庸」的生命姿態。

和合精神也並非一種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模糊主義」,它同樣具有明晰的邏輯理性和思維的張力,是衝突與融合的辯證過程,最後實現二者的超越性轉化,達到和合之境。

和合是天地萬物存在的依據和原因,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和合的生命場,因緣和合,相輔相成。在這樣一種動態的、辯證的生命系統之中,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生命信息的交換和轉化,這是一種心靈充實愉悅、心緒平和恬淡的人生境界,是一種人和而天和,人合而天合,人樂而天樂的天人和樂的生命福祉。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正心正舉

健康與發展公益講堂開講啦

相關焦點

  • 人大哲學教授國子監開講 解讀中國倫理學「和合」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立文正在講授「中國倫理學的和合精神價值」。  新京報快訊(記者郭超)「和合是什麼意思?它是中國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它縱貫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全過程,積澱於各個時代的名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體現著中國思想文化的首要價值和精髓,也是中國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體現形式。」9月16日上午,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立文在國子監彝倫堂開講,講座吸引了200餘名觀眾前來參加。
  • 【生態文明@溼地】多元和合是中國文化的根本
    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前三個字是講仁愛,後三個字是尚和合,而「和合」的前提就是共生、共在。  首先,共生、共在是事物的本然。人類生活於世界之中,世界上除人類之外,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事物。人類與各種事物的存在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以至於不同人等,會對此有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認識。
  • 言恭達:「和合文明」助力現代生活方式的構建
    藝術創作要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認真思考如何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活化和優秀國際文化的本土活化,創造性完成這雙向活化,並取得成效。  將藝術還原於文化,求真於經典,這是當下中國書壇人人需做的命題。守護文化靈魂,回歸藝術心靈。本質意義上看,書法是文化,須「技進乎道」「文以載道」。  中華民族講究「和」「合」。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水墨藝術精髓—書畫家賀德昌
    中國文化與中國書畫之所以能夠傳承幾千年,與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息息相關,也與中國文人的對文化的包容性分不開。在行業管理方面,曾任北京市旅遊產品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俄貿易關係發展基金會會長;現為中國科協北京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田漢研究會書畫委員會委員等多家美協會員、教授、顧問、知名專家、院長等。中國傳統文化要想以飽滿的品質回饋世界,就必須讓他們「活」在今天。
  • 孔子當年倡導的「五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仁義禮智信」的現實意義儒家文化把「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概括為人的基本素養,稱之為儒家「五常」,其在天為之命,其賦予人為之性,其主於身為之心,其所以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或變者,是長道也,故謂之五常。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闡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一書,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樊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  堅持「惠而不費」「威而不猛」理念,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高效能治理的關鍵不是效率,而是效能,效能必須兼顧效率與成本,牢固樹立治理的成本意識,清晰意識到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
  • 挖掘張載關學思想內涵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表示,關學研究以繼承、弘揚、創新中華文化為宗旨,以文獻整理的系統性、學術研究的創新性為特點,對於完整呈現關學的歷史面貌、發展脈絡和鮮明特色,彰顯關學精神、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樊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
  • 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樊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_新華報業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樊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滿、故步自封。」
  • 《俠嵐》:漫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俠義」精神在動畫中的體現
    動畫最有特點的是劇情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諸多的理論元素貫穿整部漫畫,在每集的結尾都會有《俠嵐百科》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知識。在科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也使得劇情方面更加充實。——於 丹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很多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用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來形容,中國傳統文化是整個民族的瑰寶。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的湧入,很多傳統文化漸漸丟失,甚至被遺忘。
  • 和合炫彩繽紛童年|渝北區和合家園小學第二屆體藝(科技)節盛大啟幕
    改革開放以來,1978年至今,中國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國泰民安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報效祖國!」馮永華老師介紹:「入場篇引領全校師生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自豪。」
  • 華皓亞龍府,以「工匠精神」詮釋文化的府院
    真正回到「工匠精神」的內核,呈現出能夠滿足消費者內心訴求的產品——華皓亞龍府的文化府院,正在以這樣的方式引領潮流。    以工匠精神獨闢蹊徑,讓文化邂逅建築    所謂文化的建築,就是用文化的精髓來彰顯建築的內核,讓建築體現人文的同時,重新獲得生命力。
  • 神龍文化:華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這些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就是龍。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 動畫片《山海寶貝》將播 改編自《山海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動畫片《山海寶貝》將播 改編自《山海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2017-08-17 10:54: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但在中國卻並沒有被所有國人知曉!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文化更是如此。小約了解過,現在小學裡面的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得越來越科學,也越來越全面。能夠讓孩子們從多個方面了解我國的文化,從多個維度看一看我國的改朝換代。其實茶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雖然它到現在還並沒有被所有中國人所知曉,但不代表它不具有傳承性。就像我們都知道,每一個行業中,總是有會翹楚,也總是會有百年老字號,也就總是會有一代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茶文化並沒有沒落,它可能目前僅僅處在一個打磨期。
  • 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原標題: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 傳統文化與紅色精神交融一體
    傳統文化與紅色精神交融12月3日,河北村許氏宗祠等革命遺址重修落成。許氏宗祠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1947年,南路特派員陳漢卿等地下工作者經常在許氏宗祠進行革命活動。當時許氏宗祠是地下黨活動的重要據點,培養了一批革命幹部。1958年,河北村被省批准為革命老區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