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chsla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前 言
近年來,全國各城市以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為指引,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著力開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規劃建設,實現綠色發展,提升城市品質。
城市綠道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據統計,截至2018末,全國建成綠道5.6萬公裡,各地相繼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項目,如南京環紫金山綠道、上海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東湖綠道、廣東南粵古驛道等,提供了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引領了綠色健康的生活風尚,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同時,各地也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為總結城市綠道建設的成功經驗,持續推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建設,提升城市公共環境建設和治理水平,應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安排,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啟動了綠道建設研究工作,依託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和相關省市風景園林主管部門,進行了優秀案例徵集,並針對長江沿線城市進行了重點調研。
在匯總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礎上,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將擇選優秀案例進行展示,以更好地宣傳綠道建設成果。
南京綠道:環山、順水、沿城、連景
(二)
南京地處長江下遊,長江穿城而過,還擁有秦淮河、滁河、玄武湖、莫愁湖、紫金山、湯山等風景優美的自然山水資源。南京自古以來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天下文樞」,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這些都為南京綠道建設奠定了優良的基礎。
2013年以來,南京市按照「環山、順水、沿城、連景」的綠道設計理念,「一道一方案一特色」的精細化標準,已完成綠道建設1100多公裡,初步構建了融合生態保護、休閒遊憩等多種功能的綠道網絡。2019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南京市政府作為城市綠道建設典型受邀參會,向全國介紹「南京經驗」。
二、典型案例
(二)南京環紫金山綠道:風景名勝區山麓綠道
1. 綠道概況
紫金山又稱鐘山,位於南京市域中東部,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譽,是南京名勝古蹟薈萃之地,國家5A級景區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紫金山南麓。
環紫金山綠道主線規劃總長度約25公裡,一期工程沿山體南麓和東麓建設,二期工程沿山體北麓建設。除主環線之外,還設置了聯繫地鐵、公交站點等的連接支線,實現與城市交通的無縫銜接,滿足廣大市民休閒健身的需要。綠道建設採用改建和借道兩種方式,充分利用景區內現有道路。綠道沿線植被條件較好,綠道遊徑兩側2米範圍內進行綠化補植及景觀提升,沿線設置綠道標誌標牌。
環紫金山綠道沿線自然人文景點眾多,有琵琶湖、明城牆、下馬坊、美齡宮、梅花谷、博愛園、體育運動公園等,還有明孝陵博物館、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展覽館、民國郵政博物館、南京地震科學館等展館。綠道驛站結合公園及公共建築設置,提供休憩、飲用水、衛生間等便民服務。
環紫金山綠道平面圖
2. 綠道建設特點
第一,利用老舊和現有道路改建。環紫金山綠道多利用市民爬山踩出的小路、廢棄不用的老舊道路以及現有景區道路改建。綠道所有主次入口與周邊交通系統互相連接,以便遊客能方便快捷地到達綠道。環紫金山綠道採用紅色透水混凝土鋪裝,不僅透水、防滑、耐磨,為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適的騎行空間,而且通過鋪裝材質區分綠道與景區其他道路系統,形成綠色的自然景觀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第二,配置鄉土植物群落。注重保護山體的原生環境,最大程度上恢復鄉土植被。在現狀喬木與灌木資源豐富的地區,補植地被植物。而在現狀植物較為稀疏的地區,廣泛地種植香樟、銀杏、櫸樹等,形成豐富的植物群落。
第三,設置人性化的標識與服務設施。環紫金山綠道坡道很多,最大的坡度達到8%,最小的也有5%。為了防止危險的發生,在坡度較大的地方設置警示標識牌,對前方的路況和注意事項進行告知。此外,綠道出入口及沿線還有很多標識牌,提供周邊景點、服務設施、出入口位置與距離等信息,方便市民遊客更好地規划行程。
環紫金山綠道
市民在環紫金山綠道散步
(三)南京明城牆綠道:依託世界最長的古代城垣建設
公元1366年,明朝定都南京,利用南唐都城的南面和西面城牆擴建成明都城城牆,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組成。宮城與皇城採用傳統的中軸對稱方形布局,京城和外郭則順應自然山水走勢,呈現不規則形態,成為中國古代都市建設史上的一個特例。如今通常所稱的「南京明城牆」為京城牆,全長35.267公裡,其中地面遺存25.091公裡,遺址部分10.176公裡。南京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高14-26米,寬7-19.75 米(最寬處達30 米)。城牆外環繞著護城河,現存31.2公裡,城牆與護城河間距最寬處為334米,最窄處為9米。南京明城牆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
1988年,南京明城牆全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持續推進明城牆本體的保護與修繕,加強周邊環境整治,進行了明城牆風光帶、明城牆綠道及明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等工作。2014年明城牆實現全面開放,融入城市生活,成為百姓看得見、到得了、摸得著的「民城牆」。2016年明城牆被列入國家級申遺備選項目,環城七十裡的「古城項鍊」將城市地標、風景名勝等串聯成線,以多元、開放、親民的嶄新面貌向世界展示山水城林、古今輝映的大美金陵。
明太祖所建南京皇都城垣與外郭形勢略圖
1. 綠道概況
明城牆綠道包含城牆內外兩條路線,全長約25公裡的外側綠道於2014年貫通,全長約18公裡的內側綠道於2018年底貫通。綠道大部分段落依牆而建,城牆缺失的部分主要結合城市道路建設,便於市民及遊客感受明城牆的全貌。內外綠道互為呼應,在城市道路以及城牆拐彎、城門處互相串聯,構成了完整的明城牆慢行綠道系統。
明城牆綠道結合依山而建的城牆和作為護城河的內外秦淮河,蜿蜒起伏,與南京的山、水、城、林融為一體,連接沿線各類綠色開敞空間,形成了一個連續的生態歷史景觀帶,具有生態、遊憩、交通、歷史遺產保護以及美學等功能。明城牆綠道強調對土地資源的優化利用,是老城區綠色休閒空間的有效補充,提供了近距離感受城牆的新途徑。
南京環明城牆綠道引導圖
2. 綠道建設特點
明城牆綠道建設與城牆沿線城市更新及環境整治工作結合,加強了對明城牆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提升了開放度與參與度,體現了生態便民的文化內涵。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構建沿城牆的立體休閒遊覽體系,兼顧城牆上下的不同體驗。以城門為節點,加強城牆內外側綠道、綠道與城市慢行系統之間的銜接,同時通過登城口加強城牆上下的垂直交通聯繫。一方面考慮遊人在城牆下的感受,另一方面考慮遊人在城牆上的鳥瞰效果,合理布局綠道遊徑,在空間允許的前提下豐富線形變化,避免單調。
第二,綠道建設伴隨城牆沿線用地的梳理與公共空間的提升,立足周邊環境採取不同的方式。在護城河綠帶、玄武湖公園、鐘山風景區等條件較好的段落,主要對現狀步道加以串聯,提升綠地環境。在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城牆內側綠道建設與旅遊景區及城牆下的山體綠化深度融合。一些臨近居住社區的段落,結合綠道建設對沿線建築圍牆等進行外立面改造,重新梳理車行、人行路線及停車區域,解決老城區居民停車難的問題,貫通行車路線。
南京明城牆綠道實景照片
三、結語
南京綠道串聯宜人的生態景觀,凸顯山水城林特色;融合精彩的文史資源,展現六朝古都風貌;承載豐富的市民活動,打造綠色健康生活。南京綠道建設主要有以下成功經驗:
第一,規劃先行、精準施策。編制短期及中長期規劃,結合南京綠地系統、歷史文化名城、空間特色、旅遊發展等相關規劃,並將綠道建設任務列入年度城鄉建設計劃,穩步有序推進。2013年南京市綠化園林局結合明城牆沿線綠道試驗段建設經驗,編制《南京綠道規劃建設導則》和《南京綠道導視系統實施導則》,2018年修改完善形成《南京綠道規劃設計導則》,指導全市綠道規劃建設。
第二,優化格局,彰顯魅力。南京綠道將有代表性的山川資源、文化遺蹟、歷史建築和傳統街區串聯,加強綠道與濱水藍道、文化步道的串聯整合,形成結構性綠色開放空間體系,促進了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水平提升。濱江風光帶、環紫金山、明城牆沿線等綠道與市民休閒及城市旅遊緊密結合,成為彰顯南京城市魅力的新名片。未來南京市將積極延伸綠道網絡,串聯美麗鄉村,促進鄉村旅遊發展。
第三,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南京綠道建設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條件,避免大拆大建,因勢隨形、因山就勢,不強調統一的形式,更關注實際效能的發揮。選擇合理的鋪裝與綠化方式,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環山綠道充分利用現有登山路,儘量減少植物伐移;濱江綠道依託江堤建設,符合河道藍線管理要求並易於近距離體驗濱水風光。注重綠道可達性,結合交通節點及居住區布局綠道出入口,完善沿線服務設施及標識系統,未來將進一步完善健身、商業等設施,更好地為市民服務。
註:文字由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孫莉提供,部分文字及圖片引自南京市園林綠化局網站及「南京綠化園林」微信公眾號。
• end •
◆
◆ )
◆
◆
撰稿:孫莉
校核:付彥榮 任敏
原標題:《城市綠道 | 南京綠道:環山、順水、沿城、連景(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