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道 | 南京綠道:環山、順水、沿城、連景(二)

2020-12-09 澎湃新聞

原創 chsla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前 言

近年來,全國各城市以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為指引,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著力開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規劃建設,實現綠色發展,提升城市品質。

城市綠道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據統計,截至2018末,全國建成綠道5.6萬公裡,各地相繼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項目,如南京環紫金山綠道、上海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東湖綠道、廣東南粵古驛道等,提供了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引領了綠色健康的生活風尚,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同時,各地也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為總結城市綠道建設的成功經驗,持續推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建設,提升城市公共環境建設和治理水平,應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安排,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啟動了綠道建設研究工作,依託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和相關省市風景園林主管部門,進行了優秀案例徵集,並針對長江沿線城市進行了重點調研。

在匯總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礎上,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將擇選優秀案例進行展示,以更好地宣傳綠道建設成果。

南京綠道:環山、順水、沿城、連景

(二)

南京地處長江下遊,長江穿城而過,還擁有秦淮河、滁河、玄武湖、莫愁湖、紫金山、湯山等風景優美的自然山水資源。南京自古以來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天下文樞」,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這些都為南京綠道建設奠定了優良的基礎。

2013年以來,南京市按照「環山、順水、沿城、連景」的綠道設計理念,「一道一方案一特色」的精細化標準,已完成綠道建設1100多公裡,初步構建了融合生態保護、休閒遊憩等多種功能的綠道網絡。2019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南京市政府作為城市綠道建設典型受邀參會,向全國介紹「南京經驗」。

二、典型案例

(二)南京環紫金山綠道:風景名勝區山麓綠道

1. 綠道概況

紫金山又稱鐘山,位於南京市域中東部,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譽,是南京名勝古蹟薈萃之地,國家5A級景區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紫金山南麓。

環紫金山綠道主線規劃總長度約25公裡,一期工程沿山體南麓和東麓建設,二期工程沿山體北麓建設。除主環線之外,還設置了聯繫地鐵、公交站點等的連接支線,實現與城市交通的無縫銜接,滿足廣大市民休閒健身的需要。綠道建設採用改建和借道兩種方式,充分利用景區內現有道路。綠道沿線植被條件較好,綠道遊徑兩側2米範圍內進行綠化補植及景觀提升,沿線設置綠道標誌標牌。

環紫金山綠道沿線自然人文景點眾多,有琵琶湖、明城牆、下馬坊、美齡宮、梅花谷、博愛園、體育運動公園等,還有明孝陵博物館、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展覽館、民國郵政博物館、南京地震科學館等展館。綠道驛站結合公園及公共建築設置,提供休憩、飲用水、衛生間等便民服務。

環紫金山綠道平面圖

2. 綠道建設特點

第一,利用老舊和現有道路改建。環紫金山綠道多利用市民爬山踩出的小路、廢棄不用的老舊道路以及現有景區道路改建。綠道所有主次入口與周邊交通系統互相連接,以便遊客能方便快捷地到達綠道。環紫金山綠道採用紅色透水混凝土鋪裝,不僅透水、防滑、耐磨,為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適的騎行空間,而且通過鋪裝材質區分綠道與景區其他道路系統,形成綠色的自然景觀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第二,配置鄉土植物群落。注重保護山體的原生環境,最大程度上恢復鄉土植被。在現狀喬木與灌木資源豐富的地區,補植地被植物。而在現狀植物較為稀疏的地區,廣泛地種植香樟、銀杏、櫸樹等,形成豐富的植物群落。

第三,設置人性化的標識與服務設施。環紫金山綠道坡道很多,最大的坡度達到8%,最小的也有5%。為了防止危險的發生,在坡度較大的地方設置警示標識牌,對前方的路況和注意事項進行告知。此外,綠道出入口及沿線還有很多標識牌,提供周邊景點、服務設施、出入口位置與距離等信息,方便市民遊客更好地規划行程。

環紫金山綠道

市民在環紫金山綠道散步

(三)南京明城牆綠道:依託世界最長的古代城垣建設

公元1366年,明朝定都南京,利用南唐都城的南面和西面城牆擴建成明都城城牆,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組成。宮城與皇城採用傳統的中軸對稱方形布局,京城和外郭則順應自然山水走勢,呈現不規則形態,成為中國古代都市建設史上的一個特例。如今通常所稱的「南京明城牆」為京城牆,全長35.267公裡,其中地面遺存25.091公裡,遺址部分10.176公裡。南京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高14-26米,寬7-19.75 米(最寬處達30 米)。城牆外環繞著護城河,現存31.2公裡,城牆與護城河間距最寬處為334米,最窄處為9米。南京明城牆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

1988年,南京明城牆全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持續推進明城牆本體的保護與修繕,加強周邊環境整治,進行了明城牆風光帶、明城牆綠道及明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等工作。2014年明城牆實現全面開放,融入城市生活,成為百姓看得見、到得了、摸得著的「民城牆」。2016年明城牆被列入國家級申遺備選項目,環城七十裡的「古城項鍊」將城市地標、風景名勝等串聯成線,以多元、開放、親民的嶄新面貌向世界展示山水城林、古今輝映的大美金陵。

明太祖所建南京皇都城垣與外郭形勢略圖

1. 綠道概況

明城牆綠道包含城牆內外兩條路線,全長約25公裡的外側綠道於2014年貫通,全長約18公裡的內側綠道於2018年底貫通。綠道大部分段落依牆而建,城牆缺失的部分主要結合城市道路建設,便於市民及遊客感受明城牆的全貌。內外綠道互為呼應,在城市道路以及城牆拐彎、城門處互相串聯,構成了完整的明城牆慢行綠道系統。

明城牆綠道結合依山而建的城牆和作為護城河的內外秦淮河,蜿蜒起伏,與南京的山、水、城、林融為一體,連接沿線各類綠色開敞空間,形成了一個連續的生態歷史景觀帶,具有生態、遊憩、交通、歷史遺產保護以及美學等功能。明城牆綠道強調對土地資源的優化利用,是老城區綠色休閒空間的有效補充,提供了近距離感受城牆的新途徑。

南京環明城牆綠道引導圖

2. 綠道建設特點

明城牆綠道建設與城牆沿線城市更新及環境整治工作結合,加強了對明城牆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提升了開放度與參與度,體現了生態便民的文化內涵。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構建沿城牆的立體休閒遊覽體系,兼顧城牆上下的不同體驗。以城門為節點,加強城牆內外側綠道、綠道與城市慢行系統之間的銜接,同時通過登城口加強城牆上下的垂直交通聯繫。一方面考慮遊人在城牆下的感受,另一方面考慮遊人在城牆上的鳥瞰效果,合理布局綠道遊徑,在空間允許的前提下豐富線形變化,避免單調。

第二,綠道建設伴隨城牆沿線用地的梳理與公共空間的提升,立足周邊環境採取不同的方式。在護城河綠帶、玄武湖公園、鐘山風景區等條件較好的段落,主要對現狀步道加以串聯,提升綠地環境。在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城牆內側綠道建設與旅遊景區及城牆下的山體綠化深度融合。一些臨近居住社區的段落,結合綠道建設對沿線建築圍牆等進行外立面改造,重新梳理車行、人行路線及停車區域,解決老城區居民停車難的問題,貫通行車路線。

南京明城牆綠道實景照片

三、結語

南京綠道串聯宜人的生態景觀,凸顯山水城林特色;融合精彩的文史資源,展現六朝古都風貌;承載豐富的市民活動,打造綠色健康生活。南京綠道建設主要有以下成功經驗:

第一,規劃先行、精準施策。編制短期及中長期規劃,結合南京綠地系統、歷史文化名城、空間特色、旅遊發展等相關規劃,並將綠道建設任務列入年度城鄉建設計劃,穩步有序推進。2013年南京市綠化園林局結合明城牆沿線綠道試驗段建設經驗,編制《南京綠道規劃建設導則》和《南京綠道導視系統實施導則》,2018年修改完善形成《南京綠道規劃設計導則》,指導全市綠道規劃建設。

第二,優化格局,彰顯魅力。南京綠道將有代表性的山川資源、文化遺蹟、歷史建築和傳統街區串聯,加強綠道與濱水藍道、文化步道的串聯整合,形成結構性綠色開放空間體系,促進了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水平提升。濱江風光帶、環紫金山、明城牆沿線等綠道與市民休閒及城市旅遊緊密結合,成為彰顯南京城市魅力的新名片。未來南京市將積極延伸綠道網絡,串聯美麗鄉村,促進鄉村旅遊發展。

第三,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南京綠道建設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條件,避免大拆大建,因勢隨形、因山就勢,不強調統一的形式,更關注實際效能的發揮。選擇合理的鋪裝與綠化方式,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環山綠道充分利用現有登山路,儘量減少植物伐移;濱江綠道依託江堤建設,符合河道藍線管理要求並易於近距離體驗濱水風光。注重綠道可達性,結合交通節點及居住區布局綠道出入口,完善沿線服務設施及標識系統,未來將進一步完善健身、商業等設施,更好地為市民服務。

註:文字由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孫莉提供,部分文字及圖片引自南京市園林綠化局網站及「南京綠化園林」微信公眾號。

• end •

◆ )

撰稿:孫莉

校核:付彥榮 任敏

原標題:《城市綠道 | 南京綠道:環山、順水、沿城、連景(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城市綠道 | 成都綠道:面向公園城市的綠道網絡體系(一)
    城市綠道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據統計,截至2018年末,全國建成綠道5.6萬公裡,各地相繼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項目,如南京環紫金山綠道、上海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東湖綠道、廣東南粵古驛道等,提供了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引領了綠色健康的生活風尚,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
  • 城市綠道 | 廣州綠道:萬民共享的千裡綠脈(一)
    據統計,截至2018年末,全國建成綠道5.6萬公裡,各地相繼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項目,如南京環紫金山綠道、上海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東湖綠道、廣州增城綠道、成都天府綠道等,提供了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引領了綠色健康的生活風尚,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同時,各地也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 王浩督導檢查「三河一山」綠道建設工作 嶽華峰參加
    10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浩用一整天時間沿著灞河、渭河、灃河和環山路督導檢查「三河一山」綠道規劃建設工作,實地查看綠道重要節點方案規劃設計、景觀改造提升、河道河堤整治、工程建設進度等情況,現場研究綠道建設、全域治水、文旅融合發展等具體問題。
  • 【六大學習專欄】織密「綠道網」 打造生態道、健康道、經濟道...
    一、鹹寧綠道建設的基本情況(一)鹹寧綠道建設的基礎。一是自然生態優良。全市森林覆蓋率52.53%,建成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17個、森林公園9個、溼地公園9個;先後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最適宜人居的城市」等殊榮,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二是區位優勢明顯。
  • 白浪河智慧綠道,靚!
    這裡雖然沒有建設景觀雕塑,但也安裝了綠道指示牌,入口地面進行了彩繪噴塗,寫有「白浪河綠道」字樣。記者走訪發現,不但綠道入口進行了改造提升,地面標識、路面標牌等都進行了完善,紅白藍色的標線設置在綠道邊緣,藍白顏色的指示標識設置在綠道與各市政道路相交處。另外,大幅增加了提供方向引導、目前位置等指示功能的導覽牌。
  • 南京最後5公裡濱江綠道計劃3年內打通,南部新城規劃一批學校
    記者了解到,南京 72 公裡長的濱江綠道,還有 5 公裡沒打通,規劃在 3 年內打通,形成全面貫通的濱江休閒生態綠道。南部新城規劃了一批學校,還設計了地下接送系統。揚子晚報記者 徐媛園最後 5 公裡濱江綠道計劃 3 年內打通南京正在跨江發展、擁江發展。如何保護好長江岸線,讓沿江煥發生機?
  • 東湖綠道詩意濃
    東湖綠道詩意濃「參天杉樹巍然立,一湖風景緣堤楊。」,1380米的長堤杉影,如詩如畫。湖光序曲綠道上的法國梧桐,茂密的海棠、梨花林,北側有蜿蜒的木棧道,濱水區可賞多種《楚辭》所描寫的植物,如:香蒲、荷花、杉葉藻、蓴菜等,湖光之韻由此唱響。
  • 武漢東湖綠道項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全國有31項優秀科技創新工程獲獎,中建三局投資建設的武漢環東湖綠道工程名列其中,這是湖北省本屆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同時也是全國首個城市綠道項目獲此殊榮。頒獎大會現場。通訊員供圖「作為國內首條中心城區5A級景區綠道,東湖綠道構建了人性化遊徑系統,同時注重生態環境構建及科技成果支持,有效串聯起東湖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擴充了城市共享生活空間。」中建三局城市投資運營公司參會代表張啟奎說。武漢環東湖綠道工程獲第十七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 決勝2020 全面小康看日照|灘荒變「城中綠肺」 綠道為城市「著色」
    9月23日下午,「決勝2020 全面小康看日照」中央級新聞媒體、知名商業媒體、省級重點網絡媒體採訪團暢遊日照陽光海岸綠道。媒體大咖們用鏡頭和筆尖記錄綠道之美、日照之美。  28公裡陽光海岸綠道於黃海之畔徐徐展開,猶如一幅飄逸雋永的水墨畫,描繪這座海濱城市的精緻之美、攻堅之舉、發展之道。
  • 六橫建設美麗綠道 提升海上花園城「顏值」
    六橫以美麗城鎮建設為抓手,不斷加大綠道建設力度,在公園、河道、公路兩旁建設步行綠道和騎行道,綠道建設裡程達80餘公裡,成為海上花園城新名片。 一是以規劃為引領,編織綠道生態網。按照六橫國土空間規劃,制訂綠道建設細則,合理布局慢行系統,將綠道貫穿於城區、公園、公路、河道兩旁,一條紅線串起全域美麗路。二是依託自然環境,建設綠道體系。截至今年總投資 8000萬元,相繼在蛟頭城區建設了賀家山公園遊步道;在鳳舞河、雙塘平地水庫等水體周邊建設了步行道;在臺沙線、蛟漲線及蛟大公路建設了騎行道。同時將現有碎片化的綠道進行整合,連接成片,形成一張互連互通綠道體系網。
  • 漫步綠道 許你一段美妙慢時光
    南起黃海一路燈塔廣場,北至兩城河南岸,全長約28公裡的陽光海岸綠道歷經3個月的建設改造和完善提升,7月1日正式啟用。陽光海岸綠道是今年的城建重點項目,是陽光海岸品質提升行動的主要內容。建成啟用當日,記者第一時間對這條陽光海岸綠道進行了探訪。
  • 光明小鎮綠道三橋
    深圳光明小鎮綠道網紅三橋已經開放 光明小鎮綠道綠道夜間不封山 全天開放 但三橋開放時間為8-18點 綠道目前周一至周五可騎車進入 周末不能騎行
  • 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交通規劃,江夏可參照成都市建設環山景觀大道
    近幾年,江夏區憑藉紙坊城區周邊優異的山水資源及獨特的地理環境,修建了環山綠道、環湖綠道,成為市民休閒娛樂、健身徒步鍛鍊等慢生活的一個好地方,環山綠道也成為江夏區的一張名片。成都市中心城區和紙坊城區的地理環境有幾分的相似,紙坊城區:三面環山(青龍山、大花山、八分山),三山夾一城。
  • 螺螄殼裡做道場 上海綠道「還景於民」
    上海「十三五」期間計劃建設1000公裡綠道,這一數字不包括已有的公園內綠道。記者了解到,上海並不是全國最早開展綠道建設的城市,但上海綠道建設的難度極大。它要在基本已成型的城市建設中「擠」出綠道的位置,就像在「螺螄殼裡做道場」一樣,對「精細」的要求達到極致。  「還景於民,還生態於民。」
  • 濰坊:標識鮮明智能導覽 白浪河綠道更「出彩」
    在北宮街白浪河橋東北角位置的綠道入口,同樣建設了景觀雕塑,主體是各色騎自行車的小人形象,也代表著這裡是一條可供騎行的景觀綠道。而北宮街白浪河橋東南角位置的綠道入口,正在建設雕塑,目前還沒有全部建設完成。  隨後,記者來到玄武街白浪河橋東南角的綠道入口位置。這裡雖然沒有建設景觀雕塑,但也安裝了綠道指示牌,入口地面進行了彩繪噴塗,寫有「白浪河綠道」字樣。
  • 重慶銅梁西郊綠道:一條奔向小康的幸福大道
    在重慶銅梁西郊,一大批市民沿著鮮花簇擁的綠道或步行或騎行,欣賞著秋日美麗的田園風光。銅梁西郊綠道公路全長60公裡,紅白相間的草油路面上,劃定了健身步道、自行車道、機動車道。這條公路「串點成線、連片擴面」成長為「綠道經濟」,也成為市民觀光休閒旅遊的打卡熱地。"2019年,西郊綠道獲評重慶十大最美鄉村"稱號。
  • 民生事實|椒江生態綠道——美麗「綠項鍊」串起幸福生活
    綠蔭環抱的綠道串聯起城市已有的綠地、林地、公園將原本散落在各處的「珍珠」串成一根美麗的「綠項鍊」「綠道靠著山邊,空氣很好,隔三岔五我都會帶著小孫子來玩家住雲健小區的鄭女士帶著三四歲的孫子,正在環白雲山綠道旁嬉戲。她說,現在她和家人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晚飯後到綠道上走一走,跑一跑。與普通的慢行步道、健身步道相比,綠道最大的特點是被綠蔭環抱。它能串聯起城市已有的綠地、林地、公園,將原本散落在各處的「珍珠」,串成一根美麗的「綠項鍊」。美好的春日裡,我區很多綠道都換上了嶄新的景色,讓人在漫步、慢跑、鍛鍊身體的同時,也能養眼養心。
  • 武漢東湖綠道斬獲土木工程界「奧斯卡金像獎」——詹天佑大獎
    其中,武漢東湖綠道工程憑藉在特色景觀、智慧系統、「海綿城市」建設等方面的突出應用成果斬獲該項大獎。武漢環東湖綠道工程系國內首條中心城區5A級景區綠道,全長超過100公裡,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4條主題綠道組成。項目整體已於2017年底建成開放,開放至今,已接待了超過1200萬人次的中外遊客。
  • 最美綠道回來了
    綠道清理「總動員」200餘人兵分10路忙碌兩天20公裡新安綠道恢復「最美」白霧橫江,山水朦朧,一到夏天,建德新安奇霧堪稱天下一絕。之江村的黃饒半島沿線,一條沿江的新安綠道拉近了人與奇霧景的距離,置身其中,濃霧撲面而來,恍若仙境,無論奔跑還是騎行,都能最真切的感受17℃的涼爽。新安綠道一期全長20.18公裡,今年被評為首屆「杭州市最美綠道」之一。它西起洋溪蓮花溪,東至楊村橋岱頭,全長20.18公裡,沿線共有9個驛站。
  • 中國十大最美綠道
    綠道,作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生態廊道,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而且也改變了生活習慣,傳播了低碳理念。今天,我們收集整理了十大最美綠道,一起領略生態之美!,構建了一條貫穿城市的、低維護的生態綠道,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態系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