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初冬,一名上海少年在街頭從容的急救舉措,溫暖了一座城。
一個多月前,63歲的王老伯參加完高中同學聚會,出了飯店大門沒走幾步倒地不起,在老同學們手足無措之際,一名少年擠入人群,在等待救護車的五六分鐘裡持續對老伯開展心肺復甦,「穩」住了一條命。老伯康復後找到了救命恩人,他就是格致中學的高一學生盛曉涵,一名「05後」少年。
▲新民晚報採訪視頻截圖
其實,這些年發生在街頭救人事件並不少。在為盛曉涵同學點讚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視角細觀這座城市:這些年,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正悄然出現在機場、火車站、大型商場、地鐵換乘通道等公共場所。
不僅上海AED的推廣走在全國前列,院前急救、心肺復甦(CPR)等生命急救常識也正越來越多地走入滬上中小學校和社區,走入大眾視野。
當前,上海正在全力構建「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盛曉涵這名少年的「急救操作煉成記」,也引發出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距離「人人會急救」還遠嗎?
遍布城市的「救命神器」,5年裡救回多條性命
「每次社會上發生救人新聞後,有關急救培訓的諮詢報名就爆滿,上次發生救人事件之後,我們又增設了很多教學點。」記者昨天從上海市紅十字會了解到,近年來,媒體、醫療機構的持續宣教,市民急救意識不斷增強,想學急救者越來越多。
為個體「賦能」,基礎環境的支持很重要。記者從上海市紅十字會獲悉,截至今年11月,上海市共完成紅十字應急救護普及培訓28萬人次、救護員培訓2.6萬人次,師資培訓556人次。「為培養市民的急救意識,急救培訓目前基本覆蓋到滬上所有高一學生。我們希望孩子們知道,在突發事件現場,第一目擊人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科學施救,是院前急救非常重要的一環。」市紅十字會表示。
急救,從本質上來看,是一項較專業的醫學操作。英勇救人,需要膽識、知識、技能,而爭分奪秒之際往往還需工具「加持」。
最典型的如AED,被譽為生死一線的「救命利器」。數據顯示,中國心源性猝死發生率為41.8/10萬人,年發病人數超54萬人。通過AED對心源性猝死患者進行院外救助能有效防止悲劇發生,4分鐘內對心搏驟停者進行復甦搶救,成功率可達一半以上。因而也有急救「黃金4分鐘」之說。
▲pixabay
相比醫院用的電除顫儀,AED的最大特點在於便攜、易操作,適用於非專業救助人員,只需開機按照語音提示執行即可,因此也獲名「傻瓜式急救神器」。
2015年9月起,上海市紅十字會宣布啟動試點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公益項目,這些AED逐步設置於機場、軌道交通、商場、學校等地。5年過去了,如今這些AED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市民們的視線中。截至今年11月,在上海,上海市紅十字系統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投放了約2000臺AED,不少單位、學校自行採購配備了AED。
▲記者手機截圖
這些遍布城市的AED立過功,5年裡救回多條性命。2017年,在上海浦東機場T2航站樓檢疫檢驗通道,一名60歲加拿大人突發心顫摔倒,隨行乘客隨即取來AED對其進行搶救,病人除顫後甦醒,後被送往附近醫院觀察治療。2019年11月,上海虹橋火車站內,一位30歲左右的年輕旅客心臟驟停,持續的心肺復甦和及時的體外除顫讓其脫離危險。
急救培訓必須重質量、嚴考核,因為「生命無法兒戲」
從全國範圍看,上海的AED配置較多,走在全國前列。據記者了解,浦東尤其多,已列入區政府實事工程在推進。但也得承認,相比發達國家,申城的AED每萬人配比還有待提高。
在業內,和AED相關的問題也一個個冒出來,引發不少專家的關注與討論。「配得夠不夠」「哪裡應該先配」「配上了,會不會用」……採訪中,多名醫學專家提到,AED配置普及的背後,其實是整個社會急救支持系統的構建。
這一點之所以重要,前提就是——大量需要急救的生命往往「倒在醫院之外」,而生死一線就需要普通人站出來,爭取延長寶貴的急救時間窗。
目前,國家政策層面已有相關文件出臺。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提及,要引導居民學習掌握心肺復甦等自救互救知識技能。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訓證書的人員分別達到1%和3%,按照師生1:50的比例對中小學教職人員進行急救員培訓。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備AED的配備標準,每5萬人配置1輛救護車,縮短急救反應時間。「希望報名學習急救操作的人真的越來越多!」一名市醫療急救中心的培訓教師告訴記者。
▲記者唐聞佳手機截圖
為保障城市安全,這支「始終在路上」的急救力量,每日專業基礎生命培訓不斷。在此基礎上,市醫療急救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將盡最大努力開展社會生命急救培訓,但培訓一定要強調實操,要採取小班化教學,重質量,嚴考核,因為「生命無法兒戲」。
▲圖片來源:格致中學
讓「好人」不僅學會救人,也敢於救人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人提出,就算接受過正規培訓,但在真實環境裡仍不敢救,怕萬一施救不成功,自己要擔責。記者了解到,2016年《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已正式實施,給見義勇為者解除了後顧之憂。這部俗稱「好人法」的條例明確:鼓勵和倡導普通市民參與緊急現場救護活動,並且緊急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
此次,民法典的更新也為「好人」解壓,條例規定:鼓勵公民自願對處於困難的人以適當的方式提供幫助。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讓「好人」學會救人、敢於救人,日益完善的城市生命急救支撐體系,能讓更多「好人」站出來,真正實現——「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上海05後少年救人善舉獲點讚也引熱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