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殖民地」和「宗主國」,印度和英國現在誰更強一點?

2020-12-17 侃侃看時事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個美國小弟都是大英國協國家,說到大英國協大家可能都有所了解,這個「國際組織」裡有由53個獨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大英國協元首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英國是這個組織的核心國家,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都說落魄的鳳凰不如雞,那英國還能比得上後起之秀印度嗎?

比比經濟

2019年英國GDP約為2.82萬億美元,印度GDP為2.85億美元,兩者在數據上難分伯仲,但是細分到質量上英國是更勝一籌的。目前,印度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3.7億,僅次於我國,而且未來五年內大有可能超過我國。13.7億的人口均分2.94萬億美元的GDP,人均只有2146美元左右,人均GDP在全球的排名要到150名開外了。而英國人口不到6000萬,人均GDP是更是遠遠地甩掉印度。但是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印度相比英國是潛力無限的,印度增長速度是英國的五倍,巨大的體量是英國不再具備的。體量大的發展中國家超過體量不足的發達國家在未來是大趨勢。結論就是英國和印度在經濟上總量上短時間內是不分上下的。

再看看兩國的國內和國際環境。

英國剛剛從歐盟脫離出來,不僅拆散了歐盟的「三駕馬車」也差點把自己拆成幾塊碎片,因為脫歐的問題糾結了好幾年在成功的退出歐盟後,國內的蘇格蘭,北愛爾蘭還鬧起了獨立,一次次公投的聲音差點分解了英倫三島。國際上脫離了歐盟是好是壞還沒定論,但是為之付出的代價卻是不可避免了,雖然脫歐能為英國節省約佔GDP0.3%~0.4%的年預算攤派費,但是從歐盟市場退正常回國家之間的貿易,必將引起投資吸引力與貿易規模下降,關係倒退,最終可能傷及根本利益。

印度的國際環境就更直接了還在打架,與巴基斯坦的爭端時不時的引爆一波衝突,總拿著大國的心態參與國際事務卻一直被拒之門外,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一擲千金的冤大頭事件更是一件接著一件。在國內就是還算穩定,但是種姓問題,階級固化,宗教隔閡等還是阻礙著其動社會發展。

軍事實力

在紙面上看,印度的軍事實力是遠遠在英國之上的。印度現役軍隊約140萬,英國只有11萬,看似不在一個級別,但是真要打起來不是人數取勝,英國軍隊裝備先進。

海軍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擁有完善的航母編隊和深海利器核潛艇,更重要的是這些武器裝備英國可以自給自足。印度數量上也不差,但是質量上差得遠,有航母,有核潛艇,二手的和租借的,並且故障頻頻,笑話不斷,自己製造的就更離譜了。

印度的空軍陸軍裝備更是萬國造,空軍有俄羅斯、法國造的戰鬥機、美國造的運輸機偵察機。陸軍有英國、俄羅斯的坦克、美國的火箭炮、法國的直升機、空地飛彈。這些武器在戰時能不能買到就不好說了。倘若兩國真發生戰爭,除非在印度本土,否則印度是毫無勝算的。

印度歷史上英國的殖民地,在獨立以後獲得了巨大發展,在體量上是遠遠超過英國的,如果能一直保持發展的趨勢那碾壓英國不是難事,只是印度總是做一些與自己國家地位不匹配的事實在是讓人看了笑話,不過沒準哪天印度發達了要當大英國協的「宗主國」也是有可能的啊!

相關焦點

  • 英國作為北美殖民地的宗主國,接連犯了錯誤,最終導致北美獨立
    1765年,英國已經在北美建立起了13塊殖民地。那些殖民地獲得比較高的自治權,和英國也保持比較良好的關係,同時。各塊殖民地之間也保持著相互獨立,至少門前雪的狀態,雖然他們在地理上是指連成一條帶狀的,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自己的日子能照常過好就行了。如果沒有其他外力的影響,這些殖民地還會一直保持這種相互獨立的狀態,互不幹擾。
  • 清朝曾經佔領過殖民地嗎?古代有殖民地的國家才算是帝國嗎?
    殖民地其實就是宗主國派出去一些人,前往其他地區去建立政治上的獨立國家,但承認與母邦的聯繫。那麼,這些人為什麼要出去獨立建國呢?原因各異,比如由於貿易或戰爭,為母邦建立在海外建立一個前哨基地,比如地少人多,只能扔出去一些人,比如被政敵迫害,遭到放逐。相對於母邦,也就是宗主國來說,這群人在外面建立的城邦國家就是殖民地。
  • 小西藏拉達克曾是中國的領土,為何現在被印度控制?以後終將回歸
    自從印巴分治之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經常爆發軍事衝突。但是如今很少人知道,拉達克,曾經是我們中國的領土,只是被印度強行侵佔去了把吧。屬國的國家主權,仍是在自己手裡,但是要受到宗主國的節制。也就是說當時的羊同是受到漢朝的很大影響的。屬國對於宗主國有著朝貢的義務,而我們作為宗主國,則是要對屬國提供一些服務。例如說政治仲裁,以及軍事方面的保護等到。
  • 印度學者:我們曾兩度攻入北平,中國專家:確實有此事,不值一提
    印度和我們中國一樣,都是當今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曾經在歷史上遭受了很多外來民族的侵擾。嚴格意義上來說,在亞利安人進攻印度之後,真正的古印度文明其實已經消亡了。隨後而來的便是幾千年的種姓制度,直到現在依然存在著這樣的制度。
  • 印度如何成為英國殖民地?印度皇帝的表現太意外
    18世紀中期,印度土地上的諸多殖民者中,只有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強。當時的葡萄牙力量已經衰落,法國處境不佳,荷蘭除了商業外都很弱。英國人來到後,本來是打算大幹一番,不想被法國人搶先。兩國無可避免地在印度展開鬥爭,而印度的被殖民化道路就此打開。英國人仿效法國人,徵召印度人組建軍隊。
  • 以現在英國的實力,打得過印度嗎?對比一下兩國軍力就知道了
    導語:以現在英國的實力,打得過印度嗎?對比一下兩國軍力就知道了英國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也是最先通過工業革命以及殖民統治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而當時的英國自稱為「日不落帝國」,足見其實力的強悍。不過隨著國際社會的發展,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也逃不開的時間規律,如今的英國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威風,那麼以英國現在的實力,能打得過印度嗎?印度在獨立之前是英國等國家的殖民地,印度獨立後,不斷加強本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發展。本國的軍事工業基礎薄弱,印度就選擇從外國購進武器裝備,並且選擇比較先進武器裝備。
  • 果阿戰爭:印度殖民地歷史的終結,卻是中印戰爭的「催化劑」
    很顯然,單單靠美國、蘇聯和英國等國家的政治支持和軍事援助尚不足以支撐印度軍事對抗中國的膽量,現在看來,在中印戰爭之前,一場規模不大耗時不長,發生在新生的印度與老牌歐洲殖民者葡萄牙之間的戰爭——果阿戰爭大大激發了印度的軍事自信,造就了他們在東北部邊境軍事對抗中國的信心,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果阿戰爭的前因後果。
  • 現在的英國,還打得過印度嗎?對比一下兩國的軍力就知道了
    從二戰結束到1757年,印度都是英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如果要從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算起,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長達347年。那時的英國皇家海軍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在世界各地都插上了象徵著殖民標誌的米字旗。不過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洗劫,大英帝國榮光不再,開始逐步退還之前侵佔的別國領土,這其中就包括英屬印度。
  • 現在的法國和英國誰的實力強一些
    英國和法國現在都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曾經是世界霸主,開啟近代工業國之一,現在則都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這一,英國是第一個超級大國,法國拿破崙時代也曾經稱霸世界,但就現在來看,法國遠遠比英國強大。
  • 「一國兩制」漫談⑤|為什麼回歸前的香港不是殖民地?
    九七前,英國視香港為殖民地,所謂「海外屬土」不過是殖民地的另一種稱謂。但香港其實不是殖民地,只是英國人在這裡實行了殖民統治。區分這一點十分重要,有助於理解香港回歸祖國的涵義,認清港英搞「光榮撤退」的用心,看穿「港獨」主張的荒謬。
  • 作為歐洲三大強國的英國、法國和德國,和日本對比哪個更強?
    作為歐洲三大強國的英國、法國和德國,如果和日本對比一下,你更看好哪邊呢?大家好啊,我是球哥,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英法德日之間的那些事!我們先說說英國,英國這個國家,那曾經真的是輝煌過,老美都是它以前的殖民地,日不落帝國說的就是他。英國的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包括內陸水域在內,總面積約,24.41萬平千米。
  • 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真的有關係!
    從表面上看,印度尼西亞和印度都有「印度」兩字,的確是給人製造了一種假象,引人遐想。現實中,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毫無疑問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尼西亞位於東南亞,是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由17000多個島嶼組成;從地圖上來看,兩國並無領土交界,且相去甚遠。
  • 誰更偉大、誰更卑鄙:美國獨立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但殖民地人民聰明無極限,偷稅漏稅的手段層出不窮。所以,英國政府可以隨便收稅,但根本就收不了多少稅。但這時候,東印度公司遭遇了財政問題,遊稅下議院允許向北美出口茶葉,而且給予免徵茶稅的待遇。下議院通過了,但東印度公司又接著遊說,要求政府順便打擊一下殖民地的走私活動。東印度公司的目的,是拿下整個北美的茶葉市場。
  • 曾經的世界老大——英國,如今還有多少家底?
    英國是曾經的世界老大,自從17世紀擊敗西班牙以後,英國就成為了一個日不落帝國,他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佔據著世界第一的寶座,最多的時候英國擁有4000萬平方公裡的殖民地,而他們的統治人口更是超過了4億,要知道當時英倫三島的總人口也只有1000萬,而如今的加拿大
  • 英國在全球還有多少「殖民地」
    殖民地是指政治、軍事、經濟和外交方面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英國曾是世界第一大殖民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是英國殖民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其國土面積約佔地球總陸地面積的25%,成為「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 英國「大海賊時代」的繁榮,更多的是國內矛盾的轉移和無奈
    1566年尼德蘭發生革命,西班牙拍阿爾法公爵出兵鎮壓,這嚴重威脅到英國和尼德蘭之間的貿易和英國的安全,兩國關係開始緊張起來。造成兩國關係緊張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海外殖民和貿易方面的衝突,當時西班牙在其殖民地施行嚴格的貿易壟斷主義,禁止其他國家與西印度群島和南美大陸自由通商,這引起了英國商人的憤恨,這也是英國海盜出現的原因之一。
  • 印度赫赫一時的莫臥兒帝國,是如何被英國完全佔領的?
    西方列強崛起之時的亞洲由四大帝國組成,自西向東分別為:中東的奧斯曼帝國、波斯的薩非王朝、印度的莫臥兒帝國,中國的明朝和清朝。最終,奧斯曼帝國淪為「西亞病夫」,大清帝國淪為「東亞病夫」,波斯被英國和俄羅斯一分為二,而印度則完全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 為什麼英國能夠殖民印度,卻沒能殖民清朝?
    清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遇到了過去上千年未有之變局,迎來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工業國家的侵略。 在這個過程中,封建王朝大清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相對於南亞次大陸上一個人口和清朝相當的大國印度結果就好得多了。
  • 英國貨幣史:大英帝國下英鎊霸權形成記
    在殖民貿易模式中,宗主國和被殖民地之間是一種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且有一定封閉性(限制貿易自由):被殖民地的對外貿易關係(出口與進口),僅限於和其宗主國之間;宗主國對被殖民地的貿易嚴格控制,宗主國往往設有專門的壟斷性貿易公司來管理與被殖民地的貿易事務;被殖民地不得生產與宗主國存在競爭的產品。
  • 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變化?
    可以說,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英國的影子,或者說在英國影子下存在。但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這個曾經被呼喚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也有日落夕陽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可謂是隔岸觀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勢。隨後,英國人對此也是普遍熱情有餘而認識不足,更沒有意識到它將影響到英國殖民體系的牢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