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海賊時代」的繁榮,更多的是國內矛盾的轉移和無奈

2020-12-19 張航11

英國「大海賊時代」的繁榮,更多的是國內矛盾的轉移和無奈

15世紀以後,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產生並初步發展。作為商品交換的支付手段的貨幣,不僅取代了土地日益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象徵,而且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權力的重要標誌。另外,隨著指南針傳入和造船技術的改善,各國紛紛開啟新航路的探索。

接下來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了,達伽馬發現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進行全球航行。新航路的開闢加強了各個大陸之間的聯繫,拓展了人們的眼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與交融,使世界初步連成一個整體。

新航路的開闢,給西班牙和葡萄牙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從殖民地掠奪的金銀數以船計的運回國內。當然了,有人歡喜有人愁,英國的新航路開闢則沒有這麼順利。英國的航海家們到北美洲的紐芬蘭、哈德遜灣和維吉尼亞,以及南美洲的蓋亞那等地尋找金銀財寶,卻一次又一次地空手而回、血本無歸。

一、海盜發家史:沾滿鮮血的「第一桶金」

西班牙無敵艦隊

16世紀的歐洲,西班牙是當仁不讓的霸主,天主世界的頂梁柱,而英國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上就有些無足輕重。然而這個時期風起雲湧的宗教革命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英國由亨利八世創立英國國教,脫離羅馬教廷,成為最早的新教國家之一。伊莉莎白一世女王上臺以後,在鞏固英國國教的同時也支持荷蘭等新教國家,幫助他們取得民族獨立,擴大新教的影響力,這與信奉天主教和西班牙的衝突就不可避免。

新仇(主要是眼紅西班牙在美洲掠奪的金銀)舊恨加在一起,英國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變得瘋狂起來,開始劫掠的勾當,這也是海盜的起源。從1985年到1604年,每年出海劫掠的英國武裝商船大約在一百到兩百艘之間,從被劫掠的西班牙運輸船隊上可獲得20萬英鎊的利潤。

一開始,這種劫掠行為純屬於個人行為,小打小鬧,但是為了進一步削弱西班牙,增加本國財富,伊莉莎白給這些海盜船長們發「私掠許可證」(「私掠許可證」是一國政府授予本國私人船隻在戰爭期間攻擊和劫掠敵國商船的權力,換句話說,國家出錢養流氓),擁有「私掠許可證」的船主在被俘虜的時候可以享受戰俘待遇。原本不合法的殺人越貨行徑就這樣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在英國,上至女王,下至地主鄉紳,仿佛像嗅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瘋狂的資助劫掠行動。一時間,海盜船長仿佛成為國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受到百姓的愛戴,而那些投資人則賺的盆滿缽滿。

就這樣,英國政府藉助海盜一方面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也為英國海軍奠定了基礎。

二、對外徵戰,霸權初現

當時的航海圖

(一)與西班牙的愛恨情仇

英國和西班牙並非天然的仇敵,相反,兩國之間還是傳統的盟友關係。1553年7月,愛德華六世因病去世,英國的王位出現空缺。經過一場激烈的爭奪後,亨利八世的長女瑪麗·都鐸繼承王位(1553—1558在位)。不久之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派人為兒子腓力親王向她求婚,瑪麗同意了與腓力親王的婚姻。從此英西關係進入了親密時期。

1566年尼德蘭發生革命,西班牙拍阿爾法公爵出兵鎮壓,這嚴重威脅到英國和尼德蘭之間的貿易和英國的安全,兩國關係開始緊張起來。造成兩國關係緊張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海外殖民和貿易方面的衝突,當時西班牙在其殖民地施行嚴格的貿易壟斷主義,禁止其他國家與西印度群島和南美大陸自由通商,這引起了英國商人的憤恨,這也是英國海盜出現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就是宗教矛盾,前文說到英國脫離羅馬教廷,創立國教,這引起了奉行天主教的西班牙的敵視。西班牙對蘇格蘭、英格蘭等其他國家的宗教紛爭進行幹涉,但英國的新教徒們卻決心向這位不可一世的歐洲霸主挑戰。隨後,兩國之間你來我往,明槍暗箭,矛盾不斷激化。

面對英國女王的不斷挑釁,西班牙開始調整對英國政策,支持英國北部貴族叛亂,配合西班牙軍隊登陸英格蘭,廢黜伊莉莎白,將瑪麗扶上英國王位即著名的「裡多菲陰謀」,這次行動也是英西關係的重要轉折點。1585年,西班牙在伊比利亞半島進行搜查,先發制人地扣留所有停泊在各港口英國船隻,作為反制措施,伊莉莎白不但同意與荷蘭結盟,並直接派遣軍隊,武力支持荷蘭獨立。至此,英西戰爭一觸即發。

伊莉莎白女皇授勳

1588年夏,英國借鑑海盜戰術的經驗,以火炮和快速帆船為主進行側舷炮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雖然英國獲得海戰的勝利,但是西班牙底蘊深厚,並未傷筋動骨,西班牙歐洲霸主的地位尚未動搖。隨後,西班牙為了報仇,花費巨資重建無敵艦隊,並連續四次派遣無敵艦隊遠徵英國,不過英國仿佛受到上天的庇佑一般,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四次都因為惡劣的天氣而以失敗告終。來而不往非禮也,英國也派出戰艦遠徵西班牙,但是因為敵我力量過於懸殊, 最終大敗而歸,這對底蘊並不豐厚的英國來說是大傷元氣。

1601年7月5日,奧斯坦德之圍爆發,在這場為期三年的圍攻戰中,雖然英荷軍隊英勇抵抗,但西班牙最終佔領了奧斯坦德,此次戰役雙方共有超過十萬人喪生是世界歷史上最慘烈的戰鬥之一,至此英西戰爭結束。雖然西班牙為了贏取此次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西班牙底蘊深厚,再加上從美洲掠奪的金銀財寶,西班牙的綜合國力依舊是歐洲首屈一指,其海上霸主地位穩如泰山,直到1639年唐斯之戰,荷蘭打敗西班牙,並取而代之。唐斯之戰意味著屬於老牌帝國西班牙的時代已然落幕,同時也標誌著新興國家「海上馬車夫」的荷蘭的興起。由於海軍實力弱小,英國對發生在其領海內的唐斯之戰無力進行幹預,這令英國人大感恥辱,也為後來的英荷反目埋下了伏筆。

從親密無間到最後的反目成仇,英國和西班牙的關係變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國家利益面前,昔日仇敵可以握手言和,昔日盟友亦可反目成仇。只有自身強大,才能維護好國家利益。

備戰的海軍們

(二)昔日的盟友,今日的仇敵——英荷反目

在英西戰爭中,為了擊敗西班牙,英國和荷蘭結成了盟友,英國並派軍幫助荷蘭獲得獨立。唐斯之戰結束後,西班牙的海上實力不斷衰落,英國因宗教問題陷入內戰,擊敗西班牙獲得獨立的荷蘭趁此機會迅速發展經濟,並利用龐大的船隊壟斷了世界貿易。

當時既沒有火車,也沒有飛機,世界各國進行貿易主要是靠海上交通,誰掌握了制海權,誰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荷蘭憑藉先進的造船技術和優良的地理位置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無論是數量,還是總噸位,荷蘭都名列前茅,不容忽視,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為了牢牢壟斷世界貿易,荷蘭人依仗資本雄厚,不斷排擠英國商人。憑藉數量龐大的商船,較為低廉的成本,以及高效率的運轉機制,無論是在東亞各國,還是在北美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市場,甚至是地中海各國的貿易中,荷蘭人都能分得一杯羹。而英國人由於缺乏強大的國家為其保駕護航無法與荷蘭人展開有效競爭。1649年,荷蘭和丹麥籤訂條約,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便可以通過松德海峽,成本降低的荷蘭商船憑藉這一優勢牢牢佔據本地區的市場。

不僅如此,荷蘭在英國的領海肆意捕撈水產品,並以高價在英國市場上出售,賺取暴利。荷蘭明目張胆的行為激起英國資產階級的憤怒,在我國領海捕撈的水產品還要高價賣給我們,是可忍孰不可忍。

英國結束內戰後,資產階級出身的克倫威爾掌握英國大權,並擔任護國公。面對荷蘭人的囂張氣焰,重商主義出身的克倫威爾深知海上貿易重要性,在他的推動下,英國議會頒布新的《航海條例》,條例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不允許通過中介國運輸,只能由英國船隻或者來自貨物產出國的船隻運輸,否則一律不允許進入英國市場銷售。

雖然該條例並沒有直接點明針對誰,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該條例不允許貿易中介國運輸貨物進入英國市場,明顯是針對荷蘭,因為荷蘭憑藉商船數量多、載貨能力強、運輸效率高、組織結構完善等優勢成為貿易中介國家以及全世界商品貨物集散中心,英國此舉是藉助法律手段進行貿易保護,進而打擊荷蘭在其他國家和英國貿易中的中介地位。面對英國政府如此明顯的針對,荷蘭政府向英國政府提出抗議,要求其廢黜航海條例,但是英國出於保護本國國家利益無視荷蘭政府的抗議。兩國之間的鬥爭空前激化起來,再加上唐斯戰爭遺留下來的怨恨,英荷海上大戰不可避免。

英荷兩國之間共進行了四次戰爭,就前三場戰爭而言,但從軍事角度來說,雙方各有勝負,但從整體而言,荷蘭略勝英國一籌。拖垮荷蘭的並不是戰爭的失利,而是愛國心和進取心的喪失,就像前人費盡千辛萬苦打造起來的商業帝國,後人不思進取,一味守成,最終導致崩塌。18世紀,荷蘭領導人為了縮小巨額公債的規模,也為了給予大資產階級所謂「真正的自由」,下令裁撤了大部分的軍事力量,失去軍事力量保護的荷蘭就如同一頭待宰的肥豬,各國都想來咬一口。一心只想賺錢的荷蘭毫不在意國際地位的下降,在他看來,只要能掙錢,哪怕淪為二流國家也無所謂,天大地大,掙錢最大。

俗話說,廋死的駱駝比馬大,憑藉雄厚的資本,以及完善的金融體系,荷蘭在歐洲依舊牢牢佔據著金融霸權地位,使得其他國家都想和它結盟。荷蘭人寧願享受從英法等國的政府和企業身上獲得穩定的利息收入,也不願意對外冒險犯難。在他們看來,對外冒險犯難雖然收益高,但是風險也高,把錢借貸給英法等國,風險小,還有穩定的收益,沒事還可以享受一下。結果因為軍備長期廢弛,軍隊疏於訓練,士兵無心作戰,在第四次英荷戰爭中,荷蘭先在海上敗給英國,隨後在1795年在陸上敗給法國,導致荷蘭共和國被法國吞併。荷蘭就此落下了帷幕,離它遠去的不僅有最輝煌的殖民年代,還有引以為傲的金融霸權,一代英雄,垂垂老矣。

(三)霸權初現——英法七年之癢

1740年10月20日,未留下男性後嗣的卡爾六世逝世,雖有遺囑,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導致皇帝位置空懸。為了爭奪皇位,普、法、西等過結成反奧同盟,英、荷、奧等過組成同盟,雙方展開激烈戰鬥,最終以奧地利割讓西裡西亞全境為代價而結束。但是這場戰爭並沒有解決爭執,反而進一步加劇局勢的動蕩。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普魯士和英國獲利最大,普魯士成為德意志地區除奧地利之外最強的邦國,而英國海軍也迅速崛起,昔日各方勢力均衡的局面被打破。各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或因經濟的發展,或因軍事力量的發展,或因文化上的優越感而與日俱增。歐洲各國政府亦心懷鬼胎,都在想法設法削弱他國,擴張本國的實力。有著共同利益的奧地利、法國和俄國結成同盟,英國和普魯士結成了反奧同盟此時的歐洲如同火藥桶一般,只差一顆火星便可以點爆。

1756年8月29日,普魯士軍隊進攻薩克森,七年戰爭爆發。在七年戰爭中,英法主要在海上和各殖民地進行爭奪。在戰爭初期,法國軍隊小試牛刀,在梅諾卡島海戰中戰勝英國艦隊。但是,隨著1758年戰局的開始,法國陷入雙線作戰,不僅要在歐洲戰場上作戰,另一方面還要在殖民地和海上同英國作戰。

英國一方面向普魯士提供財力援助,另一方面在各殖民地不斷積蓄力量,等待介入的最佳時機。1760年,掌握戰爭主動權的英國佔領了法國在北美的加拿大、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參戰各國分別籤署了《巴黎和約》(英法兩國籤署)和《胡貝爾圖斯堡和約》(普魯士和奧地利、薩克森籤訂),該和約承認西裡西亞和格拉茨伯爵領地歸普魯士所有,這標誌著七年戰爭結束。

在此次戰爭中,英國是最大的贏家,獲得了印度和法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加拿大,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三、工業革命——「日不落帝國」形成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英國取得了海上霸權,壟斷了世界市場。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已經無法滿足需求,生產方式急需變革。

1765年,英國工人哈格裡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標誌著工業革命的開始。經過改良的蒸汽機可以為工廠生產提供穩定的動力,並且使工廠擺脫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圈地運抵不僅為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原料,還解放了生產力,大量無家可歸的農民進入工廠工作。

市場需求、動力來源、勞動力等等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工業化大生產成為可能。資本主義天生就具有開放和擴張的本性,一方面它需要世界各地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生產原料,另一方面,它也需要開拓足夠廣闊的消費市場。而當時的東方國家仍舊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不需要外來的商品。因此,英國採用各種方式打開大門,傾銷商品。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在亞洲,英國的掠奪對象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先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及印度的國門,然後籤訂各種不平等條約進行通商,其次殘酷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強化對當地的統治。在侵略中國的同時,英國還抓緊對東南亞、非洲、大洋洲等地進行殖民,甚至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以經濟手段控制當地政府。

英帝國又稱大英帝國,領土面積之大前所未有,涉及六大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佔到了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又因為無論何時在其領地都能見到太陽,又稱「日不落帝國」。

四、一戰和二戰——「日不落帝國」的斜陽西下

深知制海權的重要性,英國不遺餘力的發展其海軍實力。工業革命後,歐洲其他國家也迅速發展起來,為了維持自己的海上霸權地位,英國提出了著名的「兩強標準」,即在面對緊跟其後的第二、第三的同時挑戰時,自身的海軍總噸位要佔據絕對的優勢。

20世紀,由於歷史原因和殖民擴張的需要,後起之秀德國率先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其中最為著名的則是日德蘭海戰。從實力上來講,雖然德國海軍在噸位上僅次於英國,但是受制於自身條件,其綜合實力和英國相比還是有不小差距的。所以德國海軍提出了「誘餌計劃」:用少量的艦艇引誘對方,然後用主力聚殲。無獨有偶,英國也提出相同的計劃。結果兩國在海上展開了異常史無前例的大海戰。經過一天的廝殺,德軍和英軍的戰損比為1:2.。此後,德國展開無限制潛水艇戰,更使英國海軍損失慘重。

一戰結束後,西方列強和日本紛紛擴充海軍實力,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給各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922年,「五國海軍軍備會議」在華盛頓召開,美國提出限制海軍競賽,確立各國戰列艦的噸位比例,後籤署《五國海軍條約》。美國通過此次會議取得了與英國平起平坐的資格,英國被迫放棄「兩強標準」,英國獨霸海洋的時代結束了。

二戰爆發後,德國採用一戰時期的老辦法,在大西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德國新型的U潛艇對英國海軍進行了毀滅性打擊,英國海軍實力不斷下降;另一方面,除英國本土以外的殖民地亦遭受攻擊,缺乏足夠的人力和物力進行建造戰艦,導致英國海軍沒有足夠的驅逐艦為其商船進行護航。

1940年,英國首相致電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借40或50艘驅逐艦,這進一步說明英國海軍的被擊沉量遠遠大於其建造量。經過艱難的談判,英國以自己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空軍基地作為代價交換美國的「廢舊」驅逐艦。1941年,英國皇家海軍正式退出大西洋航線的護航任務,這標誌英國掌管近兩百年的海上霸權轉入到美國手裡,屬於「日不落帝國」的時代已經落幕,新的世界霸主美國冉冉升起。

二戰結束後,遭受重創的英國百廢待興,國家實力難以維持龐大的殖民地,再加上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英屬海外領地紛紛脫離英國獨立。至此,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斜陽西下。

從英國海上霸權演變史中我們可以得知:(1)國家利益是決定國際關係的決定力量;(2)制海權對一個沿海國家來說至關重要,海軍強則國家強,海軍弱,則國家弱。

相關焦點

  • 寒竹:轉移社會矛盾是在禍害香港[2014-07-03](三)
    中央政府在回歸後嚴格遵循了五十年內不讓香港制度向內地社會主義制度變化的諾言;但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制定《基本法》時就已經做出了讓步,允許香港制度向另一個方面變化,即從過去港英時代的港督大權獨攬的政治制度向民主制度過渡。從《基本法》中已經可以看出香港特首的權力和立法會的設立等與過去的港英制度已有重要不同。
  • 世界開始迎接「大海賊時代」的來臨
    世界開始迎接「大海賊時代」的來臨好不容易熬到火影和柯南終結了,撒花。世界開始迎接「大海賊時代」的來臨2、海賊王之天龍敗家子作品簡介:穿越海賊世界世界開始迎接「大海賊時代」的來臨4、海賊王之暴走大魔王作品簡介:羅亞穿越到海賊世界
  • 靳毅:英國股市200年:股市的黃金時代(1951-2000)
    第一次石油危機中,因為能源基礎過於依賴進口石油,英國工業界受損嚴重,不過油價大漲激發了北海石油 的開發潛力,石油與礦石採掘業先後崛起並得利於第二次石油危機。80年代柴契爾政府的自由化改革刺激了銀行信貸投放,在槓桿的作用下經濟重回繁榮,同時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讓英國較強勢的消費品牌更多受益。90年代英國開始去工業化並重點發展服務業,這一時期金融、計算機等高端服務業在股市中的表現最為出色。
  • 羅傑並不是開啟大海賊時代的人,真正的海賊王是一個配角
    不過,雖然海賊王的結局是未知的,但是大海賊時代的開啟,應該是每個海賊王的粉絲都明白的一件事情。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海上的海賊越來越多,這個時代就被稱為大海賊時代,雖然直接原因確實是羅傑的臨終宣言,但其實開啟大海賊時代的並不是羅傑,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
  • 為什麼羅傑要開啟大海賊時代?
    來自TalkOP海賊王論壇【skywalker83】發帖,請勿轉載--------原問題「為什麼羅傑要開啟大海賊時代?對應海賊王劇情,羅傑團隊知道20年後,將有一次顛覆世界的大戰來臨,為了增加這場戰爭的獲勝籌碼,通過自首開啟大航海時代,讓人們蜂擁加入海賊大冒險。
  • 海賊王狂熱行動:悲情的巴雷特,竟想毀掉羅傑開啟的大海賊時代
    劇場版和主線劇情關係不大,草帽海賊團被邀請參加了一個為海賊們舉辦的巨大盛典,這個盛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海賊王羅傑留下的一個寶藏。,打算將這些有潛力的海賊聚集在此,並將他們一網打盡,以此終結由羅傑開啟的大海賊時代。
  • 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為何不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
    這場戰爭本不該打,因為英國和美國的價值觀,制度等都一樣,沒必要獨立。何況死了那麼多人更不值。美國和英國成為一個國家會更強大。兩國人深知誰也離不開誰,所以現在關係依然是最牢固的,恰似一個國家。兩軍對陣才叫補給,比如上甘嶺。在己佔領的土地上那有什麼補給壓力,關鍵因素是人。
  • 海賊王:羅傑的冒險終究落下帷幕 大海賊時代開啟!
    羅傑在巴苔裡拉島與波特卡斯·D·露玖相遇相識相知最終相愛,而在他和露玖有了愛的結晶,也就是艾斯之後。他選擇了自首。在即將處刑的之前,羅傑將艾斯託付給了卡普。對於這個雖然立場不同,但是值得敬重的對手,羅傑發出了自己最後的請求。
  • 海賊王人物誌:「詭計」克洛,大海賊時代的小人物
    不過在路痴、腦殘、色鬼和變態遍地走的海賊王世界裡,克洛船長清晰的大腦簡直就是一股清流。這一連環計其實相當的巧妙,在3年前克洛船長就已經謀劃好了一切,無奈3年後的這一天,碰到了路飛等人......但和接下來出現的阿金、克裡克以及阿龍相比,他的戰鬥實力還是遠遠不夠,所以黑貓海賊團的上限也就在東海偏安一隅,僅此而已。 三、克洛的人物思考 關於克洛的人物思考,其實更多的是在於他和路飛的價值觀上的衝突。深淵並不會去評判誰的價值觀正確,誰的價值觀錯誤。
  • 海賊王:24年前大海賊時代開幕 意氣風發的莫利亞距離四皇只有一步...
    海賊王:24年前大海賊時代開幕 意氣風發的莫利亞距離四皇只有一步之遙時間:2020-06-28 14:35   來源:火星戰士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賊王:24年前大海賊時代開幕 意氣風發的莫利亞距離四皇只有一步之遙 24年前是海賊世界非常關鍵的轉折點,因為那是海賊王羅傑被處決的時間,
  • 古典時代雅典智者教育因何繁榮?經濟是基礎,民主是支撐
    另一方面,隨著雅典對外貿易的持續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這個地方,並想要來此一探究竟,其中就包括不同文化環境下成長的智者們。而發達的海上交通也給予了這些人往來的條件,更多人開始來到這裡進行學術討論與思想上的碰撞,使雅典的智者教育從一開始就有了十分深厚的基礎。
  • 海賊王:大海賊時代最吃香的五個職業,一個被刻意打壓兩個被唾棄
    《海賊王》中因為羅傑的死,大海賊(航海)時代開幕,茫茫多的海賊開始湧向大海,為的就是尋找傳說中的大巨寶,羅傑臨死前親口承認了大巨寶的存在,後來頂上戰爭的時候白鬍子又再次強調了這件事,這足以說明大巨寶確實存在,只不過99.999%的海賊註定是這場盛事的陪襯!
  • 馬島戰爭,阿根廷有什麼底氣,覺得自己可以戰勝英國
    馬島戰爭,阿根廷有什麼底氣,覺得自己可以戰勝英國阿根廷當時的總統加爾鐵裡為轉移國內經濟、政治危機發起的戰爭,他不懂痩死的駱駝比馬大,美英法再有矛盾也是一家人,宗主國西班牙早就敗落了不可能幫著阿根廷。這次戰爭讓世界看到了老牌工業國家的底細,或許二戰時期他們飽經戰火,但也不是任何國家想捏就能捏的,這次戰爭之後,英國在英屬國的地位更加鞏固。阿根廷的國運也因戰爭而消亡,現如今倒退回第三世界國家,出口只靠農業,戰鬥機也只剩下螺旋槳的,當年也是擁有航母的南美第一大工業國。二戰後英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已經沒落成二流國家。
  • 他揚言要結束大海賊時代,但邪不勝正
    費斯塔——結束大海賊時代在《海賊王》劇場版《狂熱行動》中,有一位祭典大師費斯塔,一直對海賊王羅傑有著深深的芥蒂之心,因為羅傑拉開了大海賊時代尋找秘寶的熱潮,相當於策劃了一場最盛大的海賊世界的活動。他的夢想就是策劃一場更狂熱的活動,打破大海賊時代,以此超越羅傑。
  • 伊莉莎白一世:「榮光女王」如何一步步開創英國「黃金時代」?
    由於天主教和新教的紛爭,因而內部而分裂,矛盾不斷。為了維護統治,伊莉莎白採取兩教兼容的方式,緩解了兩者的衝突。這也是她即位開始的第一步,為了促進國內的長期繁榮穩定,伊莉莎白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經濟上:實行重商業主義伊莉莎白的重商政策之下,國內新興手工業興起。並且鼓勵海外貿易,與北非等國家進行商業往來。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很多航海家,對外積極的貿易擴張使得英國積累了豐富的原始資本。
  • 為什麼兩代大海賊都將其作為根據地?
    四皇黑鬍子將此地作為基地,並且成為了新世界最繁榮的一個島嶼。但是海米們不知道的是,在蜂巢島的聞名歷史上出現過一個令所有人聞風喪膽的主人,那就是洛克斯,傳說中的最強海賊,在洛克斯海賊團消亡之後逐漸落幕。但是好巧不巧的是,在兩個不同的時代裡分別兩個大海賊都選擇此地作為據點,蜂巢島上會不會隱藏著什麼秘密?
  • 周金濤:繁榮的起點並非沸騰的年代,或在2020年出現證券市場繁榮
    以美國為例,正是 19 世紀中後期重化工業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為其後期的股市大繁榮埋下了伏筆。美國自 1860 年進入了重化工業時代,製造業發展迅速,《新美國經濟史(下)》第 457 頁寫到 「…在 1810 年並且甚至在 1860 年,美國工業產值落後於英國、法國並且可能也有德國。但是,到 1894 年,美國工業產值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高。
  • 海賊王:24年前大海賊時代開幕,莫利亞距離四皇只有一步之遙
    24年前是海賊世界非常關鍵的轉折點,因為那是海賊王羅傑被處決的時間,同時也是大海賊時代的開幕。無數海賊被羅傑的財寶吸引,只有達到最終島才能揭開那些千古謎團,甚至能把天龍人拉下馬。在羅傑處刑時,刑場有很多熟悉的七武海面孔,其中一位正是月光莫利亞。
  • 專家:印度禁用中國APP是轉移國內矛盾「組合拳」中的一招
    與此同時,印度國內的經濟在第二季度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據印度政府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印度第二季度GDP跌幅達到了創紀錄的23.9%,為全球第二差,僅次於美國。 REUTERS / DADO RUVIC 對此,專家王鵬在採訪中指出,印度政府近期以來的種種挑釁舉動究其根本是疫情導致經濟大幅下跌,因此只能通過製造中印衝突來轉移國內注意力
  • 「後脫歐時代」的英國之路怎麼走
    【摘要】進入「後脫歐時代」的英國,在政黨政治、國家統一、社會共識和經濟發展等方面仍將面臨多重困境:脫歐的成功並不能彌合保守黨內部在歐盟政策方面的分歧;以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為代表的地方分離主義和民族主義成為揮之不去的隱患;社會不平等進一步凸顯,社會團結被撕裂;英國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甚至是持續下滑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