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生一個兒子,養兒防老,否則,死都閉不上眼。」這是電視劇裡經常出現的橋段。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上海的馬先生,把自己的300萬房產留給了非親非故的水果攤主,眾人譁然,他為什麼這樣做?
原來老人自己一個人帶一個精神疾病兒子一起生活,平時沒人管沒人問,生病了親戚也不上門,後來,遇到了水果攤主,水果攤主多方關愛,精神病兒子去世時,是他給料理的後事,老人生病時,也是他給送去的醫院,老人寂寞時,更是他和家人的陪伴讓老人享受到了天倫之樂。所以,我覺得老人把房產留給水果攤主是大智慧,是物盡其用。我們可以想像老人今後的生活肯定比一個人孤獨終老強多了,有人說,那是錢買來的。我想說,那又如何呢?用錢能買來幸福的晚年,比死了留給別的不想幹的人不是強多了嗎?現在人們都用信用卡超前消費,馬先生為什麼不能提前消費自己的房產呢?這樣對誰也不虧啊!
說到這裡,我就想到了舊上海的民國才女張愛玲,她對人性剖析的非常透徹,很多經典作品更是無人能及,在文壇上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才女,晚景卻是無比的悲涼,在家裡死了一星期以後,才被房東發現,留下遺囑,將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友人。生前她也許有知己,有莫逆,有千萬的粉絲。但是,離世時的悽涼卻是鐵一般的事實,令人心疼,嘆息!
古時候有個張木匠,妻子早喪,自己拉扯兩個兒子長大,兒子長大後都很有出息,一個學文,一個經商,都娶妻生子。就是不孝順,張老漢上半月住在老大家,下半月住在老二家。有一次,老二故意不開門,結果,老大把老爺子直接放牆頭上走人了,遇到好心當的王銀匠,給出了一個主意,說是張木匠有好多金銀藏起來了,於是,為了遺產,小哥倆兒對老爺子可以說是180 度大轉彎,直到老人安然離世,這就是蒲松齡著名的《牆頭記》。
馬雲向我們演譯了: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周恩來一輩子沒有兒女,當別人問起他時,他說,所有人的兒女都是他的兒女。這又是怎樣的一份胸襟呢?
從新上海馬先生的物盡其用,收穫自己的晚年幸福,再到舊上海的張愛玲,對親情拿不起放不下自己的驕傲,她可以愛胡蘭成到塵埃裡,可以照顧病重的賴雅十幾年,為什麼不能原諒包容自己的親生弟弟呢?要知道她弟弟也是那個家庭的受害者啊?只不過沒有她優秀罷了,張子靜也是終身沒有娶妻,一輩子沒有錢,沒有成功,沒有家人,孤獨終老啊!還有無中生有的王銀匠,一條妙計,換得張木匠的天倫之樂。從平常人的角度來看,誰是小聰明,誰又是大智慧呢?
養老問題一直是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現在社會,我們必須要改變之前的一些舊想法,轉換新觀念,否則只有自己受苦。
小時候總聽人們說,養兒能防老。如果是半個世紀以前這樣說,我絕對是舉雙手贊成,但是,現在還真說不好,真正孝順的有幾個,不啃老我們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大家還記得那個60 歲失獨的盛海琳嗎?拼命生下雙胞胎以後呢?本來悠哉悠哉的養老生活,現在卻是一地雞毛,狀況無限,撫養兩人孩子那絕對是壓力山大啊!現在10年了,不知道還能走多遠,真能等到孩子長大給她養老嗎?
幸福的晚年絕對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爭取創造的,觀念一變,幸福無限,與其小心翼翼的討好兒女,不如過好自己。很多人現在以房養老,有還些人以錢養老。其實到最後都是以人養老,有錢能使鬼推磨!何必拘泥某一個人呢?只要錢有了,人可以隨便選!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