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志願軍27個軍陸續進入朝鮮作戰的問題。對於各個軍的兵力和編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兵力比較多的軍,達到了接近6萬人。兵力比較少的軍,只有2萬多人。今天,我們聊聊兵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先後有6個兵團入朝作戰。那麼,每個兵團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韓戰的爆發。1948年,蘇聯從朝鮮境內撤軍以後。隨後,美國從韓國境內撤軍。由於各方面的矛盾,南北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最終在1950年6月,爆發了韓戰。戰爭爆發的初期,朝鮮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先後佔領了漢城、大田等大片地區,韓國的軍隊兵敗如山倒,全面向南潰退。即便是麥克阿瑟命令美國第8集團軍參戰,也沒有多少起色,在戰局最精彩的時候,朝鮮人民軍已經佔領了朝鮮半島上92%的土地和90%以上的人口。
美國和韓國軍隊的10餘萬人馬,被擠壓在釜山周圍不足1萬平方公裡的地區內,眼看就是上演「英國敦刻爾克的翻版。」就在這個時候,麥克阿瑟上演了險中求勝的仁川登陸戰,7萬多美國軍隊登陸。隨後,戰爭局勢開始迅速逆轉,並且逐步惡化。開始大舉北上,越過了三八線,並且對「勿謂言之不預也」的警告,置若罔聞。截至1950年10月,戰火已經燃燒到了我國的鴨綠江邊。出於各方面的原因和安全考慮,毛主席高瞻遠矚,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其實,早在韓戰爆發的初期,1950年7月,毛主席已經抽調第四野戰軍的第13兵團,組成了東北邊防軍。
我們看一下第13兵團,第13兵團是第四野戰軍最強的兵團之一,下轄的38軍、39軍和40軍,戰鬥力非常強悍,被稱為「四野的三隻虎。」調動東北地區以後,原本在東北地區墾荒的第42軍,立刻調整,編入了第13兵團。隨著朝鮮局勢的不斷惡化,東北邊防軍的力量也逐步加強。原本部署在華北地區的第66軍和東北地區的第50軍(滇軍第60軍),先後編入了第13兵團。到了10月份,以東北邊防軍的幾個軍為主力,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踏上了新徵程。
當時,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改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3兵團。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初期,一系列戰役,基本上都是第13兵團完成的。那麼,第13兵團擁有多少兵力呢?第13兵團下轄了6個軍。每個軍的兵力,分別是:38軍44500多人、39軍52000多人、40軍48300多人、42軍53000多人、第66軍41000多人,第50軍36000多人。在39軍和42軍的部隊中,甚至出現了達到300人的步兵連。把6個軍的兵力合計,再加上其他的附屬部隊,第13兵團的總兵力,達到了28萬多人。
在志願軍陸續參戰的5個兵團中,第13兵團的兵力最多。因此,到底第二次戰役之後,第13兵團下轄的6個軍,開始直接隸屬於志願軍指揮部指揮,屬於直屬軍。志願軍入朝作戰以後,美國軍隊也再不斷的增兵,第9軍、第10軍等美軍部隊,陸續入朝作戰。在這樣的情況下,依靠第13兵團的兵力已經明顯不足了。隨後,原本部署在東南地區的第9兵團,奉命入朝參戰。第9兵團屬於第三野戰軍的拳頭部隊,下轄的第20軍、第26軍、第27軍,都屬於第三野戰軍的王牌軍。
那麼,第9兵團總計擁有多少兵力呢?由於採用了四步兵師制軍,第9兵團每一級編制,都比較大。下轄三個軍的兵力,分別是:20軍50500多人、26軍48000多人、27軍50500多人。把3個軍的兵力合計,再加上其他的附屬部隊,第9兵團的總兵力,達到了15萬以上。不得不說,第9兵團打得非常猛。不過截止第四次戰役的末期,由於各個軍久戰疲憊,再加上各個軍都出現了比較大的傷亡。第二野戰軍的第3兵團和第一野戰軍的第19兵團,先後入朝作戰。
其中,第3兵團屬於第二野戰軍的主力兵團,下轄了第12軍、第15軍(黃繼光的部隊)、第60軍,總計三個軍。三個軍的兵力,分別是第12軍54000多人、第15軍48000多人、第60軍41000多人。把3個軍的兵力合計,再加上其他的部署部隊,第3兵團在15萬人上下,與第9兵團的兵力,大體上相當。至於第19兵團,在解放戰爭時期,屬於華北地區的主力部隊。後來由於西北作戰需要,編入了第一野戰軍。
由於第一野戰軍的兵力整體偏少,下轄的每一級的編制兵力,都比其他野戰軍少一些。第19兵團下轄了第63軍、第64軍、第65軍,三個軍的兵力分別是:第63軍36000多人、第64軍38000多人、第65軍35000多人。把3個軍的兵力合計,再加上其他的附屬部隊,第19兵團的總兵力,在12萬人左右。與第9兵團、第3兵團相比,兵力要少一些。因為每個軍,都少了幾千人的兵力。
時間進入1951年的下半年,雙方大規模的運動戰已經結束,開始在三八線附近反覆爭奪。在戰局焦灼的情況下,美國軍方計劃利用自身的海空軍優勢,在朝鮮的東西海岸,再進行一次「仁川登陸戰。」為了鞏固自己的大後方,防止美軍再次進行登陸作戰。第20兵團和第23兵團,先後入朝參戰。第20兵團原本是華北地區部隊的老底子,與第19兵團屬於兄弟部隊。第20兵團下轄了第67軍和第68軍,兩個軍的兵力都有4萬多人,和其他幾個兵團下轄的軍,兵力上差不多。
由於只下轄了2個軍,比其他兵團少了一個軍,加上其他附屬部隊以後,第20兵團的總兵力,在9萬人到10萬人之間。至於第23兵團,情況有點特殊。屬於綏遠起義部隊改編而來,下轄了第36軍和第37軍。這兩個軍,都只有2萬多人。因此,第23兵團的總兵力,在5萬人左右。我們進行一個總結:第13兵團28萬多人、第9兵團15萬多人、第3兵團15萬左右、第19兵團12萬左右、第20兵團9萬多人、第23兵團5萬左右。
由此可見,陸續參戰的6個兵團,在兵力上出現了比較大的差距。同時,也反應了各個野戰軍的家底。不得不說,第四野戰軍確實兵強馬壯。時間進入1952年以後,鑑於戰爭進入了對峙的局面。部分部隊已經久戰疲憊,我國開始有計劃輪換部隊入朝作戰。在1年多的時間裡,截至停戰協議籤訂之前,先後有第1軍、第16軍、第21軍、第54軍、第23軍、第24軍、第46軍等7個軍,入朝作戰。這7個軍,部分編入了直屬軍。
還有一部分編入了幾個兵團,例如第1軍和第46軍,編入了第19兵團。加上原有的3個軍,第19兵團也下轄了5個軍,總兵力明顯增長。第21軍和第54軍,曾經編入了第20兵團,第20兵團的總兵力,也明顯增加。第16軍則編入了第9兵團,第9兵團下轄了4個軍。因此,到了戰爭的後期,各個兵團的兵力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