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9兵團,下轄的20軍,26軍和27軍,近15萬人,都是從孟良崮和淮海戰場走下來的英雄部隊,原華東野戰軍的絕對主力。作為精銳中的精銳, 9兵團被火速調往朝鮮參戰,定位就是擔當志願軍的主力突擊兵團。同時寄希望它能利用秘密入朝的優勢,作為一支奇兵,出其不意給予美軍重創。
美國第10集團軍,為太平洋戰役而專門打造的精銳兵團,下轄5個師約10萬餘人。第10軍最大的王牌,當屬後來劃歸其指揮的美陸戰1師。這支成立於1941年的兩棲步兵師,是美海軍陸戰隊中資歷最老,規模最大的師級部隊。瓜島、貝裡琉島、衝繩島,3場大戰役,陸戰1師取得全勝戰績,3獲嘉獎,戰果之輝煌在盟軍部隊中首屈一指。
9兵團自1950年11月初入朝,目標就非常明確,力求重創美軍第10軍這支王牌精銳。9兵團採取「迂迴切斷、包圍殲擊」的戰法,走雪山、密林,隱蔽行軍,在長津湖地區布下了口袋陣。20軍和27軍分別陳兵長津湖西、北兩側,26軍則在東側擔任阻擊任務。
11月27日晚,隱蔽多時的20軍和27軍對美7師和陸戰1師發起了突襲,將毫無防備的美軍瞬間衝擊成5段,進行分割包圍。但美軍的反應速度也非常之快,在天亮時分,就開始進行突圍,企圖打通被截斷的各部陣地,重新集結。
雖然同為兩軍精銳,但9兵團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後勤補給上,都完全無法和美軍相比。特別是因為緊急入朝,9兵團的士兵大多都還穿著單衣。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對手不是美軍,而是長津湖高海拔地帶,零下40多度的酷寒。
30日,27軍集中5個團的優勢兵力,動用全軍所有炮兵,圍攻新興裡的美7師31團,取得完勝。全殲了這支「戰功赫赫」的北極熊團,並繳獲其團旗。這也是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唯一一次成建制全殲美軍一個團。
在接連幾天的鏖戰中,20軍和27軍雖然戰果顯著,卻始終難以給予美軍致命一擊。12月1日,陸戰1師突破20軍防線,開始南撤。9兵團指揮部下達死命令,26軍即刻趕赴戰場,20軍、27軍不惜一切代價,拖住陸戰1師,延緩其行軍速度,為26軍爭取時間。
3天,22公裡,平均1小時只走300米。陸戰1師在志願軍的層層截殺下,傷亡慘重。而在美軍火炮和飛機的支援,以及堅壁清野的策略下,饑寒交迫的志願軍戰士完全是憑著意志在戰鬥。他們唯一的信念,就是只要26軍趕到,精疲力竭的陸戰1師絕無生路。
12月12日,陸戰1師通過水門橋,與美第3步兵師會師,繼續南撤。志願軍雖然沒有停止追擊,但所有人都明白,陸戰1師已經攔不住了。直到此時,26軍主力仍然沒有趕到投入戰鬥。26軍為何行動如此遲緩?這支在孟良崮爭分奪秒圍殲張靈甫,淮海戰役追擊杜聿明的突擊部隊,怎能痛失如此絕佳戰機?
飲恨長津湖,也是26軍全體官兵心中的抹不去傷疤。但是很少有人知道,26軍行軍緩慢的背後,又有多少艱辛。作為總預備隊,26軍戰鬥力非常強悍,其3個炮兵營更是足以和美軍進行一場勢均力敵的炮戰。但也恰恰是這些重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26軍的行軍速度。
更加嚴峻的,是美軍的飛機和朝鮮的嚴寒。美空軍戰機一路封鎖,使26軍根本無法走大路行軍。極度低溫和大雪覆蓋的山區,讓戰士們在爬冰臥雪急行軍的同時,身體也到達了極限。26軍的遺憾,是他們已經創造了奇蹟,卻難以創造另一個奇蹟。跟美軍汽車、坦克相比,這群穿著單衣,只有一雙鞋,背著7天乾糧的志願軍戰士,已經走出了一個極限的行軍速度,但這卻依然不夠。
長津湖戰役之後,心中憋著一股勁的26軍全軍立下軍令狀,用榮譽來彌補遺憾。抱川、漣川激戰三十八晝夜,殲敵1萬。五聖山、新岱裡、平康堅守11個月,大小戰鬥565次,殲敵2萬餘。在1952年6月,26軍從朝鮮回國時,共殲敵3.8萬,居參戰全軍第5位。這次王牌部隊,用錚錚鐵骨和出色的戰鬥藝術,打出志願軍的軍威,更打出了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