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長津湖,鋼鐵人讓鋼鐵武裝散架!這面美軍軍旗成了軍博藏品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長津湖,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周邊層巒疊嶂,一條「Y」字形的羊腸小道是唯一通路。1950年冬,中美兩支王牌部隊為扭轉朝鮮戰局在此展開「強強對決」,慘烈程度史上罕見,被稱為「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血戰」。

在這場「鋼鐵人」與「鋼鐵武裝」的較量中,志願軍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陸戰1師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還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對於此次戰役,英國牛津大學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博士評價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撤退中的美陸戰1師士兵。鄧肯攝

志願軍冰雪天氣進行急行軍奔赴戰場阻擊敵人。

戰役開始後,從戰壕中躍起的戰士。

十面埋伏

1950年11月23日,朝鮮北部,長津湖畔。

正在向鴨綠江挺進的美陸戰1師,在高山峻岭中安營紮寨,慶祝西方傳統的感恩節。當天士兵的夥食非常豐富,不但有烤火雞,還有炸薯條、牛肉餡餅、沙拉、水果、蛋糕,甚至還喝上了幾杯酒。

美軍士兵雖然不斷抱怨朝鮮的天氣越來越冷,但有總司令麥克阿瑟的承諾,「我保證說話算數,你們能夠同家人共進聖誕節晚餐」,士氣似乎高漲。

自從1950年9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冒險在仁川登陸以來,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勢如破竹,一路北上,驕傲的「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揚言,要在1950年聖誕節前結束韓戰,飲馬鴨綠江。

因為太過自負,他還把本應保密的「老虎鉗」戰略昭告天下:美第10軍於興南登陸,從東線北進,直取江界(朝鮮政府的臨時所在地),而後與西線的第8集團軍會合,封閉半島。

如果美第10軍得手,西線上,已經秘密入朝的志願軍13兵團將被切斷後路。好在,對於麥克阿瑟的東線攻勢,彭德懷早有所料。

他在11月4日致中央軍委的電報中指出:「我軍實力尚未完全暴露,美偽軍還可能重新組織反攻。」如敵再進,則邊打邊退,讓其深入,而後殲滅之。

北京的毛澤東回電叫好,並點名讓宋時輪指揮的第9兵團入朝,全力擔負東線作戰,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尋機在長津湖地區各個殲滅敵人。

為了迷惑麥克阿瑟,志願軍第42軍主力奉命於11月7日放棄長津湖以南陣地,新華社發布的新聞稿還故意大大縮小了戰果。麥克阿瑟果然像彭德懷預料的那樣,狂妄地認為中國軍隊「畏戰」,只是「象徵性進攻」,並一再要求美第10軍加速前進。

作為第10軍的先頭部隊,陸戰1師自1941年成立以來,經過煉獄般的瓜島戰役、衝繩島戰役,即使面對最精銳的日軍,也未吃過敗仗。這齊裝滿員的2.5萬人,是美國陸軍最強戰力之一,堪稱王牌中的王牌。

行軍中,雖然有情報顯示,至少有兩個中國軍級建制以上的部隊,要進攻美陸戰1師,還要截斷部隊的補給後路,但師長奧利弗·史密斯只是稍有不安。在他眼裡,圍殲陸戰1師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史密斯雖然不懂中國兵法,但他估算,想圍住陸戰1師,中國至少需要十萬人以上的部隊,而在絕對的制空權下,別說調動十萬大軍,就是十萬隻兔子,也逃不過美軍的低空偵察。

11月26日,柳潭裡陣地,史密斯拿著望遠鏡向西北眺望,此地距鴨綠江最短直線距離不足一百公裡。「看來,我們可以提前回家過聖誕節了。」

然而,就在他眺望的這片茫茫雪原裡,隱藏著第9兵團下轄的20軍、26軍、27軍,近15萬人,他們圍獵的目標,正是這支精銳之師。

9兵團司令宋時輪,是黃埔軍校第五期學員,他愛吃辣椒,能喝烈酒,脾氣也特別火爆,是什麼硬仗都敢打的開國將領。

他帶到朝鮮來的這支部隊,原為華東野戰軍,曾經在孟良崮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在淮海戰役中讓杜聿明的部隊成了甕中之鱉,此後又解放上海,成了被國人傳頌的「霓虹燈下的哨兵」。

9兵團原本在東南沿海一帶厲兵秣馬,隨時準備收復臺灣。但圍殲美軍的時機已經初步出現,20軍、27軍的戰士從華東直接開赴邊境,於11月5日緊急入朝作戰。

雖然後勤部門已經在瀋陽為9兵團準備好了換裝的厚棉衣,但戰場瞬息萬變,美軍機械化部隊推進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為趕在美軍之前在長津湖設伏,20軍在列車開進山海關時,由總參謀部派高級參謀攔住列車宣讀了中央軍委「緊急入朝」的命令。十幾列火車在瀋陽只稍停片刻,就繼續火速開進。

經過邊境線時,時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看到戰士身上的薄棉衣,急得直跺腳,「你們就這樣過去,別說打仗了,凍都能把你們凍死」。時間太緊,東北的幹部和戰士就在車站脫下自己身上的棉衣褲往車上扔,但這只是杯水車薪。

除了最後一批入朝的26軍換上了一些冬裝,大部分的9兵團士兵,有的分到一件棉衣,有的分到一條棉褲,但更多的是穿著薄棉衣,戴著根本就不能抵禦風寒的大蓋帽,腳踏單薄的膠底鞋,進入了北風呼嘯的朝鮮。

入朝第一周,他們就遭遇了朝鮮50年不遇的寒流——那些剛剛從南方過來的戰士,頭一次看見雪,就立刻感受到了零下20攝氏度的冷酷。

與美軍每個士兵都有一件大衣和一個鴨絨睡袋不同,9兵團每個班十幾個戰士,只能分到兩三床棉被。一入夜,戰士就把棉被鋪在雪地上,然後十幾個人抱團取暖。志願軍老戰士劉伯清回憶說:「冷到什麼程度呀,講了你都不敢信,一些戰士的耳朵被凍得硬邦邦的,一碰就掉了,一點都沒得知覺嘍!」

雪寒嶺、荒山嶺、死鷹嶺、劍山嶺,9兵團大軍跋涉在一個又一個連名字都透著寒氣的山嶺上,在幾乎沒有補給、嚴格進行隱蔽偽裝的情況下,創造了連續行軍10天、平均日行軍30公裡的速度。26日,他們已經悄無聲息地集結在史密斯的眼皮底下。

美國著名軍事評論家約瑟夫·格登滿懷敬意地評價:「以任何標準來衡量,中共軍隊強行軍的能力都是非凡出眾的!」

「原木在移動」

11月27日,大雪紛飛,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黃昏時分,志願軍向長津湖美軍發起了總攻,戰後倖存的美軍回憶起那個恐怖的夜晚:

刺耳的軍號聲突然響起,霎時間滿天的信號彈升空,伴隨著四面八方傳來的「沙沙」聲(後來他們才知道那是志願軍戰士的膠鞋踩在雪地裡的聲音),無數披著白布的戰士,怒吼著向自己衝來。

眼前的平原,本是白雪皚皚的一片,軍號聲一響,士兵就從隱蔽處躍出來,他們的腿被凍得無法彎曲,跑起來就像是「原木在移動」。美軍的坦克、火炮和機槍一齊射向他們,他們像原木一樣一排排倒下去,後面的又像原木一樣一排排湧上來。

美國軍事史學家蒙特羅斯後來記述道:「陸戰隊的坦克、大炮、迫擊炮和機關槍大顯身手,但是中國人仍然源源而來,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肅然起敬。」

經過一夜血戰,史密斯驚愕地發現,從天而降的十萬神兵,已經在40英裡長的山區道路上,把美軍從北向南分割包圍成五塊,形成了分割圍殲之勢。

然而,志願軍圍得容易,殲滅卻很難。被圍美軍立即用200餘輛坦克在三個被圍地域組成環形防線。志願軍缺乏重武器,只能用步槍、機槍去衝擊敵人的「鐵桶陣」,付出的犧牲難以想像。

長津湖的黑夜屬於志願軍,白天屬於美軍。

白天,依靠7艘航母上的500架艦載機,美軍對志願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晚上,志願軍再趁著夜色反突擊,把白天丟失的高地和陣地再搶回來。雙方都是失而復得,得而復失。

陷入拉鋸戰,對於幾乎沒有補給的志願軍來說,本已不利。通過美軍俘虜,志願軍還得知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美軍在長津湖的總兵力達3萬多人,比此前的情報竟多出了3到4倍。

雖然一夜間就戰鬥減員近萬人,但宋時輪深知,如果讓美軍從北邊衝出包圍,將威脅志願軍的西線部隊,導致全局被動。他咬牙決心,繼續打!不惜一切犧牲完成戰略任務。

一舉殲滅敵軍已不可能,與其一起打,不如一個個地打。先打誰?極度渴望勝利的志願軍選定了在湖東岸增援陸戰1師的美第7師。

11月30日晚,27軍向湖東岸的新興裡發起猛攻。在不計傷亡的情況下突破了火炮和坦克陣地,與美軍展開巷戰。

沒有火炮支援下的短兵相接,美軍完全不是志願軍的對手。戰士們攻進一座營房指揮所的時候還不知道,他們殲滅的正是美第7師31團。該團因為戰績卓越,被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授予了北極熊團的稱號。在這次戰鬥中,號稱不可戰勝的北極熊團全軍覆沒,團旗也被繳獲。這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唯一一次全殲團級建制美軍。

「團滅」次日,美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飛抵湖區最南頭下碣隅裡,召集史密斯等陸戰1師高級軍官開會,傳達麥克阿瑟的新命令:東線美軍立即全線撤退。史密斯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話:「見鬼!我們不是在撤退!我們是在換個方向進攻!」

在華盛頓,美高官在「越發沉重的氣氛中」閱讀了麥克阿瑟的報告:東線的第10軍正在以「儘可能快的速度」撤至興南地區;西線第8集團軍的處境「日益危險」。國務卿艾奇遜突然把討論轉向了關鍵的問題:「軍事形勢是否達到了我們有必要尋求停火的境地?」

「鐵腳板」追車輪子

面對南撤的美軍,志願軍開始了艱苦的阻擊戰。從柳潭裡到下碣隅裡的公路,成了中美兩軍絞殺的修羅場。

美軍用3天時間才走完這22公裡,傷亡1500多人。戰鬥最激烈的一天,美軍一整天只撤退了500米。

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美軍的士氣也極為低落。戰鬥間歇,一位美軍記者問一個正在用刺刀從凍硬的罐頭裡挖蠶豆吃的陸戰隊士兵:

「如果上帝能夠滿足你的一個要求,你最需要什麼?」

那個士兵頭也沒抬地回答:「給我明天吧。」

其實,這場戰役對雙方來說都是煉獄。很多志願軍戰士是在極度飢餓、疲乏、被凍得神志不清的情況下,仍拖著凍壞的腿頑強追擊機械化的美軍。

下碣隅裡是美軍師部所在地,地處「Y」字形道路的中心,還有一個臨時搭建的簡易機場,如果被志願軍攻下,陸戰1師的後路和補給將被完全切斷。

為了避免美軍潰逃,20軍早在11月28日,就向下碣隅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無奈這裡環形防禦工事極其堅固,經過一夜的激戰,只是搶下了下碣隅裡東面的高地。

這塊高地可以俯視下碣隅裡防禦陣地的任何一個角落,所以天一亮,美軍就組織了大批士兵開始反攻。

守衛這塊高地的,是58師的一個排,親自帶隊上陣地的,是20軍的戰鬥英雄、連長楊根思。

炮火和空中轟炸結束後,美軍開始向高地衝鋒。奇蹟般地,在不可能有生命生存的高地上,站起了一排顫顫巍巍、搖搖晃晃的中國士兵,他們舉起已經拉開引線的手榴彈,雨點般地朝山下扔去。

美軍的8次衝鋒都被打退了,而高地上,也只剩下楊根思、一位排長,還有一名負傷的戰士。楊根思命令排長和傷員帶著唯一的一挺重機槍撤下高地,自己則扛起了炸藥包。當40多個美軍衝上來時,楊根思突然從屍體堆裡站起來,點燃引線,衝向了舉著海軍陸戰隊隊旗的士兵。

撤到下碣隅裡的美軍雖然遭到重大傷亡,但他們能通過飛機輸送傷員,通過空投補給恢復元氣,但我方援軍卻因大雪沒膝,沒能及時趕到。即便如此,幾乎已經打殘的志願軍第58師,仍集結了僅剩下的1500名戰士,做了最後的決死進攻。

在志願軍的「鐵腳板」追擊下,從下碣隅裡撤退到18公裡外的古土裡,美軍的車輪子又用了38個小時。這支世界上機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隊平均每小時走500米,每公裡傷亡34人。

水門橋頭「冰雕連」

由古土裡撤退時,美軍總人數不過14000人,各種車輛卻高達1400輛,機械化程度之高,是志願軍難以企及的。宋時輪只好使出土八路的老法寶:斷橋破路。

美軍南逃路上的最後一關是水門橋,這座橋跨度8.8米,兩端都是懸崖,周圍沒有任何可以繞行的道路。過了水門橋,再往南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那時志願軍的「鐵腳板」將再也無法追上美軍的車輪子。

美軍深知水門橋的重要,派了一個坦克營40輛坦克一字排開守橋。

12月1日,志願軍發動突襲炸毀了水門橋,可第二天,美軍工兵用一座木橋完成了修復。

12月4日,志願軍再度出擊,第二次炸毀水門橋。而美軍又在原橋殘留的橋根部架設了一座鋼橋。

12月6日晚,58師172團又組織了兩個排的敢死隊,發動了第三次炸毀水門橋的行動。這次,戰士們用血肉之軀突破了美軍的炮火,將鋼製大橋和根部基座全部炸毀。按照國內戰爭的經驗,陸戰1師這下是沒跑了。

然而,美後勤連夜部署,在日本的三菱重工製作了8套M2型鋼木標準橋梁,用8輛C-119運輸機,通過巨型降落傘,空投到了千裡之外的水門橋附近。不到兩天,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坦克的橋梁又架好了。

12月8日晚,減員萬餘人的陸戰1師通過水門橋,倉皇逃向興南港。該師作戰處長鮑澤上校在回憶錄中寫道:「幸虧中國人沒有足夠的後勤支援和通信設備,否則陸戰1師決不會逃離長津湖……陸戰1師不過是僥倖生還。」

煮熟的鴨子從水門橋上飛了,時任58師師長兼政委黃朝天為此暴跳如雷,非要槍斃擔負爆破、阻擊任務的172團團長。團長對他說,先去陣地上看一看,看了再槍斃也不遲。

來到俯瞰水門橋的陣地上,黃朝天看到戰士們一個個在雪坑裡,槍都朝公路擺著,無一人後退。黃師長走近那些戰士,戰士們一動不動,都凍成了冰雕。兩個連上百名戰士伏守在冰雪中,卻沒能等到向敵人發起衝鋒的那一刻。黃師長見狀,頓時伏地痛哭。

在上海籍戰士宋阿毛單薄的衣服裡,戰友們找到一張薄薄的紙條: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12月17日,毛澤東發電:「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由於氣候寒冷,給養缺乏及戰鬥激烈,減員達4萬多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

1952年9月,第9兵團從朝鮮回國,行至鴨綠江邊,司令員宋時輪面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後脫帽鞠躬,不能自持。

長津湖的犧牲是慘烈的,也是有意義的。此役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美國《時代周刊》評價這次戰役為「對美國來說從未有過的最大的敗北」,《新聞周刊》評論:「也許這是美國歷史上自珍珠港事件以來在軍事上遭受的最慘痛的失敗。」

此役之後,「聯合國軍」撤回三八線以南,世界上再沒有人認為這樣一支「農民軍隊」是可以不放在眼裡的力量了。

戰後,人們才知道,這年是朝鮮有記錄以來最冷的一個冬天,戰士們在水門橋埋伏的那一夜,溫度低至零下54攝氏度;戰後,人們也才知道,交戰雙方火力上的天差地別:

美一個陸軍師就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我軍一個師僅有12門山炮;美一個師擁有電臺1600部,我一個軍才有數十部電臺;美一個軍擁有汽車7000輛,而27軍入朝時只有45輛汽車。美軍對志願軍的手榴彈心有餘悸,其實,手榴彈是很多志願軍僅有的重武器。寒冷使得炮管收縮,70%的炮彈打不響。

在這種差距下贏得戰爭,放眼全世界,都難以找到類似的「戰例」。總結長津湖血戰時,有一個說法,叫做「氣多」戰勝了「鋼多」,什麼意思?「氣多」的「氣」,就是中國軍人的氣概!「鋼多」的「鋼」,說的就是美軍的鋼製武器裝備。

(原標題:美國軍事史上最大的失敗,抗美援朝的轉折點——血戰長津湖)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15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血戰長津湖:中國人民志願軍條件艱苦,是如何擊敗美軍的?
    相比沒有任何禦寒設備的第9兵團來說,美軍陸戰一師在長津湖地區的部隊是各項禦寒措施充分到位,步兵配有鴨絨睡袋,武器裝備有防寒配件,戰鬥人員穿有防寒服,但依舊有7000多人被凍傷,由此可見極寒天氣對於缺乏禦寒設備的第9兵團來說是一種摧殘,這也充分說明了長津湖地區的極寒天氣對第9兵團的戰鬥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王牌對王牌 連美軍都不願提及的血戰 專家:別好了傷疤忘了疼
    作為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志願軍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一次大規模作戰,長津湖之戰以志願軍在極端惡劣條件下發起氣壯山河的攻勢而為人所熟知。1950年冬,中美兩支部隊為扭轉戰局在長津湖展開了「王牌對王牌」的激烈對決,戰事的慘烈程度史上罕見,並被稱為連美軍都不願提及的血戰。
  • 長津湖,一場中美都不願提及的血戰,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
    長津湖,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周邊層巒疊嶂,一條「Y」字形的羊腸小道是唯一通路。1950年冬,中美兩支王牌部隊為扭轉朝鮮戰局在此展開「強強對決」,慘烈程度史上罕見,被稱為「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血戰」。
  • 血戰鐵原:63軍戰兵僅餘3000,傷亡9成,563團仍敢一戰
    鐵原血戰12晝夜,63軍終於接到了命令:任務完成,後撤伊川休整!此戰之後,以188師563團為例:入朝齊裝滿員2700人的主力團,僅餘266人!一般陸軍部隊傷亡達到3成就算喪失戰鬥力了,而563團,傷亡9成仍尚可一戰!
  • 血戰長津湖: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一個團,團旗還在軍事博物館
    一貫善於享受的美軍,當然不是吃飽了撐的,他們正是奉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命令,在東線戰場對朝鮮殘部和前來救援的志願軍發動合圍,試圖一舉殲滅朝鮮和志願軍,在聖誕節前完全佔領朝鮮半島。 當這支部隊艱難行進在長津湖畔時,美軍的搜索部隊突然發現前面出現了敵人,一排排志願軍戰士舉著槍,成戰鬥隊形擋在了他們的面前,這令美軍大驚失色。
  • 抗美援朝血戰長津湖:看著最後被凍成「冰人」的志願軍,淚目了!
    1950年秋,戰火在朝鮮半島上肆意的焚燒著,而以美軍第十軍為首的的7萬「聯合國軍」正氣勢洶洶地朝著重要戰略地點長津湖進軍,企圖借走長津湖來遏制志願軍西進的戰略計劃,並且乘機和美軍第九軍一起對志願軍總部形成「鉗」形成包抄之勢。
  • 一戰中成立的美軍部隊番號,1950年被我軍打垮,軍旗被當作包袱皮
    一戰中就成立的美軍部隊番號,1950年被我軍打垮,軍旗被當作包袱皮文/無計讀史1950年11月,朝鮮的冬風將一支旗幟吹動著,旗幟上畫著一隻「北極熊」,旗幟的底色是藍色,那是美軍的精銳部隊「北極熊團」的旗幟。
  • 零下30度血戰,比上甘嶺慘烈的長津湖戰役將拍電影,張涵予主演
    歷史不會被遺忘,除了正在熱拍的《金剛川》之外,《冰雪長津湖》更是備受關注,皆因這場戰役比上甘嶺戰役還要慘烈,在零下30多度的環境中血戰,無數將士被活活凍死,但是他們憑藉著無堅不摧的力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一次殲滅美軍一個建制團的範例。
  • 長津湖戰役中,為何125名志願軍戰士,被凍成冰雕也不放棄陣地
    1950年11月下旬,著名的朝鮮長津湖戰役進入尾聲。在死鷹嶺高地,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身著單衣的志願軍20軍59師177團6連的125名官兵,在打退美軍連續7次的瘋狂進攻後,徹夜堅守陣地,懷抱鋼槍,等待著美軍的又一次反撲。 黎明終於到來,美軍嚎叫著再次進攻時,卻沒有遭到絲毫反擊,這讓美軍感到十分納悶。
  • 【追尋先烈足跡】長津湖戰役|「氣多」戰勝「鋼多」的殊死之戰
    「鋼鐵部隊」與「鋼鐵的人」的較量  韓戰第一次戰役後,「聯合國軍」發動「聖誕節」總攻勢,以美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呈鉗形攻勢向鴨綠江全線推進,妄圖在聖誕節前消滅中朝聯軍,結束韓戰。為粉碎敵人的圖謀,志願軍於11月25日發起第二次戰役,位於東線的第九兵團奉命殲滅美第10軍進至長津湖的敵人。
  • 體現志願軍鋼鐵意志的不單單只有上甘嶺 長津湖戰役同樣是難以忘卻...
    對於抗美援朝來說,最為艱苦最為慘烈、也最能體現志願軍鋼鐵意志的戰事,不單單是上甘嶺戰,發生在上甘嶺之前的長津湖戰役同樣也是「絞肉機」般的存在。
  • 劉偉強徐克等聯合執導,趕工的《冰雪長津湖》,能否拍出史詩感?
    以抗美援朝為背景、備受期待的主旋律大片《冰雪長津湖》,結合多方面資料佐證,已低調開機。70年前那場「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血戰」——長津湖戰役,即將被搬上大銀幕。與家喻戶曉的上甘嶺戰役相比,慘烈程度超出數倍的長津湖戰役卻是鮮為人知。
  • 冰血長津湖:「氣多」戰勝「鋼多」
    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的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美陸戰第1師師長奧利弗·史密斯:長津湖戰役,是鋼鐵部隊在和鋼鐵的人作戰。
  • 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第六集:冰湖血戰
    血戰長津湖,重挫美軍王牌師!11月30日,第27軍5個團對新興裡美步兵第7師部隊發起總攻,隨即美軍防線被捅得七零八落。團部被端,新興裡美軍全面崩潰,戰至12月2日凌晨,被稱為「北極熊團」的美步兵第7師第31團覆沒。這一戰創造了志願軍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一次全殲團建制美軍的戰例。
  • 志願軍唯一一次全殲團建制美軍,料得年年腸斷處,冰血夜,長津湖
    想對陸戰一師有點想法,中國至少需要十萬人以上的部隊,而在絕對的制空權下,別說十萬人的軍隊調動,就是十萬隻兔子,也逃不過美軍的偵察機。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我華東野戰軍最精銳的九兵團下轄的二十、二十六、二十七軍十五萬人,早已隱藏在長津湖畔皚皚白雪下布好了口袋。
  • 長津湖戰役,陸戰1師已成強弩之末,26軍「按兵不動」,痛失戰機
    9兵團採取「迂迴切斷、包圍殲擊」的戰法,走雪山、密林,隱蔽行軍,在長津湖地區布下了口袋陣。20軍和27軍分別陳兵長津湖西、北兩側,26軍則在東側擔任阻擊任務。11月27日晚,隱蔽多時的20軍和27軍對美7師和陸戰1師發起了突襲,將毫無防備的美軍瞬間衝擊成5段,進行分割包圍。
  • 血戰長津湖,15萬志願軍圍攻美軍最精銳部隊,贏得究竟有多難?
    正是這樣一支戰功卓著,經驗豐富、素質過硬的部隊,才能夠在嚴酷寒冬中爬冰臥雪,在不熟悉的作戰環境中,無聲隱蔽中完成對美軍的包圍。也只有我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才具有這樣鋼鐵一般的意志與勇於犧牲的偉大精神,壯哉!而對面的美軍也不是吃素的。
  • 血戰長津湖!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血性!你所不了解的英雄往事!
    血戰長津湖,15萬志願軍圍攻美軍最精銳部隊,贏得究竟有多難? 最近,央視電影頻道播放了《冰雪長津湖》的紀錄片,片中一位老兵說道:「我們和國民黨軍,偽軍,日本,美軍都較量過,可跪下投降的還只有美軍這一家」。
  • 我軍軍旗式樣的歷史演變
    南昌起義後不久,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湖南省委召開會議部署舉行湘贛邊秋收起義,會議不同意中央打「國民黨左派」旗幟的指示,決定要公開使用中國共產黨的名義,正式亮出工農武裝的旗幟來號召和發動起義。毛澤東以中共湖南省委名義給中央寫信: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國民黨的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 「美利堅之劍」名落孫山(上)——慘敗長津湖
    10月30日,麥克阿瑟的副手、美軍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將軍飛來前線,命令陸戰1師從鹹興出發,即刻到達北面100公裡的山區中的長津湖水庫,然後從西面繞過水庫,繼續向北推進100公裡,直插鴨綠江。第27軍79師官兵戰前誓師陸戰1師死到臨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