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人憐的女鬼和痴情的書生
張國榮和王祖賢主演的《倩女幽魂》,相信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經典:
女鬼聶小倩的悲慘遭遇……
書生寧採臣的執著……
俠士燕赤霞的大無畏……
尤其是聶小倩與寧採臣的最後訣別,有情人歷經坎坷,卻未能終成眷屬,回眸那一刻不舍的眼神,不知打動了多少痴男怨女,勾起埋藏記憶深處的心中遺憾。
《倩女幽魂》的故事改編自清代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異·聶小倩》,書中聶小倩是一個生前只活了十八歲的女鬼,因未葬歸故裡而是成了古寺旁的荒墳一座,導致被妖怪和夜叉脅迫,成為引誘過路的商客和書生的工具。後來有感於書生寧採臣的正氣,小倩便協助寧採臣脫離危險,並將自己的骸骨託付寧帶回家鄉。
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往往都離不開書生,從記錄於西漢《孝子傳》中的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到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再到後來的《白蛇傳》,故事中的男主角都有一個千篇一律的身份,那就是有些執拗和傻乎乎的書生。
他們不約而同的都手無縛雞之力,卻總是在追求忠孝禮義,而就是這樣不解風情的「木頭疙瘩」,卻總是會迎來意外的美好姻緣。從天上的七仙女,到海中的龍女,再到山中的白娘子以及前文提到的聶小倩,為何書生如此受到文學作品的青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背後的原因。
不同於高大上的詩詞,戲曲和小說更「親民」
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種類繁多,並且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擅長領域,有人將其形象地概括為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從這個順序我們可以看出,從盛唐到明清所擅長的文學作品經過了一個逐漸世俗化的過程。
吟詩作賦對於作者和欣賞者都有著極高的要求,至少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而戲曲和小說的門檻則要低得很多,尤其是戲曲的表演方式主要是舞臺,小說也多是通過說書先生在民間流傳,所以在世俗文化方面,戲曲和小說所產生的影響要比詩詞還要大。
一件事物在社會中有多麼大的影響力,相應的便有多麼大的社會「責任」。古時候的戲曲和小說,逐漸取代詩詞,開始充斥市井百姓生活的時候,我們便會發現其中隱含價值觀,與中國古代主流社會所提倡的高度吻合。
相信絕大部分中國人都聽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出自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原詩為: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雖然從詩詞審美方面感覺有些打油詩的嫌疑,但身為皇帝所做的這首詩在某種程度上,顯示的正是北宋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年輕人就該:用心讀書——考取功名——報效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金錢和地位以及美好的幸福都會相伴而來。
當然,想要讓這種主流的價值觀深入民心,單純的依靠高大上的詩詞是不切實際的,且不說中國古代的識字率有多麼的低(在當時全球來說應該還是領先的),以至於代人寫信都成了一個行業,即使是讀書人,也並非各個都對詩詞有所造詣,這個時候,戲曲和小說就派上了用場。
小說和戲曲的作用和價值,引領時代的價值觀走向
想要讓躁動的年輕人能夠安下心讀書,尤其還是十年寒窗苦讀,單純的強調功名是不夠的,試問哪個「哪個女子不懷春,哪個男子不鍾情」,這時候便需要通過戲曲和小說的形式,向年輕人描繪出一種「正確」的戀愛觀,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戀愛觀呢?還是引用宋真宗的那句詩來解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少年人好好讀書,以後自然後美好的姻緣等著你。葬父的書生董永,他只需要踐行了儒家的孝道,便自然有天上的七仙女來愛他,柳毅則因為路見不平書生意氣,於是引得龍女知恩圖報以身相許。這些書生們都踐行了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既沒有阿諛獻媚,更沒有玩什麼套路,但最終都得到了美好的姻緣。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就會理解為何中國人中直男的比例會那麼大,沒辦法,老祖宗上千年的主流價值觀薰陶下,凡事挖空心思去追妹子的都不是好少年,只有好好讀書,自然有美女倒追!那麼老祖宗們為何要這麼做呢?有人或許會說這是封建思想對年輕人的束縛,更有甚者或許還會將其與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相聯繫,認為這是對自由戀愛的扼殺,是對女性的迫害。
船夫想要說的是,古人通過戲曲和小說倡導的這種價值觀,並非針對男女某一方,客觀來講男女雖然在戀愛方面受到了一些束縛,但同時也是受益者。在這種價值觀下,男性可以踏下心來,在最寶貴的青年時期專心忙於事業,女性也不需要苦於挑選合適的戀愛對象。
這麼說或許很多人沒辦法一下子理解,那我們不妨來看看古人主流價值觀的對立面,也就是古代一度被劃歸為禁書的那些戲曲和小說,如《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鍾情,私下結合,便是所謂的自由戀愛吧,但故事後來還算委婉的又回到考取功名的主旋律上來,不然可能就真的被禁掉了。而更為露骨的《金瓶~》則幾乎完全將套路女性,沉迷欲望表達的淋漓盡致。
凡事對這些禁書稍有了解的都會發現,其實它們想要表達的和改革開放後,從海外傳來的「自由戀愛」和「性解放」的思想大同小異。
從這些被中國古代主流價值摒棄的禁書中不難推想,其實中國古代並非沒有過自由戀愛,也並非沒有過純粹對欲望的追求,只是經過時間的考驗,越來越多的古人發現,與其選擇完全的自由,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住自由和欲望更好些,不然整個社會很容易墮落到一個套路男女,享樂至上「地獄」當中,可惜的是,現代人似乎又要將歷史重新演繹。
小說和戲曲,這些文學作品除了自身的藝術價值,不容忽視的還有其引領時代價值觀走向的責任,不然整個社會老實的書生會越來越少,「倜儻」的西門慶會越來越多,那樣的社會不會是女性的天堂,只會是所有人的地獄。
2020.5.5(晚)
後記:
這幾年關於PUA的話題越來越多,甚至教授男性如何套路女性的課程都可以在公開媒體上見到,這些自許為導師的人,非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整個社會似乎也對其聽之任之,男性覺得這似乎很有用,女性也感覺會些套路總比直男癌更好些。但如果就這樣下去,一旦這種思想成為主流價值觀,那終將是一個男性沉迷於「狩獵」,女性淪為「獵物」的可怕景象,而此類新聞(尤其是娛樂八卦)其實已經越來越多了,並已經最先在充斥金錢的小圈子裡流行,這值得我們所有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