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國時期歷史有所研究的朋友們,總會對三國後期的蜀國名將姜維產生同情,不管這個人是東吳黨,還是曹魏黨,又或者是季漢黨。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為一個堅定的目標而努力奮鬥,但是姜維做到了,雖然最終他還是失敗了,但是努力後的失敗更容易使人產生同情,姜維的形象便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流傳了下來。
姜維本來是魏國的一個青年將領,後來被諸葛亮收在帳下,作為諸葛亮的繼承人。可是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在蜀國的處境就不樂觀。他身邊還有費禕蔣琬等人和他一起輔佐朝政,因此他無法像諸葛亮那樣讓皇帝對自己「言聽計從」。再加上諸葛亮去世之後,後主劉禪為了能夠掌握朝廷政權,先是廢除了丞相府,再就是在朝中選拔大批大臣一起來輔佐政務,使得一言堂的情況再也沒有出現。就這樣,姜維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雖然他是輔政大臣,但是他卻沒有參與到朝政的中心。可如果作為一名普通官員,他又受到了與普通官員身份不符的聲望和愛戴。
與此同時,朝中的蔣琬、費禕作為堅定的主和派把姜維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讓姜維去涼州做刺史。姜維在做涼州刺史的時候,非常注重民族關係,與周圍的少數民族相處得非常融洽,很多部落首領都來投奔姜維。後來,涼州邊境有少數民族叛亂,姜維幾個月就平定了這場叛亂,使當時朝中和百姓都非常贊同姜維的人品和能力。姜維在擔任涼州刺史的時候非常重視當地政治、文化、經濟,在短短的幾年間,涼州從一個邊境貧困城市變成了一個非常富庶的大郡城。然而終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姜維的所作所為還是沒有獲得蜀國朝廷的信任,姜維離蜀國政權的核心還有相當遠的距離。換言之,此時的姜維,還是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狀態。
姜維與他的政治對手蔣琬、費禕的優勢就在於姜維太年輕,當蔣琬垂垂老矣,費禕被人刺殺,蜀國能夠重用的人只剩下了姜維。因此,就算姜維不想獲得蜀國的軍政大權,這大權也得成為他的囊中之物。因此姜維成功的當上了蜀國的大將軍。
姜維在當上蜀國大將軍之後,短短十年內竟然有了九次北伐,也就是著名的九伐中原。有人說,這是姜維的重大失誤,因為以蜀國的國力,無法支撐如此耗費巨大的軍事行動。也有人說,如果不進行北伐,蜀國國小民貧,只能滅亡的更加快速。歷史無法重來,這兩種方式孰是孰非已經說不清了。然而,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姜維領導的多次北伐沒有引起百姓的反對,百姓們雖然面有菜色,然而都支持北伐。而且,姜維北伐沒有取得實質性勝利的根本原因就是費禕從中作梗,從來不給姜維充足的糧草和士兵,這一情況到了費禕遇刺之後才有所好轉。
姜維在蜀國後期殫精竭慮,苦苦支撐,然而生不逢時,再加上黃皓弄權,劉禪昏庸,姜維縱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挽回。面對鍾會大軍的壓力,姜維退兵劍閣,與鍾會對峙。可是鍾會的副將鄧艾也是一員不世出的奇才,鄧艾率軍偷渡陰平,直接攻破了綿竹,結果蜀國直接投降。
消息傳到劍閣,姜維和手下的將軍們都震驚了,為了維持蜀漢的江山,也為了劉禪的榮譽,姜維只得詐降,這也引出了後來「一計害三賢」的典故。魏國的鐘會是一個極具野心的人,因為野心膨脹,引起了司馬昭的猜忌。為了避禍,鍾會帶領大軍攻打蜀國,和副將鄧艾關係也是非常不和睦。姜維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他假意投靠鍾會,並勸鍾會囚禁鄧艾,最終使得鍾會下定決心謀反。當然,事情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鍾會被殺,姜維自盡。姜維也成了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他假投降的事跡也成了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
總體來說,姜維是蜀漢政權後期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人才,然後劉禪並沒有重用姜維,反而不斷拖後腿,這也許是每個英雄人物的宿命。不過,唯有如此,方能顯出他們的驚才絕豔,才能顯出他們高超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