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用四句話概括了姜維的一生,在這裡小編感覺也是這樣的。品質高潔難全忠孝,才兼文武難覓機運。忠勤王事難得英主,死得其所難論公道。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裡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臺;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謀反之臣,晉朝時所寫的正史《三國志》,並不敢對姜維有過分褒獎的描寫,也僅僅只是和蔣琬費禕一同列傳,末了題記「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而已。但吸引我關注姜維的,正是蜀國滅亡,姜維說服鍾會謀反一事。設想,一個亡國之將,竟然能夠成功說服敵方大將與自己一同謀反,這該是何等的才能?細細品讀歷史之後,懵然發覺這位諸葛亮唯一的學生,的確是一位才華橫溢、文武雙全之人。
論才能,鄧艾都承認姜維是一時雄傑,鍾會認為他足以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論為人,姜維屬於意志高於一切。他家無餘財,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並無物慾,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無論好壞,說他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應該大差不差。他才華不及諸葛亮,不丟人。全三國也就一個諸葛亮。他不斷北伐,有勝有敗,其執著至少不必懷疑。他的一個大爭議,是「窮兵黷武」。然而實話是:很少人意識到,在蔣琬費禕死去前,姜維受到了太多控制;之後幾年,他又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
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但直到最後,蜀漢沒亡在他手裡——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徵計劃摧毀了大半。最後蜀漢是亡在鄧艾那次傳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急危,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他說服了鍾會,搞定了鄧艾,而且給劉禪的秘奏裡如是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最後計策未成,但一日之內,拖死了鍾會、鄧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蜀漢的最後一刻。於姜維,亦如是:姜維死,漢亡。
姜維死時,是被剖腹分屍,棄於荒野,並且不許別人掩葬。有一姜維的部下是其老鄉,偷了部分衣物(據姜維家鄉人說還有兩個斷臂),回到甘肅甘谷縣,在一個山中埋葬。沒有碑文,從山下有人居住的地方去姜維衣冠冢,大概需要步行至少半小時。一代英雄,竟然落得如此境地,悲哉哀哉,但是,不管是對於對自身理想的堅持,還是出於以順為孝的考量,亦或是對諸葛知遇之恩的報答,甚至對蜀漢基業的責任感,都是我們所缺少或者不足的東西。而我能為他做的,只有在衣冠冢邊上摘幾朵不知名的小花插在冢前。
姜維的一生讓我震撼,都說時勢造英雄,可是我看到的卻不是,而是姜維自己苦苦追尋的結果。雖死猶榮,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懈奮鬥,生又何妨,死又何妨。
英雄要怎麼樣的的擔當,蜀漢後期可以說只有一個姜維,但是魏國呢那麼多誕生名將,那名將堆裡一個小地方的新人如何出人頭地,如果姜維未投蜀漢,才華毫無施展之地三國裡大概就沒有人知道還有個這樣的人才,默默無聞和名齊天下英豪請問有志者怎麼選擇,那些拿著道德說別人的夫子本來就不不道德。何況快2千年前的傳說,後來人又如何知道那個時代的人到底如何,書是人寫的,好壞旨在一筆。良禽擇木而棲我覺得沒錯,歷史傳說裡姜維也是個正統人士,不小人不弄全,膽大心細,只是後勤少了個得力人才獨木難支,天府之國戰亂多年到後期要兵無兵要將無將,姜維數次北伐大概也是要以戰養戰,支撐蜀漢這顆將倒之樹。
我想沒人能夠否認姜維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才。諸葛亮雖有文採卻輸武略,姜維師承孔明,繼承了諸葛亮的才能,加上自身的武力,成為了三國後期唯一一名文武雙全的天才將領。可惜在天才的身後,背負了太多的悲劇,也背負了太多的遺憾。如果姜維能夠早些結識諸葛亮,如果諸葛亮能夠再多活幾年,如果他能夠果斷的殺掉黃皓,如果詐降鍾會能夠最終成功……太多的如果。在姜維身上,我看見的是無盡的遺憾。如同魯迅先生所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諸葛亮的死,如秋葉之靜美悽涼;而姜維的死,如煙花般燦爛壯烈。千古風流,終化塵土。諸葛亮光復漢室,亦未能實現自己功成身就,歸隱田園的夢想;而姜維,亦未能完成武侯遺志,重振江山。但他,亦給後世留下了三國中,最為精彩絕倫的個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