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是《三國演義》中形勢急劇變化的一個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先後發生了黃忠定軍斬夏侯,劉備稱漢中王,東吳向曹魏「俯首稱臣」,關羽水淹七軍和敗走麥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這些事件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換一種方式來梳理一下建安二十四年的歷史故事:
公元219年1月,蜀軍整體
如果夏侯淵不是沉不住氣,急於出兵作戰,就不會被劉備的大將黃忠斬於馬下,當然功勞並不能算到黃忠一人的頭上,因為這是整個蜀國作戰宏圖中的一環。
公元219年5-7月,劉備方面
如果不是定軍山作戰的失敗,曹操就不會離開漢中,給劉備以可乘之機。劉備等人得以有機會全面佔領漢中地區,最終上書漢獻帝,自稱漢中王。
曹操一方面擔心劉備會迅速佔領漢中,一方面又派不出得力的收下來支援,最終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劉備稱王。而劉備是自立為王的,他上書漢獻帝只是形式上的,更多的是為了給這幫手下看,以表明自己是忠於漢室的。
實際上劉備想建立的只是他自己的政權。
公元219年7月,關羽方面
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擒拿並斬殺了曹魏多名大將,可以說他的名氣不是從這時建立起來的,但是經過此戰後,他便威震華夏。
「水淹七軍」是關羽等人利用當地形式給予曹操的致命一擊,時至今日仍是歷史上最經典的戰役之一。
無論是定軍山作戰還是本次的襄樊之戰其實都是蜀國領導集團發動的,並不是個人的自主作戰。因此作戰的成功固然於率領大軍的將軍有著密切聯繫,實際上卻提高了整個國家的威望。
此戰過後,曹操甚至需要聯合東吳來針對蜀國。或者說是針對大將關羽。
公元219年10月,關羽方面
關羽能夠擊潰于禁等人靠的是奇謀,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魏國勢力強大的現狀。也就是說,關羽其實並沒有能力抵抗源源不斷的曹魏大軍。
而這也正是關羽失敗的前置原因:襄樊之戰僵持不下。雖然僅憑一個徐晃,抵抗不過關羽的襲擊,但是四面八方的支援,讓關羽雙拳難敵四手。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在正面抵抗,而東吳卻是在暗中偷襲。呂蒙這個人善用兵法,讓關羽一方以為自己年老體衰,難堪大任,乃至於整個東吳都拿不出人才了,只能派一個青年小將來應對戰爭。
而這個關羽嚴重的青年小將就是後來火燒連營800裡的陸遜。
事實上,荊州之所以快速陷落,主要原因在於傅士仁和糜芳的反叛行為,但是關羽本人肯定是逃脫不了責任的。因為他是大軍的首領,理應明辨形勢,看出東吳的真實意圖,嚴加防範。但是他卻驕傲自負,目中無人,錯失了荊州。
關羽聲名鵲起的一年,也是命喪東吳的一年,可以說這一年是蜀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公元220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急急忙忙召開會議,詢問眾臣的意見,而劉備身邊最重要的參謀法正卻因重病去世而沒能勸阻。
諸葛亮和法正其實都是管理軍事的,但是諸葛亮是宏觀掌控,法正常常是跟隨劉備,親自指導作戰,所以劉備實際上更加相信法正的意見。
在劉備率領大軍徵討東吳之時,諸葛亮感嘆道:如果法孝直還在在世,定能夠勸阻主公放棄。
事情往往就是這麼的奇妙。劉備剛剛建立政權不久,就急於發動戰爭,表面上是鞏固自己的政權,樹立自己的威望,實際上卻是在加速蜀國的資源消耗。而由於自身作戰沒有經驗,導致被東吳小將陸遜大敗,蜀國元氣大傷,許多年都難以恢復,甚至可以說直到蜀國滅亡都沒能恢復到鼎盛狀態。
建安二十四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年份,蜀國和東吳的交好也全面破裂,而東吳也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向曹魏「俯首稱臣」,願意相助曹操共同擊敗關羽,事實上也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但是反過來一想,這件事的根源是否在於「劉備借荊州,永借不還」呢?蜀國以為自己實力強大就可以隨意忽視當初的允諾,直接導致東吳對蜀國失去了信心,進而和曹操聯合。
而關羽疏忽大意丟了荊州,本人又走投無路,可謂悽慘。似乎一切事情都有聯繫,冥冥中自有天意。也許盛極必衰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