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今天(12月1日)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圓明園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獸首設計融貫中西 纖毛畢現工藝精湛
圓明園銅獸首其設計、督造者郎世寧,本身具有深厚的西洋繪畫功底,來到中國後,又仔細研習了中國的繪畫技巧,因而,獸首的設計也是融貫中西,既有濃鬱的中國傳統審美趣味,又兼具西方造型藝術特點,看起來非常新奇。
這些獸首,每個高約50釐米,造型寫實,鑄工精細,面部細微之處均以鏨工刻劃,清晰逼真。鼻、眼、耳等重點部位,以及鼻上和頸部褶皺,表現得十分細膩,面部絨毛等則是一鑿一鑿鍛打而成。所有獸首的神態都栩栩如生。
馬首銅像:失蠟法一體鑄造的巔峰之作
就拿此次入藏圓明園的馬首來說,回歸後曾被送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進行了專業檢測,判定其材質為精煉紅銅。紅銅熔點高流動性差,鑄造過程中極易失敗,但卻賦予了馬首深沉厚重的色彩,歷經百年風雨而不鏽蝕,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特別是失蠟法一體鑄造成型的技藝,更是登峰造極。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 崔劍鋒: 在之前有專家,就包括我自己,就肉眼觀察的話,覺得馬首它是分鑄的,從脖子,還有嘴,以及這個鬃毛(來看),它應該是分鑄以後焊接的,就不算什麼高超的技藝,一般的技藝都能達到。但是通過我們X光片觀察,發現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從X光看的話,沒有任何焊接的一個痕跡,它是整體鑄造的。就說馬嘴、脖子,甚至是鬃毛,很飄逸的鬃毛,都是一次性鑄造完成的。這個的話就是一個很令人嘆為觀止的這麼一個工藝現象了。
失蠟法的鑄造工藝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用此法鑄造的明星文物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國寶曾侯乙尊盤。失蠟法,顧名思義,就是將所要鑄造的器型,用柔軟的蜂蠟分毫不差地雕刻好,再在周圍嚴絲合縫地包裹陶泥,高溫燒制後,蜂蠟液化流出,留下帶有空腔的陶範,就製成了用來鑄造銅器的模具。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 崔劍鋒: 用那麼大一個蠟模,要在蠟模幹掉,徹底幹透之前把這個細節,你觀察可以看到它那個臉部一點點的,表現臉部汗毛的那個細節,都給它刻劃出來,如果想在很短的時間完成這種雕刻的話,那肯定不是一般的工匠能夠做得到的。
馬首銅像體量大,結構複雜,但就連脖頸處飄逸的鬃毛也是一次成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 崔劍鋒: 這麼寫實的這種鑄造方式的話,中西合璧才能達到這麼逼真,把它稱作為中國失蠟法工藝史上的一個高峰,當之無愧的。
牛猴虎豬兔鼠馬 七件獸首已回歸
包括今天(12月1日)重回圓明園的馬首在內,近年來,圓明園獸首成為了國際拍賣市場的焦點。已經回歸的牛首、猴首、虎首、豬首、兔首、鼠首、馬首,曾先後花費了各方人士累計超過1億元港幣。下面我們就以時間為軸,來捋一捋已經回歸的7件獸首,它們的回家之路。
首先是2000年4月底到5月初,牛首、猴首和虎首銅像分別現身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拍賣會。當時,這兩家公司拍賣流失文物的做法,引起了香港和內地社會各界的極大憤慨。最終保利集團以774.5萬元港幣拍得牛首,以818.5萬元港幣拍得猴首,而虎首則以1544.475萬元港幣成交。
接下來是在2003年,美國收藏家將豬首銅像轉讓給了一專項基金會,澳門著名企業家何鴻燊先生向該基金會捐款人民幣600餘萬元,換回豬首銅像。豬首銅像也是目前為止,唯一沒有拍賣公司介入,而是以公益方式回歸的圓明園獸首。
此後就是今天入藏圓明園的馬首銅像了,2007年10月,由澳門企業家何鴻燊先生,以近7000萬港元的天價購回,2019年11月無償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而兔首和鼠首銅像則於2009年現身法國巴黎佳士得拍賣場,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譴責,我國也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2013年4月26日,法國皮諾集團從原持有人手上購入兔首、鼠首銅像,同年無償捐贈給我國。
截至目前,十二獸首中的龍首、羊首、蛇首、雞首和狗首,仍然下落不明。
為何無法依照「1970公約」追討獸首?
眾所周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70年就已經針對各國追討流失文物制訂了相關公約,稱作《1970公約》,且英國、法國等各主要文物流入國,也已經籤署加入。那麼我們想問了,十二獸首明明就是我國流失的文物,為什麼還要付出巨大的金錢代價,而無法依照公約,通過有效的法律手段來進行追討呢?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霍政欣: 包括圓明園青(紅)銅獸首在內的中國歷史上這個被劫掠的很多著名文物,各國也沒有否認這是中國的文物,都不否認,它的追索不是證據方面的問題,是一個純法律方面的問題。就是這個各國 包括國際社會制定的,關於禁止戰事劫掠文物,以及返還文物的國際法規則和國內法規則,主要都是在二戰結束以後再締結的。那麼這個根據法律的法物溯及力的這樣一個原則,那麼這些公約都不適用於歷史上追索的文物。所以世界各國都知道,這(十二獸首)是英法聯軍當年從圓明園切割下來劫掠走的,但是我們的條約(「1970年公約」),國際法卻用不了,這就是我們目前追索流失文物的一個重大的法律障礙。如果(公約)有溯及力的話,那恐怕大英博物館的大部分文物就得搬空了。
全球館藏中國文物164萬件 民間約1640萬件
早在17年前,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發布過一組數據,顯示在全球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藏有中國文物多達164萬件,而散落在各國民間的中國文物數量,估計是它的10倍,也就是1640萬件。
文物流失有其複雜的歷史原因,也許短時期內無法得到解決,但從政府到民間,我們從未放棄對任何一件流失文物的追索。同時,也欣喜地看到,聯合國關於追討流失文物的《1970公約》目前已擁有了140個締約國,其中就包括英國、法國、美國等大部分文物流入國。讓流失文物回家已成國際共識,我們也期待著圓明園十二獸首能夠早日齊聚海晏堂,也期待著我國更多的流失文物能夠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