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之路》是《我和我的家鄉》中第四單元。說實話,經歷了三個單元的觀影,到此時已經有點疲了,但鄧超一出場,還是讓全場為之一震。
土,是真的土。
頭髮油膩,鬍子拉碴,衣服髒亂,再加上一副大墨鏡,合在一起,簡直就是從小鎮裡刨出來的土味老闆本人。與閆妮飾演的精英老闆閆飛燕一對比,更是土的更土,洋的更洋。
上一次在電影院看到鄧超,還是英姿颯爽的境州和老謀深算的子虞,反差不可謂不大,再對比之前的暖男陳末、霸總孟皓、陰鷙裴東來、痞帥徐太浪,第一眼,的確是有點「反差感」的。
可很快,喬樹林就讓人意識到,他的「土味」並非無知,而是一種常見的「俗氣」——愛吹牛,愛說大話,愛面子,甚至還愛佔點小便宜,他身上,有無數人的影子。
俗,也是真的俗。
喬樹林的身上,其實能看到很多中下層小老闆的影子。不顧一切想法攀關係拉投資,囧到褲腰帶都勒不上,還要打腫臉充胖子。
如果你熟悉十八線小城市的生活場景,便會知道,這種市儈和俗氣,是這群人被生活逼出來的技能。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他們不得不這麼做,看上去或許被所謂的「上層人」瞧不起,可實際上,如果能輕鬆地得到一切,誰又不想端著架子,做一個「精英」?
閆飛燕說自己的助理:城裡長大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但是她又何嘗不是沒看清真正的喬樹林?
默默付出,真正實幹。
喬樹林外在土味,骨子裡卻是實幹派,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鄧超已經把喬樹林的本質,點滴塑造進了眼神、微表情等細節裡。
在喬樹林一次次暴露「窮困潦倒的本質」時,所有鏡頭都在展示情節上的喜劇化,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喬樹林的表情,都含著一股不顧一切的堅定,在他努力推銷蘋果的時候,在帶著師姐閆飛燕、去看他的蘋果林的時候,他火熱的內心,早已顯露了出來。
這是導演的匠心。
前後反差,正是鄧超作為導演的匠心所在。
曾經的漫天黃沙與如今的青山綠水是反差;喬樹林人前的裝豪橫和背後的窮困潦倒是反差;閆飛燕及女助理前期的不屑一顧和得知真相後的眼淚汪汪那個是反差;喬樹林的土老闆和實幹家的身份更是反差。
真正的付出,往往都是沒有語言的。電影院裡所有的觀眾,在小學生朗誦聲起的一剎那,都或深或淺地發出了一片抽泣聲。
在真正做實事的時候,喬樹林沒有吹牛,沒有說大話,沒有顧面子,更沒有佔便宜。哪怕身無分文,哪怕負債纍纍,他也從不後退,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治沙,奉獻給了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家鄉。
而這些,人們是看得見的。
這是喬樹林,也是治沙人。
這條漫長的回鄉之路,既是喬樹林的治沙之路,更是無數治沙人用幾代時間默默鋪就的家鄉之路。
當黃沙變成了綠洲,當青山綠水代替了漫天沙塵,他們日復一日的勞作、吃苦,為的不是自己,而是子子孫孫,綠水長流。
在這條路上,沉默的偉大是腳下堅實的泥土,或許也是作為演員和導演的鄧超最深刻的潛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