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突如其來的疫情就把整個社會帶到了「無序」狀態。一切都在待定中待定,在調整中調整。最終太陽驅散了霧霾,通過全國上下一致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各行各業逐步進入正軌,受影響最大的教育行業也陸續地在準備開學返校工作。線下培訓機構也在陸續恢復線下培訓活動。
線下複課雖有了希望,但疫情之後機構又將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例如:幾個月沒見,與家長的粘性減弱了怎麼恢復?家長對衛生安全的警惕心強了,要求更高了。如何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滿足要求?線上課程多了,家庭收入減少了,家長還會繼續選擇我們嗎?公立學校壓縮周末和暑假的時間,留給我們做培訓的時間減少該怎麼辦?
通過與眾多家長朋友深入交流,我發現家長對於機構及產品的選擇標準發生了以下七大變化。而這些變化,對機構後續工作的調整及發展起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變化一:對上課方式的態度兩極分化
第一極:家長表示完全接受線上教學
自線上教學以來,大部分家長儼然成為了全職助教。在陪讀的過程中,大家發現線上教學有很多優勢是線下教學所不及的。
1.錄播課的優勢
首先,授課的都是名師,無論從學歷、資歷還是教學經驗來講,都讓家長無可挑剔。通過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或當地網絡平臺就能學到優質的課程,家長覺得很賺。
其次,線上教學內容豐富。拿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來講,除了課程的學習外,還包含防疫教育、品德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影視教育、研學教育等眾多內容,這些內容非常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家長來說,也是雪中送炭。
最後,線上學習時間地點更靈活,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取最優質的教學資源,而且線上課可以回放,便於對重難點進行鞏固。
2.直播課的優勢
學而思網校、騰訊視頻、釘釘等平臺均有老師在線直播,為學生答疑解惑,這些老師親和力很強,而且風趣幽默,總是能用最簡單易懂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知識點。所以就這些優勢來講,這部分家長是強力支持線上教學的。
第二極:家長則非常牴觸線上教學,依舊熱衷於線下教學
牴觸的原因有三,首先,網課讓家長受累。宅在家陪孩子線上學習期間,讓家長感覺到身心崩潰。家長除了要做廚娘外,還要搖身成為網絡工程師,處理各種網絡問題;還要成為全職助教,管理「課堂紀律」,輔導孩子作業;還要做心理調節師,及時疏導孩子不良情緒。疫情期間,在家長親身經歷各種累後,更能體會老師平日裡的辛苦。
其次,網課使學生受「害」。上網課後不少學生患上了近視眼,而有些學生則因為自控能力不足,導致患上網癮,沉迷於網路遊戲而無法自拔。再者,線下面授課的優勢也是線上課無法替代的。比如說上課氛圍:相比自己面對著電視或電腦,冷冰冰地聽老師講課,孩子們在同一個教室裡,更有學習氛圍。再比如說互動性強:師生面對面教學,孩子可以充分打開視覺、聽覺、觸覺各大感官,更易吸收並掌握所學內容。
最後,線下教育服務更完善。機構會及時與家長溝通孩子的學習情況,並進行調整;除了提供常規課程外,機構還會組織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線下活動。基於以上種種,這部分家長更期待線下課。
變化二:更注重校區衛生管理
雖然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各行各業也漸漸恢復秩序,但是疫情的陰影終究是被埋下了。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即使校區再消毒,衛生處理得再好,家長的心依然是揪著的,畢竟開學便意味著大量的學生和家長聚集。如果再頻繁出入補習班,那無疑是再增添一分危險,而培訓機構的整體條件又有限,家長會有更多的擔心。擔心校區不會像公立學校那麼負責,擔心是否會定期消毒,擔心老師們的身體是否健康,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會被感染。畢竟孩子的健康是家長第一考慮的因素,因此對校區的衛生情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變化三:對課程價格更敏感
疫情之後,家長對培訓機構的課程價格更加敏感了,原因主要有四點。
1.家庭收入銳減。隨著新冠疫情的影響,企業與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大部分企業受疫情影響都採取降薪來緩解壓力。據企鵝智庫精準抽樣調研顯示,52.5%的網民在疫情期間的收入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家長收入減少,消費能力減弱,勢必會影響到對教育的投入比例。
2.免費課程增多。自教育部發布「停課不停學」的通知以來,各大平臺積極響應,為廣大學生提供免費課程。這無疑為家長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免費的課程享受多了,家長就更不願花錢買課程。
3.上帝心理。家長會以各種理由講價還價,比如說收入降低了給便宜點,線上有很多免費課程,或者線上課更便宜。總之想法設法希望減點價。
4.不想被割韭菜。不少機構為了做營銷,而忽視教學質量,由此引發家長的諸多不滿。有些家長聲稱是被培訓機構忽悠了一次又一次,於是在掏錢時,格外小心翼翼,生怕再次上當,能報便宜的就堅決不報貴的。
變化四:對上課時間的靈活度要求更高
往常,家長需開車、打車或乘坐公共運輸送孩子去培訓機構上課,送孩子去上課,就得耽擱一點時間,有時還要經歷風吹雨淋日曬。近期,因為疫情,孩子宅在家裡足不出戶打開電視或電腦就能上課,如果遇到特殊事情,還有再看回放,簡直不要太方便。線上課的便捷性和靈活度讓家長產生了惰性。同時,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的時間被充分利用,運動、娛樂、學習三不誤。因此對上課時間的靈活度要求更高了。
變化五:對老師的授課能力要求更高
在線教學期間,無論是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還是其他平臺,均是名師授課,老師們無論是從普通話、板書、還是授課能力,都是一流的。在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裡,孩子能夠很好地掌握所學內容。而對於培訓機構的課程,家長最多能試聽一節課,或者是通過短期體驗班感受幾節課,對於老師們的真實授課水平,還是未知的。因此聽習慣了名師上課的老師,如果突然轉到線下學習,會對機構的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變化六:更關注孩子的習慣和能力培養
以往,周一到周五,孩子正常上學,早睡早起,周末去培訓機構學習,或者自由活動,學習、運動、娛樂均不落下。疫情後,孩子長期宅在家裡,悶出了不少問題,晚睡晚起,三餐並做兩餐,房間一團亂。沒有了社交百般無聊,於是玩手機打遊戲。情緒焦慮,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學業上,沒有了老師的督促,逐漸鬆散,邊嗑瓜子邊上網課,作業一塌糊塗。網上流行一段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孩子寫作業的場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經過這段時間的折騰,家長更加強烈意識到培養孩子的習慣和能力的重要性。
變化七:課後服務傾向集體活動
這場疫情來得太突然,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原本熱鬧的春節,也變成了見屏如面,安全需求、社交需求都被破壞。人是群居動物,也就是社會性動物,如果長時間不與人接觸,性格會逐漸變得孤僻,因無事可幹而變得孤獨,於是引發焦慮、恐慌和不安。長時間在家若缺乏運動,也會影響體質。那麼疫情結束後,孩子們急需參與集體活動,來與同學夥伴建立連結。因此課後服務也就傾向於集體活動。
人們常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在教培行業,誰能懂家長的心,誰能解決家長的問題,誰就離成功更近一步。提前了解疫情之後家長選擇教培機構的標準會發生哪些變化,再根據這些變化提前想好應對之策,方能在疫後先人一步,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