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是一種什麼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在戰場上卻能打勝仗

2020-12-15 西部人文地理

蒙古馬原產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生存狀態,它們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40℃的嚴寒。其體形矮小,其貌不揚,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這是今天的人們賦予蒙古馬的定義,但相比其它馬的品種,它們還有著以下優勢。

不高大,好養活

馬在古代戰爭中,是不可缺少的利器,形象地比喻它,如同後來才有的、快速的、機動性良好的坦克。因此,它是戰爭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為馬喜高寒,所以,中國中原地區與長江中下遊地區是很少能夠出產能夠適應戰爭需要的名馬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擁有名馬的歷史上的匈奴人才來去如風,一度讓中原王朝非常頭痛。從地理的角度來說,匈奴人的馬應該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蒙古馬。

這種馬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身材矮小、好養活。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

大家都知道,在漢代的軍隊裡,有很多的馬是引進的,比如漢武帝為了得到血汗寶馬,不惜以發動兩次針對大宛的戰爭為代價。漢朝引進的寶馬,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高大、漂亮。據傳,在漢朝與匈奴人的一次作戰裡,漢朝的騎兵隊伍被集合了起來,整齊地列隊了,匈奴人見了漢朝的那些馬,覺得它們太高大、漂亮了,再看看自己的馬那麼矮小,就有些不好意思迎戰,主動撤退了。

像大個子的人能吃、漂亮的人需要打扮一樣,漢朝的馬也是這樣的,在高大與漂亮上花費了不少成本。引進一種馬並繁育成功,這中間的成本不能細計,但一定是巨額的。高大漂亮的漢朝的馬在軍隊的供給成本裡,相當於10-15個士兵的供給成本,也就是說,它除了不拿薪水之外,與10-15個士兵供給是相等的。

如果以一個士兵每天二斤粗糧計算,那麼,一匹馬每天的用料應該在20-30斤。但光有這些東西還不行,就像人需要吃菜一樣,馬是需要吃草的,並以「草包」著稱,每天必須吃很多乾草或青草,外加足夠的飲水才能跑得動、跑得快。就草料而言,這種後勤的供給要比10-15個士兵難。因為古代運輸不便,草料與糧食相比起來,佔的空間較大,不十分方便。

但是,蒙古馬就不一樣,因為體型小,吃的相對高頭大馬來說相對較少,甚至不及高頭大馬的二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因為體型小即使餓了,也能夠拖一段時間;又因為嘴不饞不挑食等原因,很好對付、養活,不如高頭大馬那麼嬌氣,如果草料不足,很快就會被拖垮了。

爆發力一般,耐力卻極好

馬匹爆發力怎麼樣,從騎兵衝刺中就能看出來。而衝刺是戰爭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所以,衝刺的速度非常重要,它是對馬匹爆發力的最好測驗。有網友做這個樣的計算:如果是輕騎兵,不披甲或者只披很輕的甲,馬匹負擔不重,那麼衝刺到每小時60公裡也不稀奇;如果是重騎兵,披全甲的話,馬匹負重近200斤,撐死了能跑到每小時40公裡。單個騎兵可以衝得更快,但如果是一群騎兵,他們往往需要維持一個衝鋒的隊形,就只能維持一個較慢的速度,好讓拐彎半徑大的隊友能跟上,並保持隊形。這種情況下,通常也就每小時30公裡的速度。

這就是說,作為戰馬在衝刺時需要每小時30公裡-60公裡的相應爆發力。也有網友做過這樣的計算蒙古馬的衝刺速度大約在每小時40-50公裡左右,顯然,它們達不到每小時60公裡速度及相應的爆發力。但是,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那就是將裝備的重量減輕。網友的計算是這樣的:一般說來,古代蒙古騎兵的體重一般在50千克左右,衝刺時披輕甲,帶馬刀、輕戰斧、一張弓、12支箭,馬鞍、轡頭、馬鐙,這些東西大約在50-70千克左右。

再加上人的重量,蒙古馬在衝刺時的負重大約120千克左右。

相比之下,歐洲中世紀騎兵的馬是阿拉伯馬,它的體力比蒙古馬要好,但它的負重比蒙古馬大得多,因此,衝刺速度大約每小時30-40千米。阿拉伯馬當時的騎士的裝備與蒙古戰士有很大不同,有40千克的鋼甲,帶長槍、長劍、馬鞍、轡頭、馬鐙,戰馬還要裝備20—30千克馬甲,騎士的體重也比蒙古戰士的重,一般約60公斤,普遍比蒙古戰士重10公斤左右。所以,打起仗來往往是阿拉伯馬的衝刺速度往往趕不過蒙古馬,也總是追不上蒙古騎兵。

人的裝備就這樣解決了馬的不足,而蒙古馬的另一個特點也便在這裡體現了出來,那就是它們的耐力極好,適合長途行軍。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鐵騎西徵時,經常靠蒙古馬的驚人速度及耐力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從而得到勝利。

例如: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兩位大將速布臺和哲別攻打花喇子漠國訛答刺城時因城內保衛工事堅固而未能攻破。哲別帶軍隊退居500裡遠,並休整隊伍。敵人得知成吉思汗大軍退到500裡遠時,城內衛軍便放下心來,放鬆了警惕。但是,蒙古大軍休整幾天後,有一晚哲別突然下令,率大軍進攻訛答刺城。大軍夜行500裡次日清晨到達城下,進行突攻。因城內毫無準備,成吉思汗大軍輕易攻破了城,並獲全勝。此後蒙古軍名聲大振,僅用兩年時間就打敗了強大的花剌子模。

既能用於戰鬥,又能用於農業生產

據說,全世界的馬匹如果仔細劃分,有300多個品種,而且價格差異非常大。人們根據馬匹的用途,可將馬匹分為:騎乘馬(輕型馬)和挽馬(重型馬,俗稱拉車馬)。騎乘馬的價格高於挽馬的價格。而能幹農活或者既能用於戰鬥、又能用於農業生產的馬一定不是所謂的騎乘馬和挽馬。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至今西北地區依然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馬是個樣子活,不能幹農活。

為什麼呢?我們在前面其實已經講到了,馬的體型高大、爆發力強,而農活是慢工細活,也就不適應它們了。另外,可能是人們覺得馬天生就是用來打仗的,如果用來幹農活,多少有些可惜,況且還很能吃,一般老百姓養不起。但是,有沒有既能用於戰鬥、又能用於農業生產的馬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蒙古馬。

騾子是馬與驢雜交的一種品種,公驢和母馬雜交生出的後代被稱為馬騾,也可以稱為騾;而公馬和母驢的後代被稱為驢騾,也被稱為駃騠。馬騾被認為是一個雜種優勢的典型案例,馬騾有許多比父母更好的性能,它比馬還要高大,擁有比馬更好的耐力,不像馬對飼料要求那麼高而且食量也小於馬,而且壽命更長,使用年限也更長。騾子堪粗飼、耐勞苦,抗病力及適應性強,因此,有「騾子能馱」之說。根據資料顯示:過去馱幫趕騾馱運,一匹大騾子要馱700-800公斤貨物,而且還需要長途跋涉。

一般的馬顯然是沒有這個能力的,但蒙古馬就不一樣,在過去的馱幫裡也有它們的身影,甚至人們還用他們犁地、拉車,幹很多的農活。究其原因,除了耐力好、體型小、吃的少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性格好,相對比較溫順、比較好使。這恰恰是蒙古馬最大的優點——蒙古馬的精神——能幹、實幹、會幹;不華麗、很樸素、低成本。既能被當成馬中貴族用於戰場,又能被當成馬中平民進入農田。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所說的「蒙古馬精神」是什麼?
    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蒙古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品種之一。蒙古馬的體格不算高大,平均肩高120-135釐米,體重267-370千克。但它們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複雜。
  • 「理論微課堂」第1085期:什麼是蒙古馬精神?
    馬是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象徵,馬是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代表。」蒙古馬是世界上較古老的馬的品種之一。蒙古語中的「馬」,意味著威風、精神、運氣,是精神抖擻的象徵,蒙古民族常用「馬」來比喻理想、精神、運氣。如果說北方草原是蒙古民族的搖籃,那麼蒙古馬就是蒙古民族在草原上的親密夥伴,它已成為蒙古民族的精神圖騰和文化象徵。
  • 勇往直前的「蒙古馬精神」 是中國軍人的品質
    今天,奮力行進在偉大的民族復興之路上,尤需弘揚「蒙古馬精神」,向前,向前,向前,翻山越嶺,跨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內蒙古有句諺語「千裡疾風萬裡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蒙古馬因其耐力超強常常承擔諸如驛站傳輸等特殊任務一旦號令下達任何惡劣氣候和環境
  • ▶紀錄片《蒙古馬》
    ▶紀錄片《蒙古馬》 2020-07-03 0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曾伴隨蒙古怯薛軍西徵,如今不足百匹,百岔鐵蹄馬是何方寶駒?
    漢武帝在和匈奴的戰爭中曾多次帶回大量馬匹,並任用匈奴王子金日暺為漢朝馬監,民間養馬事業空前發達。西晉以後,塞外各部落相繼南下,帶來馬匹數以萬計。盛唐時期,北方各族都曾以良馬進貢,據《唐會要》中記載:「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適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同時期的突厥馬、延陀馬、同羅馬、僕固馬多為駱毛(兔褐毛)和驄毛(青毛)這些毛色與現今的蒙古馬相似,可以推測為蒙古馬的祖先。
  • 讓雕塑帶領我們一起走進馬的世界,了解馬的一生
    馬屬於草食性動物,馬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毛色複雜,汗腺發達,胸廓深廣,心肺發達。其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聽覺和嗅覺敏銳。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南北美洲。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
  • 熱解讀|非常時期 習近平再提「蒙古馬精神」有何深意?
    熱解讀 | 內蒙古有句諺語:「千裡疾風萬裡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到要弘揚「蒙古馬精神」。這既是對草原人民的囑託,更是對全國人民的激勵。
  • 白馬是馬,非馬?
    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公孫龍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至今只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是「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詭辯學代表著作,提出了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係,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別誇大,割斷二者的聯繫,是一種形上學的思想體系。
  • 《馬背之上》:印刻下蒙古馬堅實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烙印!
    新歌發布《馬背之上》作詞:高山作曲:安然編曲:李躍龍演唱:呼斯楞蒙古民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譽稱。如果說北方草原是蒙古族人的歷史搖籃,那麼矯健的蒙古馬就是蒙古族人創造歷史文化的主要情感組成部分。馬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在民族的成長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蒙古馬精神」已融入全區各族人民的血脈,成為各族群眾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的重要精神源泉,引領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欣欣向榮。弘揚蒙古馬精神,展示內蒙古形象。
  • 《對馬之魂》終極預告!蒙古大軍來襲 戰鬼為國復仇
    距離PS4獨佔大作《對馬之魂》發售還有不到四天,今日(7月13日)晚間PlayStation官方發布了《對馬之魂》終極預告,「境井仁」必須捨棄武士傳統,成為『戰鬼』為家國復仇。
  • 同是中國古代名馬,汗血寶馬與蒙古馬之間,到底有何不同?
    在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尚不發達的時代,騎兵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所頭疼的兵種,這一兵種憑藉著強大的機動性來去如風,甚至還幾度憑藉騎兵入侵中原當家做主,這和他們所依賴的主要牲畜——馬脫離不了干係。而在中國歷史上,馬匹主要用作兩個方面:其一是用於小規模部隊的襲擾或者突破,這種作戰環境要求馬匹具有極高的爆發力和速度,最具有代表性的即為哈爾捷金馬(即汗血寶馬);而第二種則是用於大規模的遠徵以及運輸糧草,這種作戰環境要求馬匹擁有充足的耐力和持久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成吉思汗時期從草原上培育出來的蒙古馬。
  • 《對馬之魂》新CM預告公布 日本武士抵抗蒙古大軍
    日前,索尼旗下3A大作《對馬之魂(Ghost of Tsushima)》開啟預購,這款遊戲也逐漸公開更多信息。近日,索尼互娛官方推特又放出了一段《對馬之魂》的CM預告,我們一起看看吧!
  • 這匹馬被皇帝封為「龍驤將軍」,讓歷史上的「十大名馬」甘拜下風
    這匹馬被皇帝封為「龍驤將軍」,讓歷史上的「十大名馬」甘拜下風一、歷史上公認的「十大名馬」談到歷史上的名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赤兔、的盧、汗血寶馬等,其實歷史上公認的「十大名馬」是:1.赤兔馬《三國演義》不僅是人的演義,而且也是馬的演義,裡邊出場的名馬由曹操、呂布、關羽的「赤兔馬」和劉備的「的盧馬」等等,戰場上的各種馬也是豐富多彩
  • 蒙古騎兵為何能所向無敵,他們都用什麼武器
    那麼,縱橫天下不落的蒙古騎兵,他們又使用什麼兵器呢? 譬如說刀,就有有環刀、彎刀兩種,蒙古軍刀「效回回樣」,形制上接近伊斯蘭彎刀,也就是波斯著名的圓月彎刀,由於刀有曲度,因此在衝鋒作戰中更容易連續劈砍,而且能夠相對自然的彈出,而不是被堅硬的鎧甲反震脫手。
  • 以鹿代馬行不行?
    「以鹿代馬」這個想法,某個在17世紀的瑞典國王就有想過,除了用作信差坐騎,更想以駝鹿(Moose)組成駝鹿騎兵團。但最後為何失敗了?除了在《霍比特人》電影中看過精靈王騎大鹿作戰,好像真的未見過有人騎鹿打仗。
  • Sbike動植物百科:享譽世界的十大名馬,竟然真有汗血寶馬!
    馬是被人類馴化、培育歷史最悠久的動物之一。它高貴而又有靈性,在歷史上不斷轉換著角色,從負重運輸的挽馬、戰場上的戰馬,再到如今競技體育賽場上的賽馬,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朋友、忠實夥伴。那麼享譽世界的名馬有哪些呢?
  • 越南機動警察騎兵團曝光,戰馬比人還要矮小,它們有何特殊本領?
    從此前一些零星信息可以看到,越南越南機動警察騎兵部隊目前使用的戰馬是進口的蒙古馬,它體型很小、身高很矮且皮毛光滑;與歐洲大型馬匹相比,蒙古馬跑得更快,吃得更少,重心也更低,從而使騎手更容易掌握平衡。騎兵團目前擁有100多匹2-4歲的蒙古馬,其中有70匹馬受過訓練,其餘為繁殖用馬。過去,越南使用蘇聯援助的馬匹在公安部隊(現為邊防部隊)下建立了騎兵部隊;但後來由於變化,蘇聯馬群逐漸退化。
  • 【藝術】世界五大「馬雕塑」之最
    就在距離雕像數米之外的盧策納宮,懸掛著一座經過捷克雕塑家大衛-塞爾尼重新演繹的聖溫茨拉斯雕像,在這件作品中,聖溫茨拉斯不是騎在青銅馬的馬背上,而是騎在一匹懸空、頭朝下的死馬肚皮上。 最宏偉——蒙古的成吉思汗騎馬像
  •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 | 張鳳義:摘掉窮帽子 過上好光景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 | 張鳳義:摘掉窮帽子 過上好光景 2020-06-02 04: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中有夢,以夢為馬,志在遠方,不負韶華
    人類的遷徙和徵戰中,棋是在遊牧民族的生活理,馬始終與人類一同歷著每一次重大變革和歷史事件。千年來,無論時代如何遷,科技如何發展,人與馬始終相依相伴,共同創造的馬文化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並起到了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的主體,是牧業文明的象徵。作為蒙古馬的故鄉,內蒙古弘揚馬文化,研究馬科學,促進馬產業,發揚蒙古馬精神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