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將面臨美國監管機構更加嚴苛的審查,但近期仍不斷有中國公司向美國證監會遞交上市申請。有分析人士認為,近期赴美上市企業主要是迫於投資方的壓力,未來企業轉向港股和上海科創板是趨勢。
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小鵬汽車」和網際網路房產中介企業「貝殼找房」日前都向美國證監會遞交了上市申請,兩家公司計劃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貝殼找房上市日期確定在8月13日。這兩家科技公司背後一個站著阿里、一個站著騰訊——目前中國最大的兩家網際網路公司。
虧損也要上市
「近期赴美上市的企業應該都是迫於投資方的壓力,這些公司基本在美國沒有市場,不會搶佔美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因此受到的監管壓力可能比較有限。但長期來看,中國企業上市還是會往港股或者是科創板轉移。」豐厚資本創始合伙人譚群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企業決定在哪個市場上市取決於多重因素。譚群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投資方是美元基金,那麼肯定會要求被投企業到海外上市,他們可以選擇的也就是美股或者港股兩個主流市場,但兩個市場的投資人構成和偏好差異較大,虧損上市的企業還是優先會選擇在美國上市。」
譚群釗分析稱,對於虧損企業而言,美股IPO相對更容易,估值更高,而且交易量更大,香港仍然更偏好盈利企業或者體量較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比如一些遊戲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市盈率可達12倍至20倍,但在美國上市的市盈率可能不到10倍,所以這幾年赴美上市的遊戲公司寥寥無幾。
不過他強調,估值並不是企業上市考慮的唯一因素。「IPO首先要找到基石投資人融錢,然後定好發行價,如果市場不認可發行價,那麼也有可能導致上市失敗。」譚群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小鵬汽車可能不符合科創板上市要求,貝殼離科創板上市也還有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兩家公司目前最好的上市地還是美國。」一位知名創投公司的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貝殼找房的IPO招股書顯示,儘管近三年來,貝殼找房成交額和營收雙雙保持穩步增長,但始終虧損。2020年內,貝殼找房的虧損狀況仍未改觀。據招股書信息,貝殼找房在2020年一季度淨虧損12.3億元,虧損額度已超2019年全年虧損總額的一半,這使得其資金鍊非常緊張,只能依靠上市融資。
小鵬汽車儘管即將推出第三款新車型,但公司也同樣處於虧損。根據小鵬汽車的招股說明書,公司在截至今年6月30日的半年內,收入10億元人民幣,低於去年同期的12.3億元人民幣。但淨虧損較去年的19.2億元人民幣減少至8億元人民幣。
在招股書中,小鵬汽車透露,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資本支出分別為10億元、21億元和5億元。小鵬汽車還表示,儘管目前不向美國市場銷售任何智能電動汽車,但是中美關稅的談判懸而未決,這可能會影響汽車原材料的價格。
審查風險是最大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小鵬汽車和貝殼找房背後的兩大投資人分別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啟明創投一位合伙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背靠巨頭給了兩家公司在美國上市更大的優勢,此外紅杉和高瓴資本也是貝殼找房的投資人,這也將對IPO有利。
美國奧斯頓國際法律事務所(Alston & Bird)一位合伙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資企業面臨的壓力可能主要還是會計審核的部分。外部環境可能讓中國公司赴美上市冷下來,更多地轉向港股或者科創板。」
美國財政部近期在其官網發布總統金融市場工作組《關於保護美國投資者防範中國公司重大風險的報告》,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無法實施檢查的轄區,建議對來自這些轄區的公司提高上市門檻,加強信息披露要求,強化投資風險提示,並要求已在美上市公司最遲於2022年1月1日前滿足PCAOB開展檢查的相關要求。
對此,中國證監會回應稱: 「中方從未禁止或阻止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向境外監管機構提供審計工作底稿。中國證券監管機構迄今已向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提供了多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審計工作底稿。」
中國證監會還表示,中美雙方一直保持著溝通和互動。自2019年以來,中方監管部門多次就會計師事務所聯合檢查方案與美國證監會(SEC)和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進行溝通,展示了充分的合作誠意。今年8月4日,中方監管部門根據美方的最新需求和想法向PCAOB發送了更新的方案建議。
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Steven Mnuchin)周一在白宮發布會上表示,從2021年底起,中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不符合會計準則的公司將從美國證券交易所退市。這一政策將確保中國公司與美國公司的標準保持一致。姆努欽表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有望採納這一政策。他說:「到明年年底,這些企業都必須遵守相同的會計準則,否則將在交易所除牌。」
部分企業回歸科創板
除了網際網路企業之外,近期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生物科技公司,包括傳奇生物、燃石醫學和泛生子等公司近兩個月來接連登陸納斯達克。但如今的投資環境與兩個月前相比又出現了急速轉變。
生物科技領域知名投資人、Loncar Investments創始人CEO布拉德·隆卡(Brad lonca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的商業環境和市場情緒對於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相當不利,很多企業都繞過美國,去香港或者上海的科創板上市,科創板的推出可以說是正當時,否則中國企業可能會面臨無處上市的窘境。」
隆卡認為,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企業在中國市場會有非常強烈的需求,而且中國市場的估值比美國市場更高,因此一些企業如果放棄美國上市,轉向中國A股上市,成本並不是問題。他還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他所投資的企業中就有一些企業改變主意,轉而去中國A股上市的。
企業的上市地點對於投資人是否會有影響?對此,隆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很多美國投資人只投資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和美元基金,因此肯定會有影響;而且也可能影響未來美國資本對中國公司的投資。
近期回歸科創板上市的生物醫藥類企業包括君實生物,即將登陸科創板的頭部生物醫藥企業還包括復星醫藥拆分的復宏漢霖以及「疫苗第一股」康希諾等。「科創板的問題是還需要進一步降低散戶的比例,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隆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轉自:第一財經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