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攻略:臺灣博物館,帶您展現臺灣山區文化傳統特色
臺灣博物館、中研院民族所、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學者,走出書齋,到田野裡去調查研究,籌建這樣一個文化特別濃鬱的園子,不能不說,科學研究還有另一條出路。當今經濟日益繁榮,臺灣山區社會正逐漸被現代化所吞沒,這樣下去,天長日久的傳統文化社會將不斷流失甚至淹沒。
「臺灣山區文化園」,依青山翠谷,以「面對時代的挑戰」,在這個公園裡,以動靜兼備的形式,如「流行文物」、「傳統建築」、「生活形態」等,都是靜態的,歌舞表演、各民族獨特的民俗活動,都是動態的。以「文化保存」、「學術研究」、「教育功能」及「休閒觀光」為多重目標,透過文化區得以實現。這個特殊的休閒區,展現了臺灣山區獨特的文化傳統。與那些現代建築相比,它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了解了高山族的傳統文化精神,並產生了另一個獨特的形象。
它的演出包括民族姑娘跳長發舞等,背新娘蕩鞦韆的演出,還請觀眾中的一對年輕男女參加;臨時加入的這對年青夫婦,顯得力不從心,有點笨手笨腳,但終於把新娘抱在懷裡,煞是有趣。演出結束,跳民族舞蹈,與我同行的張嵐、何大任都加入了舞蹈隊,我很快為他們擔心拍攝,只可惜前面照得太多,拍完了!這個快樂的場景沒有被拍攝。
山區文化區內,我們欣賞到各民族的文物、服飾、居所,山野就像是一間小房:經過數個博物館式的展覽廳,讓我們充分了解臺灣山區居民的民族分布、歷史神話、社會組織形式、生活習慣及手工藝等方面的特色。這是一個神話般的世界,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天然質補之美。進園不遠,公路兩旁的急流深谷間,有一座美麗的吊橋,在原住民文化中,蘊含著一段動人的神話傳說。
九族山胞原住民中,布農族是體驗自然形態最為深刻的民族之一;世代相傳的布農族智慧中,流傳著雨後新虹的神話傳說:一位名為雅春的小女孩偶然撿到一團七彩線球,雖然母親告訴她怕失主心急如焚,要儘快把線球送回失主手中;可是雅春看著這個色彩斑斕、晶瑩剔透的線球,竟瞞著母親不走。
有一次夏日午後,剛剛下過雨,太陽從雲端探出頭來,見雅春正在急流中洗著她丟失的寶物,便把七彩線球收了起來,並與雅春約定,願在未來雨後天邊展出那捲彩線,與大地上的人同享著寶線的絢麗和晶瑩。
吊橋的神話就是如此。聰明富足的布農族先祖們創造了這個神話,給子孫後代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他們按照先祖們的藍圖,用藤索竹筋在山巔的水湄引橋,實現了先祖們的聰明構想。山裡的文化場所,到處閃耀著少數民族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