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柴魚博物館:臺灣最佳水產類觀光工廠

2020-12-24 騰訊網

七星柴魚博物館位於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七星街上、七星潭風景區內,原本是廢棄已久的柴魚加工廠,後來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為原則,七星柴魚博物館成為一個具有人文及生態特色的主題館,整合地方資源,充分利用文化資產,結合產業文化,以充實花蓮觀光旅遊內容。

七星柴魚博物館成立於2003年夏季,旨在通過展覽展示、現場參觀柴魚的製作過程以及品嘗其清甜的滋味而使這項傳統好手藝得以傳承和發揚。走進充滿古意保留完整的場內空間,迎面而來的是陣陣煙霧,燻魚香氣,斑駁焦黑的烘焙室,這些都將遊客的思緒一點一滴的燻回從前的那股滋味。博物館內置魚頭加工製作區、柴魚歷程展示區與DIY體驗區等,將柴魚的工廠原貌、七星潭海域生態區與柴魚製作過程詳細的展示給遊客。此外,該博物館內還有許多特產與美食提供,是可以和柴魚進行一線接觸的最佳地方。

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設計院認為這是一個以柴魚為主題而建成的產業博物館,是對柴魚主題的充分開發,進而通過旅遊增加收入的絕佳案例,也是臺灣眾多觀光工廠項目的縮影。

歷史

二十多年前,帶著一身的漁產製作技藝,餘宗柏(創辦人)與好友從三棧來到了漁業盛豐的花蓮七星潭, 靠著專精的柴魚製作經驗,開始了他們的事業與生活...。

漁業的有利條件下,運轉了將近20 年,自製的柴魚乾品質更是優異穩定,常吸引大批日商來此選購採買,但在2001 年初期,卻也因為整個大環境改變與種種長期高溫下所導致的職業病症...,柴魚工場逐漸沒落走入歷史。一腳踏進充滿暖意的柴魚工場,迎面而來的是陣陣煙霧、燻魚香氣,終年因燻煙而呈現焦黑的斑駁、 低矮建築體,使得高個的人們不得不駝著身軀配合著它,忙進忙出的工人、魚車,這是多年來柴魚工場的風景寫照。

1984 年設立的七星柴魚工場

2003 年盛夏,「生活即是文化」並不因為結束而塵封消失,餘老為了讓歷史得到見證,讓當地居民有個聚會、回憶場所,也為了讓更多年輕朋友了解臺灣這與海共生的海洋民族性, 2003 年盛夏,透過各方力量的集結,特別邀回擁有60 多年魚產製作經驗的老友親授技藝,「七星柴魚博物館」夢想開始成形,更為花蓮地區增添新文化風採。

2017 年前博物館舊照

滿載40 年歷史的柴魚工廠轉型而為的產業博物館,於2017 年7 月的某夜時分,一場無名大火燒毀整座致力保留的檜木房舍,僅存的焦黑建築體仍靜靜地矗立在七星潭聚落,成為現今唯一能夠回想過去風華的地標。

2017 年7 月的無名大火

無懼一切阻攔的力量-文化不會因為封塵而消失」,我們積極進行拆除工程並致力於原址重建的作業, 重建期間(2018 年7 月起)我們除了繼續在原址空地以2 座鐵皮貨櫃來提供柴魚商品展售、DIY 體驗及借問服務外,更採用補強與復原的手法,讓燻制柴魚的烘房建築能夠透過原始記憶得以繼續傳承產業的文化技藝,也藉由牆上的圖文及解說員的一一訴說,讓柴魚產業文化能夠在花蓮七星潭繼續傳遞下去。我們相信,七星柴魚博物館將會從灰燼中重生,從腐垮中再起.....。

2018 年搭建臨時貨櫃照

2019 年7 月1 日(兩年後的我們正式對外開放試營運了),七星柴魚博物館整合了在地海洋生態教育、 黑金產業文化、五感探索體驗與食魚教育推廣等多方目標發展,得以重現全臺唯一承襲日本制魚技藝與在臺生根發展的海洋故事館,提供遊客深度的在地遊程體驗,享受七星城鄉慢遊、慢食、慢活的在地風情!

2019 年7 月試營運照

現狀

七星柴魚博物館全館450坪,不只保留舊建築歷史風格,並且配合花蓮特色發展出以漁業為基礎的休閒產業;七星柴魚博物館全館分為『主題展示區』、『特產區』、『DIY體驗區』、『簡餐區』及『熱食區』,其中主題展示區又分為舊建築歷史探索、漁業史、七星海洋魚類展示、柴魚製程及七星潭文化,其中最特別的簡餐區中還保留有當年烘焙柴魚的器具及文物,並進一步利用作為桌椅,讓民眾體驗懷舊的古老氣氛。

一區:為柴魚製程介紹,在舊建築中由繡鐵組成的大片樓面地板,是柴魚製作過程中為了讓底層的柴煙均勻擴散而特別建造的,十分特殊。

二區:為柴魚製作主題,遊客可以看到來自臺灣和日本的柴魚製造流程、相關烘焙柴薪和衍生食品等等,都是相當珍貴的資料典藏。

三區:為海洋主題,點點藍光的設計配置,讓整個空間洋溢著悠靜的氣氛,以七星潭漁業生態、周遭景觀和特色魚種等為介紹,許多有趣的魚類小秘密,等待遊客親自來發現,並從中建立起對臺灣海域的保護之心。

現場

在七星潭旁邊就是【七星柴魚博物館】,

門口有超可愛公仔,

入口處的牆面有七星潭的可愛簡圖,

在博物館的旁邊有用餐區和其他的伴手禮專區,用餐區做得很有特色,

沿著路線會介紹柴魚的來源和歷史,

館中設立的主題展示區、特產區、DIY體驗區、簡餐區及熱食區,其中展示區裡,紀錄著七星漁業歷史、柴魚製程、七星海洋魚類等;特產區裡有獨家研發的」黑潮拌麵」、」曼波魚丸」,還有以曼波魚骨熬製高湯和入細緻麵粉揉成七星」特製曼波麵條」,皆是獨家特有的伴手禮。

臺灣是個海島,漁獲資源非常豐富,漁業的歷史過程,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這區介紹做柴魚的種類

柴魚的切片機,

二樓是介紹"定置魚場",

還可以看到花蓮的特色魚"曼波魚"標本,長的扁扁的很大一隻,

三樓是餘宗柏故事館,關於餘宗柏早年經營魚產銷售的餘宗柏先生,在機緣巧合下,利用友人在七星潭閒置的柴魚工廠,在2003年投入建置了七星柴魚博物館,重燃他與友人對漁業的熱情。

花蓮七星潭,是早年漁業豐盛的地方,柴魚博物館的創立者之一-餘宗柏先生與友人,皆是從那時就投入漁產製作,但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柴魚工廠避不了走入歷史的命運。

餘宗柏先生等人不願見柴魚工廠就此消失於歷史的洪流之中,著手改造了原來的柴魚工廠,成為了今日我們見到的七星柴魚博物館。

回到一樓,可以看到柴魚切片的機器,

旁邊的七星海洋魚類也很有看頭,

特殊的螳螂蝦,

鮮豔的海星,

石頭魚,

最後經過最重要的"試吃區",不用客氣吃到飽喜歡了再買。

臺灣的觀光工廠目的都很明確,就是要通過旅遊買產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做法也比較一致,通常以所涉及的企業、產品及行業為主題,用一個完整的故事將企業或行業的發展娓娓道來,講述歷史,展示關鍵節點和實物,打造體驗互動,設置產品展銷,致力於提供驚喜服務。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規劃設計院二十多年來一直推行這種做法,為國內的企業帶來眾多優良的借鑑案例,幫助企業獲得成功。

相關焦點

  • 被逼出來的臺灣觀光工廠,其實也很精彩
    「觀光工廠」是一種將傳統工廠與觀光旅遊有機結合的新型工業旅遊景點,以工廠生產設施、生產流程、工人作業等工業生產風貌作為旅遊項目,配以相應的解說、導覽、DIY體驗等服務,讓遊客獲取觀光、休閒、科普、手工製作、購物等多元化體驗。
  • 臺南奇美食品觀光工廠:可愛好拍互動遊戲多,記得順遊奇美博物館
    分享奇美食品幸福工廠這個全新的臺南親子觀光工廠,裡頭有繽紛色彩、可愛公仔,還有不少有趣的互動遊戲,可以認識我們常吃的饅頭包子、燒賣小籠包怎麼製作,還有杯子蛋糕DIY、鳳梨酥DIY等活動可以玩,是整體規劃得相當不錯的臺南觀光工廠,當成躲太陽或雨天備案景點都很棒。
  • 日本東北宮城縣石卷市的水產加工企業和觀光景點宣傳「食鯨文化」
    原標題:日本東北宮城縣石卷市的水產加工企業和觀光景點宣傳「食鯨文化」   近日,日本東北宮城縣石卷市的水產加工企業和觀光景點致力於宣傳「食鯨文化」,遊客可以了解捕鯨歷史
  • 黃信彰:「復活」工廠,他專挑最「難治」的對象
    2006年,黃信彰從英國攻讀完博物館學位後回到家鄉臺灣,他用博物館學的專業手法,孵化了第一個「觀光工廠」——蜜蜂故事館。 蜜蜂故事館展示了蜂蜜的製作流程,以及有趣的生物學知識,讓一個真正做好蜜的加工廠得到升級改造,從而在市場上贏得競爭力。
  • 臺灣旅遊業者林志穎:恢復觀光交流不能排除大陸遊客
    針對後疫情時代臺灣的觀光業發展,南投縣旅館同業公會理事長林志穎接受中評社採訪時表示,仍要設法恢復境外觀光,臺灣旅宿業目前受惠於境內旅遊熱絡,景氣回升,預期這波熱度至少可維持到明年上半年,要能延續,除了取決於臺當局的補助措施長度,業者的努力也很重要,但境內觀光易有疲弱循環,沒有境外觀光挹注
  • 臺灣紀行系列之六:跨越北回歸線
    下一站就是臺東的珊瑚博物館,說是博物館,其實還是既定行程中的購物店之一。臺東由於地處臺灣東海岸,毗鄰煙波浩渺的太平洋,以盛產珊瑚而聞名。珊瑚屬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 ,是腔腸動物門中最大的一個綱,有7000多種,均為海產.珊瑚蟲綱又分為八放珊瑚亞綱及六放珊瑚亞綱.根據骨骼質地和水螅體大小,珊瑚一般分為大水螅體石珊瑚 、小水螅體石珊瑚、軟珊瑚以及海葵等幾種類型.珊瑚礁生態系統也被稱為水下「熱帶雨林」, 具有保護海岸、維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漁業資源、吸引旅遊觀光等重要功能.許多珊瑚個體色彩絢麗, 豔麗的顏色不遜色於陸地上的各種鮮花, 有的珊瑚品種還有驚豔的螢光效果
  • 臺灣景點攻略:臺灣博物館,帶你展示臺灣山地文化傳統特色
    旅遊攻略:臺灣博物館,帶您展現臺灣山區文化傳統特色臺灣博物館、中研院民族所、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學者,走出書齋,到田野裡去調查研究,籌建這樣一個文化特別濃鬱的園子,不能不說,科學研究還有另一條出路。當今經濟日益繁榮,臺灣山區社會正逐漸被現代化所吞沒,這樣下去,天長日久的傳統文化社會將不斷流失甚至淹沒。「臺灣山區文化園」,依青山翠谷,以「面對時代的挑戰」,在這個公園裡,以動靜兼備的形式,如「流行文物」、「傳統建築」、「生活形態」等,都是靜態的,歌舞表演、各民族獨特的民俗活動,都是動態的。
  • 臺灣實用攻略
    租電動車行情水很深,多資訊幾家多對比再訂,特別是要小心西線在貓頭鼻、後壁湖去關山的路上,有一條瘸腿大黑狗,主人沒栓,不停咬路人,我們差點中招,現在回憶仍然心有餘悸。9、臺灣所有的博物館冷氣都很足,建議穿長袖。從墾丁到枋寮車站搭乘火車如果還有一小段時間的話,入站前右手就有個藝術村可以消磨時間,裡面的服務中心而且可以免費寄存行李,車站是30臺幣。
  • 臺灣特輯丨在臺北,走進一間博物館級的奢華酒店
    還記得春節前半藏湖帶大家去臺灣旅行了嗎?傳送門【臺灣特輯 | 相同文化的別樣體驗】文章發布之後,許多朋友在後臺發來很多問題——在臺灣住哪裡比較方便?要選擇民宿還是酒店?……問題很多,想說的也很多。因此湖主決定從今天開始,陸續推出6家臺灣酒店的體驗文章,讓大家在臺灣旅行能夠更加便利與舒適。
  • 臺灣地鐵一幅觀光宣傳畫惹議:臺灣黑熊服侍大熊貓?
    臺灣黑熊服侍大熊貓?觀光宣傳畫「熊熊上河圖」讓臺北市「議員」不舒服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友平】臺媒消息稱,臺灣地鐵一幅意在吸引觀光遊客的「熊熊上河圖」,戳痛了臺北市議員陳怡君的心:畫中勞動的臺灣黑熊被他解讀為臺灣黑熊在服侍來自大陸的大熊貓。
  • 臺灣這座博物館設計精美,就像走進了宮廷,裡面除了標本就是錢
    臺灣博物館宏偉的外觀,分分鐘讓人想起《博物館奇妙夜》那部電影——外覆銅皮的中央圓頂、刻著繁複花飾的三角形大山牆、入口門廊一字排開的六根仿希臘神殿巨柱,都給人氣勢磅礴的深厚感。臺灣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北側,成立於1915年,為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也是島內第一座以臺灣本土自然史、原住民人文史料為收藏重心的博物館。挑高的大廳寬敞氣派,自圓頂天窗彩繪玻璃瀉下的陽光將展示空間映照得柔和明亮。
  • 臺灣奇美博物館搬移兵器 警力護送(圖)
    臺灣奇美博物館搬移兵器 警力護送(圖)     日本第一代仿葡萄牙製造的火繩槍(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奇美博物館兵器藏2200件,4月8日分批搬遷至新館,清代武官身穿的甲冑慎重被工作人員安置在箱內,準備送往新館。
  • 臺灣觀光變「關光」?蔡英文又許「空頭支票」,民眾:等不到那天
    編輯:晨星蔡英文當局對「九二共識」的否認,導致大陸臺灣兩岸之間的交往受到極大的限制,而由於臺灣的相關政策,一些原計劃中有臺灣行的大陸民眾也相應的取消或改變了自己的出行計劃。這一變動使得臺灣的旅遊業收到了持續較大的衝擊,引起了臺灣當地旅遊業內的憤怒。雖然臺灣「交通觀光局」表示,將會對臺灣的旅遊業進行全新的規劃,將其營銷重點放到海外,並且在未來會撥款兩億元(新臺幣,下同)對臺灣旅遊業進行支持,可是,這一舉措並未能平息旅遊業內的憤怒情緒,並且他們憤怒的宣言到「等不到那一天了」,臺灣的觀光很快就要「關光」了。
  • 臺灣學者擔憂:明年觀光客恐只剩下230萬
    臺交通部門預估明年觀光入境人數800萬人次,被臺灣立法機構預算中心評論「太過樂觀」,島內學者更認為明年入境市場恐怕只剩下去年「正常觀光年」1186萬人次的2成,也就是僅約230萬人次。旅行業者則坦言,對明年市場不樂觀。
  • 臺灣兒童樂園與文創商務考察
    此次商務行直接與臺灣同行交流、與文創觀光工廠傳統改造商家零距離接觸對接,學習臺灣文化創意園與觀光工廠、兒童樂園以及傳統改造、招商組合、營運及行銷之道
  • 2月陸客來臺數僅163人 臺灣觀光產值損失慘重
    根據臺「移民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2月份陸客來臺人數創新低,只剩下163人,臺灣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副教授黃正聰今天指出,上述情況跟臺當局針對新冠肺炎防疫,加嚴管制大陸人士來臺有關,依此趨勢演變下去,陸客來臺數可能歸零,臺灣今年境外旅客量勢必跌破1千萬人次,觀光產值損失將更劇烈。
  • 臺灣奇美博物館禁區解放 孩童充當小小藝術家
    華夏經緯網7月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揮別上半年疫情,臺灣奇美博物館迎接暑假大解禁!不但首度舉辦「夜宿」活動,揭開從未開放過的禁區,也號召成人玩家感受博物館驚魂夜、挑戰實境遊戲,更首次開放頂樓花園讓玩家恣意欣賞浪漫夜景;就連平常戒備森嚴的典藏幕後空間也首度歡迎客人,邀請小朋友化身館員,親自進入「禁區」實習體驗。「小小實習生」體驗營以繪畫與雕塑為主題,帶領孩子體驗博物館幕後工作。
  • 在臺北郊區,散布著觀光茶園、果園等,這是頗有特色的旅遊之處
    在臺北郊區,散布著觀光茶園、果園、農園…這是頗有特色的旅遊之處。城裡人利用節假日,貼近自然,採摘果子,享受勞動的樂趣。我曾驅車前往木柵觀光茶園。這個茶園知名度相當高,臺北市「建設局」特地闢出一條環山道路貫穿茶園。茶園位於海拔300米的山坡上,面積約有95公頃。一進茶區內,但見排列整齊的茶樹,沿著起伏的丘陵由山腰延伸到山頂,幾座涼亭和農家點綴其間。
  • 臺灣風靡紙公仔亮相京交會 現場DIY受百姓歡迎
    臺灣風靡紙公仔亮相京交會 現場DIY受百姓歡迎   新華網北京5月31日專電(記者 趙夢卓 姜明明)「第一次看見紙公仔這種小玩意兒,很有創意,馬上要過六一兒童節了,買幾個送給孩子當禮物。」北京市民萬江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