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日前,不少學者在多個公開場合表達了對文學批評現狀的嚴重不滿,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包括但不限於——過於被規範化生產的批評文字,只在一個模糊的主題上打轉,卻無法指出作品存在的真問題;過早學會了論文腔或流於單一「學院派」,通篇充滿行業「套話」 甚至行業 「黑話」,大段大段學術八股腔的「掉書袋」,不忍卒讀;以「貼標籤」分類法粗暴套用在一群作家或作品身上,說服力寥寥……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文學評論的種種「病症」,有來自文學大環境的外因,但批評家隊伍自身因素更不能迴避。當「炫技式」「流水線作業」佔了上風,見性情、有溫度、引共鳴的評論尤其令人懷念。

惰性套路背後,是耐心與審美能力的匱乏

「不少評論文章是用簡單『貼標籤』的集體方式來討論文學,令人難以接受。」詩人、評論家張定浩告訴記者,眼下文學批評常見的兩種套路近乎「懶惰」和「粗暴」:一是代際劃分,類似以籠統的70後、80後、90後歸類來談論一群作家;一是地域劃分,「陝西三駕馬車」「廣西三劍客」「河北四俠」「甘肅八駿」「鐵西三劍客」等地圖式標籤並不鮮見。

耐心與審美能力的匱乏,直接導致一些評論家雖寫了不少東西,但很難擺脫慣常的陳詞與套路。復旦大學教授、評論家汪湧豪如是形容這種「套路」——文章一旦隱去姓名,根本看不出是誰在寫;待隱去所評論的對象,又幾乎看不出在寫誰。

「經常什麼都談到了,但就是沒談到作品本身。寫成的文章,也不過在各種主義中翻滾,甚至以過時的教條和經驗,粗糙應對業已改變的人的精神生態,或用空泛的道德批評,代替基於本體關照的審美批評。」

技術至上,批評成了一種「風尚」?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園犀利指出:「現在製造學術的技術成為趨勢,沒有主體沉浸、沒有感動,職業化的、沒有性靈的文學批評成為一種風尚,讓人憂慮。」有些評論甚至不在意回應大眾,只知「搬來主義」,橫向移植,玩術語、說黑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編輯認為,惰性套路、審美乾癟現象的背後,是藝術「共情力」的匱乏。

在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評論家黃平看來:當下充斥在一些文學期刊上的那種個人經驗的、深度自我的剖析,其實既無「個人」也無「深度」,不過是矯揉造作的陳詞濫調。而這些期刊的投稿主力,除了活躍在文學圈的評論家,也有不少就讀於各大高校中文系的學生。書評人宗城觀察到一種現象:很多文學院學生也許熟讀魯迅、沈從文、張愛玲,對韋勒克、E·M·福斯特的理論爛熟於心;習慣於寫作類似《論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書寫》《90後的後青春敘事》這樣的題目,對「情懷」「傷痕」「尋根」心有戚戚;或是每月絞盡腦汁寫某作家的創作論……「但如果問起文本之外的話題,他們大多一知半解,甚至漠不關心。對象牙塔之外的時事或紛爭,往往兩耳不聞。」

好的評論固然基於學理,但不會一味販賣與搬弄學理,更不會拒人於千裡之外。文學批評中可貴的感知能力,不是居高臨下的評頭論足,或過於依賴文學史羅列、理論套路、寫作慣性機制,而是有賴於經過淬鍊的激情,對世界的敞開,以及對公共議題發言的穿透性。如果僅僅慣於炮製出「流水線作業」,又談何真正理解創作者所寫的生活與精神世界、令批評擁有感染人心的魅力和深刻的問題意識?(記者 許暘)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本與根
    就「中國文學批評史」這門學科而言,其「名」是舶來的,其「實」卻是土生土長的,是從《總目》集部的「詩文評」之中生長出來的。受西學的影響,清末我們有了「文學史」,「五四」之後又有了「批評史」。中國文學批評史開創時期的代表作,是郭紹虞、羅根澤和朱東潤三位先生冠名為「批評史」的專著。
  • 沒有價值判斷,就不是合格的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的關鍵應該是「批評」,也就是一種判斷力。如果沒有一定的藝術直覺和建築其上的審美判斷力,那批評工作就無從開始。因為文學批評也是一種價值判斷。現在,文學批評界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最大的就是缺乏判斷力,或者不願或不敢進行有價值的判斷。
  • 埃爾德雷德·瓊斯去世,《非洲文學批評史稿》出版
    在文章中,埃爾德雷德·瓊斯分析了非洲文學的境況和大學教育的困境,寄希望於非洲本土的人文學者和科技精英,呼籲非洲文學批評研究的教育紮根,尋找和穩固非洲本土的審美品位,建立非洲文學的美學標準。《非洲文學批評史稿》是由非裔學者編纂而成的第一部非洲文學研究成果著作,收錄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論和批評文章,囊括了法農、桑戈爾、索因卡、恩古吉、阿契貝、馬哈福茲、戈迪默等人關於非洲文學的重要論述,不僅系統地呈現過去幾十年非洲文學研究取得的業績,也探討了非洲文學及其研究內部的深刻分裂。
  •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之我見
    所謂文學批評,就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批評是進入文學研究的一個路子;文學批評史,是文學觀念發展史與批評文體史的結合;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就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末民初)至今的對於文學的批評發展史,文學觀念發生變化。
  • 江曉原|「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審讀報告
    【編者按】「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全六卷正式出版,該叢書集布魯姆對名家文學批評之作之大成。布魯姆將他20年間為這些文集所寫的導言彙編成《布魯姆文學批評集》(Bloom’s Literary Criticism 20th Anniversary Collection,2005), 分為六卷(譯林出版社,2016~2020,《文章家與先知》翁海貞譯,《史詩》翁海貞譯,《短篇小說家與作品》童豔萍譯,《小說家與小說》石平萍、劉戈譯,《詩人與詩歌
  • 作業太多怎麼辦?老師發明「幸運作業」讓做作業更有趣!
    大家每天寫作業的時候是不是感到十分枯燥呢?很多時候囡囡也在想:如果做作業也能變得更有趣一點就好了,衰衰的老師這天發明了一種趣味做作業的方法,是什麼呢?跟隨囡囡醬一起來看看吧!衰漫畫。作業太多怎麼辦?老師發明「幸運作業」讓做作業更有趣!
  • 宋代文學批評史中的晚唐詩觀
    在中國古代關於唐詩的批評術語中,「晚唐」與「初唐」「盛唐」「中唐」作為「四唐」說的重要組成,佔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對唐代特定時期詩歌的討論,還是對後人效仿晚唐詩歌的批評,晚唐詩觀在唐代以後的文學批評史中一直綿延不絕。
  • 哈羅德·布魯姆:作為文學批評界的一員,我遭遇了最糟的時代
    《紐約時報》一篇社論曾稱讚瑪雅•安傑洛為柯林頓總統所寫的就職詩具有惠特曼的雄渾,其誠摯感人至深;該詩就成了充斥今日學界的所有速成經典中的一部。令人不快的事實是,我們對此無能為力,因為我們的抵制是有限度的,過了這個限度連我們的大學也不得不指控我們是種族主義者或性別主義者。我記得一位同事無疑是以嘲諷的口吻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說:「我們都是女性主義批評家。」
  • 《最後生還者:第二部》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這個概念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學術派別中的含義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它是以一定的文藝理論、哲學觀點、社會學原理等作為基礎,針對文學文本的創作手法、技巧、主題、觀念等方面進行的分析、闡釋、解讀和價值評判。和一般的大眾評論之間的區別在於,文學批評以更系統和成熟的理論作為指導,而不是基於個體經驗和情感傾向得出結論。
  • 一代文學批評巨匠,臨死留下膾炙人口的詞語,人人皆用而不知
    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對很多古典書籍詩詞做過批註,其中對《西廂記》《水滸傳》《尚書》六部書籍尤為矚目,後人稱六才子書。在傳統易學上曾對推背圖和燒餅歌進行註解,最為完備,很受後人推崇。1661年因不滿清初的文字獄,在孔廟率學子啼哭案中被處極刑。他的子女去探監,留下「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的名句。
  • 學術前沿 | 「後理論時代」文學批評的一種形態 ——評布魯姆的新作《記憶附身》
    「後理論時代」文學批評的一種形態 ——評布魯姆的新作《記憶附身》翟乃海內容提要:《記憶附身》是哈羅德·布魯姆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也是他最近三十年文學批評實踐的一次集中展示。在該書中,他發現《希伯來聖經》、莎士比亞戲劇、英美浪漫主義詩歌等多種文本之間存在著共性,進而提出了一種新的文學批評觀念。這一文學批評模式以「聲音」「寂靜」「視自我為他者」「崇高」等為核心觀念,主張文學的神秘性、情感性和超越性,其最終目的是傳揚自我在文學中的作用。布魯姆的這部新著突破了他早期帶有解構主義色彩的「影響—誤讀」理論。
  • 《最後生還者:第二部》文學批評丨觸樂
    本文僅針對幾個特定的主題對遊戲進行文學批評式的解讀和評價。
  • 考試必考文學名著,放學後作業太多沒時間讀書,聽馬雲老師怎麼說
    可是從文學名著中汲取豐富而厚重的文學知識,是孩子們持續提升的基礎。退一步說,中考試題中每年都會有相關題目的出現。那麼我們該怎樣去花最少的時間掌握最多的文學名著知識,在中考的戰場上不懼此類題目,更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文化信仰的人呢?
  • 文學理論:批評的價值與現實意義
    由「段韓糾紛」引出的諸多話題,有關於執法的,更多是關於批評的。對於批評的批評應視為好事,可以促使批評家更多思考批評自身的問題。但也不可將問題簡單化,比如一「有償」就一定淪為「服務」,一做正面性評論就是只說好話等等。其實,問題的複雜性遠不止此,我們不妨稍稍做一些分析。
  • 家長代批作業、在群裡批評或表揚學生 大連發布十項教育負面行為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讓家長完成家庭考試、在群裡批評或表揚學生、擠佔學生課間時間……這些都將是可以舉報的「負面教學行為」。新京報記者從遼寧省教育廳網站獲悉,近日,大連市教育局制定並發布了《大連市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及教育教學行為負面清單》(以下簡稱《清單》),為學生、家長減負。
  • 嫌作業太多黑掉學校網址,13歲成中國最小黑客,汪正揚現狀如何?
    ▲汪正揚寫程序近照 2013年,12歲的他遇到了大部分小學生都曾面臨的「困境」——作業太多。 ▲汪正揚近照 對於網上的議論和批評,他勇敢的作出了正面回應。
  • 「憑什麼你能睡覺,孩子還在做作業?」課後作業太多,是好是壞?
    但事與願違,孩子上學後每天老師會留很多的作業,有些孩子自制力差,如果沒有家長在旁邊督促就會完不成作業,所以家長常常和孩子一起奮戰到深夜,比沒上學的時候還要累。學生家長質問老師為什麼可以睡覺小林的兒子今年剛上小學,但課業壓力卻十分的大,孩子每天放學回來吃完飯就開始寫作業,常常到半夜十多點才能寫完,小林看著孩子打瞌睡的樣子也十分心疼,但是沒有辦法作業不完成第二天上學肯定是要被老師責罰的。
  • 中國首條大型薄板平面流水線分段線完工交付
    12月3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設計建造的薄板平面流水線分段線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完工交付。這是中國首條為大型郵輪建造配套的薄板平面分段線,也是我國目前技術最先進,自動化、智能化和效率最高的分段結構建造和物流運輸的關鍵設施,填補了我國船舶工業薄板智能化加工作業的空白,實現了中國造船工藝的新突破,為中國大型郵輪高品質、高效能建造提供技術保障,為集團公司郵輪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為文學打開寬闊的文化空間
    傅小平長期供職於文學專業報紙《文學報》,絕大多數文章都和職責有關,如訪談作家、報導文學會議和文學出版(包括期刊發表)信息,再有就是在這基礎上延伸開去,就作家、批評家、出版人及廣大讀者關心的中外文學熱點進行深度追蹤,總之不出新聞報導範圍。
  • 一道一年級數學題,全班59個孩子都錯了,家長直言:題目套路太多
    家長都很關心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成績自然成了檢驗孩子在學校學習效果的可靠標準,尤其到了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出爐時,寶媽之間更是經常互相問詢孩子的成績,比比看自己家孩子的成績處在何種位置,是好是壞。01一道一年級數學題,全班59個孩子都錯了,家長直言:題目套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