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學批評,就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批評是進入文學研究的一個路子;文學批評史,是文學觀念發展史與批評文體史的結合;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就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末民初)至今的對於文學的批評發展史,文學觀念發生變化。
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中,有幾位為最具代表性的批評家以及相關的批評流派,如現代文學批評的先聲:梁啓超、王國維,開端;胡適、周作人;茅盾與「社會—歷史」主義的文學批評;梁實秋與古典主義文學批評;李健吾與印象主義文學批評;「京派」文學批評(梁宗岱、朱光潛)以及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等等。
這些人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流派都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佔據重要地位,他們有著代表自己的文學批評方法,我們結合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文學的發展來理解與掌握,他們的這些作品及批評方法等不僅能讓人在他們的批評文章中了解他們的思想,也能在其中學到很多文學知識,獲取很多的信息。
一. 現代文學批評的先聲——梁啓超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政治活動家、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梁啓超與康有為的關係亦師亦友,世人合稱「康梁」。
梁啓超引進西方文化思想,提倡通俗易懂、富有激情的新文體,有力刷新了中國傳統的批評風氣。
他大力抬高小說的價值與作用,積極鼓吹小說革新社會文化與政治的功能,重視文學在社會經濟的作用。例如,他在文章《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提到「燻、浸、刺、提」四力等等。他是現代文學批評的先聲與主要力量,是現代批評的寶貴啟導,加強了文學的宣傳。
二. 現代文學批判的先聲——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清末秀才。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王國維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
王國維受到西方康德和叔本華近代美學家的影響,樹立起自己的文學本體論觀點,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
在其《古雅之在美學之位置》一文中,提到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這是已」。王國維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從古代過渡到現代的橋梁。
三. 現代文學批評的開端——胡適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1971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發起五四文學革命,使中國文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1918年4月《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倡努力創造國語的文學,使文學革命走向深入;1918年6月《易卜生主義》,推崇現實主義文學,張揚個人的自主精神,掀起了中國的「文藝復興」。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到「八事」: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從這裡面便可體現胡適所提倡的文學革命,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
四. 現代文學批評的開端——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壽,又名啟明,號知堂。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
從「人道主義」到「自己的園地」,他在1918年12月發表《人的文學》,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文學之本,1923年出版《自己的園地》,倡導渾然的人生的藝術。從「寬容」原則到「自由主義」,1923年他發表《文藝上的寬容》,主張尊重創作個性的自由抒發,防止新文學在發展中出現文藝大一統現象,為文學注入了真正的自由主義思想。
同時他提出「美文」和「小品文」的概念,將文學散文與非文學的文章區分開來,提出自己的散文理論和散文批評。
五. 茅盾與「社會—歷史」主義的文學批評
茅盾(1896—1981),本名沈雁冰。中國著名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早期提出了以表現人生和指導人生為標準和目的的觀點以及從寫實主義到自然主義的引入和發揮,他是最早提倡寫實主義的現代文人之一。
他形成其「作家論」的批評文體,其批評文體結合時代的變遷,題材評析是切入口和重點,概念通常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等等。其在1920年代中期逐漸轉向馬克思主義批評。
六. 梁實秋與古典主義文學批評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字實秋,著名的理論批評家、作家、英國文學史家、翻譯家。
梁實秋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具有爭議的人物之一,最大的反面人物之一,但是其寫作與思想仍然需要我們去了解學習。
梁實秋宣揚二元人性論,是其文學觀念的核心,文學批評的出發點。他推崇古典主義的文學批判,要將新文學引入新人文主義的軌道,使之具備古典主義的內容與形式。
他在1926年發表的《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中反對「五四」文化上的激進主義和文學上的浪漫主義。後來在1930年與魯迅發生論戰,圍繞「階級性」和「人性」的問題,其因反對左翼的文學主張而被推到歷史的陰暗面。
七. 李健吾與印象主義文學批評
李健吾(1906—1982),筆名劉西渭,近代著名作家、戲劇家。
他在戲劇和小說方面均有成就,但其在文藝領域的最高成就當屬文學批評,主要文章集結成《咀華集》和《咀華二集》,影響廣泛。
他將印象主義批評引入中國,強調注重整體審美體驗的批評方法,從整體上去體驗和感悟作品的藝術氛圍,全情投入作品。並提倡隨筆性、美文式的批評文體,他的文體比其理論影響更多,其批評往往沒有嚴整的規劃和固定的模式,他運用最多的是散漫抒情的隨筆體。
李健吾獨特的批評方法和卓越的藝術感染力產生了廣泛影響,深受好評。
八. 以梁宗岱、朱光潛為代表的「京派」文學批評
梁宗岱(1903—1983),詩人、學者。
他用「三等」標準評價新詩,認為新詩沒有自覺的詩的問題意識。同時他又引入西方「純詩」的觀念,強調宇宙意識與崇高美,宇宙意識是精神活動的重要內涵,是梁宗岱對純詩創作的最高要求。
他還主張建立新詩的格律,強調詩與散文的區別等。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盟石,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朱光潛比較傾向於印象主義批評,同時他又結合「直覺論」、「距離說」、「移情說」等理論,是一種綜合的「創造的批評」觀。
他又建構了詩歌美學和新詩理論,推崇與倡導「靜穆」觀念,追求神韻,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觀念。
九.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
二十、三十年代:
成仿吾(1897—1984),教育家、社會科學家。成仿吾前期理論的核心是「表現說」,他將其與社會功利性混合,強調激情對創作的支配作用,「自我表現」,同時又重視社會功利性在文學創作中的地位,其「自我」是社會化的自我,強調某種共性而非個性,並將其上升為新文學的使命。成仿吾與1928年寫作《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鼓吹今後的應向革命文學及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邁進,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走向工農大眾等,並用真摯的熱忱去表現激烈的階級鬥爭。瞿秋白(1899—1935),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瞿秋白通過《赤都心史》、《馬克思主義文藝論文集》等文章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他還積極倡導文藝大眾化運動,探討文學的現實主義問題,重視文學的真實性,並於1933年寫《<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分析魯迅雜文的產生及社會價值、時代意義,是對魯迅批評的拓進。
四十、五十年代:
胡風(1902—1985),原名張光人,筆名谷非、高荒、張果等,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胡風提倡主觀戰鬥精神,這是他的文藝思想基點、是體驗的現實主義的核心內涵,強調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要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還有創作的「受難」精神,創作要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強調作家對自我世界的客服及主觀精神對於創作的決定性作用,又提出「體驗的現實主義」,主要針對「性靈主義」、「公式主義」、「客觀主義」這三種文學傾向。胡風文藝批評的三大支柱分別是「到處都有生活」 說、「精神奴役創傷說」和世界文學「支流」說。周揚(1908—1989),原名運宜,字起應,現代文藝理論家、文學翻譯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周揚提出從屬論、形象論、本質論,這是其批評理論的三個基點,核心是從屬論。他還提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建立,首先是典型理論問題,其次是對浪漫主義的重新估計,還有「一點兩線」的批評範式。
十. 其他重要的文學批評家(魯迅、李長之)(略)
作者簡介:秦啊閒,愛奇思妙想的90後老阿姨,熱愛生活,時常幻想,願我們搭乘時光列車一路領略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