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之我見

2020-12-22 秦啊閒

所謂文學批評,就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批評是進入文學研究的一個路子;文學批評史,是文學觀念發展史與批評文體史的結合;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就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末民初)至今的對於文學的批評發展史,文學觀念發生變化。

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中,有幾位為最具代表性的批評家以及相關的批評流派,如現代文學批評的先聲:梁啓超、王國維,開端;胡適、周作人;茅盾與「社會—歷史」主義的文學批評;梁實秋與古典主義文學批評;李健吾與印象主義文學批評;「京派」文學批評(梁宗岱、朱光潛)以及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等等。

這些人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流派都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佔據重要地位,他們有著代表自己的文學批評方法,我們結合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文學的發展來理解與掌握,他們的這些作品及批評方法等不僅能讓人在他們的批評文章中了解他們的思想,也能在其中學到很多文學知識,獲取很多的信息。

一. 現代文學批評的先聲——梁啓超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政治活動家、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梁啓超與康有為的關係亦師亦友,世人合稱「康梁」。

梁啓超引進西方文化思想,提倡通俗易懂、富有激情的新文體,有力刷新了中國傳統的批評風氣。

他大力抬高小說的價值與作用,積極鼓吹小說革新社會文化與政治的功能,重視文學在社會經濟的作用。例如,他在文章《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提到「燻、浸、刺、提」四力等等。他是現代文學批評的先聲與主要力量,是現代批評的寶貴啟導,加強了文學的宣傳。

二. 現代文學批判的先聲——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清末秀才。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王國維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

王國維受到西方康德和叔本華近代美學家的影響,樹立起自己的文學本體論觀點,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

在其《古雅之在美學之位置》一文中,提到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這是已」。王國維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從古代過渡到現代的橋梁。

三. 現代文學批評的開端——胡適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1971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發起五四文學革命,使中國文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1918年4月《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倡努力創造國語的文學,使文學革命走向深入;1918年6月《易卜生主義》,推崇現實主義文學,張揚個人的自主精神,掀起了中國的「文藝復興」。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到「八事」: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從這裡面便可體現胡適所提倡的文學革命,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

四. 現代文學批評的開端——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壽,又名啟明,號知堂。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

從「人道主義」到「自己的園地」,他在1918年12月發表《人的文學》,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文學之本,1923年出版《自己的園地》,倡導渾然的人生的藝術。從「寬容」原則到「自由主義」,1923年他發表《文藝上的寬容》,主張尊重創作個性的自由抒發,防止新文學在發展中出現文藝大一統現象,為文學注入了真正的自由主義思想。

同時他提出「美文」和「小品文」的概念,將文學散文與非文學的文章區分開來,提出自己的散文理論和散文批評。

五. 茅盾與「社會—歷史」主義的文學批評

茅盾(1896—1981),本名沈雁冰。中國著名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早期提出了以表現人生和指導人生為標準和目的的觀點以及從寫實主義到自然主義的引入和發揮,他是最早提倡寫實主義的現代文人之一。

他形成其「作家論」的批評文體,其批評文體結合時代的變遷,題材評析是切入口和重點,概念通常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等等。其在1920年代中期逐漸轉向馬克思主義批評。

六. 梁實秋與古典主義文學批評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字實秋,著名的理論批評家、作家、英國文學史家、翻譯家。

梁實秋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具有爭議的人物之一,最大的反面人物之一,但是其寫作與思想仍然需要我們去了解學習。

梁實秋宣揚二元人性論,是其文學觀念的核心,文學批評的出發點。他推崇古典主義的文學批判,要將新文學引入新人文主義的軌道,使之具備古典主義的內容與形式。

他在1926年發表的《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中反對「五四」文化上的激進主義和文學上的浪漫主義。後來在1930年與魯迅發生論戰,圍繞「階級性」和「人性」的問題,其因反對左翼的文學主張而被推到歷史的陰暗面。

七. 李健吾與印象主義文學批評

李健吾(1906—1982),筆名劉西渭,近代著名作家、戲劇家。

他在戲劇和小說方面均有成就,但其在文藝領域的最高成就當屬文學批評,主要文章集結成《咀華集》和《咀華二集》,影響廣泛。

他將印象主義批評引入中國,強調注重整體審美體驗的批評方法,從整體上去體驗和感悟作品的藝術氛圍,全情投入作品。並提倡隨筆性、美文式的批評文體,他的文體比其理論影響更多,其批評往往沒有嚴整的規劃和固定的模式,他運用最多的是散漫抒情的隨筆體。

李健吾獨特的批評方法和卓越的藝術感染力產生了廣泛影響,深受好評。

八. 以梁宗岱、朱光潛為代表的「京派」文學批評

梁宗岱(1903—1983),詩人、學者。

他用「三等」標準評價新詩,認為新詩沒有自覺的詩的問題意識。同時他又引入西方「純詩」的觀念,強調宇宙意識與崇高美,宇宙意識是精神活動的重要內涵,是梁宗岱對純詩創作的最高要求。

他還主張建立新詩的格律,強調詩與散文的區別等。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盟石,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朱光潛比較傾向於印象主義批評,同時他又結合「直覺論」、「距離說」、「移情說」等理論,是一種綜合的「創造的批評」觀。

他又建構了詩歌美學和新詩理論,推崇與倡導「靜穆」觀念,追求神韻,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觀念。

九.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

二十、三十年代:

成仿吾(1897—1984),教育家、社會科學家。成仿吾前期理論的核心是「表現說」,他將其與社會功利性混合,強調激情對創作的支配作用,「自我表現」,同時又重視社會功利性在文學創作中的地位,其「自我」是社會化的自我,強調某種共性而非個性,並將其上升為新文學的使命。成仿吾與1928年寫作《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鼓吹今後的應向革命文學及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邁進,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走向工農大眾等,並用真摯的熱忱去表現激烈的階級鬥爭。瞿秋白(1899—1935),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瞿秋白通過《赤都心史》、《馬克思主義文藝論文集》等文章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他還積極倡導文藝大眾化運動,探討文學的現實主義問題,重視文學的真實性,並於1933年寫《<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分析魯迅雜文的產生及社會價值、時代意義,是對魯迅批評的拓進。

四十、五十年代:

胡風(1902—1985),原名張光人,筆名谷非、高荒、張果等,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胡風提倡主觀戰鬥精神,這是他的文藝思想基點、是體驗的現實主義的核心內涵,強調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要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還有創作的「受難」精神,創作要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強調作家對自我世界的客服及主觀精神對於創作的決定性作用,又提出「體驗的現實主義」,主要針對「性靈主義」、「公式主義」、「客觀主義」這三種文學傾向。胡風文藝批評的三大支柱分別是「到處都有生活」 說、「精神奴役創傷說」和世界文學「支流」說。周揚(1908—1989),原名運宜,字起應,現代文藝理論家、文學翻譯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周揚提出從屬論、形象論、本質論,這是其批評理論的三個基點,核心是從屬論。他還提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建立,首先是典型理論問題,其次是對浪漫主義的重新估計,還有「一點兩線」的批評範式。

十. 其他重要的文學批評家(魯迅、李長之)(略)

作者簡介:秦啊閒,愛奇思妙想的90後老阿姨,熱愛生活,時常幻想,願我們搭乘時光列車一路領略文字的魅力。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本與根
    作為20世紀現代學科之一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在一部18世紀的目錄學經典中找到了自己的本和根。於是,批評史從《總目》集部詩文評類這篇不足300字的小序出發,走上了自己「範式演變」的歷程。從表面上看,近百年的範式演變,似乎是被西學牽著推著甚至裹脅著。中國文論若離開異域範式就會失語,這幾乎成了文學理論界的共識。
  • 宋代文學批評史中的晚唐詩觀
    在中國古代關於唐詩的批評術語中,「晚唐」與「初唐」「盛唐」「中唐」作為「四唐」說的重要組成,佔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對唐代特定時期詩歌的討論,還是對後人效仿晚唐詩歌的批評,晚唐詩觀在唐代以後的文學批評史中一直綿延不絕。
  • 李城希 | 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三十年:1949—1979
    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古遠清在《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一書中,對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作了進一步的否定性評價:「在50年代,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寥寥無幾,把它作為一門學科看待的人更是沒有。在香港各所大學,均無人專門從事現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也就是說,50年代的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
  • 中國現代文學名詞解釋
    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莽原》提倡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向舊勢力、舊文明發起攻擊。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成員主要有韋素園、臺靜農等。這是一個著重於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尤其是俄羅斯文學的團體,有專收翻譯作品的《未名從刊》和專收創作的《未名新集》。臺靜農的小說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穫,鄉土文學的成功之作。
  • 茅盾先生逝世39周年:照見中國現代文學的複雜之處
    如何看待這一文學現象呢?我以為,這傳遞出20世紀中國新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新文學是現代中國社會運動的時代產物。並且,這個現代社會的基本特點,是面向社會大眾,由一些新的社會角色引導,向著新的社會目標努力。中國社會發展到20世紀初,已經產生了一批新的社會角色和新的社會組織。傳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組織,正被新的社會角色和組織所替代。
  • 江曉原|「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審讀報告
    【編者按】「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全六卷正式出版,該叢書集布魯姆對名家文學批評之作之大成。江曉原老師此文對該叢書結構以及布魯姆的歸類與選擇、文學批評理論、批評特色、對科幻文學的看法、鄙視的作家、文壇恩怨、文學閱讀和文學評論的個人性質、中譯本的編校質量等進行了系統評述,原刊《現代出版》2020年第4期,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轉發。2017年,筆者寫過一篇「《中國歷史研究手冊》審查報告」(載2017年2月22日《中華讀書報》。
  • 埃爾德雷德·瓊斯去世,《非洲文學批評史稿》出版
    埃爾德雷德·瓊斯是非洲文學最重要的文化學者和文學批評家,終身致力於向世界推廣非洲文學,是現代非洲文學研究的先驅之一;與此同時,他在莎士比亞研究方面有著獨特而重要的貢獻。同樣來自於獅子山的維和外交官阿比奧頓·威廉士,近日致信英國《衛報》證實了這一消息,特別為他撰寫了訃告。
  • 哈羅德·布魯姆:作為文學批評界的一員,我遭遇了最糟的時代
    對此我並不憂傷,我認為審美只是個人的而非社會的關切。雖然我們有些人不喜歡別人說我們缺乏後輩所具有的自由、寬容和開放的社會視野,但不管怎樣大家都是無辜的。文學批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布魯諾•斯奈爾認為阿里斯託芬堪為鼻祖,但我寧可同意海涅的看法,「有一個上帝,他的名字叫阿里斯託芬」。文化批評是又一門沉悶的社會科學,但文學批評作為一門藝術,卻總是並仍將是一種精英現象。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其批評的文字「富於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文藝思想接近於文學研究會,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茅盾、瞿秋白等對普羅文學的這種形式曾給予批評。 42、京派小說 形成於30年代,代表作家有沈從文、廢名、盧焚、蕭乾等,他們在北京創辦《現代評論》《水星》《駱駝草》《文學雜誌》等刊物。1 其作品顯現出了鄉村中國的文學形態。
  • 陳安民:實」與「信」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求真」指向
    作者於此,側重的是通過細緻而嚴肅的否定性批評而獲取真相。不過,這僅僅是批評的消極一面,即首先討論「歷史家應該避免甚麼,必須清除甚麼缺點」,進而所要討論的,則是「應該採取甚么正路走上康莊大道」。全文的總體理路是既有否定之駁難,又有正面之闡揚。中國古代史家的史學批評,其基本的論述理路亦與此相同,「實事疾妄」「匡正」「商榷」之語是其明證。「祛其疑,乃能堅其信,指其瑕,益以見其美。
  •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德國學者勒策思考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的力作,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本書是一部「古今之爭」的簡史,梳理了從古希臘至歐洲17世紀末(甚至延續至今)的「古今之爭」,作者思考的是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古今之爭」輻射到歐洲的整個文化譜系,必然涉及對學問、靈魂高低等的討論,啟發當下的我們深思諸多相關議題。
  • 「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
    日前,不少學者在多個公開場合表達了對文學批評現狀的嚴重不滿,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包括但不限於——過於被規範化生產的批評文字,只在一個模糊的主題上打轉,卻無法指出作品存在的真問題;過早學會了論文腔或流於單一「學院派」,通篇充滿行業「套話」 甚至行業 「黑話」,大段大段學術八股腔的「掉書袋
  • 胡適:重構文學革命的前史
    從作於1919年的《嘗試集》自序,到1922年為《申報》作《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再從1933年作為《四十自述》一章的《逼上梁山》,到1935年為《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撰寫導言,並將《逼上梁山》收入集中,命名為「歷史的引子」,胡適完成了他對文學革命發生史的個人建構。
  • 圖書2020|這一年讀過的中國文學研究新著
    因此,以下的片言隻語,雖立足於廁身的中國文學專業,不敢「跑野馬」,但也只是一些個人初步的、粗淺的、對本年新出部分研究著作的閱讀感受,疏漏、悖謬、孟浪之處均所難免,敬請讀者諸君匡我不逮。全書五大冊、一百多萬字,從五四新文學初創期一直寫到新世紀的研究進展,作者姚玳枚、陳希、吳敏、劉衛國,均為師從黃修己先生、學有所專的中青年學者。其實從《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及其修訂本,到兩卷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再到五卷本的《通史》,黃先生及其領導的學術團隊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學科史的高度也正由此得以不斷確立。
  • 《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出版始末
    外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百花齊放、空前繁榮離不開翻譯界、出版界、學術界和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我們應該把引進外國文學的成功經驗應用到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偉大事業中去……近日,整理辦公室雜物,竟然找出當年我親擬的一份《〈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選題設計方案》。
  • 沒有價值判斷,就不是合格的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的關鍵應該是「批評」,也就是一種判斷力。如果沒有一定的藝術直覺和建築其上的審美判斷力,那批評工作就無從開始。因為文學批評也是一種價值判斷。現在,文學批評界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最大的就是缺乏判斷力,或者不願或不敢進行有價值的判斷。
  • 經典性是不斷再發現的過程——由「追光文學巨匠」欄目說開去
    在不同的場合,我曾多次表達過,評價一個時期、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學成就,應該主要著眼於它的高端文學成就。所謂高端文學成就,就是具有經典性的文學作品。而經典文學作品,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是經過歷史篩選出來的最能表現文學價值、最具代表性的傑出作品。
  • 張昊蘇評《晚清政治小說》︱瓶與酒之爭:世界性文學何以在地
    《晚清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美]葉凱蒂著,楊可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9月出版,353頁,定價45元從「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到「中國現代文學」,時間的遷轉當然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則是,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實際上為「和世界各國取得共同的思想語言的文學」(嚴家炎
  • 文學理論:批評的價值與現實意義
    現在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商業,所以說在市場環境下形成的這個現象是值得我們討論的一個問題,但它不是屬於批評個體的問題,也不是屬於某一個批評群體的問題,整個媒體界、文化界,甚至負責國民未來工程的教育界、扶死救傷的醫務界都是如此。在這樣一個商業無孔不入的國度,批評界有無可能建立起自己獨立的批評制度?我認為積極的辦法是,我們首先要尋找形成這種制度的原因,然後再尋求解決的可能性。
  • 康正果:文學的思索者——威勒克和他的學術建樹
    一九九八年秋日的一個下午,我的同事康宜打電話告訴我,亨利帶著威勒克太太突然去她家拜訪,給她送去了四冊《近代文學批評史》的中譯本。那是剛從上海譯文出版社寄來的新書,對不識中文的威勒克太太來說,這剛收到的新書似乎新得燙手,好像只有立即轉到一個中國文學教授的手中,才足以表達她當時突發的興奮,才算是給她已故丈夫的著作中譯本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贈閱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