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約瑟的夢》盧卡·焦爾達諾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
巴洛克與洛可可,兩個看上去同樣華麗的名詞,到底應該怎麼區別?
9月29日,成都博物館即將上線「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新展,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六十幅殿堂級作品。展覽匯集了14世紀到20世紀初的代表性流派,更有許多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
一個是男性的權杖,一個是女性的裙擺,這兩種風格如何相繼而生?看展前先來做下功課吧!
巴洛克:來自一場改革
巴洛克的起源,要從一場改革起。
16世紀,歷史上第一場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爆發。這場為了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興起的革命運動,也深刻地打擊了西班牙的主流宗教——天主教的權威,為其時已漸成燎原之勢的宗教改革添了一把火,歐洲人民紛紛轉頭奔向「只要信仰即可得正義」的新教懷抱。
不甘坐以待斃的天主教會為了爭取信徒,一方面用暴力鎮壓新教,一方面用藝術吸引、徵服人心。為了讓信徒充分感受到教會的宏偉、豪華、高貴,從而產生嚮往與臣服之心,天主教會開始大肆修建龐大浮誇的教堂,各種壁畫、浮雕塞滿了巨大的空間,恨不得把整個天國都擺在信徒的眼前!這種努力效果顯著,底層市民面對金碧輝煌的教堂被震懾得五體投地,歐洲各國都颳起一陣修房炫富之風。
《母愛的樂趣》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到了18-19世紀,刻薄的評論家們用「巴洛克」這個詞去嘲諷這種「土豪風格」。這個可能源於葡萄牙的詞語本意是「形狀不規則或有瑕疵的珍珠」,後來引申出「古怪」「不均衡」「有缺陷」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巴洛克風格本質上蘊含著對規則的破壞力。它雖然為教會服務,但卻通過強烈的視覺衝擊,挑起人性中對於享樂的欲望、對於榮耀的渴求,打破了教會原本的禁慾克制觀念。
在藝術領域,巴洛克風格的作品也同樣的磅礴大氣、富麗堂皇,它毫不猶豫地背叛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和諧平衡的準則,動態感十足的畫面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欲望與激情。巴洛克風格最鼎鼎大名的代表畫家,就是彼得·保羅·魯本斯,本次展覽展出了一幅他的作品《君士坦丁凱旋羅馬》,這幅作品是為了製作以君士坦丁大帝生平事跡為主題的系列掛毯而創作的十二幅油畫草稿之一。作品中,君士坦丁大帝被描繪得有如天神下凡,閃亮耀眼,人物和馬匹都充滿動態,在白色基調的畫面中顯得格外浪漫。
《君士坦丁凱旋羅馬》彼得·保羅·魯本斯
洛可可:興起於一位美人
洛可可風格可以看做是巴洛克風格的一種延續。
18世紀,吃膩了「巴洛克大餐」的人們開始想要有點變化,在巴洛克的基礎上,拋棄繁雜的累贅、增加生動裝飾的洛可可風格開始流行。而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則歸功於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這位極為受寵的夫人也是一位政治家、設計師,她用小碎花和蕾絲裝飾衣裙,引領了歐洲的時尚,還憑藉獨特的審美指導了凡爾賽宮、愛麗舍宮等一系列宮殿的改造。在她的主導下,充滿女性意味的洛可可風格從法國宮廷流向歐洲各國,纖柔、典雅,以粉紅、嫩綠為主色,充滿曲線和自然元素的洛可可譜寫了一曲屬於上流社會的田園牧歌。
《克羅扎特·德·蒂耶斯夫人和她的女兒》讓-馬克·納蒂埃
中國藝術對洛可可風格也有不小的影響。中國的花草紋樣與推崇曲線美的洛可可不謀而合,隨著瓷器的輸入,黃色和青藍色也成為其追捧的色彩。
在繪畫領域,來自宮廷的洛可可風格瀰漫著情慾與享樂的氣息,畫作的主題也通常是貴族男女的愛情或者遊山玩水。代表性的畫家華託、布歇、納蒂埃等都曾受到蓬帕杜夫人的資助和庇護,繪製了大量充滿情趣的作品。
本次展覽中,展出了多位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作品,如讓-安東尼·華託、弗朗索瓦·布歇、盧卡·焦爾達諾、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讓-馬克·納蒂埃等。其中華託的作品《鄉村舞蹈》就十分典型。一對夫婦踏著舞步,身後的孩童模仿著女士的動作,旁邊的音樂家們演奏著樂器,又羞澀地把目光投向觀眾。華託賦予了畫面一種優雅的風度,讓觀眾忽略了畫中人物卑微的處境。這一時期田園主題的日益流行,也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對法國小說和戲劇中和諧、簡單鄉村生活的全新喜好。
弗朗索瓦·布歇的《女子垂釣的田園風光》更為明顯。在這幅畫中,法國鄉村一些標誌性景觀,如牧民、垂釣的女子、充滿藝術感的破敗廢墟、茂盛的植物和絢爛的天空都被生動地捕捉下來。這些元素與路易十五時期用來裝飾劇院舞臺的田園背景圖相似,讓觀畫者遠離巴黎的喧鬧街道,置身于田園美境之中。
《女子垂釣的田園風光》弗朗索瓦·布歇
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相繼而生,它們一個是男性的權杖,一個是女性的裙擺,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皆有相似之處,卻又因為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產生很大的差異。它們所代表的奢靡的上流生活最終也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王權被推翻,巴洛克和洛可可也逐漸消散於歷史的滾滾波濤。
然而,這些藝術依然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無可替代的寶藏,它們所創造的輝煌直到現在依然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對後世的建築風格、設計風格及服裝、室內裝飾、繪畫、音樂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綿綿不絕的巨大影響。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