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巴洛克和洛可可?這個展覽告訴你答案

2020-12-12 四川在線

 

《聖約瑟的夢》盧卡·焦爾達諾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

巴洛克與洛可可,兩個看上去同樣華麗的名詞,到底應該怎麼區別?

9月29日,成都博物館即將上線「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新展,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六十幅殿堂級作品。展覽匯集了14世紀到20世紀初的代表性流派,更有許多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

一個是男性的權杖,一個是女性的裙擺,這兩種風格如何相繼而生?看展前先來做下功課吧!

巴洛克:來自一場改革

巴洛克的起源,要從一場改革起。

16世紀,歷史上第一場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爆發。這場為了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興起的革命運動,也深刻地打擊了西班牙的主流宗教——天主教的權威,為其時已漸成燎原之勢的宗教改革添了一把火,歐洲人民紛紛轉頭奔向「只要信仰即可得正義」的新教懷抱。

不甘坐以待斃的天主教會為了爭取信徒,一方面用暴力鎮壓新教,一方面用藝術吸引、徵服人心。為了讓信徒充分感受到教會的宏偉、豪華、高貴,從而產生嚮往與臣服之心,天主教會開始大肆修建龐大浮誇的教堂,各種壁畫、浮雕塞滿了巨大的空間,恨不得把整個天國都擺在信徒的眼前!這種努力效果顯著,底層市民面對金碧輝煌的教堂被震懾得五體投地,歐洲各國都颳起一陣修房炫富之風。

《母愛的樂趣》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到了18-19世紀,刻薄的評論家們用「巴洛克」這個詞去嘲諷這種「土豪風格」。這個可能源於葡萄牙的詞語本意是「形狀不規則或有瑕疵的珍珠」,後來引申出「古怪」「不均衡」「有缺陷」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巴洛克風格本質上蘊含著對規則的破壞力。它雖然為教會服務,但卻通過強烈的視覺衝擊,挑起人性中對於享樂的欲望、對於榮耀的渴求,打破了教會原本的禁慾克制觀念。

在藝術領域,巴洛克風格的作品也同樣的磅礴大氣、富麗堂皇,它毫不猶豫地背叛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和諧平衡的準則,動態感十足的畫面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欲望與激情。巴洛克風格最鼎鼎大名的代表畫家,就是彼得·保羅·魯本斯,本次展覽展出了一幅他的作品《君士坦丁凱旋羅馬》,這幅作品是為了製作以君士坦丁大帝生平事跡為主題的系列掛毯而創作的十二幅油畫草稿之一。作品中,君士坦丁大帝被描繪得有如天神下凡,閃亮耀眼,人物和馬匹都充滿動態,在白色基調的畫面中顯得格外浪漫。

《君士坦丁凱旋羅馬》彼得·保羅·魯本斯

洛可可:興起於一位美人

洛可可風格可以看做是巴洛克風格的一種延續。

18世紀,吃膩了「巴洛克大餐」的人們開始想要有點變化,在巴洛克的基礎上,拋棄繁雜的累贅、增加生動裝飾的洛可可風格開始流行。而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則歸功於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這位極為受寵的夫人也是一位政治家、設計師,她用小碎花和蕾絲裝飾衣裙,引領了歐洲的時尚,還憑藉獨特的審美指導了凡爾賽宮、愛麗舍宮等一系列宮殿的改造。在她的主導下,充滿女性意味的洛可可風格從法國宮廷流向歐洲各國,纖柔、典雅,以粉紅、嫩綠為主色,充滿曲線和自然元素的洛可可譜寫了一曲屬於上流社會的田園牧歌。

《克羅扎特·德·蒂耶斯夫人和她的女兒》讓-馬克·納蒂埃

中國藝術對洛可可風格也有不小的影響。中國的花草紋樣與推崇曲線美的洛可可不謀而合,隨著瓷器的輸入,黃色和青藍色也成為其追捧的色彩。

在繪畫領域,來自宮廷的洛可可風格瀰漫著情慾與享樂的氣息,畫作的主題也通常是貴族男女的愛情或者遊山玩水。代表性的畫家華託、布歇、納蒂埃等都曾受到蓬帕杜夫人的資助和庇護,繪製了大量充滿情趣的作品。

本次展覽中,展出了多位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作品,如讓-安東尼·華託、弗朗索瓦·布歇、盧卡·焦爾達諾、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讓-馬克·納蒂埃等。其中華託的作品《鄉村舞蹈》就十分典型。一對夫婦踏著舞步,身後的孩童模仿著女士的動作,旁邊的音樂家們演奏著樂器,又羞澀地把目光投向觀眾。華託賦予了畫面一種優雅的風度,讓觀眾忽略了畫中人物卑微的處境。這一時期田園主題的日益流行,也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對法國小說和戲劇中和諧、簡單鄉村生活的全新喜好。

弗朗索瓦·布歇的《女子垂釣的田園風光》更為明顯。在這幅畫中,法國鄉村一些標誌性景觀,如牧民、垂釣的女子、充滿藝術感的破敗廢墟、茂盛的植物和絢爛的天空都被生動地捕捉下來。這些元素與路易十五時期用來裝飾劇院舞臺的田園背景圖相似,讓觀畫者遠離巴黎的喧鬧街道,置身于田園美境之中。

《女子垂釣的田園風光》弗朗索瓦·布歇

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相繼而生,它們一個是男性的權杖,一個是女性的裙擺,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皆有相似之處,卻又因為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產生很大的差異。它們所代表的奢靡的上流生活最終也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王權被推翻,巴洛克和洛可可也逐漸消散於歷史的滾滾波濤。

然而,這些藝術依然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無可替代的寶藏,它們所創造的輝煌直到現在依然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對後世的建築風格、設計風格及服裝、室內裝飾、繪畫、音樂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綿綿不絕的巨大影響。代表性作品。

相關焦點

  • 巴洛克、洛可可傻傻分不清楚?來成博新展尋找答案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看上去都很華麗的巴洛克與洛可可,有什麼淵源,應該如何區分呢?藝術小白或許很容易混淆。在成都博物館與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聯手、即將於9月29日開展的新展「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中,你能找到答案。
  • 成都博物館新展 讓你分清「巴洛克」和「洛可可」
    這個可能源於葡萄牙的詞語本意是「形狀不規則或有瑕疵的珍珠」,後來引申出「古怪」「不均衡」「有缺陷」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巴洛克風格本質上蘊含著對規則的破壞力。它雖然為教會服務,但卻通過強烈的視覺衝擊,挑起人性中對於享樂的欲望、對於榮耀的渴求,打破了教會原本的禁慾克制觀念。
  • 美術中的巴洛克與洛可可
    本期教你區分巴洛克與洛可可,這兩種風格類型可以說是歐洲古典主義風格中非常重要的陣容了,話不多說往下看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其實是一脈相承的。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華麗和更華麗,繁富與更繁富。巴洛克與洛可可這兩種風格來看,都是富麗堂皇,金光璀璨,令傻傻們分不清楚。
  • 巴洛克風格和洛可可風格其實離你很近
    洛可可也是一種風格,那麼這個品牌和洛可可風格是否有某種聯繫。我猜想品牌創始人當初命名的時候肯定是有所考慮的。於是我從網上扒了一張店面裝修圖以及可以看到的部分款式。查閱了這個品牌的簡單介紹,果然是跟洛可可風格是有關係的。說是品牌設計師在英國留學期間對於歐洲十八世紀的洛可可風格充滿嚮往而創立的品牌。
  • 巴洛克,古典主義,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怎麼區分?
    巴洛克,洛可可,古典,新古典,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你是不是也傻傻分不清楚~今天Irene就帶著大家了解這幾種藝術風格,並總結分辨作品流派的小技巧~17世紀文藝復興已經進入末期,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熱潮創立新教,天主教地位受到威脅,通過反宗教改革運動進行反擊,巴洛克藝術順勢興起成為天主教反改革的宣傳工具
  • 兩種歐洲古典主義經典風格,巴洛克和洛可可,真的了解了嗎?
    有很多新人寶寶們說特別喜歡歐式婚禮但是就是不知道該做成什麼樣子的今天我們來一起看一下歐洲兩個代表性時期巴洛克和洛可可經過對比,更清晰他們的風格特點『 歐洲古典主義風格分為多塊巴洛克和洛可可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兩種風格類型如果我們將巴洛克風格比作是極具傳奇色彩的霸道總裁那麼洛可可風格就是天真浪漫的貴族小姐同樣作為風靡歐洲一時的兩位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神秘輝煌的巴洛克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種藝術風格,其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原意是指不圓的,畸形的珍珠,還有不規則的、不整齊的及強烈的動感的意思。巴洛克最初指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風格,後來在其影響下產生的服裝風格,統稱為巴洛克服裝。
  • 徵服世界的甜美風——洛可可藝術
    受到18世紀法國貴族的沙龍風氣影響,洛可可最早出現在裝飾藝術和建築領域,而後才拓展到繪畫、工藝品、服飾、文學與戲劇領域。在洛可可之前,巴洛克藝術一直主導著法國藝術風向標,崇尚奢華氣派,主張釋放濃烈力量與情感,帶有非常明顯的男性色彩,這與當時法國的男權至上相符合,而隨著路易十五繼位,她的第一情婦蓬巴杜夫人的受寵,其推崇的洛可可藝術逐漸代替已經趨於衰敗的巴洛克風格,甚至風靡整個歐洲。
  • 佛朗索瓦·布歇的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是一個被廣泛傳播的舶來詞彙,我們經常在開發商的樓書上看到用這個詞對樓盤裝飾風格的描繪,但是你真的了解洛可可藝術嗎?1762-1763上圖這個現藏於巴黎羅浮宮的洛可可風格的鼻煙壺由佛朗索瓦·布歇設計,它體現了很多人對洛可可最基本的想像:雍容華貴的,裝飾繁複的,皇家宮廷的。
  • 你室內是否暗藏幾世紀前的雕塑風格,網友:洛可可它不香嗎
    ,(洛可可像是巴洛克的「兒子」因為洛可可盛行的時候,巴洛克處於瓦解和頹廢階段)我們常常可以在室內裝飾上看到它的身影,開始是指用貝殼、石塊等建造的巖狀砌石。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國人物小陶瓷》,此處莫名有好感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
  • 緊身衣+蓬蓬裙,不討喜的誇張服飾,法蘭西為何「逆反」迷上洛可可?
    這句話來形容現在的時尚和風氣在適合不過,這一段時間牛仔褲,上一段時間喇叭褲,下一段時間又不知道是什麼來引領時尚的潮流。而在十八世紀的法國的洛可可風格的女裝盛行一時,在彼時甚至還和巴洛克風格放在一起,雖然到了現在,很多人可能並不是很熟悉這個服飾,但是洛可可服飾風潮還是頗受一些人的喜愛的。比如cosplay中就經常出現。
  •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分析
    那麼洛可可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風格?相比較巴洛克而言,巴洛克風格無論從色彩上,還是從畫面的效果上來說,表現的是都是一種激情。與古典主義相比較,則讓人感覺到的是一種狂野的、是一種不拘小節的、但仍然是以基督教為主體的這樣一種繪畫風格,而洛可可藝術,就徹底的回歸到了世俗了。
  • 豔麗的洛可可藝術
    步入繁榮的歐洲正需要對女性彬彬有禮的交際往來、巧妙幽默的言談舉止和更加輕鬆的藝術風格。被稱為洛可可的豔情藝術主宰了18世紀前半期,它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著宮廷,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
  • 洛可可藝術著作:以夕陽無限好的意境,為世界藝術發展作出貢獻
    西歐各國的巴洛克藝術在18世紀達到後期巴洛克藝術的發展階段,通常有一個專門名稱——洛可可(Rococo)藝術。這個詞不像巴洛克那樣來源不明,以致今天還有爭論。據考證,它是在18世紀後期巴洛克的洛可可風格廣泛流行的時候,法國的室內裝修和家具製造行業使用的行話。
  • 洛可可:柔媚的法式情調,女人掀起的情色藝術
    17世紀到18世紀晚期的洛可可風格,是一種暗示著被女性品味和社會創造力所掌控的時代。在優雅品味和精湛技巧的外衣下,作品的主題往往與愛情相關。其中最標誌的特性也是迂迴在情與色的邊界上,這種誘惑力將巴洛克藝術中的戲劇性元素改為世俗化的調情戲碼,它也成為了藝術史上最驕奢Y逸的時期。
  • 「國王選情人,情人挑裁縫」法國宮廷秘聞錄——《洛可可豪華版》
    金碧輝煌、恢弘大氣、繁複奢華的巴洛克風格是路易十四的審美取向,凡爾賽宮內外的大部分建築和裝飾也秉承著這一風格。但凡爾賽宮的下一任主人,也就是他的曾孫路易十五,從小就被無處不在的金色轟炸著視覺神經,所以對這位太爺爺留下的宮殿裝修頗不感冒。
  • 象徵「情」與「欲」的洛可可風格,在一個婦人的代表下走向鼎盛
    不過,洛可可風格,它的前身是巴洛克風格,也就是古典主義形式的風格,洛可可不過是在其基礎上進行刻意修飾所形成的一種新性風格,主要以五彩斑斕的外表形象引人注目,在內涵上並沒有多麼深刻的意義。洛可可風格就是在這個女人的一手帶領下走上了時代的巔峰,讓男女人的服飾從某個方面來說煥發不一樣的光彩。
  • 洛可可藝術:「路易十五式」的奢華細膩展現,糜爛的時代風格縮影
    此時,洛可可風格就此在巴洛克風格中衍生了。洛可可藝術風格的萌芽十七世紀的法國,路易十四執政期間的男性穿著就體現出了洛可可風格的早期萌芽,現代的高跟鞋在那時候來說,是男人們展現體態美的專利。在歷史上的歐洲人眼中,洛可可風格雖然代表貴族風格,卻不是高尚的,但這種風格也展現了貴族的姿態美,寬闊的長裙,精緻的面容和富麗堂皇的臥具都在宣告:我是一名貴族,盡顯高貴的姿態。而這名不甘於做帝皇「情婦」的女人,上位之後開始將自己的洛可可風格開始在貴族間宣傳,雖然政治上建設不多,但是藝術發展方面卻貢獻不少。
  • 美術研究|世界名畫|洛可可風格油畫:具有精美、細膩的特點!
    美術研究|世界名畫|洛可可藝術(Rococo),是18世紀產生於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油畫一美術研究|世界名畫|洛可可藝術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有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
  • 洛可可風格建築:採用多層拱頂應力結構,幾個空透大拱承受和支撐
    洛可可風格的有圓形頂蓬的寶座,但座位空著,象徵著萬民等待基督來作最後的審判。一頭一尾的圓頂壁畫間的廣大面積則用來畫彩虹和雲霧中的天使與聖徒。這一切裝飾既不忘突出宗教的主題,又著重向每位觀者提供天堂美景般的賞心悅目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