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新研究:超準「腦活動翻譯器」,錯誤率不到3%

2021-01-20 智東西

智東西3月31日消息,腦機接口研究又有新進展!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型機器翻譯算法,能以較高準確率解碼腦神經活動,並將其翻譯成文字,轉錄錯誤率低至3%,可媲美專業的語音轉錄算法。

該研究30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論文題目為《翻譯大腦(Translating the brain)》。

對於失去語言能力但認知完整的人(比如中風病人)而言,這一研究為他們帶來了像正常人般順暢交流的希望。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616-8

一、轉錄之難:表達過程複雜,表述方式多樣

大約在10年前,一些學者已在進行腦機接口相關研究。然而多年過去,腦機接口在解碼神經活動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和準確率低的問題。

據論文介紹,此前的解碼模型錯誤率高至約60%。

1、語言表達過程複雜,難以切入

語言表達本身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首先,大腦要確定想要表達的意思,並在表達的過程中對語義進行不斷修正。

然後,大腦要選擇與語義相匹配的詞彙。當然,人類掌握了語言能力後,可以在說話或寫文章時自然而然地進行選擇。

最後,當組織好了語言,大腦會安排肌肉群來發聲。

面對這個過程,解碼模型很難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來完成轉錄。

2、表達方式豐富,難以準確轉錄

除了語言表達過程本身的複雜性,腦機接口還受到表達方式的影響。說話時,多個不同的音節組成單詞、不同單詞再造成句子。

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口音、口誤及其他聽覺問題都會對轉錄結果造成影響。多樣的表達方式、難以理解的表達錯誤大大提升了計算難度。

二、受翻譯軟體啟發,實驗驗證錯誤率僅3%

此次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外科研究員約瑟夫·馬金(Joseph Makin)及其同事藉助機器翻譯方法,訓練了一種循環神經網絡,將大腦神經信號直接映射成句子,平均錯誤率僅有3%。

1、從翻譯軟體獲得靈感

根據論文,研究人員是從翻譯軟體中獲得了啟發。

翻譯軟體的工作原理是先從句子層面對文本加以理解,根據語境推測出句子的意思,再根據語義排除歧義詞的影響。翻譯過程中,軟體會先將文本處理成一種過渡形式,從中提取意義,再倒推文字應該是什麼。

馬金教授團隊認為,解碼神經活動也可以借鑑文本翻譯過程,先將神經活動處理為過渡形式,再解碼為語言。

論文寫道:「為了獲得更高的準確度,我們利用解碼語言神經信號與機器翻譯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的算法翻譯。從概念上講,這兩件事的目標都是在同一基礎分析單元的兩種不同表達之間建立聯繫。」

為了實現這種設想,研究人員計劃先將神經信號轉化成各自獨立的單詞,而不是語序通順的語法模塊。這樣就可以在不擴大詞彙量的情況下獲得更高的準確度。

2、4位癲癇患者參與測試,轉錄錯誤率僅3%

為了驗證設想,研究團隊用兩種不同的神經網絡和顱內電極製作了一個解碼器模型,並邀請了4位女性癲癇患者來參與實驗。

實驗之前,研究人員在受試者大腦中植入顱內電極,以監測她們的腦電波。

實驗過程中,每位受試者被要求在40分鐘內閱讀一組句子,每組句子重複兩次。據了解,每組句子約有30~50個句子,最多包含250個不同的單詞。

受試者朗讀的同時,研究者記錄了她們的大腦神經活動。

朗讀完後,研究人員將受試者的神經活動記錄,以及閱讀的錄音輸入一個循環神經網絡資料庫。該神經網絡會對實驗數據進行梳理,尋找元音、輔音等與語言相關的信號。通過比較相似之處,資料庫會識別出受試者閱讀同一句話的腦電波。然後,該資料庫會捕捉這些與語言相關的信號,將它們處理成一個過渡形式。

最後,這個過渡形式將被發至第二個神經網絡。第二個神經網絡系統會把過渡形式轉換成單詞,進而組成句子。

在這一過程中,算法並沒有記憶受試者說某個句子時的腦電波。馬金教授解釋說,每當一個人說同一個句子時,大腦活動是相似的,但並不完全相同,「記憶這些句子對大腦活動不會有幫助,所以網絡必須去學習它們的相似之處,以便它最後能概括出這個例子」。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四名女性之中,模型的平均錯誤率僅有3%,幾乎達到了專業語音轉錄算法的準確率。考慮到僅進行了少量訓練,它達到的準確率已經算是十分優秀。

3、經過遷移學習,模型準確率再提高

除了對固定的幾組句子進行實驗,研究人員還訓練模型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遷移學習。

例如,一位受試者說了一組在之前測試中沒有使用過的句子。經過訓練,模型的轉錄錯誤率下降了30%。另外,研究人員還根據兩位用戶提供的數據對模型進行了訓練,最終模型的單詞錯誤率低於8%,與人工翻譯的錯誤率相當。

這些遷移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它說明了該模型的模塊化特徵可以讓它在源於文本的中間表徵上進行訓練,而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需要神經記錄。儘管在最初,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解碼錯誤率增加,但長遠來說,這將使模型適宜於在更多情況下使用。

另一方面,這也表明了這個模型最終也可以為實驗受試者以外的人群服務,比如那些喪失發聲能力的人。此外,個人所需的訓練時間也將大大減少。

三、詞彙量少,訓練時間短,模型仍有局限性

儘管這個模型在實驗中的準確率較高,但是它距離實際應用的要求仍有距離。

目前,模型能夠識別的語言還十分有限。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坦承了這一點:「儘管我們希望解碼器能夠學習並利用語言的規律性,但是我們也知道從實驗中的少量語料擴展到常用英語還需要很多數據。」

倫敦大學學院的索菲·斯科特(Sophie Scott)也認為距離實現全面翻譯大腦信號數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實驗中使用的語言是非常有限的。」她說到。

如果要做到為語言障礙者彌補語言能力,則「至少是幾年以後的事了。」馬金博士接受採訪時說。

另外,目前該解碼模型的安全性也還未經驗證,植入人體仍需謹慎。

結語:研究仍在繼續,語言障礙患者或能從中受益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將在之後的研究中繼續擴展這個模型的詞彙量和靈活性。遷移實驗的結果也說明了解碼模型還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或許在未來,語言障礙患者可以通過植入這一類系統而獲得「說話」的能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Ars Technica,Inverse,BBC,NewScientist

相關焦點

  • 腦活動可被翻譯成句子,美科學家用腦機接口高效解碼神經活動
    原標題:腦機接口技術誕生「腦活動翻譯機」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月30日發表的一項腦機接口最新研究,美國科學家報告了一種能夠以較高準確率解碼神經活動,並將其翻譯為句子的機器翻譯算法。當人類思考時,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會產生微小的電流,不同的思考活動,激活的神經元也不同——這就是腦機接口技術所依靠的原理。但一直以來,腦機接口在解碼神經活動方面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其準確率依然遠遠低於解碼自然言語——過去的腦機接口只能解碼口頭詞語的片段或口頭詞組中不到40%的詞語。
  • Nature:研究人員設計穩定器來改善腦機接口
    文章來源於公眾號"腦機接口社區"導讀神經記錄的不穩定性可導致臨床腦機接口(BCI)失控。在這裡,研究人員展示了低維神經流形(描述神經元之間特定關聯模式的低維空間)的對齊可以用來穩定神經活動,從而在記錄不穩定的情況下保持腦機接口的性能。
  • 腦機接口:挑戰在於非侵入地準確讀取腦內信號,又如何傳回腦內
    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後李金星,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納機器人和柔性電子器件。通過對神經假肢的研究,李博士「基於自己有限的理解」,從科技難題、發展現狀和未來預判三個角度,向生輝揭示了一個屬於腦機接口技術進展的真實世界。
  • 腦控萬物 BrainCo發布腦機接口人類智能作業系統BrainOS
    美國東部時間8月26日晚上10點,北京時間8月27日早上10點,哈佛創新實驗室的華人腦機接口創業企業BrainCo在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展示了BrainOS人類大腦智能作業系統的初步成果,這一發布,宣告了人機互動領域進入到了一種裡程碑式的新階段。過去不到十年間,手機作為人類的新器官似乎已經成為現實,我們迅速習慣了用手機社交、購物,紛爭和打發無聊時光。
  • 腦控萬物,BrainCo 發布腦機接口人類智能作業系統 BrainOS
    過去不到十年間,手機作為人類的新器官似乎已經成為現實,我們迅速習慣了用手機社交、購物,紛爭和打發無聊時光。商業層面,移動網際網路取代 PC 網際網路這一場價值數萬億美元的 「創造性破壞」, 已經徹底改變了全球科技公司的力量版圖。下一場這樣的迭代將在何時發生?
  • 讓馬斯克瘋狂的腦機接口究竟是什麼?
    想要了解腦科學未來能帶來哪些產業機會,首先還是必須了解腦科學目前的學科領域與研究進展。腦科學也被叫做認知科學,它是一種探索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科學——如何思考、如何記憶、如何學習等。腦科學並不僅僅指的是Elon Musk所醉心的「腦後插管」,現今的腦科學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領域:腦疾病防治研究、腦機接口研究和類腦智能研究。
  • 腦控萬物,BrainCo發布腦機接口人類智能作業系統BrainOS
    過去不到十年間,手機作為人類的新器官似乎已經成為現實,我們迅速習慣了用手機社交、購物,紛爭和打發無聊時光。商業層面,移動網際網路取代PC網際網路這一場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創造性破壞」,已經徹底改變了全球科技公司的力量版圖。下一場這樣的迭代將在何時發生?無論是車聯網、或者是略有降溫的智能音箱,都因為其成為人機互動的新渠道的潛力而備受關注。
  • 腦機接口,賽博格時代的忒修斯之船?
    據介紹,這些小豬的大腦中已經由手術機器人植入了Neuralink最新研發的腦機接口晶片,它們的神經活動實時無線傳輸到現場的一臺電腦,於是,全世界陶醉地目睹了小豬們在運動或在被撫摸鼻子時的神經元反應。一時間,「腦機接口」這一充滿未來感的研究再度躍入大眾視野。
  • 腦機接口是必經路還是不歸路?
    自上世紀中後期以來,混沌動力學興起,人們發現由於腦神經天然的複雜度,腦波更具有不穩定及非線性的特性,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用混沌動力學的研究方法分析腦波及腦皮質結構。其中分形維數(FD)就是,混沌動力學在腦波分析用到的工具之一。腦機接口技術是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而關於腦的一些知識和腦波的分析方法可以說只是腦科學和腦機接口技術的冰山一角。
  • 腦機接口、夢境控制……這家實驗室正在讓科幻電影成為現實
    實驗室包括了腦機接口、睡眠夢境、認知評估、數字醫療、嗅覺香氛舒緩情緒等多項內容,將以國際化和產業化為核心特色,進一步支持腦科學研究。 TCCI創始人陳天橋在落成儀式上致辭中表示,腦科學前沿實驗室是TCCI進行腦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也是TCCI捐助5億人民幣支持中國腦科學研究的重要一步。
  • 中金公司:腦機接口從科幻到現實
    目前海外腦機接口技術領先的公司有NeuraLink,Kernel,BrainGate,CTRL-Labs和Neurable等,國內也能看到BrainCo和博睿康科技等創業公司以及浙大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研究團隊。
  • 馬斯克發布腦機接口,人機互動,腦機相連,你看到壞處了嗎
    北京時間8月29日,馬斯克進行了腦機接口新設備的現場直播!藉助小豬格特魯德的實時神經元活動演示,馬斯克向人們介紹了Neuralink最新設備的進展。這場期待已久的直播承載了人類對AI世界的幻想人機互動,腦機相連,人類與AI共生!什麼是腦機接口?
  • 腦機互聯讓「腦控」不再遙遠
    其中,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深度解析把目光對準了腦機接口技術。 其實在這個領域,各國十分重視,都在提前布局。美國2013年提出尖端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歐盟同年推出人類大腦計劃(2013年);日本2014年開始大腦研究計劃;韓國2016年開始大腦科學發展戰略;澳大利亞2016年部署澳大利腦計劃(2016年);中國2018年提出「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
  • 腦機接口研究大突破!72歲高位截癱者用「意念」喝可樂
    「腦機接口」研究項目拿下3個首例據了解,此次項目名為「植入式腦機接口臨床轉化應用研究」,由浙大二院張建民教授團隊與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鄭筱祥教授、王躍明教授團隊合作完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國外進行的植入式腦機接口的對象均是中青年患者,而張先生已經72歲,在全球信號採集、解碼等分析手段缺失的前提下,他的腦電信號質量與穩定性也要差一些,給研究更增添了難度。
  • 無需開顱手術的腦機接口出現了
    最近,一項新的研究利用血管支架技術,以對大腦損傷更小的方式實現「腦機接口」。今年 8 月,埃隆·馬斯克在 Neuralink 發布會上展示了最新研發的腦機接口設備:一個植入腦內的硬幣大小的晶片,能夠傳輸實時神經元信號。
  • 留學生創業者在廈研究腦機接口技術 項目受人社部資助
    臺海網12月12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北京時間8月29日,SpaceX、特斯拉等公司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為自己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舉行發布會,並在會上公布了最新一代腦機接口產品:一枚硬幣大小、可植入大腦的晶片,以及一臺可完成自動植入晶片的手術設備。
  • 人工智慧下一代技術,「BrainCo」問道非侵入式「腦機接口」
    2013年,美國白宮公布可與人類科學史三大工程之一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的「人類大腦研究計劃」(The White House BRAIN Intiative),中國目前也將「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列入「十三五」規劃綱要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項目。政策與市場形勢正好,強腦科技(BrainCo)蓄勢待發。
  • 科學家研發出「讀心術」,直接將腦電波翻譯成文本,錯誤率低至 3%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他們招募了 4 位志願者,這些志願者被要求多次朗讀 30-50 個固定句子,而電極記錄下他們的大腦活動。[1]算法不斷的訓練,直到從說話時的大腦活動中產生書面文本,類似機器翻譯。新系統的準確性遠遠高於以前的方法。雖然準確性因人而異,但對於其中一位志願者來說,平均每個句子只有 3% 需要糾正,高於速記員 5% 的單詞錯誤率。 當然,目前這個系統還是有很大局限,算法還只能處理少量的句子。
  • 這位中國科學家直言,馬斯克腦機接口是小兒科!底氣哪來的?
    世界科學家對於腦機的研究已長達40年之久,之所以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腦機系統,是因為腦機對於人類有著特殊的意義。通過不同的大腦皮層信號的數據處理轉換,能夠解決殘疾人假肢的控制,讓假肢和自然字體一樣流暢的被大腦支配控制,曾經在科幻小說或者電影裡看到的場景未來可能會因為腦機而成為現實。
  • 人工智慧之腦機接口問題及規制
    2020年8月29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加州弗裡蒙特舉行了一場發布會,正式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腦機科學公司Neuralink對豬進行腦機接口技術的成果,該晶片可以實時監測到小豬的腦電信號,遺憾的是我們還無法知道小豬在想什麼,但這項技術所揭示的未來太令人期待了,這則報導迅速轟動世界也是人們內心偏好的真實反映,它重新激發了人們對於腦機接口技術(pain-compu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