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
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是一首詞,作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李清照是濟南章丘人,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山東濟南人。李清照的詞風婉約細膩,是中國古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人之一,有著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早年生活非常優渥,她出生於書香門第,少女時期過著非常悠閒的生活。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他家裡邊有很多的書籍,因此在李清照小時候就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了文學基礎。
後來,金兵入據中原,許多達官顯貴逃向南方,李清照和丈夫也向南方逃亡,可是丈夫卻在流亡途中因病去世,因此李清照的晚年的生活過得非常悽苦。在面臨著山河破碎,摯愛離去,李清照的詞風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李清照的早年時期,也就是少女時期,詞風是是歡快清麗的,因為她過著非常悠閒的生活,無憂無慮。可是後來經歷了這一系列悲痛的事情之後,她的詞風也變得沉鬱悲苦。今天我們賞析的這首詞,是李清照追憶舊遊之作。
詞的開篇,「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用了「常記」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那個美好的景色,給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她才能夠常常想起那天的事情。「沉醉不知歸路」,景色實在太美,李清照沉醉在這樣美好的景色中,竟然忘記了回家的路。「興盡晚回舟」,玩的也高興了,開心了,所以要劃著小舟回去了,可是卻「誤入藕花深處」,因為找不到回家的路,進入了藕花深處。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那個場景,清澈的水面上,碩大的荷葉連成一片。荷花亭亭玉立的,迎著晚風悄然綻放,漂流的小船,載著一位優雅嬌憨的少女,在這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李清照也著急了,眼看著天一點點的黑下去,卻依然找不到路。於是詞的結尾,重複使用了「爭渡」兩個字,「爭渡」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怎麼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用了兩個「爭渡」,生動的再現了女詞人當時焦急的心態和迫切的口吻,可是在這藕花深處,她划來划去,也沒劃出去,反而「驚起一灘鷗鷺」,驚飛了河灘上的鷗鷺。作品到此就戛然而止,後來如何,此人雖未言明,讀者還是不能想像,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當天的事情確實給詞人的心裡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當他她在作品中追憶及此,情景是如此的鮮明,形態還是如此的逼真,從而給後世的無數讀者,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