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彈窗的廣告,都會有「靠聲音也能賺錢」的內容。
關於「配音」,這些機構稱「1000元/1小時、5000元/3小時、8000元/5小時」。
隨著這樣的廣告多了起來,不少線上教育培訓機構開始牟足了勁,宣言:
通過短短幾期課程的培訓,讓零基礎的人變成專業的配音員,廣告、影視劇、有聲讀物都能配。
真的,假的?
總覺得有些不靠譜。如果短期內就可以成為專業的播音員,那麼還需要在大學專業學習四年做什麼呢?
近些年,音頻節目很流行,配音市場十分活躍,看上去是個不錯的崗位,非常符合「打工人」提升自我的需求。然而「心動」過後,實際的作用有多少?著實需要考究。
對此,有專業配音員表示,機構將自己的配音作品造假做成學員聲音用來打廣告。
另有多位學員反映,這些課程誘導學生做培訓貸。
有媒體調查這一問題發現,在某平臺搜索「配音速成機構的投訴」,竟然投訴超過350條。
其中,有不少的機構都在「誘導貸款、退費難」,用低門檻吸引人,隨後卻讓學員們貸款接受培訓或「推廣服務」。
結果是,學員們錢沒掙到,還需要背負沉重的貸款壓力。
可見,看似非常輕鬆的工作,有著極大的風險。所有自稱為「低門檻」甚至「無門檻」的「高收入」職業,都需要慎重選擇。
類似的「套路」越來越泛濫,那麼糾紛也隨之越來越多。比如,「配音侵權」。
有不少配音員在網絡聲討——配音網絡速成班將專業配音員的作品說成是學員的聲音。
一旦出事,就會甩鍋,似乎機構對此毫不知情,然後所有的責任都是個人承擔。
同樣,如果個人要走法律途徑維權的話,成本很高,程序複雜,因此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希望這樣的誘導方式,被更多人識破。生活不易,沒有那麼多餡餅會從天上掉下來的。
(註:圖片來自網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