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諸葛亮四出祁山之戰,上邽-滷城之戰大敗司馬懿的奧秘

2020-12-24 藝林話史

後世有很多看法認為諸葛亮是治國理政的天才,卻不善於指揮作戰,這種看法的依據無非是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說諸葛亮是治世良才,才能可比管仲、蕭何,但戰場上的應變謀略不是他的擅長。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諸葛亮不僅治國能力出眾,同樣精於戰場謀略和戰術指揮。拋開三國演義的影響,正史記載諸葛亮四出祁山時的上邽--滷城之戰便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唯一的一次正面對決。結果是以劣勢兵力打得司馬懿差點全軍覆沒,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破解敵方前後夾擊攻勢的會戰。憑此戰例,足以奠定諸葛亮一流軍事家的地位。

我們今天就來解析一下隱藏在上邽--滷城之戰中諸葛亮獲勝的奧秘:

一、戰前態勢和當地地理特點:

解析上邽--滷城之戰,必須要了解上邽--滷城附近的戰場地理環境。從地圖上來看,滷城夾在上邽和祁山之間,而西漢水從祁山道而出,自南向東北,連接祁山和滷城。從上邽沿木門道,抵達滷城,約70公裡,滷城距離祁山堡約10公裡,從上邽到滷城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木門道,另一條是鐵堂峽道,木門道相對平坦,鐵堂狹道卻是非常狹窄的谷道,兩面都是陡峭的絕壁,但無論選擇走哪條路,其連線終點都在上邽和滷城兩城之間。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三岀祁山,採用圍點打援的戰法,派遣大將陳式進攻武都、陰平二郡,自己帶兵阻擊郭淮的援兵並將郭淮打得大敗,蜀漢最後取得了武都、陰平二郡。 蜀漢取得武都後,便控制了這一帶的河流西漢水,可以利用西漢水來幫助運送糧草。水運縮短了路線,提高了運量,還能克服蜀道運糧的崎嶇難行,使諸葛亮不用再為軍糧運送耗費心機,也不用派大量軍士沿途護送。

西漢水發源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也就是上邽)南部的齊壽山,是嘉臨江的支流。但西漢水從滷城到上邽這一段上遊部分水道狹窄,兩岸碼頭不大,不適合大型船隻運輸和停靠。所以,水運糧草只能到達祁山堡一帶,再往前就只能利用陸路運輸了。從地圖上來看,滷城和祁山堡時間距離要近得多。諸葛亮此次北伐兵分水、旱兩路,旱路走老路祁山道,水路走嘉陵道。水路到達祁山堡後,後勤輜重必須從祁山堡下船轉陸路運輸,走10公裡到達滷城。這10公裡的路不算太遠,對自己的後勤補給不會造成太大負擔,所以,諸葛亮選擇這一帶作為自己的用兵之地是有道理的。魏軍一開始根本沒有發現諸葛亮的輜重隊伍,就是因為諸葛亮的糧草走了水路。魏軍探馬在陸地上沒有發現蜀漢的輜重隊伍,這點出乎司馬懿預料,司馬懿之前一直以為蜀軍糧草不多。

二、司馬懿戰前謀劃和諸葛亮上邽割麥

這一次北伐,諸葛亮的進軍路線依然是隴右。蜀軍從漢中出發,路過沮縣、武興、下辮,最後至祁山堡。祁山堡是祁山道北上的必經之路,其面積數萬平方米,扼守數百米外的西漢水,是魏軍的防禦重地,由魏將賈嗣和魏平把守。然而諸葛亮並沒有攻打祁山,只是把它重重包圍起來,然後自己率主力跑到了上邽。蜀軍圍困祁山,一可保護糧草在西漢水的漕運通道。二可圍點打援,圍住祁山堡而等待司馬懿的大軍到來。

但司馬懿會那麼傻嗎?堅守不出的「龜縮大法」是司馬懿的拿手本領,不到關鍵時刻,司馬懿是不會輕易出兵的。但現在諸葛亮已經讓司馬懿到了關鍵時刻,原因在於祁山堡是魏蜀之間的戰略要地,如果司馬懿不救援,諸葛亮就會以此為基地蠶食隴右,而且祁山魏將被圍困,司馬懿身為雍涼都督,魏明帝在後方盯著,張郃在旁邊監督著,不可能視而不見。但即便這樣,司馬懿也沒有第一時間馬上援救,而是在後方基地上邽商討了半天作戰方案。副將張郃提出了分兵的策略,用一部分兵力救祁山,再用一部分兵力駐關隴保護自己的關隴糧道。

司馬懿卻不這麼認為,司馬懿的意見是,分兵後若你能獨當諸葛亮大軍,就按你的意見這麼做,若不能獨當,把兵力分開後會被諸葛亮各個擊破的。說的張郃也很沒脾氣,自己雖然是曹操時代留下來的名將,但往昔的主公曹操經常讓諸葛亮整治的經歷依然歷歷在目,憑自己的水平獨立作戰是諸葛亮的對手嗎?於是只好聽憑司馬懿意見,留下後將軍費曜和護軍戴凌領四千精兵協助郭淮鎮守上邽,自己跟著司馬懿帶著主力救援祁山,迎戰諸葛亮。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行軍路線是從上邽出發,然後進軍到隃麋,沿木門道到祁山去。

而這個時候諸葛亮在祁山嗎?應該不在了,雖然司馬懿不敢分兵,但諸葛亮卻敢於兵分,諸葛亮事前已經料到司馬懿必然要來祁山救援,於是留下王平率領所部繼續圍攻祁山吸引司馬懿。為什麼要派王平而不是魏延或者姜維呢?下文再說。諸葛亮親率主力從祁山出發到上邽,因為上邽只有郭淮的雍州偏軍及費曜的四千精兵,兵力相對薄弱,更重要的是,這裡的麥子成熟了,諸葛亮想來收割魏國的麥子,因糧於敵。

諸葛亮是怎樣從祁山到達上邽的呢?諸葛亮從祁山抵達上邽與司馬懿從上邽抵達祁山的行軍方向相反,他們在半路上不會面對面碰到嗎?應該不會,還是前面地圖上介紹的,上邽到滷城能夠走的路有兩條,一條是木門道,另一條是鐵堂狹道,諸葛亮走的應該是鐵堂狹道,因為當時魏蜀兩國的優勢兵種不同,曹魏佔據北方中原,多平原地帶,培養起來的主力是野戰騎兵,走山路肯定不行。而蜀漢地處四川地區,周圍都是秦嶺、大巴山等險峻的山脈,附近有大量羌、氐等少數民族,所以,蜀漢的優勢是山地作戰,主力兵種是山地軍,適合走鐵堂狹道。並且諸葛亮是在司馬懿還猶豫的時候就先敵出兵了,所以在司馬懿還走在半路上的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到達了上邽。

接下來,諸葛亮到了上邽後果然擊破了郭淮和費曜的守軍,然後割完上邽的小麥,至於割走多少,據估計至少割走了二十萬斛,足夠八萬大軍一月之用。當司馬懿率主力部隊正風塵僕僕的趕往祁山時,在半路上就得到諸葛亮在上邽割麥的消息。司馬懿老謀深算,就算吃驚也不會寫在臉上,而諸將的反應就是「大驚失色」了。

三、上邽-滷城之間的誘敵戰

這時的司馬懿有兩個作戰方案,一是不理諸葛亮,繼續解救祁山,二是迎戰上邽的諸葛亮。司馬懿選擇了第二個方案,雖然司馬懿的任務是解救祁山,但魏國最大的敵人是諸葛亮,只要擊敗諸葛亮,祁山不救自解,如果運氣好能把諸葛亮生擒,那司馬懿可就立下了不世奇功,曹魏從此無憂已。如果去祁山解圍的話,那麼大軍在外,小麥又讓諸葛亮搶了,自己將會被諸葛亮斷了糧道,所以,司馬懿只能回兵來對付諸葛亮。諸葛亮的迂迴戰術不僅調動魏軍取得戰略主動權,同時也為祁山那邊的王平部隊解了圍。

司馬懿寬慰眾將說,諸葛亮平生用兵謹慎,現在肯定沒有馬上割麥,應該是先修築營壘自守,然後再割麥子,並表示魏軍晝夜不停的行軍兩日內必能到達,這也是他曾經對付孟達反叛的經驗。但事實又一次打了司馬懿的臉,諸葛亮不是孟達,當司馬懿日夜不停的趕來時,諸葛亮已經割完了麥子,見司馬懿來了,急忙「望塵而遁」,率軍走了。這是為什麼呢?四個字「調敵求戰」。但求戰不是待在上邽不動,等司馬懿大軍把你圍住了猛K,而是要在運動中先拖垮司馬懿的大軍。司馬懿之前並沒有分兵,顯然魏軍兵力比蜀軍具有優勢,諸葛亮當然不會和你硬槓,再者上邽是個平原區,利於魏軍騎兵野戰,諸葛亮也不能以己之短戰敵之長。

諸葛亮一路退卻就到了上邽之東。司馬懿卻認為,我軍以雙倍的速度行軍很疲勞,諸葛亮居然不趁以逸待勞之機來迎戰我軍,也不敢佔據渭水的有利地形來抵禦我軍,表面看來諸葛亮也是徒有虛名,不懂用兵之道。因為按常理,半渡擊之者利,趁敵人半渡擊之的成功戰法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只要有謀略的將領通常都會這麼利用,但號稱有「神鬼莫測」之能的諸葛亮卻沒這麼做,肯定不是想不到,而是有陰謀。

但按諸葛亮的理解,司馬懿也不是泛泛之輩,甚至不是一般的名將,對付這樣的高手,怎麼能按照常理出牌呢?於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相遇於上邽之東後,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斂兵依險卻不戰是另有陰謀,只不過自己還沒猜得出來。而諸葛亮的意圖就是讓司馬懿讀不懂和猜不透。對付這樣一等一的高手,諸葛亮必須突破正常思維,不按常理出牌。這樣,在面對諸葛亮據守不戰而自己又無法進攻的情況之下,司馬懿採取的唯一做法就是列陣待敵,因此在上邽之東這一路上,魏蜀雙方幹的就是白吃糧食不幹活的營生。

諸葛亮一看你不進攻,那我可就要撤了。司馬懿見諸葛亮撤了,那我就追上來,看你有什麼把戲;諸葛亮一看,就又停了下來等,司馬懿呢,也停了下來陪諸葛亮耗著。就這樣一路走走停停,諸葛亮在前頭逃啊逃,司馬懿在背後追啊追,一直追到了祁山以北的滷城,這段時間,司馬懿只能跟在諸葛亮後面依依不捨卻毫無辦法。

四、最後的決戰,滷城南北山之戰:

諸葛亮從祁山到上邽,經上邽割麥後又到上邽之東,如今又從上邽之東又回到祁山,兜了個圈子後諸葛亮選擇屯兵滷城和王平合兵一處,而司馬懿依舊情意綿綿的跟來陪伴諸葛亮。為什麼諸葛亮要繞這麼大一個圈子呢,一是確實想割麥子以充軍糧,二是司馬懿的隱忍是出了名的。為了引誘司馬懿出戰,必須要先把他的部下的脾氣拖毛了。總之,在這一路追擊過程中諸葛亮一直把握著調動敵人的戰略主動權。

司馬懿追隨著諸葛亮到了滷城後,繼續他的「龜縮大法」,原地安營固守。諸葛亮一看司馬懿這麼好脾氣,就做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舉動,命令王平撤去了對祁山的包圍。從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出,滷城有南北兩座山,兩座山的中間還有河水隔斷,諸葛亮把軍隊一分為二,分別背靠南山和北山駐紮,諸葛亮率主力駐在北山,前期圍困祁山堡的王平偏師駐紮在南山。這樣,蜀軍撤圍祁山堡,等於是自絕後路,陷入魏軍南北兩路的包圍中。此時蜀軍的處境很危險,關鍵是祁山堡的水運碼頭被魏軍控制,糧道斷絕了,只是保留了足夠大軍飲用的水源。

諸葛亮這一反常舉動讓司馬懿非常不解,如果不是諸葛亮腦子燒壞了,那就還是有陰謀。因此,司馬懿自顧自地看諸葛亮表演而無動於衷。司馬懿不急,魏軍將領急了,張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蜀軍和我們兜了這麼大一個圈子,我軍要是再不戰,會被人家笑話的,再者跟著諸葛亮兜圈子也有一段時間,蜀軍軍糧缺不缺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的軍糧是支撐不住了,不能繼續等下去白吃糧食不幹活了。

但司馬懿在無法確定諸葛亮的意圖之前仍然不敢冒然行動,這樣下來,魏國諸將開始集體躁動起來了,一直堅守在祁山的魏平、賈嗣公然嘲笑他「畏蜀如虎」,最後發展到「諸將鹹請戰」的局面。「諸將鹹請戰」說明魏軍有強烈的求戰願望,司馬懿也沒辦法了,終於在五月對滷城的蜀軍發起了進攻。

由於蜀軍分為南山和北山兩個戰場,這兩個戰場都是背山依水而又各自獨立組織防禦,所以魏軍面對的是兩個獨立的攻堅單位。司馬懿也制定了相應的進攻方案,兵分兩路,令張郃進攻南山的王平所部,自己率軍向諸葛亮的北山進軍。

決戰開始後,諸葛亮在南山和北山兩處的防禦部署雖然表面看來並無差別,但兩個同時開戰的戰場的戰況卻截然不同。王平的部隊抵擋住了張郃數萬大軍對南山的進攻,但諸葛亮卻沒擋住司馬懿的進攻。司馬懿進軍之後很輕鬆就攻破了諸葛亮鎮守的北山防線。

這讓司馬懿有點犯迷糊了,在司馬懿看來,北山與南山有著同樣的背山依水的防禦部署,北山與南山應該有著至少同等的防禦力,而作為魏軍「五子良將」的張郃攻南山王平卻屢次不克,而自己攻拔北營卻異常輕鬆,兩者的抵禦力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有一種解釋就是蜀軍的主力一定在南山,既然蜀軍主力在南山,那諸葛亮率領的肯定不是主力,所以才擋不住自己的攻擊逃跑了。接著,司馬懿抑制不住要生擒諸葛亮,建曠世奇功的誘惑,生擒諸葛亮當然比給張郃幫忙打南山重要多了,所以一路追擊。

這時的諸葛亮一看司馬懿帶著魏軍殺來了,便不慌不忙的命漢軍列陣迎戰。魏軍以騎兵為主,衝擊力強;而漢軍多為步兵,平地之上難免吃虧。但這次諸葛亮是有備而來。漢軍裝備的是蒲元刀,三國時期最鋒利的大刀,削鐵如泥,短兵相接時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再配合上「諸葛連弩」,一下子就殺死魏軍一千餘人。司馬懿吃驚之餘,急命魏平、戴陵率領預備隊投入戰場。就在兩軍牟足勁廝殺之時,突然霹靂一聲震天響,魏延率領一支精兵殺到,直入魏軍陣中。司馬懿看到形勢不對,終於意識到這果然是諸葛亮的主力,看來防守南山的王平才是偏師,我難道又中計了?然而,他撤退的命令還沒來得及下達,又是兩聲巨響,吳班、高翔兩路又殺來,將魏軍包圍起來。漢軍如入無人之境,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把魏軍分割為幾塊砍殺。司馬懿部和魏平、戴陵、費曜等部失去聯繫,陷入混亂。經過整整一天惡戰,司馬懿只和幾位高級將領率少數親兵殺出重圍。漢軍得到的戰利品包括五千副盔甲,三千一百張強弩,以及三千顆魏軍軍官的人頭。

南山張郃一看司馬懿敗得如此徹底,自己也只好退兵了,讓賈嗣、魏平繼續退守祁山堡。司馬懿遭到重創後,只能和張郃等人合兵一處,從滷城拔營,往北沿木門道敗退回上邽。奪回主動權的諸葛亮又順勢重新圍困祁山堡,並向北進逼,整個滷城之戰就此結束。

然而可惜的是,在滷城大捷後不久。由於天降大雨,李嚴運糧延誤,因為害怕諸葛亮責罰,居然假傳聖旨讓諸葛亮撤兵。魏延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次北伐形勢大好,不應該撤退而前功盡棄。諸葛亮猶豫了一番,還是選擇了撤退。然後張郃不服氣去追擊撤退的諸葛亮,卻想不到諸葛亮在木門道設置埋伏,等張郃趕到後萬箭齊發,射殺了魏國僅存的五子良將張郃。

五、諸葛亮的秘密武器「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

諸葛亮的滷城之戰有什麼奧妙呢?除了諸葛亮料敵於先的智謀,在運動中調動敵軍的戰術安排和針對司馬懿性格特點制定的心理戰策略外,最關鍵的就是和亮劍裡雲龍兄說的那樣「憑的就是司馬懿不知道我王平大軍的厲害」。最後,我們來解釋一下王平率領部隊的不同凡響之處:王平率領的部隊是三國時期一支著名的山地特種作戰部隊,名字叫「無當飛軍」,這隻軍隊大有來頭。

「無當飛軍」的存在是司馬懿始料不及的。「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七擒孟獲」,徵服南中後,以南王孟獲的蠻夷兵為主建立起來的一支山地戰特種部隊。這些蠻夷士兵長期生活在西南叢林茂密的高山峻岭中,祖祖輩輩以狩獵為生。惡劣的叢林環境讓他們變的特別英勇彪悍,尚武善戰,與北方遊牧民族善於騎射不同,這些山地士兵步射技術高超,身披鐵甲,在叢山峻岭中行走如履平地,最擅長的是使用毒箭,十分善於山地防守作戰。

諸葛亮為了消除日後南中的隱患,也為了增強蜀漢軍隊的戰鬥力,在平定南中後就徵召當地蠻夷兵加入蜀國政府軍,經費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使這些失業軍人變成了政府軍,成為蠻夷中具備向心力的核心。雖然這些少數民族兄弟兵在孟獲的率領下被諸葛亮修理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但要看在什麼樣的統帥誰手裡,為了給這些夷兵以良好的訓練管理,諸葛亮委任治軍嚴謹的王平為該軍團第一任司令官。王平生性謹嚴,訓練苛刻,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就把這些孟獲手裡的烏合之眾訓練成一支山地戰勁旅。在蜀漢的歷次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出祁山,配屬馬謖戰張郃於街亭,馬謖失誤全軍潰敗後,多虧王平率「無當飛軍」斷後,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

此次諸葛亮四出祁山,命令王平率「無當飛軍」先是圍困由魏將魏平、賈嗣鎮守的祁山堡,以吸引司馬懿前來營救,諸葛亮則趁機直搗司馬懿的老巢上邽。後來諸葛亮回軍滷城後,又派王平率「無當飛軍」鎮守南山。正是因為王平的少數「無當飛軍」抵擋住了張郃大軍的攻擊,才讓司馬懿誤判形勢,認為王平的部隊才是主力,才放心大膽的前去追擊諸葛亮,結果被諸葛亮的主力打的差點全軍覆滅,這就是諸葛亮四出祁山獲勝的秘密武器,關於「無當飛軍」的具體情況日後寫文詳細介紹。

(文章為藝林話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滷城之戰」,司馬懿和諸葛亮到底誰勝出了?
    雙方進軍示意圖這場戰爭的我們簡要來說就是,諸葛亮帶兵出祁山,來到了渭水南岸的上歸這個地方,和司馬懿做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接下來諸葛亮,就技術性的往南撤退到汝城,借著地利之便來防守,最後蜀漢的軍隊司馬懿的本部在跟諸葛亮接觸之前,他有先派出郭淮和費耀將軍去防守上封,不過被諸葛亮給擊敗了,這一場敗仗,在《晉書》或者是《三國志》裡面都沒有記載,不過呢,後來的《資治通鑑》裡面,有引用這一段故事,因此來說,我覺得可信度是蠻高的,我合理的揣測諸葛亮這個時候的後退啊,只是技術性的撤離,目的是吸引司馬懿往祁山的方向追擊,加上當時祁山堡壘還有少量的魏軍駐紮,所以司馬懿他就很配合地追了上去,就這樣,諸葛亮他一路退到了依山傍水的滷城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公元231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之戰,這一次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圍了曹魏設在祁山道的堡壘,然後主力繼續北進到上邽,而這個時候,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於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作為關中軍事主帥領導張郃、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 三國中為什麼司馬懿前期不怕諸葛亮,後期反而只能閉戰不出?
    司馬懿最開始擒孟達,大敗蜀軍於街亭,逼得諸葛亮自降三級,後面數次北伐均無功而返,可謂是一時風光無限。可為什麼司馬懿在折了張郃和王雙之後面對諸葛亮的百般挑釁羞辱,就是不敢出陣,堅決閉戰。甚至主動裝病擺爛穿女人的衣服,其作為讓旁人不齒。後來司馬懿成功的熬死了諸葛亮,最終權傾朝野。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得知司馬懿帶大軍要到上邽,諸葛亮留下討寇將軍王平繼續攻打祁山。自己親率大軍直奔上邽,要和司馬懿剛正面。上邽的郭淮和費曜想趁諸葛亮立足未穩,打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反被諸葛亮擊敗。諸葛亮趁機毀壞魏國上附近的麥子。司馬懿匆忙趕到東面的小隴山依險據守,雙方對峙了一個月,司馬懿始終不出戰。
  • 地緣詳解「木門之戰」及張郃之死
    按他的想法,這樣不僅能把諸葛亮給耗走,還能夠給仍在祁山堅持的駐軍以信心。然而與司馬懿一起抵達祁山前線的張郃,與司馬懿的想法又出現了分歧。張郃也認可蜀軍為客軍,追求速戰,己方不應與之正面對決的看法,但卻不認可司馬懿這樣步步緊逼,卻又不出戰的做法。在張郃看來,沒必要亦步亦趨的跟著諸葛亮。
  •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什麼結果?諸葛亮真的軍事能力不行?
    曹真 三出祁山 《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攻破的武都,陰平兩郡。後又大敗張郃,戴陵,後因病退軍。史書上記載諸葛亮並未與張郃等人交手,而是突襲建威城,郭淮兵力不足,棄城退軍,諸葛亮理所當然拿下武都等兩郡。 四出祁山 前面三出祁山基本與歷史相同,只是細節上變動。但是這四出祁山就與歷史基本不符合了,《三國演義》第一百回,記載諸葛亮乘著曹真病,夜襲曹營,後寫書氣死了曹真,又與司馬懿鬥陣退敵。
  • 張郃之死是因為什麼?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還是他的一石二鳥之計
    而司馬懿作為關隴軍團的新任統帥,張郃也應該為司馬懿效力。可是,這兩人的衝突,一直貫穿了戰役的始終。這一次諸葛亮出師北伐,依然兵出祁山,並且圍攻魏軍據守的祁山堡。在戰役初期,曹真怕諸葛亮另有圖謀,命令各地堅守不戰。而司馬懿到來後,就改變曹真的策略,出兵祁山。這時,張郃與司馬懿發生了第一次矛盾。
  • 張郃之死是司馬懿判斷失誤,還有其假借諸葛亮之手剷除異己?
    得知蜀軍再出祁山的消息後,曹魏朝廷非常震驚,大將軍曹真重病在身,無法統兵禦敵。於是,魏帝曹叡緊急下詔,命還在荊州的司馬懿迅速趕往西北地區,統領三軍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大軍。而這一任命,也為名將張郃的隕落埋下了伏筆。
  •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可稱神,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演義中,出隴上諸葛裝神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說的是諸葛亮兵至祁山,軍中缺乏糧草,於是設計迷惑魏軍,出現幾個「諸葛亮」司馬懿不知是人是鬼,十分害怕,倉皇逃竄,諸葛亮得以收割隴西小麥。這段故事其實原型是正史中的上邽——滷城之戰。  限於篇幅,這場戰爭的詳細過程就不介紹了,只敘述下最終結果:上邽之戰,郭淮敗退,北伐軍收割隴右小麥。滷城之戰,司馬懿丟盔卸甲,從此不敢與諸葛交鋒。
  • 作為三國後期曹魏僅存的一流名將張郃,司馬懿為什麼要害死他?
    先說下張郃之死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選擇的是祁山路線,當時曹叡命令張郃率軍到略陽迎戰,諸葛亮退守祁山,據《魏略》記載,當時西線的主帥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張郃本意是窮寇勿追,但司馬懿不聽,張郃不敢違抗軍令,追到木門這個地方,諸葛亮設伏,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蓋,加上張郃當時年歲已達,結果當場被射殺陣亡。
  • 地緣詳解諸葛亮三出祁山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2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92回 三出祁山 二次北伐直接走陳倉道攻入關中其實是個意外,主要是因為受魏吳戰爭影響,最為蜀漢所患的張郃率領關中諸軍東進支援荊州戰場,方讓諸葛亮有了乘虛而入的想法。
  • 諸葛亮除掉張郃,看似大功一件,實際上卻幫了司馬懿!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漢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此戰,曹魏因大將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馬懿為統帥屯於長安,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司馬懿先派費曜、戴陵與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則率其他兵力隨後前進。
  • 武功水之戰:諸葛亮司馬懿鮮為人知的最後一戰,讓司馬懿徹底絕望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李世民眼中,司馬懿那兩下子,到諸葛亮面前根本玩不轉。他認為,司馬懿每逢與諸葛亮對峙,「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裡,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 曹魏首次伐蜀之戰:曹真、司馬懿聯手對決諸葛亮,曹真的終焉之戰
    同年在隴右能夠對應上的戰事只有陽溪之戰,可以推測這支曹軍的統帥是後將軍費耀和雍州刺史郭淮。有關這支曹軍的記載極其簡略,甚至都無法確定是否與曹真等人同期進軍,故而將其單獨列出。諸葛亮親自坐鎮漢中東部防線,是為了抵禦曹真和司馬懿,阻止曹軍進入漢中平原。②漢中北部防線由於諸葛亮已經率軍向東進發,南鄭以及漢中北部防線相對空虛。
  • 一出祁山,諸葛亮重用馬謖卻失守,可見劉備的識人之明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孫劉兩家在荊州的利益瓜分不均,為關羽敗走麥城埋下隱患。雖然荊州定會是魏蜀吳三國的軍事摩擦的地方,但是正是因為孫劉兩家的瓜分不均使得諸葛亮的計劃不得不提前。一出祁山228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五年。
  • 地緣詳解諸葛亮一出祁山時的三國局勢
    不過「六出祁山」一說已為世人所熟悉,用之來代指諸葛亮的六次對魏戰爭算是遵循這個習慣,大可不必過於鑽牛角尖。這其中除了第四次是蜀漢防守反擊以外,另外五次都是主動北伐,可見丞相為了匡扶漢室,真是做到了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上述兩條路線,諸葛亮在六次對魏作戰中都嘗試過。相對而言,謹慎的諸葛亮更傾向於前一方案,這也是魏國為什麼將「祁山」作為西線戰場的代名詞。
  •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位於現在的哪裡?為何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而在諸葛亮生前,就曾視一座山為軍事要地,數次北伐都想要奪取下來,此山便是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又被看作六次北伐。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僅僅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只進行了五次北伐。那麼祁山既然如此重要,它又在如今的哪裡呢?又是為什麼祁山會有如此重要的軍事意義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第一,分析祁山的地理位置。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1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91回 二出祁山 諸葛亮的二次北伐與首次北代發生在同一年,一個在春季,一個在冬季。損失趙雲固然讓諸葛亮同樣心痛,北伐大業卻還得繼續。這次諸葛亮準備由陳倉道北伐,直入關中。所以嚴格來說,並不能被稱為二出祁山。考慮到上次北伐分別用了祁山道和褒斜道,這兩道曹魏必定會重點防範,換條路徑試試也符合邏輯。問題是諸葛亮會這麼想,曹魏那邊同樣會這樣想。當下駐守長安的已經不是夏侯楙。
  •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導語:三國時期最壯烈的戰爭,那當屬北伐戰爭無疑。當時的蜀漢僅有益州一地,儘管綜合實力都弱於曹魏東吳,但蜀漢上下有理想有擔當,諸葛亮多次興兵北伐,發誓一定要還於舊都。而諸葛亮所主導的這些北伐戰爭,在後世也被稱為六出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