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的老城中心,辛格運河邊(車站Spui),有個阿姆斯特丹最老的居住區,裡面還有棟阿姆斯特丹最老的住房。這個小區(按中國的說法)的院門是1907年重修的,之前的院門始於1574。
這個小區的名字叫貝居安會院(Begijnhof),所謂貝居安會院,簡單理解就是貝居安會的院子。貝居安會(Beguinage)是一個發源地低地國家的一個天主教組織。中世紀時,由於常年戰亂造成大量男人死亡,留下很多生活無靠的婦女,於是一個類似福利院或養老院性質的宗教組織貝居安會就出現了。貝居安會大概得名於一個比利時列日的一個修士的名字(Bègue),時間大概是12世紀中葉。
這個組織由富人資助,大多是無依無靠的中老年婦女,她們也像修會那樣從事一些宗教活動,但又沒有修道院的清規戒律那麼多,進入門檻也不高。所以也可以理解為是個半世俗、半修道會性質的組織。
現在在比利時還依然能看到不少貝居安會院,在阿姆斯特丹只有這一家。
這個阿姆斯特丹唯一的貝居安會院,何時起源不知道,但有據可查最早的記載年代是1346年,當時院子四周被運河環繞,只有一個出入口。當初所有的房子都是木頭的,所以經常發生大火,16世紀後,阿姆斯特丹禁止建造木屋後,大多是磚石結構了。
庭院內有近五十棟房子,每棟房子都有獨立的外立面,大多是17-18世紀的樣子。
1971年,住在這裡的最後一位貝居安會女會員去世,現在都是居民住宅了。
雖然房子多是重建的,但整個庭院的格局基本保持著17-18世紀的格局,所以這裡也是阿姆斯特丹最老的庭院,地面高度也比城市平均高度低一米。
我們要看的重點就是這棟房子,貝居安會院34號,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民房。
16世紀後,為了防火,城市規定不得建造木建築了。今天的阿姆斯特丹市區僅存有兩棟木建築,這是其中之一。
這棟三層小樓除了兩側的牆壁,全部都是木結構。
當然,近代也有過修繕。
門口的牌子顯示房子的建造時間為152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嘉靖八年。
牆壁上的彩色路牌或門牌,我估計是收集後裝飾在這裡的,因為我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牆上也看到很多。
1578年荷蘭宗教改革後,加爾文新教主導荷蘭,天主教的財產大多被沒收或被搗毀。這個小院因為屬於私產所以得以保留,但院裡面的天主教堂被關閉,30年後,移交給英國國教會。
教堂門前的1607年,是轉交給英國國教會的年代,教堂的建造年代則早於1419年。
天主教被禁後,天主教徒將對面的兩棟建築轉變為隱蔽教堂,偷偷在裡面活動。
這好像是大號的壓水機。
院裡的很多區域是不對遊客開放的,這裡也不接受旅行團參觀。
小區另外一個與外面大街相通的門,這個臺階能看出小區地面比外面要低一米。
貝居安會院的外面。
外牆上的頭像應該是房屋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