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有好報!打拐媽媽找到的第30個孩子是自己兒子

2020-12-24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社】;

近日,話題#打拐媽媽找到第30個孩子是自己兒子# 衝上熱搜↓↓↓

據@央視網快看 消息,在《朗讀者》節目中,李靜芝吐露自己的尋子心聲,朗讀著《母愛》。在幫29個家庭找回孩子後,今年60歲的她,找回的第30個孩子,終於是自己的兒子。

尋子32年,李靜芝走遍大半個中國,印製了幾十萬份尋人啟事......正如《母愛》中所說:「不管山有多高,海有多深,她總是勇敢無畏,天下無敵。」

僅幾分鐘2歲半孩子丟失

一找就是32年

1988年10月17日,在西安西大街的金陵酒店(現陝西省地方志館附近),李靜芝的丈夫老毛帶著兒子在附近玩耍。時年兩歲半的兒子嘉嘉口渴想要喝水,老毛便帶著孩子走進酒店,向服務員要了一杯水。前後只有一分多鐘的時間,嘉嘉便不見了。

正在外地出差的李靜芝突然接到單位發出的「急事速歸」加急電報,要求她立刻返回西安。一路上,心急如焚的她腦海中浮現出千萬種「急事」,唯獨沒想到嘉嘉會丟。

回到西安後,得知兒子丟失的那一刻,她暈倒在地。此後,李靜芝的生活主題就只有「尋找」。沒有想到,這一找就是32年。

人生芳華尋到年近花甲

奔波中幫被拐孩子回家

在報案之後的等待中,李靜芝尋找孩子的方式就是不斷散發和張貼尋人啟事,夫妻倆發出去幾十萬張尋人啟事。從最開始沒有一點線索,到找到類似嘉嘉卻不是自己的孩子,28歲的她因心力憔悴而迅速衰老。

李靜芝與嘉嘉的合影以及當年印刷的尋人啟事

有無數的人勸說李靜芝忘記過去,重新生活。「許多人都勸我說,再生個孩子,組成新的家庭,人生便會豁然開朗。還有的人勸我放棄,是因為在茫茫人海中尋找一個被拐的孩子,希望太渺茫了,覺得我活得太苦了。」

她雖理解朋友們的善意規勸,卻根本做不到放棄嘉嘉。「當初我沒有想到,自己竟然用了半輩子的時間尋找孩子。說實話,我一直堅守只要肯找,嘉嘉一定能找到的信念。如果我放棄了尋找嘉嘉,可能自己就沒有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氣了。」

在尋子路上,李靜芝結識了很多尋找孩子的父母,他們結成了一個小隊伍。「一家有了線索,大家一起幫著找孩子。一張一張記錄尋人啟事,一家一家地聯絡,期盼大家能聯合起來,凝聚出更大的尋人力量。」

半生尋子路,李靜芝最初只為找到嘉嘉,卻越來越能體會失去孩子的父母們的痛苦,她開始用盡全身心的力量,幫助更多的父母尋找孩子。

讓李靜芝稍感安慰的是,在此後的時光中,李靜芝結識了很多尋找孩子的父母,並幫助過不少孩子找到了父母。

李靜芝和被她幫助過的孩子

公安部將該案列為督辦案件

艱難找尋終獲成果

2009年,全國公安機關打擊拐賣兒童婦女犯罪專項行動開始後,公安部將該案列為督辦案件。按照部署,西安市公安局對該案提級偵辦,成立專案組,並堅持案件不破專案組不撤,先後組織民警輾轉13個省市核查相關線索,查找被拐人員。

今年4月底,警方獲取一名四川人多年前曾花6000元收養一個西安兒童的線索後,發現四川一男子與李靜芝的兒子高度相似。隨即,專案組民警前往四川進行核查,在當地公安機關配合下,經DNA對比確認該男子就是李靜芝被拐的兒子。

5月18日下午,一場重聚,感動了無數人。見面那一天,嘉嘉衝到她面前,緊緊地抱住她,大喊了一聲「媽」。這一聲,李靜芝等了32年。

這一晃,32年已經過去,曾經步履蹣跚的孩童,已經步入中年。而她,青絲已然變白髮。

事件重登熱搜後,12月18日,李靜芝發了一條微博:「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遊走的心臟,心沒了我如沒有魂的軀體惶惶不可終日,我怎能放棄尋找我的寶貝兒子呢?

評論區出現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人有好報!」

願天下無拐,好人有好報!

相關焦點

  • 好人有好報,她找到的第30個孩子是自己兒子
    日前,「打拐媽媽找到第30個孩子是自己兒子」話題引起網友熱議在幫29個家庭找回孩子後,今年60歲的她,找回的第30個孩子,終於是自己的兒子。32年來,她走遍大半個中國,印製了幾十萬份尋人啟事,正如《母愛》中所說「不管山有多高,海有多深,她總是勇敢無畏,天下無敵」兩歲兒子在鬧市區走丟沒留下任何線索1988年10月17日,西安。
  • 一個打拐媽媽的最好獎賞,32年後找到的第30個孩子是自己兒子
    這幾年,好幾部電影,比如《親愛的》、《失孤》、《天下無拐》,都是講述這種題材的。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一個新聞,也挺虐心的。嚴格來說不算新聞,因為在今年5月的時候,這件事已經被報導過。這兩天,央視又做了一檔這個節目,「打拐媽媽找到第30個孩子是自己兒子」的話題,今天衝上了熱搜前三。
  • 堅持的力量,打拐媽媽找到第30個孩子是自己兒子
    在《朗讀者》節目中,李靜芝吐露了對兒子的渴望,朗讀了《母愛》。在幫助29個家庭找到孩子後,60歲的她找回的第30個孩子,終於是自己的兒子。今年6月17日,《中國青年報》整版報導了李靜芝打擊拐賣、尋找兒童的過程。
  • 打拐媽媽找到第30個孩子是自己兒子: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32年間,她踏遍祖國山川大河,印了幾十萬份尋人啟事,幫助29個家庭找回被拐的孩子。也許是她的善良與堅持打動了上天,今年,她找回的第30個孩子正是當年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兒子。這個堅強善良的母親,正是李靜芝。
  • 兒子被拐32年,她幫29個家庭找回孩子後,奇蹟終於發生了
    今天,話題#打拐媽媽找到第30個孩子是自己兒子#登上微博熱搜 在幫29個家庭找回孩子後,今年60歲的她,找回的第30個孩子,終於是自己的兒子。
  • 我是好人,為啥沒好報
    村裡有個老婦人,幾十年來到處以好人自稱。見了領導,富人笑臉相迎。看富人,領導家有人,天天串門,嘴甜,能分析那家窮就是惡人惡報,富人,領導們多是好人有好報。領導們,富人們當然聽著高興。村裡有窮人,當領導的就不會是光彩的事。有這樣的為領導數落人,領導們當然的高興。可天有不測風雲,有這樣的娘,養大的兒子當然也的有傳承的本事,前幾年社會風氣不好。他兒子在廠裡幫老闆陪客戶,為了拉龍客戶,這兒子叫小姐陪客戶。當時深得領導喜歡,那幾年有點錢了,在村裡更加的得瑟。沒幾年,兒子的領導要當幹部了。
  • 好人會有好報嗎?
    好人會有好報嗎?「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築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卻獲得了最包含敬意的喝彩!」這是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組委會給叢飛的感性而客觀的頒獎詞。
  • 好人沒好報,電梯裡讓路反遭群毆,西安的張先生卻「好人沒好報」
    俗話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但西安的張先生卻「好人沒好報」,在電梯裡讓路反遭對方群毆被打至骨折。 近日,陝西西安的張先生爆料,稱自己帶著老婆孩子去某寫字樓辦事,他們要去10樓,電梯裡有3個人到8樓。
  • 太好了,好人終有好報!「救火英雄」王海濱找到另一半了
    他找到另一半了!今天上午,王海濱在閔行區華漕鎮紅衛村給黨員講課。課後,大家聽說他找到另一半了,婚期就定在明年1月,紛紛圍上前祝賀他。 圖說:課後,大家圍上前祝賀王海濱。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王海濱的另一半叫小金。他們倆是高郵老鄉。說起兩人相識的過程,海濱靦腆但幸福地笑了。王海濱出生於1989年,今年已經31歲。
  • 男子見義勇為後發現救的是父親,好人有好報,幫人如幫己
    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美國作家 羅森·瓦爾多·愛默森佛說,善有善報,有因必有果,今日種善因,他日結善果。這在江蘇揚州的一男子身上完美展現了出來。在消防和民警的幫助下,老人被成功救起,這時男子才發現墜入河道的竟是自己父親。網友紛紛稱讚,好人有好報,這家父親有德,兒子有善,才能有如此福報,無愧於心去幫忙,才有事後的慶幸。
  • 8旬老人將300萬房產送水果攤主:世間最大的善,是好人有好報
    2012年老伴去世後,馬先生和患有精神病的兒子相依為命。後來,兒子也去世了,自己成了獨居老人。和小果攤主小遊的相識,緣於小遊的女兒。小遊是河南人,多年前帶著妻子和三個孩子在上海賣水果,住在水果攤旁的簡易棚裡。
  • 好人有好報——志願者節日快樂
    ,我市在市志願服務廣場隆重開展第35個「國際志願者日」活動,並同步舉行第六屆「馬鞍山好人節」啟動儀式。志願精神春風化雨文明風尚蔚然成風「七姐妹」志願服務隊隊長呼雲當選「全國最美防疫志願者」;全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累計達到52例,在全省乃至全國同類城市中處於領先地位……有困難找志願者,有時間做志願者。
  • 「拾荒媽媽」張菲三十年收養30個棄兒,孩子長大後的表現,卻令人唏噓
    一個女人終身未嫁,40年來以拾荒為生,將自己寶貴的一生奉獻給了和她「毫無血緣關係」的棄兒。曾一句「這是條生命,不撿他們,就可能會餓死的」感動萬千網友。她就是當代被稱為最偉大的」媽媽」張菲。張菲三十年來總共收養了30多名棄兒,現年近56歲的她始終保持初心,如今還繼續收養著。她燃燒自己一份力量,綻放出人性的光輝。
  • 「好人有好報」愛心公益活動再次起航
    為了向好人致敬,向抗疫先進人物學習,《威海晚報》創刊25周年之際,晚報傳媒再次發起「好人有好報」愛心公益活動,呼籲全社會行動起來,為我市在抗擊疫情中湧現出的典型人物,如始終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志願者、各行各業的典型代表,以及我市各級道德模範、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等好人們,贈閱2021年度《威海晚報》。
  • 兒子在家長會上給媽媽留紙條,媽媽感動落淚:孩子瞬間長大了
    近日,一張家長會上留給媽媽的小紙條在網上走紅,也感動了無數的家長,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主人公孫啟騰是一名高一的學生,前幾天開家長會的時候,媽媽坐到兒子的座位上時發現了這樣一幕。有一杯水,還有一張小紙條,兒子告訴媽媽這是給她準備的水,而紙條上不僅寫了兒子的各科成績,還有一段想要與媽媽共勉的話。「我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我沒有盡力,也沒有放棄,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越是堅強,越要學會在泥濘的路上爬行,一切只是開始。最後,從逆境中尋找光明,從順境中尋找陰影。
  • 尋子15年的申軍良變「煮夫老爸」 只願「天下無拐」
    本報記者王志  「15年,我從28歲到43歲,一生中最好的15年,走在了找孩子的路上。我是不幸中的萬幸,我找到了被拐的兒子,但還有很多父母沒有找到自己的孩子,我願意幫助更多被拐家庭,希望他們都能早日團聚。」
  • 「梅姨案」被拐15年兒子回家後100天,父親感嘆:天下無拐該多好
    穿過半條街,他在一家常去的菜市場停下,挑了黃瓜和空心菜,又拐到一家熟食店買了三份菜,送到家中。自打兒子申聰找到後,一家五口人在濟南生活。買菜做飯、接送兒子……這樣平淡無奇的日常,申軍良等了15年。他也盼來了全家團圓後的首個父親節。
  • 孩子真的有「宮內記憶」?媽媽:3歲兒子的話,顛覆我的世界觀
    3歲男孩訴說宮內記憶,顛覆媽媽的世界觀一位寶媽分享說,有一次她跟自己3歲的兒子聊天,突然說起寶寶哪裡來的問題,她騙兒子是垃圾桶裡撿來的,誰知兒子完全沒有相信,反而堅定得跟她說,「媽媽,才不是垃圾桶呢,我明明記得是一個黑乎乎地方,裡面暖暖的,很舒服,根本不是垃圾桶那樣髒兮兮的。」
  • 《裝臺》張嘉譯受丹丹老師青睞,好人一定有好報
    在《裝臺》中張嘉譯扮演的順子是一個裝臺的工人,雖然喜歡發兩句牢騷,但是可以看得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第二任妻子死後,他把妻子的女兒當作親生女兒養大;在工友闖下禍的時候,他攬在自己身上接受處罰。在知道自己的老師沒有人照顧的時候他義不容辭地去照顧。
  • 為讓兒子成績好,陪讀媽媽死了!不能失敗的教育正常嗎?
    為讓兒子成績好,陪讀媽媽死了!不能失敗的教育正常嗎?一個悲劇的發生,往往深藏著令人感動的大愛,在我看來,愛也非愛,也許是懦弱者以愛之名,行無能之事罷了。言辭雖稍有激烈,卻也較為接近事實本質。控制和逆反不難看出,兩母子關係算不上太融洽,也許在媽媽的心裡,對兒子那是千好萬好,不辭辛苦從當地鄉鎮來到縣第一中學租房陪讀兩年,為的就是兒子能有個好成績,「千萬次為你好」,換來兒子無情的反抗並為此丟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