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尼斯:詩歌的意義在於攖犯

2021-01-10 騰訊網

[摘要]如果我們還能意識到:社會把思想強加給詩人,而不讓詩人獨立思考;我們就會明白:不以個性為出發點的詩歌,只不過是集體的聲音,這集體不僅將詩人扼殺,而且扼殺一切個性,同時也扼殺了自身。

(第二屆「中坤國際詩歌獎」受獎詞)

薛慶國 譯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

1

在當今,許多人都在談論詩歌之死;然而,真正的死亡在於附和或相信類似言論。問題不是詩歌之死,而是在這個文化上只生產死亡的社會裡,或是被死亡文化消費的社會裡,我們如何寫作?

2

在此,我側重談談與阿拉伯詩歌有關的問題。我把問題的形式變動一下,即:在一個沒有創作自由的社會裡,我們如何寫詩?

無論詩歌在形式上、內容上如何與社會格格不入,它在本質上總是與社會的語言相關,即在政治、宗教和文化層面上與社會的歷史相關。在詩歌面前只有兩條道路,要麼是作為消費品(Consommation)而寫,要麼是作為攖犯者(Transgression)而寫。選擇前者,詩歌一降生便已死亡;選擇後者,詩歌一降生便被遺棄,淪為邊緣。然而,一個真正的詩人別無選擇,只有走上攖犯之路——去根本地、全面地撼動這個社會制度賴以建立的非詩歌的文化基礎,尤其是其中與家庭、婦女、傳統、宗教、民族封閉、種族衝突、人的權利與自由有關的一切。不僅要撼動社會的制度,更要撼動這一制度的根基。因為僅僅改變制度並不能改變任何本質,這已被20世紀後半葉的阿拉伯政治實踐所證實。因此,詩人應該超越政治的質疑,去作本體的(Ontologique)質疑。這正是「攖犯文化」的份內職責。

因而,阿拉伯詩歌不能僅僅像蘭波的那句名言那樣「讓感官錯亂」(Dérèglementdessens),還應該讓「大腦、思想和價值錯亂」。這意味著,阿拉伯詩人的自我意識,關聯著他對阿拉伯宗教、社會和文化現實及文明史的意識,尤其關聯著其中與創新、因襲、自我與他者有關的一切。

3

要進行這樣的攖犯或撼動,其首要條件便是自由——批評、發現與表達的自由。這種自由是一種無休止的運動,不僅超越外部的界限,而且不停地超越自身:重新審視自我行為,在觀念和行動上永遠立足高遠。

因而,詩歌並不面向集體或大眾,它在「他者」——即讀者——的內部創造一個隱秘的「他者」,並與之對話。而那位「他者」,也在詩人的寫作中尋找一個隱秘人與之對話。雙方分享折磨的體驗,相互交流知識的途徑,以便克服、擺脫這種折磨。那麼,個性,應該被理解為抗拒集體的、大眾的、民族的文化——亦即消費文化——的惟一方式。然而,在任何情況下,個性都不意味著抗拒集體、大眾和民族本身。相反,它包含著與之對話,激發其中攖犯的能量,即自由、革新與進步的能量,而非消費的能量。從這一角度而言,阿拉伯現代詩歌把自我理解為高高在上的個人主義,這不僅是無知,而且是誤解與歪曲。如果我們意識到阿拉伯詩人受到宗教、政治和社會的限制,我們就會明白:堅持個性,就意味著堅持自由,掙脫束縛詩人、束縛他所屬社會的一切桎梏。

如果我們還能意識到:社會把思想強加給詩人,而不讓詩人獨立思考;我們就會明白:不以個性為出發點的詩歌,只不過是集體的聲音,這集體不僅將詩人扼殺,而且扼殺一切個性,同時也扼殺了自身。

就我而言,我在蘇非神秘主義者中間,在詩人和思想家中間,在被拋棄、被邊緣化的落難者中間,在抗拒者和革命者中間,找到了諸多追求個性自由的同道。由於這一原因,我對他們及其作品尤為關注。從他們那裡,我懂得個性意味著雙重超越:一方面超越社會的藩籬,一方面超越個人的孤芳自賞——尤其當你由於種種原因,沉溺於孤芳自賞的虛幻之時。因此,個性便是同時突破個體的有限和社會的障礙。個性告訴你:你不屬於某一個時刻,一切時刻都屬於你。這正是變革的深層意義。建立在變革原則上的個性,怎麼會是中心主義呢?

俄耳浦斯,神秘主義者,與歷史和社會的革命者相結合,這便構成了詩人的身份。這意味著一種看待人、生命和宇宙的全面觀念。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詩歌即政治;「詩歌政治」或「政治的詩歌性」之類說法也由此而生。

如果說我有屬於自己的詩歌「軌道」,那麼我的「軌道」並非封閉的自我圈子,而是整個阿拉伯歷史,是阿拉伯文化的共同遺產。這是為了透徹認識阿拉伯文化,而後自如地從中走出,步入一個新的文化天際;在阿拉伯歷史之內,利用阿拉伯歷史自身的素材,重塑新的歷史。我以不同於他人的眼光審視歷史,以便看清被歷史的多重厚幕遮蔽的現實。讀者可以從我的許多詩篇中領會這一點。自詩集《大馬士革的米赫亞爾之歌》,到長詩「伊斯梅爾」,到有關阿拉伯城市的那些詩篇,再到三卷本詩集《書》,以及此後的許多詩中,我都表達了這一主旨。

譬如,在《大馬士革的米赫亞爾之歌》中,作為詩人的「我」與「他者」糅合為一,但這一「他者」不是某個個人,而是「你」、「他」和「我們」,這一「他者」在不斷更新、變化。這種糅合在《書》中變得更為複雜,以至於難以準確區分作為詩人的「我」和作為「他者」的「我」,或者區分阿多尼斯和阿拔斯朝的詩人穆太奈比,區分阿多尼斯和幾千位被各種實踐和理論屠宰的人物。因此,主體似乎成了匯聚所有群體的一個焦點,而並非某個個人的焦點。主體是社會中的創造性力量,它用詩歌的語言表達自我。這種語言必定是個體詩人的語言,但是以群體的形式呈現;或是群體的語言,但以個體的形式呈現。譬如,在愛情的體驗中,戀人是雙方或多人,在憂傷和其他體驗中也是如此。作為詩人的「我」,預先熔融於作為社會的「我們」之中。然而,讀者應該知道如何糅合及如何離析,如何一致又如何歧異。詩歌,既是政治又是藝術,既是道德又是忤逆,既是破壞又是建設。

4

當今阿拉伯詩人面臨的問題——或許也是全世界詩人在不同程度、以不同形式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為:

1.阿拉伯社會如何擺脫視詩歌為誘惑與迷誤的宗教觀念?

2.如何擺脫視詩歌為歌頌、商品或消費的觀念?

誘惑,按照柏拉圖在談論詩歌時的說法,教人把真理視為虛妄,把虛妄當作真理。這種說法並非旨在描述詩歌,而旨在將詩歌從「真理」的領地驅除。詩歌作為一種誘惑,把幻象當作真實,詩人不僅自己陷入謬誤,還讓讀者身陷謬誤。既然人應該遠離謬誤,那他就該規避可能造成謬誤的一切,首先是規避詩歌。因此,在城邦或社會裡,不應有詩歌的一席之地,而應驅之唯恐不遠。

過去,柏拉圖借「理想」的權勢驅逐詩歌。之後,人們借宗教的權勢貶低詩歌。今天,又有一種權勢——消費的權勢,被人用來對付詩歌。這種權勢希望詩歌變得庸俗,為所有人賞識,讓大眾把詩當作政治工具、消費工具或宗教工具。

在這種情形下,詩人不再致力於深化人們的體驗,而只是生產商品。他不再為思想和探索開闢人性的、審美的天際,他的書寫只是迎合大眾消費和購物的欲望。對這種詩人而言,寫作不是為了呼喚新的生活及新的人類,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是為了讓生活本身也變成商品,變成交換商品的場所。

我們面臨的是三種情形:以誘惑人們背離柏拉圖式理想為罪名驅逐詩歌,以誤導人們偏離宗教正道為罪名驅逐詩歌,以代表傳統文化和權勢文化的大眾之名義驅逐詩歌。

我要說:在創作層面上,恰是這三種情形,確定了藝術、尤其是詩歌的獨特性,使之能以獨特的方式探求知識,理解世界和人性。恰恰如此,藝術的殿堂才得以屹立在大地之上。因此,藝術一開始便與一切營銷、消費及政治化的行為對立,而這些行為,正是當今的主流文化制度竭力假借「理性」、「民眾關切」、「普遍共性」、「大眾」、「全球化」等名義,意欲推廣、鞏固的。

藝術,尤其是詩歌的獨特價值,恰恰在於其「被逐」;創新者的價值,恰恰在於對「流亡地」的堅守。因為知識正是在這樣的「流亡地」萌發,知識只有以「流亡」及對「流亡」的自覺為起點,才會趨向完善,並獲得人道的、普世的價值。

何況,藝術不僅屬於靈魂,而且屬於肉體。藝術與肉體相伴,體驗著它的秉性、境遇與起伏變化:歡樂、憂傷、痛苦、欲望、狂暴、寧靜、溫情、愛戀、憎恨、失望、希望……因而,藝術迥異於柏拉圖的哲學世界、先知的宗教世界及技術的工業世界。當我們談起藝術,我們首先指的是各種形式、各個層面上的攖犯之力。這種攖犯發端於人內心最深刻、最廣博的衝動:即創造的意志,擺脫一切壓制和強權的意志,保持青春的永恆願望。

5

在消費主義的全球化體系中,我們可以說:廣告便是消費品的「詩人」。法國思想家讓•鮑德裡亞(JeanBaudrillard)為廣告作了一個或許堪稱最佳的定義:「它毫無深度,快速迅捷,卻很快被人遺忘;它是表面形式的勝利,其意義為零。」他還說:「廣告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人類活動當前的一切形式,都趨同於廣告。在類似廣告的形式中,一切有獨特價值的內容都被摒棄了。」

6

如此,仿佛廣告推銷、經營的不僅是商品,而且還有文學和藝術。這正是自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以來,20世紀各種形式和層面的革命之所作所為。

推而廣之,譬如說,過分強調散文詩的獨特性,以為它超越、廢止並取代了格律詩,不也是某種程度的廣告嗎?

相反亦然:將散文詩拒之門外,認為只有格律詩才算得上詩歌,不也是另一種廣告嗎?

7

廣告追求的是成功,亦即流行。廣告便是大眾。於是,藝術與詩歌的成功,便取決於作品是否與盛行於大眾的觀念或情感相聯繫,取決於作品是否能夠流行。於是,以愛國、宗教或性為題材的作品,就可能獲得成功,因為它比批判、剖析、質疑的作品更易流行。

然而問題是:假如創作是對真理的探尋,那麼真理何在?真理的價值,到底在於和大眾契合、媾和?還是恰恰相反,在於歧異與疏離?

這個問題,也向我們強調:詩歌的意義在於它具有攖犯的能量。

或許,我們還能從這個問題中發現詩歌翻譯更深刻的意義:致力於走出消費的全球化,而步入攖犯者的疆域。

相關焦點

  • 詩人阿多尼斯:中國人已是我詩歌想像的一部分
    我這是問你呢——中國音樂……」11月3日,阿多尼斯的詩篇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響起。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詩歌來到美術館」第六十二期「阿多尼斯朗讀交流會」,邀請到了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的詩人阿多尼斯,500多名詩歌愛好者從全國各地趕來,與阿多尼斯輪交流詩歌與生活的奧義。八十九歲高齡的阿多尼斯依然十分健談,靈動又幽默,他對人生的思考解讀令在場觀眾或釋懷一笑或拍手稱讚。
  • 阿多尼斯詩歌《T城,Z城,G城》欣賞
    阿里·阿赫邁德·薩義德·阿斯巴爾(علي أحمد سعيد إسبر),筆名阿多尼斯(أدونيس),男,1930年出生於敘利亞拉塔基亞一個阿拉維派家庭。敘利亞著名詩人。阿多尼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創作詩歌。
  • 專訪|阿多尼斯:《桂花》談中國,也是在談我自己和世界
    阿多尼斯1930年,原名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伯爾的阿多尼斯出生在敘利亞一個叫做卡薩賓的海濱村莊。貧窮與封閉的故鄉,在某種意義上,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縮影。幸運的是,阿多尼斯的父親雖然是個農民,「血液裡卻繼承了阿拉伯民族對詩歌的熱愛」,在父親的引導下,他進入了阿拉伯古典詩歌的世界。然而他由內而外感到逃離的必要。
  •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一生批評阿拉伯世界 反抗極權
    [導讀]阿多尼斯說,「我主要的身份還是詩人,藝術創作是我詩歌創作的自然延伸,是另一類詩歌。這些作品的材料有些是來自於大街上的廢品,我就用這些沒有生命、價值的東西創造生命和價值。」旅居巴黎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昨天在民生美術館「詩歌來到美術館」活動上朗誦的第一首詩就是這首短詩《七日》,這位已經83歲的詩人用阿拉伯語朗誦,為「詩歌來到美術館」活動帶來了迄今最多的觀眾。從昨天起開幕的阿多尼斯個人畫展《白晝的頭顱 黑夜的肩膀》將一直展到8月14日。
  • 阿多尼斯:中國「是光的迸發」(書寫新中國故事)
    他的原名叫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伯爾,1948年開始以希臘神話人物「阿多尼斯」作為筆名發表作品。阿拉伯著名學者愛德華·薩義德評價阿多尼斯是「當今最勇敢無畏、最引人矚目的阿拉伯詩人」。至今,阿多尼斯已出版近30部詩集,曾獲布魯塞爾國際詩歌獎、德國歌德獎等多項國際大獎。
  • 阿多尼斯,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你了解嗎?|詩推薦
    本詩選自阿多尼斯詩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阿多尼斯,這位阿拉伯詩人,被認為是「當今最大膽也最引人注目的詩人」。他曾獲得諸多獎項,包括布魯塞爾文學獎、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學獎、馬其頓金冠詩歌獎、阿聯蘇爾坦·阿維斯詩歌獎、法國的讓·馬裡奧外國文學獎和馬克斯·雅各布外國圖書獎、義大利的諾尼諾詩歌獎和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國際大獎。這位詩人也可以說是獲得西方獎項最多的東方人,其詩作倍受人推崇,也多次被預測即將收穫諾貝爾文學獎。
  • 共讀|《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阿多尼斯詩選
    ;黎巴嫩現居地:法國巴黎簡介:阿多尼斯出生於敘利亞一座被群山阻隔的破敗村莊,家中貧困無法上學,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閱讀與背誦詩歌。1944年,阿多尼斯在敘利亞總統訪問鄰鎮時背誦了一首詩歌,後來在總統的資助下得以進入城中的法語高中學習。1954年,於大馬士革大學哲學專業畢業,並開始以「阿多尼斯」(春季植物之神,古希臘神話中令愛神阿芙羅狄忒神魂顛倒的美男子)為筆名發表詩作。曾因參與政治活動入獄一年。作為阿拉伯詩歌現代化最積極的倡導者,他創辦了阿拉伯現代詩歌史上最具有革命意義的雜誌《詩歌》。他的詩作被認為背離了阿拉伯詩歌傳統。
  • 阿多尼斯:從孤獨中脫身,該去往何處?
    但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一位當代阿拉伯世界最傑出的詩人、思想家:阿多尼斯。第一次認識他是在讀大學的時候,在圖書館看到一本詩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看到書名就被深深吸引,想看看孤獨的花園裡究竟能開出什麼花。以下是阿多尼斯關於定義的詩句,感受一下敘利亞詩人的魅力。
  • 關於阿多尼斯花園的故事
    阿多尼斯和阿芙洛狄忒阿多尼斯(Adonis)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美少年,被「愛和美女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即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所愛。阿多尼斯在狩獵中被野豬咬死,由於阿佛洛狄忒的愛感動了冥王哈得斯(Hades),哈得斯允許阿多尼斯一年中有6個月可以回到光明的大地與愛人相聚。每年春季,雅典的婦女都集會慶祝阿多尼斯節,屆時在屋頂上豎起阿多尼斯的雕像,周圍環以土缽,缽中種植髮了芽的萵苣、茴香、大麥、小麥等。他在地獄的火焰中度過冬天,又在春日重生。
  • 多次訪華後創作首部中國題材長詩,阿多尼斯用罕見方式書寫中國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的詩,是阿多尼斯的《芬芳》。芬芳阿多尼斯桂花樹,我要向你表白:你崇高而珍貴,普通又特殊,但又混雜於眾樹之間:這恰恰是你的可貴!這一首《芬芳》,選自譯林出版社去年11月出版的阿多尼斯長詩《桂花》。《桂花》是阿多尼斯多次訪華後創作的首部中國題材長詩,作品由50 首相對獨立的詩篇構成。一位世界級大詩人,以整首長詩的篇幅和發自肺腑的激情來書寫中國,這在中外文學交流史上極為罕見。這確實不是一部我們慣常理解的浮光掠影的採風之作。
  • 刺客信條奧德賽DLC2阿多尼斯攻略方法
    《刺客信條奧德賽》亞特蘭蒂斯之命運DLC和本體一樣,也有可攻略的NPC,阿多尼斯。在民間傳說中,他是一個翩翩美少年,連冥後都為之傾倒。那麼怎麼攻略阿多尼斯呢?下面小編就帶來《刺客信條奧德賽》亞特蘭蒂斯之命運DLC阿多尼斯攻略方法及結局,感興趣的可以來看看。
  • 《吉狄馬加的詩歌與世界》首發搶眼
    四川出版亮相北京圖書訂貨會 《吉狄馬加的詩歌與世界》首發搶眼   1月11日,2018年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首日,由新華文軒旗下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吉狄馬加的詩歌與世界》,在北京國際展覽館1號館的四川出版展廳舉行了新書發布會。
  • 阿拉伯之夜:美食與詩歌,走進一千零一夜的世界
    阿拉伯之夜美食與詩歌,走進一千零一夜的世界直播時間8月27日晚19:30-21:30主理人:劉震雲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是諾貝爾文學獎多年的熱門人選,他在中國也有廣泛的讀者。精通阿拉伯文學的薛慶國教授,在當天的直播中將為讀者進一步講解阿多尼斯的詩歌。著名繪本作家熊亮曾參與主編《奇蹟之城·杜拜簡史》,他將和讀者分享「你不知道的杜拜」。阿聯科幻小說作家易卜拉欣·馬爾祖基,也將出現在這一環節。常年從事文博知識傳播的「朋朋哥哥」張鵬,將和讀者分享他對埃及文化的了解。
  • 我拍到的羅浮宮名畫184_《阿多尼斯之死》
    《阿多尼斯之死》(Death of Adonis),尺寸:H. 1.55 m. ; L.: 1,99 m。1794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從旁提耶夫公爵家族收藏沒收充公。阿多尼斯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中的植物神,最早可能源自於黎巴嫩地區的閃族人。阿多尼斯還是令希臘女神鍾愛的美男子。
  • 紅星書評|《李白的意義》在於逼近了李白的精神內核
    應該說,《李白的意義》之前,他出版的《李詩猜讀》《和大唐詩人對酒當歌》,就是在為《李白的意義》這一研究重點作準備。周末將至,讀什麼好書?紅星書評為你推薦這本《李白的意義》。歷時10年,64萬字,從不同的方面深度挖掘了影響李白成長的諸多因素,從不同的角度集中闡釋了李白的人文精神貢獻、家國情懷、愛國精神,凸顯了「是偉大的夢想成就了偉大的李白」這一主旨,強化了作為著名歷史文化名人李白存在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趙斌的研究體現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於李白文化的弘揚、李白精神的光大,其意義不言而喻。
  • 或阿多尼斯、阿特伍德、閻連科?
    正如「聽不見/夏夜裡萬隻蟲鳴/冬夜/失明般盡情地看雪落下/一輩子的六波羅蜜全然是盜竊行為」(《據實以告》),失明既可以看,波羅蜜自然可以與盜竊相提並論,這種悖論及其魅力,是無法用西方詩學去理解的,關鍵仍在於心。 從心而發,《招魂》裡的短詩都是直取性命、一刀見血的。
  • 偶像夢幻祭乙狩阿多尼斯介紹 偶像情報一覽
    在偶像夢幻祭中,遊戲可是有非常多的帥氣的男孩子,那麼今天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偶像夢幻祭中的帥氣部長阿多尼斯,一起來跟18183小編看看吧! 首先來給各位轉校生們簡單介紹一下阿多尼斯的基本信息吧。
  • 為世人與世界帶來LOVE&PEACE 《偶像夢幻祭2》混血青年乙狩阿多尼斯
    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年乙狩阿多尼斯首次公開的個人檔案吧!乙狩阿多尼斯有著健康陽光的小麥膚色,一雙琥珀金色的眼瞳透露出濃濃的異域風情,紫色的髮絲也為他增添了幾分溫柔的意味。乙狩阿多尼斯是從中東來到日本、充滿異國風情的混血青年,難怪他的身上如此有異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