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人才濟濟的社會,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站穩腳跟,甚至在各方面獲得成功,不靠一時的運氣,更不是靠一張嘴巴,就可以輕易做到的。
李嘉誠的辦公室裡面,懸掛著一個書法作品,「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這24個字,深刻又極具內涵,他也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必定經歷過兩次人生的幻滅和重生,第一次是跳出所謂的「公平陷阱」,第二次是經歷過成功時的全盛,也經歷過失意時的落魄。
在這兩次的幻滅以及重生的過程中,我們才會對人性洞察的更深刻。只有這樣,我們會明白,要珍惜眼前的美好,對於人性,也會更寬容。
而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這是一個動心忍性的過程,是一個修煉心志的過程,是一個磨練自己的過程。
什麼才是對一個人最好的歷練呢?,千百年來,老祖宗告訴我們,其實就是不讓情緒欲望左右自己。
這裡的情緒欲望,指的就是勝負心、虛榮心等等,而如果我們足夠細心的話,其實就是發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其實,那些真正的牛人,都是會約束自己的欲望以及情緒左右自己的人。
老子在《道德經》中表示,真正的牛人,都知道「」大智若愚」。他們懂得在危險的時候韜光養晦。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愚人之心不是用來愚弄別人的,而是真正很聰明的人,他不隨便表現,還會虛心向別人請教。
愚人之心真正的含義是,有了真知以後,知道不爭,知道無為。
泰戈爾說過,「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不爭而爭」和「以退為進」都遵循著老子這一句道法自然的規律,當冷靜下來的時候我們才會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當時打仗時期不就是有很多這樣的的例子麼?
用「敵進我退」的戰略躲避其鋒芒,從而找到弱點給予致命一擊。
一般人都喜歡聰明,但是老子告訴我們,要愚笨試試看,你會更省力、更安全、更有效。
為什麼說,每天讀《道德經》的人,人生格局會更高?
5000字,81條,老子就把《道德經》就弄成了除《聖經》外翻譯語種最多、發行量最大的書籍。
它是一種勘破宇宙的大智慧,跳出了人本位的思考!圍繞著「道」在轉,同時老子並沒有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
司馬遷就曾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紀曉嵐也對《道德經》讚不絕口:「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就連魯迅先生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不同的人讀《道德經》,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充分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的哲學性,指導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學習道德經,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曾國藩就是一個受益者。
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
因為道德經全書字字珠璣,因此非常深奧,讀不懂的人,覺得晦澀,讀起來更是一臉懵逼。
但就是因為這種深奧性,很多人都讀不懂,因此對道德經這本書,人們又愛又恨,因此,我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讀一下全注全譯圖解的版本的《道德經》。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書。
不管是買給自己還是孩子,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