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安第斯病毒的「超級傳播者」和人際傳播分析

2020-12-10 科學網

阿根廷安第斯病毒的「超級傳播者」和人際傳播分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2:59:13

美國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Gustavo Palacios聯合阿根廷國家傳染病研究所Valeria P. Martínez團隊研究了阿根廷安第斯病毒的「超級傳播者」和人際傳播。2020年12月2日,該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阿根廷丘布特省發生安第斯病毒(ANDV)漢坦病毒肺症候群的人際傳播,導致34例確診感染和11例死亡。了解ANDV人際傳播的基因組學、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對於設計有效的幹預措施至關重要。

研究組通過患者報告和公共衛生中心獲得了臨床和流行病學信息,對漢坦病毒肺症候群爆發的原因,即ANDV感染採用血清學檢測、接觸追蹤和下一代測序來進行鑑定,並重建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事件。

齧齒動物宿主將ANDV單向引入人群後,3名有症狀的感染者參加了人群密集的社交活動,從而導致傳播。在確診了18例病例之後,公共衛生官員對確診病例進行了隔離,並要求可能的接觸者自我隔離,這些措施很可能會減少進一步的傳播。在實施控制措施之前,中位繁殖數(感染期間由感染者引起的繼發病例數)為2.12,而在實施控制措施後降為0.96。

研究組使用27名患者的標本對此次疫情中涉及的ANDV毒株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發現該毒株(Epuyen/18-19)與引起漢坦病毒肺症候群的ANDV致病毒株(Epilink/96)相似,Epilink/96曾於1996年在阿根廷埃爾博爾森鎮引發首次人傳人。此次暴發中涉及ANDV漢坦病毒肺症候群患者的臨床研究表明,病毒載量高且肝損傷的患者比其他患者更容易傳播感染。疾病的嚴重程度、基因組多樣性、年齡和住院時間與二次傳播沒有明確關聯。

研究結果表明,在患有ANDV漢坦病毒肺症候群的患者中,高病毒滴度加上大規模社交聚會或人與人之間的廣泛接觸,可顯著增加病毒傳播風險。

附:英文原文

Title: 「Super-Spreaders」 and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Andes Virus in Argentina

Author: Valeria P. Martínez, Ph.D.,, Nicholas Di Paola, Sc.D.,, Daniel O. Alonso, B.Sc.,, Unai Pérez-Sautu, Ph.D.,, Carla M. Bellomo, Ph.D.,, Ayelén A. Iglesias, B.Sc.,, Rocio M. Coelho, B.Sc.,, Beatriz López, B.Sc.,, Natalia Periolo, Ph.D.,, Peter A. Larson, Ph.D.,, Elyse R. Nagle, M.Sc.,, Joseph A. Chitty, B.Sc.,, Catherine B. Pratt, M.Sc.,, Jorge Díaz, Ph.D.,, Daniel Cisterna, Ph.D.,, Josefina Campos, B.Sc.,, Heema Sharma, M.Sc.,, Bonnie Dighero-Kemp, B.Sc.,, Emiliano Biondo, M.D.,, Lorena Lewis, B.Sc.,, Constanza Anselmo, B.Sc.,, Camila P. Olivera, B.Sc.,, Fernanda Pontoriero, B.Sc.,, Enzo Lavarra, M.D.,, Jens H. Kuhn, M.D.,, Teresa Strella, M.D.,, Alexis Edelstein, Ph.D.,, Miriam I. Burgos, M.D.,, Mario Kaler, M.D.,, Adolfo Rubinstein, Ph.D.,, Jeffrey R. Kugelman, Ph.D.,, Mariano Sanchez-Lockhart, Ph.D.,, Claudia Perandones, Ph.D.,, and Gustavo Palacios, Ph.D.

Issue&Volume: 2020-12-02

Abstract:

Background

From November 2018 through February 2019,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Andes virus (ANDV)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occurred in Chubut Province, Argentina, and resulted in 34 confirmed infections and 11 deaths. Understanding the genomic,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ANDV is crucial to design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Methods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by means of patient report and from public health centers. Serologic testing, contact-tracing, an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V infection as the cause of this outbreak of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and to reconstruct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events.

Results

After a single introduction of ANDV from a rodent reservoir into the human population, transmission was driven by 3 symptomatic persons who attended crowded social events. After 18 cases were confirmed,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enforced isolation of persons with confirmed cases and self-quarantine of possible contacts; these measures most likely curtailed further spread. The median reproductive number (the number of secondary cases caused by an infected person during the infectious period) was 2.12 before the control measures were enforced and decreased to 0.96 after the measures were implemented. Full genome sequencing of the ANDV strain involved in this outbreak was performed with specimens from 27 patients and showed that the strain that was present (Epuyén/18–19) was similar to the causative strain (Epilink/96) in the first known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caused by ANDV, which occurred in El Bolsón, Argentina, in 1996.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involving patients with ANDV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in this outbreak revealed that patients with a high viral load and liver injury were more likely than other patients to spread infection. Disease severity, genomic diversity, age, and time spent in the hospital had no clear association with secondary transmission.

Conclusions

Among patients with ANDV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igh viral titers in combination with attendance at massive social gatherings or extensive contact among pers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ikelihood of transmission.

DOI: 10.1056/NEJMoa2009040

Sourc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9040

 

相關焦點

  • 病毒潛伏期是否更長?如何看待超級傳播者?專家詳解
    當然,也有少量病人和感染者的潛伏期會超過原來大家都熟知的14天,但這個比例很小。最近,確實有幾例入境人員在經過14天隔離,解除隔離之後又檢測出陽性,並且導致了進一步傳播的少數個案。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也是多樣的,目前還在做進一步分析。
  • 什麼是超級傳播者?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有沒有出現超級傳播者?
    超級傳播者為一流行病學術語,是指一名具有極高傳染性的帶病者,其比正常帶病者更容易傳染他人,而導致疫症大規模爆發。因此,在疾病傳播研究中,超級傳播者往往受到高度關注。實際上超級傳播者沒有很嚴格的定義,根據百度百科搜索以及專家採訪等各類資料顯示,狹義的超級傳播者的是將病毒傳染給十人以上的病人;廣義的定義則是指患者已經感染攜帶傳染性病毒,並具有很強的病毒感染傳播能力,且無明顯已被感染症狀或者前期未被檢測出其已被感染傳染性病毒攜帶者,即已感染傳染性病毒前期沒被發現檢測確診的患者有極強的病毒傳播能力
  • 揭秘:世界第一位「病毒超級傳播者」是誰?
    網友一邊唾棄著他的不負責任,一邊擔心他是不是病毒的「超級傳播者」?所謂超級傳播者:是指具有極強傳染性的帶病者,比其他病人更容易傳染其他人。03年非典期間,一名輾轉兩所醫院的患者,共造成50多名醫務人員,20多名親朋好友感染。
  • 《勝券在握》山下智久發現超級傳播者,和歷史上的傷寒瑪麗
    春節期間,估計得病的人數還會有增加,要防止傳播,防止出現超級傳播者。——鍾南山超級傳播者要從著名的「傷寒瑪麗」說起,瑪麗·梅倫(1869-1938),也被稱為傷寒瑪麗,是愛爾蘭裔的美國人。她是美國第一個被確認與傷寒相關的病原體無症狀攜帶者。
  • 英國已經出現超級傳播者,什麼是超級傳播者?來聽聽瑪麗的故事
    在今年二月份中國新冠疫情嚴重時,許多專家就曾表示要謹防超級傳播者的出現,因為這一角色能夠在人群中將病毒一傳十甚至是十個以上。幸運的是,我國及時採取措施對新冠疫情進行防控,才使得中國幾乎沒有出現超級傳播者。
  • 為何鍾南山最擔心疫情出現「超級傳播者」?
    這類「超級傳播者」大多是老人和長期病患,他們的免疫力低下,更易成為感染者和傳播者。一旦傳染病毒演變到出現「超級傳播者」,疫情將更難以控制。1月21日,鍾南山在廣東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再次提到「超級傳播者」。他認為,產生「超級傳播者」,並引發第三波(第一波是動物傳人,第二波是人傳人)的傳播,是他目前最為擔心的問題。
  • 隱性攜帶者和超級傳播者有時只有一牆之隔
    圖:每日電訊報諾丁漢大學分子病毒學教授喬納森·鮑爾(Jonathan Ball)提出,一個人的行為,出行方式和與他人的接觸水平都可能導致超級傳播事件。例如:沃爾什的跨國商人行業或經常旅行的人。這些超級傳播者的病毒載量可能高於其他患者,因此更具有傳染性。圖:美國公共電視網據鮑爾所說,「我認為這些人正在產生大量病毒,通常會轉化為大量傳播潛能。但是,為什麼某些人會產生大量病毒?並不確定。」超級傳播者到底有多危險?
  • 鍾南山為什麼說,「關鍵是防止出現超級傳播者」?
    (來源:丁香醫生)病毒來勢洶洶。國新辦發布會介紹:病毒傳染源尚未找到,病毒存在變異的可能,疫情有進一步擴散的風險。面對媒體,鍾南山坦誠布公,表示「肯定有人傳人現象」。同時,他儘可能以專業的角度,把真相告訴公眾。其中,他強調一點:防治的關鍵是防止出現超級傳播者。很多朋友就納悶:到底什麼是「超級傳播者」?
  • 鍾南山為什麼說,「關鍵是防止出現超級傳播者」?-虎嗅網
    當然,目前專家和官方都表示,尚未有「超級傳播者」。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一般病人打個噴嚏可能只有10個病毒,而這些「超級傳播者」打個噴嚏裡面可能有100個病毒。所以,典型的「超級傳播者」符合「80/20法則」:80%的傳播個案,是由大約20%的受感染者所導致的。下面,就以2003年時非典來說明。
  • 微博核心傳播者挖掘與傳播規模預測研究
    微博核心傳播者的挖掘對信息的傳播與演化的深度分析、輿情監控和引導都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也為提供個性化服務以及差異廣告的投遞提供便利。如何挖掘微博核心傳播者,成為我們關注的議題。二、問題的提出與分析挖掘核心傳播者是本報告的核心議題。
  • 超級傳播者,社交裂變模型下的疫情管控
    裂變因子更大的超級傳播者,會得到更狂熱的追逐。在這個節點上,若不加以控制,R0的各個因子:傳播概率極速增大,因感染者大範圍、大規模流動且可能高密度高頻次參與聚集;感染概率不斷增大,受限於不知情或無警惕,防護不足,且病毒可能在傳播中變異;痊癒概率維持低水平,病毒烈性強且為新型
  • 新冠肺炎驚現「超級傳播者」!以一傳五百!再次拉響防疫警鐘
    短短數天後,西非國家加納10日通報一起聚集性感染事件——一名「超級傳播者」感染533人,為非洲防疫再次拉響警報。相信不少小夥伴看了後都非常驚訝!什麼樣的人能一傳五百,這種劇情不一般出現在電影中?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科普一下超級傳播者是什麼?什麼是超級傳播者?
  • 憑一人傳染幾十人上百人,「超級傳播者」有多可怕?
    截止到2月11日,已經確定有11名新冠病毒感染者與這位英國商人(英國第三號患者)有關,其中6名為英國人,其餘5人為法國人和西班牙人,他們都曾經與英國商人在法國的雪場或英國住所附近有接觸。憑「一己之力」感染11人,英國商人也被認為是歐洲的新冠病毒「超級傳播者」。那麼,超級傳播者對傳染病的爆發究竟意味著什麼?
  • 新疆疫情顯示:無症狀感染也可成為超級傳播者
    李林玉還說,經對發現的無症狀感染者樣本病毒進行全基因組分析,排除疏附縣疫情與7月份烏魯木齊疫情病毒的相關性。目前,在已檢出的無症狀感染者中尚未發現有明確的與相關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發熱病人接觸史,或與冷鏈物品、野生動物的接觸史。疫情溯源工作正在進行中。多位醫學界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因為新疆口岸線較長,與多個國家接壤,這次疫情為輸入性的可能性較大。
  • 盤點世界上新冠病毒的「超級傳播者」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一傳多」的情況:韓國「歐巴」打卡多家夜店,間接感染1500人;加納魚類加工廠一工人感染五百多人……今天,就跟著小編的鏡頭來看看新冠肺炎「超級傳播者」的傳播路徑,哪些地方是高危場所!
  • 世界衛生組織稱尚未發現H7N9人際傳播
    【路透社日內瓦4月5日電】世界衛生組織今天表示,沒有跡象表明新型致命禽流感病毒H7N9在中國出現持續性人際傳播的情況,但世衛組織不排除H7N9能夠像H5N1型病毒那樣通過有限的方式進行傳播。  世衛組織表示,重要的是必須檢查與14宗H7N9確診病例有過密切接觸的400人的身體狀況,並弄清動物或環境感染源。
  • 馬爾布蘭研究所:阿根廷發現巴西新冠病毒變種
    Perandones向媒體證實,阿根廷境內已發現了巴西的新冠病毒變種。 據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CONICET)研究人員Mario Lozano表示:「由於病毒的傳播及在全球大量的病例,因此病毒產生變體是非常正常的」;「我們應擔心的是該變種是否改變了其生物學能力,也就是說是否會更具感染性及致死性。」
  • 出現超級傳播者1傳33!大連本輪疫情來源初步判定!
    楊毅 攝 大連疫情基因組與俄羅斯流行毒株高度同源 大連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趙連3日在當地政府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家、省、市疾控中心對此次疫情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及相關環境、貨物樣本病毒,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病毒基因組與此前大連市以往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比對均不同源,排除本地新冠病毒的持續傳播
  • 中國-世衛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報告:在中國,人際傳播主要在家庭發生
    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蝙蝠似乎是該病毒的宿主,但中間宿主尚未查明。在傳播途徑上,新冠肺炎在無防護下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在感染者和被感染者之間發生傳播,空氣傳播和糞-口傳播都不是主要方式。聯合考察組認為,在中國新冠肺炎的人際傳播主要在家庭中發生。
  • 鍾南山:新型肺炎暫無特效藥 擔心出現「毒王」級超級傳播者
    記者提問鍾南山:目前病毒已經人傳人,將採取哪些措施減少傳染?  鍾南山:人傳人在武漢和廣東都得到了證實,  武漢是在醫務人員和病人之間有互相傳染。  首先應是對病人的隔離。從冠狀病毒傳播的規律來看,一般是呼吸道,距離不是很遠,帶有飛沫的,  病毒一般藏在飛沫裡的,讓病人很好地隔離,不要讓他接觸健康人,就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