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醫護人員創意作品層出不窮
手繪山西「最美逆行者」。3月30日,湖北省武漢市第十七中學學生精心繪製了傳神的肖像手繪作品,贈送給山西第十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醫護人員。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有這樣一群和疫情賽跑的人,他們是父母、妻子、丈夫、兒女,同時也是身著白衣戰袍的「天使」,築起戰「疫」的防線。他們在用心呵護著每一位患者的同時,也用日記、手繪、微視頻等形式記錄一線生活、科普防疫知識、傳遞戰疫正能量。
記錄戰疫前沿的點滴感動
集結號吹響,逆行者前行。2月2日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119名醫護人員奔赴武漢,49歲的弓清梅是醫療隊隊長,一段Vlog記錄了她的出徵時刻:8時30分,外出採購生活必備用品;11時,山西省人民醫院18名支援湖北醫護人員進行出徵動員;13時05分,到達太原武宿國際機場,集結隊伍、託運行李、合影留念、接受採訪;14時40分,鏗鏘宣誓:勇於擔當,不負重託,以生命守護生命,堅決完成任務!……網友@瞭望齋留言評論:「備戰、告別、誓言,看到這些動人時刻,體會到『白衣天使』也只是普通人,感受到她們堅毅逆行傳遞出來的力量和戰疫必勝的信心。」
山西省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韓蕾在戰疫日記中寫下了自己在湖北的26個第一次:第一次作為戰士參加全國戰疫;第一次被病人偷拍,心裡卻被幸福填得滿滿的;第一次在武漢和同事過生日,收到了最多祝福;第一次拍勵志抖音,點擊量破十萬。方艙,留下了太多讓人回味、讓人振奮、讓人感動的瞬間。太原市婦幼保健院3名支援湖北醫護人員拿起手中畫筆,分別記錄了各自在方艙奮戰的點滴。這些作品上傳到網絡平臺後,獲得眾多網友的關注和點讚:「溫馨的畫面,感人的文字,看到了你們樂觀積極的精神,加油!」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要面對的挑戰太多、未知太多」「想要把今天的搶救心得記錄下來」「早晨我站在病房門口,看見一輪紅日從遠處升起,真美」……太多瞬間和感動值得被記錄,不少一線醫護人員在工作之餘用日記、手繪等形式記錄戰疫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
來自戰疫一線的溫馨提醒
在記錄一線工作生活的同時,醫護人員也通過創意作品對「戰友」、家人、網友進行「溫馨提醒」,科普防疫知識。
2月初,山西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們錄製視頻,在微信朋友圈以及短視頻平臺發布了給「增援友軍」的「指南」:「要帶紙尿褲有利於工作」「不要帶厚衣服,這邊天氣越來越暖和了」「帶點助消化藥、下火藥、感冒藥」「準備創可貼和水膠體敷料防壓痕」……有了來自前方的「溫馨提醒」,後續出徵的醫療隊準備得更為充分。
「我的工作是咽拭子採集,咽拭子的標本是新冠肺炎確診的重要依據……」3月26日,山西省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劉華琴公開了自己拍下的抗疫視頻日記。視頻中,劉華琴介紹,在武漢的47天裡,她和其小組成員完成近1700例咽拭子採集工作,希望能藉此機會讓更多人了解醫護人員的工作,醫患之間能夠互相理解。網友@烈火青春留言稱:「為了保證標本採集準確率,減輕患者的痛苦,醫護人員在自己身體上進行實操。醫者的期盼我們收到了,醫護人員為患者付出真心,我們也應該多站在醫者的角度考慮,讓醫患關係更進一步。」
此次疫情中,一位插著氧氣管,穿著病號服,操著湖北口音普通話介紹自己病情的「網紅醫生」被大家熟知,他就是衝在一線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餘昌平,他在會診患者過程中被感染,通過短視頻平臺分享自己的患病經歷和康復過程,視頻點讚量達988萬。餘昌平說,希望可以借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科普,讓大家有更多的了解。
疫情暴發以來,各方都積極發布權威信息,科普防疫知識,醫護人員也是傳遞防疫知識的「生力軍」。記者發現,不少一線醫護人員通過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發布圖文視頻,在戰疫最前沿有效傳遞資訊和防控知識,獲得了大量關注。網友@木子長弓在微博留言:「來自『大白』的科普知識,有讓人信服的力量。」
傳遞同心戰疫的正能量
連日來,山西支援湖北醫療隊陸續平安凱旋。山西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喬莉莉離開潛江返晉時寫下了離別之情:「時短情長,紙短語長。依依惜別言難盡,綿綿心意語不休。期待再有相見日,來日重逢君安好!」同時,她還拍攝Vlog記錄回家路、回憶57天的抗疫生活。喬莉莉表示,在一線工作時她常常寫詩,寫文章,還自己創作歌曲,雖然也有害怕、消沉,但正能量才是這些作品的主旋律,在她曾經寫過的文章中,護目鏡裡的霧氣和水珠,成為了「可愛的小東西」。「我們是春天的花兒,自己開放,也予人芬芳。」喬莉莉說。
「若我歸來,請不要為我張燈結彩。不開英雄會,不搞頒獎臺,我只做了一個醫護人員該做的事。所有的付出,是直面生命的責任,救死扶傷是唯一的品牌。」山西日報、山西雲媒體聯合推出了音頻欄目《山西話》,疫情期間共製作18期相關作品,在3月26日推出的作品中,山西省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護理團隊隊長張穎惠通過朗誦的形式表達心聲。網友@流年在山西日報客戶端留言評論:「一線醫護人員的決心傳遞給了我們,增強了人們心中戰疫必勝的決心。」
心理學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豔認為,詩詞、歌曲、短視頻等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將抽象的焦慮的情緒變得直觀具體,用積極、美好的詞句表達心中的期盼,不斷進行心理暗示,強化正能量,排解負能量,從而舒緩內心壓力,實現自我心態的轉變,同時也能激起網友的共鳴與感動,激發受眾抗疫的信心和決心。
文化評論自媒體人劉佩欣表示,一次疫情也是一章歷史,需要被真實記錄。一線工作人員記錄的一個個平凡動人的抗疫故事,描繪的一幕幕真實而細膩的情景,傳遞的力量與思考,都是抗疫史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記者 劉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