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那麼多心理學,不能解決自身心理問題,在於一開始方向就錯了

2020-12-18 了凡心療愈

如果換一個認知角度來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心理問題,把它當成是喚醒我們而不是懲罰我們的人生功課,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走進自己內心的黑洞,去解救一直被束縛在那些無意識黑暗當中的靈魂,靈魂得到解脫才是自由,心靈自由與擺脫身體是毫不相干的,自由意味著放下頭腦的虛幻。如果你在內在沒法感覺到自由,身體就成了禁錮靈魂的牢籠,無論你逃到哪裡,你都無法自由,自由的意義不在於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任何地方,而是內心的寧靜和不受束縛。因為身體只是來去無常的表象而已,隨著思維過度參與,身體會被束縛,但意識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會衰老會消亡,但意識不會。

如果你的靈魂正在感覺到痛苦,讓意識徑直地從正面穿過去,而不是逃避它。抗拒它,掩蓋它。我們之前究竟犯了多少愚蠢的錯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時此刻,我有意識面對它那一剎那,我就不再把它扛在身上,這一刻我們都是自由之身!當我們在情感上受到挫折,當我們婚姻出現破裂,當我們創業遇到失敗,當我們的財產遇到損失的時候,這種痛苦會逐漸在內心滋長。我們可能會在頭腦的牽制下,認為這是上天對自己的懲罰,又或者將所有的責任歸咎於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段遭遇,由此悔恨交加痛不欲生,你的靈魂因此飽受煎熬,時光像是靜止在痛苦那一刻,變得無限的漫長,你想到了發洩想到復仇想到了瘋狂。

在這種無意識狀態下做出任何的決定或者舉止都是不明智的,會讓你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無意識會扭曲你的視覺。給你製造錯覺,這會體現在各種各樣的神經症當中,比如在社交恐懼症當中,別人不經意的一皺眉頭或者不經意的一個眼神,甚至不經意的一聲咳嗽,都會被扭曲為不懷好意或者是另有所指,在強迫症當中,頭腦給你一種不安全的錯覺,頭腦試圖通過一些刻板的儀式化的動作來解決這種不安全感,理智告訴你這樣說不對的,但你卻不可遏制地付諸行動,比如反覆洗手,反覆關門,這種扭曲就會體現在頭腦當中的天人交戰上,很多人說道理我都懂,正因為你太懂這些道理了,才導致問題盤根錯節,相互交織在一起營造全然的無意識,問題由此變得更加難以解決。當你越是清晰地知道頭腦的思維,你就越會情緒波動,就越會產生心理上的衝突,就越會讓痛苦綿延無期!所以很多心境障礙患者學會了那麼多心理學知識卻沒有用,在於從一開始方向就錯了

意識療法提倡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沉下心來放棄頭腦的掙扎與抵抗,找一個你感到舒服的姿勢閉上眼睛,靜靜地坐在那裡,讓意識全部集中在讓你痛苦的點上,讓痛苦瀰漫在你每一個細胞中,想像你就是痛苦的化身,想像自己的肉體已經死掉,痛苦在某一個時刻會達到頂點,任何事物是在抵達頂點的時候就會回歸,在這之後你會體驗到一種非常神聖的寧靜感。運用冥想來保持內心的寧靜也是一樣。所有的雜念最終都會沉澱下來,你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內心。你的內心總有一處寧靜的聖地,你可以隨時退避並在那裡成為你自己,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裡的靜坐能夠使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可避免的變化和動蕩時,體驗到內心的寧靜。經過反覆練習以後,哪怕下一次的痛苦再次來襲,你都可以與之同行,本質上痛苦就是意識的不在。

當然順其自然只是前提為所當為才是關鍵,為所當為的目的,就是慢慢的通過意識的回歸而抵達覺知。我們每個人都會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難以忍受,對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痛苦卻洞如觀火,能清醒地看到事情真相和本質。覺知就是超越自身的局限,以第三人的角度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像是發生在別人身上。如果一味的順其自然。就會慢慢地演變為精神勝利法,就會慢慢地演變為逃避機制。問題並不因為你的逃避而自行解決,痛苦也並不會因為你頭腦的自我安慰而減輕,恰恰相反,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加強你對頭腦思維的認同感。

沒有責任心歸根究底就是逃避痛苦使然,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不將不適當的期待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要將不必要的重擔攬到自己身上,那樣你就不可能獲得自由,只會相互束縛和自我束縛。所有的不自由痛苦的體驗都是因為我們頭腦著眼於或者執著於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我們之所以認為它存在,是因為我們的想法與信念,困在限制性的信念裡面出不來。由此而生出評判心理,你會變得分外挑剔跟情緒化,你就很難與這個現實世界相處愉悅,你就會持續痛苦的輪迴。

這就好比我們在看電視,我們調到一個頻道裡面正在播放讓人痛苦的劇情,如果我們通過頭腦的思維深度參與其間,相信裡面的情節並將之內化,那就塑造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同時我認為這都是發生在現實當中的事情,而你就會刻意忽略了其他頻道的節目。處在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下的人們,就像活在自己頭腦編造的劇情裡面扮演著頭腦賦予的角色。我們稱之為夢想的東西,在這個時候成為連連噩夢。

相關焦點

  • 考研:心理學考研的3大方向,及心理學專業學碩與專碩的具體差別
    而今年心理學專業報錄比也是非常之高。比如華南師大專碩報錄比高達40:1,學碩高達30:1。因此專家預測,心理學專業的學碩,起碼達到380分才有望錄取。那麼,為啥教育學和理學門類下面都有心理學?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心理學的方向中得到的,而這個專業的考研方向是什麼?就業方向又是什麼?
  • 清華、北師大心理學博士用一套漫畫,搞定小學生大部分的心理問題
    本來脾氣還好,結果從學校回來脾氣就特別大,還一點都不能說他!課堂上一發言就緊張,生人面前根本不敢說話,一說就掉鏈子!總之,這個階段的孩子,說不得,猜不透,性格成謎!我看過一個教育理論,0歲、6歲、12歲,是重要的培養分水嶺。
  • 心理基礎學之心理學發展簡史
    一、科學心理學的建立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說過:「心理學有一個長的過去,但只有一個短的歷史」。這句話正確地概括了心理學發展歷史的事實。自古以來,人們對心理現象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各有其理論觀點。
  • 心理學上是如何解決兒童抑鬱問題的?催眠療法也是心理諮詢嗎?
    根據調查,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問題,家庭方面帶來的壓力是他們以現有的智力和心理尚不足以面對和承擔的,尤其是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的兒童。而面對這種兒童青少年無法應付的問題時,很容易形成心理方面的障礙,久而久之形成心理疾病,這裡面典型一個病症就是抑鬱症。越來越多的兒童患上抑鬱,催眠是否能幫助其解決問題呢?
  • 曼玲集團鄧公斷:危機轉化的關鍵不在於公關,而是在於解決自身問題
    ……似乎明星們也治理不了餐飲業的食安問題。之所以我們能列舉那麼多明星餐廳的新聞,其實是他們都屬於餐飲業的知名品牌。而一般人記不住的大量小品牌或街邊餐廳,食品衛生問題都不夠媒體對他們予以關注報導的。那麼衛生問題該如何解決?有個開遍全中國25個省份,高達1000多家門店的品牌——曼玲粥,自2012年開創以來從未發生過重大食安問題。記者以顧客身份來到某家曼玲粥用餐,並諮詢了門店店長。這才知道曼玲創始人鄧公斷特地諮詢過衛生專家,制定了五大舉措為食安保駕護航。
  •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讓生活更快樂恬淡|學點心理學,自助助人
    心理學有三項使命:一是研究消極心理,治療精神疾病;二是讓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實有意義;三是鑑別和培養人才。說起心理學,很多人的反應是普通人根本不需要,心理有嚴重問題,才需要去看專業心理醫生;心理學太高大上了,普通人根本學不會。
  • 愈見幸福:打破傳統觀念束縛 讓心理學成為大眾解決實際問題的首選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說過:「心理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的歷史。」這句話正確地概括了心理學發展的歷史事實,求助於心理學家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這類事情出現在大約一百年前。也就是說,心理學用到人的生活實踐中,只有一百年歷史。
  • 面對欺凌「被道歉」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一位媽媽接受了欺凌方的道歉,卻給孩子帶來莫大心理傷害,讓孩子變得敏感、暴躁。心理學專家認為,是否接受道歉,家長應尊重受欺凌孩子的意見,學校也要根據欺凌事實、情節和危害後果,並結合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置。濟南市長清區樂天小學校長張慶躍表示,除了道歉,對欺凌者進行科學、適度的「懲戒」也是可以的。
  • 為什麼離婚的人那麼多?是不良結婚心理在作怪,彌補的方法不難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此專欄以心理學為主體,附加方式和技巧,幫助朋友們認知自我,認知人性,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不再被痛苦的人生折磨,不再被迷茫纏繞,能夠開啟自己的潛力和能力,尋覓到屬於自己的精彩
  • 想學心理學,這本入門書籍錯過就太可惜了
    他是心理醫學的先驅者和帶路人,發展出精神分析至今已近140 多年,在這麼多年裡,精神分析走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下坡路,直到2000年後,才開始漸漸穩住腳步,並積極運用到臨床中去。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心理問題的存在,並開始重視、了解,自己及身邊人的心理問題。
  • 學點心理學:智力測量帶來的倫理問題
    導讀心理測驗的主要目的是對人進行準確的測量,其中測量者的判斷錯誤越少越好。通過採用更為客觀的測驗方法來代替老師、僱主和其他測量者的主觀判斷,這一目的可以實現。這些客觀測量都進行了仔細地建構,並接受嚴格的評價。
  • 致遠塾日本考試乾貨:心理學最全解析在此!
    另外,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比如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社會學等。因為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的生理狀態以及生存環境密不可分。實際上,心理學上有一款很常用的模型叫做生物-心理-社會模型,不僅可以用來解釋一些心理問題,也可以解釋眾多的心理現象形成。
  • 是父母錯還是孩子錯?如何處理家庭關係,日本心理學家支招
    當今時代,家庭關係存在著諸多問題。是父母錯還是孩子錯?僅憑這樣簡單的是非判斷,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家庭關係。近日,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家庭的牽絆》由上海三聯書店引進出版。該書以心理學方面紮實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為我們深層剖析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多子女養育與隔代養育等種種困擾著現代家庭的課題,引領我們尋找走出困境的方向,探索家庭關係重建的可能性。作者河合隼雄,192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1952年畢業於京都大學理學院,1965年獲得榮格派精神分析師資格。曾任京都大學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
  • 不讀心也不催眠,心理學究竟學什麼?
    而恰巧有一門科學便因此而生——心理學。 心理學起源於希臘,就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隨著科學文明的發展,人們對心理學有了更準確的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從靈魂變為心靈,細化出了很多學科分支。心理學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他人相處,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跟自己相處,可以說是影響我們一生的學科。很多留學生都會選擇在心理學方向進行深造,那心理學究竟學什麼呢?
  • 學心理學有什麼用?
    學了心理學有什麼用?最簡單粗暴的從就業和實用性出發來說說有什麼用。一、教育工作者,不光是小學,中學,大學的老師還包括教育機構。現在的學校教育機構等都需要設立心理諮詢師,突然需要的崗位人才,但是心理學人才一直都是有缺口的,面對國家的政策要求更是擴大了缺口,這時候學習心理學的人自然可以迅速加入就業大軍。二、考研方向選擇心理學,做專業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的收費大家都知道。有個段子不是說「覺得自己有心理疾病想去諮詢,看到價格表心理疾病竟然自愈了。」
  • 為什麼我勸你一定要學學數字心理學
    用數字心理學了解自己吧,還不算晚!【問題一】姜豔豔:數字心理學的起源是什麼?淳鈊:我們周圍圍繞著各種各樣的數字,其中人的出生年月日對自身而言又是最重要的一組數字。不僅如此,他甚至創造了一套關於數字學的系統,也就是數字心理學。【問題二】姜豔豔:學習數字心理學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淳鈊:第一,活得明白。
  • 「安全感」可以解釋所有的心理問題嗎
    既然大家那麼喜歡用「安全感」來解釋情緒和行為,那麼我們就徹底聊一聊心理學中的「安全感」。1、至少要先知道安全感的來源吧。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可能很多人已經了解,安全感來源於早年和父母親的互動關係中,安全感建立的好與不好取決於父母的撫養方式。為什麼早年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需要從寶寶一出生說起。
  • 魏坤琳:心理學為什麼有意思?
    從咿呀學語、不諳世事,到青春期的時候的衝動與理想化的思考,再到成年的時候開始變得穩定和老年時候開始看淡一切,這是一個心理發展的完整過程。我們能不能通過一些心理變量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功?智力固然重要,但心理學中很多非智力因素更重要,包括社交能力、自控能力等等。
  • 備考心理學博士的這些日子
    之前,當我尋找自媒體和某種專業的結合點時,目光就投向了心理學,一則自己很感興趣,二則社會人士很有需求,並且很多問題也確實亟待解決。 於是,開始學習,粗略了解,知道心理諮詢從業需要1、國家二三級諮詢師證證;2、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本科以上學歷;3、社工證等(以下任選其一)。
  • 沒用過「心理諮詢」?心理學:「心理諮詢」能解決你的困擾!
    因此,這裡我給大家科普一下「心理諮詢」可以被用在哪些方面——一、「心理諮詢」可以提供「個體心理類」的服務。眾所周知,通過「心理諮詢服務」改善「人際關係」,在這方面的成功案例極多。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三、「心理諮詢」可以提供「具體應用類」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