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母錯還是孩子錯?如何處理家庭關係,日本心理學家支招

2020-12-15 瀟湘晨報

當今時代,家庭關係存在著諸多問題。是父母錯還是孩子錯?僅憑這樣簡單的是非判斷,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家庭關係。近日,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家庭的牽絆》由上海三聯書店引進出版。該書以心理學方面紮實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為我們深層剖析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多子女養育與隔代養育等種種困擾著現代家庭的課題,引領我們尋找走出困境的方向,探索家庭關係重建的可能性。

作者河合隼雄,192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1952年畢業於京都大學理學院,1965年獲得榮格派精神分析師資格。曾任京都大學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出版《情結》《榮格心理學入門》《影子現象學》等作品,著作甚豐。2007年逝世。

書中,作者河合以心理學方面紮實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為我們深層解讀了家庭中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多子女養育與隔代養育等種種困擾著現代家庭的問題,並為我們提示了走出困境的線索。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了生二胎,不過平衡兩個孩子的關係卻讓很多人棘手。在第八章《兄弟姐妹》中,他強調,當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個性或尋求自立時,對兄弟間不平等待遇的控訴就會變多,這是因為孩子們開始思考「個性」,意識到自己與兄弟姐妹的差異。看似負面的抱怨,實則是孩子成長的跡象。

再比如,對於雙薪家庭的父母來說,家庭和職場無法平衡是繞不開的痛點。在第十二章《未來的家庭》中,他提到:人類好像把自己當成了某種器械,為了使用時間長點,我們儘量不去用。於是,面對家庭、職場和社會,我們常常試圖通過弱化與其中一方的聯結來節省自己的能量,結果卻不盡人意。而他認為,當我們不去逃避生存中不可避免的悖論,並不斷付出努力,就會意外地發覺存在於我們自身的潛力,這時地平面就會展開,新的能量的礦脈也因此出現,即使在職場與家庭間奔波,我們可能也會充滿活力。

《家庭的牽絆——關於家庭關係的思考》一書中,類似以上這樣充滿啟發性的分析和觀點很多,但是,在他的書中,讀者看不到任何一二三條的「包你藥到病除」的解決方法。他反對把家庭問題簡單地歸結於對錯,主張直面問題,當我們把家庭和諧當成目標時,比起虛假的「和諧」,他更鼓勵「對決」。因此,從他的書中,我們得到的絕非是某個答案或方法,而是面對及承擔自己人生的勇氣,答案就在面對和承擔這個痛苦的過程中,只有經歷了痛苦,才有可能跨越人生賦予的課題,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

「人類的幸福和生存方式,並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在於我們能多大程度誠實地思考及面對自己的人生。」河合隼雄說。

河合隼雄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心理分析大師,村上春樹對他曾有過這樣一番點評:「跟河合先生面對面地說說話,頭腦中糾纏在一起的那些讓人很不舒服總想幹點什麼又不知該幹什麼的感覺,不可思議地就被溫和地化解開了。……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

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也曾表示:「如果說,村上春樹以物話的形式培植了』心的棲止木』,那麼河合隼雄則從心理學角度培植了』心的棲止木』。二者異曲同工,都在這個心無所棲的時代告訴我們心棲何處。」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請你迷失在我身邊》:日本心理學家對於父母與子女關係的醒思錄
    以往我們在新聞中便看到不少名人,如美國前總統裡根、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都晚年都患有阿爾茲海默症,阿爾茲海默症已經快要成為一種常見老年病,已經越來越多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如何照顧好父母,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和中年人面臨的問題。
  • 弒母案究竟是誰的錯?紐約大學心理學家:夫妻關係應高於親子關係
    是管教方法不得當的母親還是良心缺失的孩子?是家庭的錯位還是學校教育的偏差?抑或是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弒母案讓我們氣憤,但捫心自問,我們氣憤的到底是什麼?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期《心理學簡報》邀請到婚姻與家庭專欄的特邀作者D姑娘,將為讀者分享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家關於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最新研究成果,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分析為什麼在家庭中夫妻關係要高於親子關係,並就此剖析為什麼夫妻關係缺失的家庭容易培養出有暴力傾向的孩子。
  •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河合隼雄,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日本首位榮格心理分析師,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本文選自他的新書《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輔以詳細解說,剖析親子關係,以及養育的本質。Q1: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唱反調?
  • 中國60%家庭「啃老」,日本超100萬「家裡蹲」,到底哪裡出了錯?
    但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啃老」也成為了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甚至連崇尚早獨立的西方國家都無法避免這個問題,像歐洲的「啃老」族佔比就高達40%。「啃老」,似乎越來越有全球化的趨勢。這不禁讓人困惑,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 家庭的核心關係:夫妻、父母與同胞
    然後逐漸擴大到其他原生家庭成員的關係,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等。離我們最近的關係是兄弟姐妹和父母,然後是父母的兄弟姐妹,或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在家庭系統裡,誰離我們越近,其人生狀態及與我們的關係對我們的影響就越大。
  • 青少年自傷問題應如何應對?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生支招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鑫鑫青少年自傷問題幾乎成為老師家長最頭疼的問題,那麼如何應對自傷問題呢?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院房新翠醫生為大家支招。青少年自傷的原因最常見的是學業壓力。青少年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自覺的會將學習成績看得很重。
  • 心理學家:父母在婚姻中的關係,決定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未來配偶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遠遠不止性格塑造上。「我不想變得跟我媽一樣,可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堂姐跟我說這話的時候,我暗自感嘆,卻無計可施。在大伯家裡,堂姐是受父母影響最小的孩子了,堂哥堂妹和大伯兩口子堪稱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婚姻中的處理辦法也是一樣。
  • 推薦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新作《請你迷失在我身旁》
    不知道是不是這種還不想回家的心情讓母親感應到了,不知道母親是不是覺得不能讓女兒這麼辛苦,第二天早上,母親離世了……」日本知名作家,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寫過《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在最新的一本心理學新作《被討厭的勇氣》裡寫到這麼一個關於一個作家的遺憾事。
  • 如何處理團隊關係?
    「進入一個新的團隊,如何處理好關係?是先低調還是先高調呢?」這位學員太看得起我了,這樣的問題遠遠超出我的能力範圍。這個問題無論怎樣回答都可能對,也可能錯,因為對場景的誤判,對個人處理關係的誤判,對團隊環境的誤判,都可能給出誤導性的答案。
  •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因為伺候父母,而拖累自己,不值得
    孝敬父母無可厚非中國人的觀念是「養兒防老」,父母將我們含辛茹苦撫養長大,等他們老了後,我們就要盡到養老的責任,以感謝父母多年來為自己付出和努力,既然這樣,為何在養老問題上還這麼抗拒?很多人成年後,擁有讓人羨慕的事業,也有幸福的家庭,這些和父母的操勞有很大關係,正是父母將孩子的重擔扛在身上,才讓子女生活上無憂無慮。等父母老了後,可能會被疾病折磨,行動不順暢,此時子女就要擔起對他們的照顧才行。
  • 致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單親家庭的陰影?
    不管是細節處理,還是對角色內心轉變的詮釋,梓杉弟弟的表演都很有說服力。觀眾們也紛紛表示梓杉弟弟,「顏好、戲好,未來可期!」在《隱秘的角落》中,榮梓杉飾演表面「品學兼優,人畜無害」,內裡「心思謹慎,陰暗無情」的朱朝陽。父親朱永平出軌,母親周春紅不堪背叛,主動提出了離婚。
  • 《勇敢傳說》:當與父母觀念不同時,我們應該如何與父母磨合關係
    而梅麗達的負氣跑路對於處理家庭與父母關係上顯然也不是明智之舉。當然我們也理解每次被父母嘮叨,講道理還講不通,然後每次都發展成爭吵的時候,每個人都想趕緊從這個家裡逃出去。,大學畢業就被學校留下來做大學教授,可是當她知道當年事情的真相後還是因為氣憤自己母親的行為而辭職從重慶跑到了上海搞起了動漫事業,並一度和家裡關係破裂。
  • 到底是夫妻之間親,還是兄弟姐妹之間親?心理學家的答案引人唏噓
    到底是夫妻親,還是兄弟姐妹之間親?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推薦語:親情和愛情對於我們來說都是異常珍貴的,這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情感,前者是以血緣關係作為紐帶的,後者是生命賦予我們的最美好的情感。當親情和愛情碰撞到一起的時候我們究竟該如何取捨呢?究竟對於我們而言是親情更重要還是愛情更勝一籌呢?
  • 「神獸」宅在家,復工的父母怎麼辦 專家來支招
    &nbsp&nbsp&nbsp&nbsp「神獸」宅在家 復工的父母怎麼辦&nbsp&nbsp&nbsp&nbsp專家支招,讓你學會做智慧父母&nbsp&nbsp&nbsp
  • 抑鬱症患者都仇恨父母?心理學:原生家庭是抑鬱的根源
    家長會為自己抱不平,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最後結果讓孩子恨自己,到底抑鬱症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今天老K和大家聊聊這個。孩子人格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要說父母為何對孩子影響之大,我想大家經常看我的文章,有個詞叫「原生家庭」。
  • 學習和作業到底是父母的事還是孩子的事?看這個故事,你就明白
    為了學習問題、作業問題以死相逼,以切斷關係相迫,在家庭教育中如此普遍。從兩敗俱傷的親子衝突中跳出來看下:學習和作業到底是父母的事還是孩子的事?孩子怎樣才能保有學習內動力?父母又怎麼才能從費力不討好的監工位置上解放自己?下面這位爸爸的「育女心經」頗具啟發性:賀嶺峰是位心理學教授,女兒賀卓爾目前在日本學習動漫,家庭親子關係十分融洽。
  • 心理學家闡明了人類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因果關係
    是火柴引起了森林的火災,還是多年來森林地面上的枯葉引起的火災?就像父母被年幼的孩子沒完沒了的問題糾纏一樣,大多數人在考慮是什麼導致了某些特定事件時,會不時發現自己遵循著無窮無盡的因果鏈。一個事件的形成有很多因素,但我們往往只挑出其中的幾個作為主要的原因。
  • 青島15歲女孩弒母真相曝光,心理學家:原生家庭破滅致心理創傷
    心理學家表示,這些創傷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原生家庭的破滅;二是母親的高要求。01.原生家庭破滅導致孩子的心理創傷母親張某從小要強。據親戚講,她與前夫兩人是當地重點高中的同學。畢業後兩人分別去了濟南和重慶讀大學。
  • 孩子從小就有暴力傾向,父母該如何教育?教育專家李玫瑾為你支招
    孩子從小就有暴力傾向,父母該如何教育?教育專家李玫瑾為你支招有的孩子從小就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問題,不僅對待周邊的人是這樣,而且對待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總是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家裡有這樣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去教育呢?
  • 《熱鍋上的家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一起不斷成長的修行
    這時候,父母滿滿的無奈,甚至有歇斯底裡的吶喊,如何成為孩子的好爸媽。長大了,遠離故土,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卻不再想吃糖,因為糖的指標在一步步襲擊著自己的身體。這時候,父母漸漸變老,我們終於有了獨立吃糖而不受幹涉的自由。同時,我們也擁有了為人父母的責任,開始教育著我們的孩子不能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