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家庭關係存在著諸多問題。是父母錯還是孩子錯?僅憑這樣簡單的是非判斷,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家庭關係。近日,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家庭的牽絆》由上海三聯書店引進出版。該書以心理學方面紮實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為我們深層剖析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多子女養育與隔代養育等種種困擾著現代家庭的課題,引領我們尋找走出困境的方向,探索家庭關係重建的可能性。
作者河合隼雄,192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1952年畢業於京都大學理學院,1965年獲得榮格派精神分析師資格。曾任京都大學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出版《情結》《榮格心理學入門》《影子現象學》等作品,著作甚豐。2007年逝世。
書中,作者河合以心理學方面紮實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為我們深層解讀了家庭中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多子女養育與隔代養育等種種困擾著現代家庭的問題,並為我們提示了走出困境的線索。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了生二胎,不過平衡兩個孩子的關係卻讓很多人棘手。在第八章《兄弟姐妹》中,他強調,當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個性或尋求自立時,對兄弟間不平等待遇的控訴就會變多,這是因為孩子們開始思考「個性」,意識到自己與兄弟姐妹的差異。看似負面的抱怨,實則是孩子成長的跡象。
再比如,對於雙薪家庭的父母來說,家庭和職場無法平衡是繞不開的痛點。在第十二章《未來的家庭》中,他提到:人類好像把自己當成了某種器械,為了使用時間長點,我們儘量不去用。於是,面對家庭、職場和社會,我們常常試圖通過弱化與其中一方的聯結來節省自己的能量,結果卻不盡人意。而他認為,當我們不去逃避生存中不可避免的悖論,並不斷付出努力,就會意外地發覺存在於我們自身的潛力,這時地平面就會展開,新的能量的礦脈也因此出現,即使在職場與家庭間奔波,我們可能也會充滿活力。
《家庭的牽絆——關於家庭關係的思考》一書中,類似以上這樣充滿啟發性的分析和觀點很多,但是,在他的書中,讀者看不到任何一二三條的「包你藥到病除」的解決方法。他反對把家庭問題簡單地歸結於對錯,主張直面問題,當我們把家庭和諧當成目標時,比起虛假的「和諧」,他更鼓勵「對決」。因此,從他的書中,我們得到的絕非是某個答案或方法,而是面對及承擔自己人生的勇氣,答案就在面對和承擔這個痛苦的過程中,只有經歷了痛苦,才有可能跨越人生賦予的課題,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
「人類的幸福和生存方式,並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在於我們能多大程度誠實地思考及面對自己的人生。」河合隼雄說。
河合隼雄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心理分析大師,村上春樹對他曾有過這樣一番點評:「跟河合先生面對面地說說話,頭腦中糾纏在一起的那些讓人很不舒服總想幹點什麼又不知該幹什麼的感覺,不可思議地就被溫和地化解開了。……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
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也曾表示:「如果說,村上春樹以物話的形式培植了』心的棲止木』,那麼河合隼雄則從心理學角度培植了』心的棲止木』。二者異曲同工,都在這個心無所棲的時代告訴我們心棲何處。」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