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傳說》:當與父母觀念不同時,我們應該如何與父母磨合關係

2020-12-22 滿天星空屋

導語

我們都知道做動畫最有錢的公司是迪士尼,也知道做動畫最有內涵和深度的是皮克斯,然後在2006年迪士尼從賈伯斯手上收購了皮克斯,有人覺得是迪士尼爸爸有錢,其實不是的。

是迪士尼在當時做動畫一直沒有突破進入疲軟期,才執意要將皮克斯買下來,用了74億美元從賈伯斯手上買來皮克斯,可以說用的是自己的賣身錢,而當時的賈伯斯也靠自己個人百分之7的股份成為迪士尼最大的股東。

從以前的合作賣動畫關係到後來的東家關係,皮克斯可以說為迪士尼創作了非常多經典的動畫,《玩具總動員》系列,《超人總動員》系列,《尋夢環遊記》等等,而今天筆者要講的這部動畫電影《勇敢傳說》是皮克斯工作室做的唯一一部講述公主的電影。

這位頭髮造型和自己性格一樣躁動的公主梅麗達,也是迪士尼收入自己「公主軍團」裡的唯一一個非自己創作的公主,並在2013年打敗迪士尼的《無敵破壞王》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雖然迪士尼在《無敵破壞王2》裡為自家小公主雲妮報仇吐槽了梅麗達的蘇格蘭口音沒人聽的懂,但是迪士尼依然認可這位公主帶給大家的關於反叛命運和抗擊父母包辦婚姻的勇氣。

《勇敢傳說》裡的梅麗達雖然是一位公主,但從小喜愛騎馬射箭,即使自己的媽媽天天在她的耳邊教導她公主應該有的禮儀和儀態,她也沒能真心聽下去,後來在一次母親安排的嫁公主相親大會上,為了擺脫父母的包辦婚姻追尋自己的自由,梅麗達在逃出去後用巫師給她的蛋糕讓母親變成了一隻熊,後來在與熊的相處中,梅麗達和自己的母親都明白了對於彼此的意義,縫合了彼此關係的裂縫。

「言傳身教」並不是好的教育方案,負氣跑路也不是成熟和理性的解決方案

動畫裡為大家最為印象深刻的一定是女主角梅麗達那狂放不羈的性格特點和那一頭紅色還爆炸的髮型。而對於筆者來說,印象最深的則是梅麗達的母親從小對梅麗達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公主的教育。

公主不應該把武器放在桌子上,公主吃東西不能吃那麼多,公主應該博覽群書且對歷史了如指掌,公主面對別人時應該注意儀容儀表和動作神態,公主應該要為了政治聯誼與優秀的王子結婚。

動畫裡用了很多細節去表達母親對於梅麗達的約束和管教,看的時候是不是讓我們覺得很眼熟,我們從小也被這樣教育過不是嗎?女孩子要文靜,不要總是像男孩子一樣整天打鬧。你要好好學習不能總想著玩。喜歡這些東西根本沒有用,你應該學一些對將來有幫助的東西。

動畫裡的梅麗達不禁發出了靈魂拷問:難道我必須要活成像母親你這樣的生活嗎?

很多家長都以過來人的身份對自己的孩子「言傳身教」,以自己為榜樣,總覺得如果孩子能像自己一樣也不失為一種優秀。這其實更像是以自己為原型在「3D建模」。

然而你的孩子卻不一定真的就像你,人家有人家自己的個性,社會發展飛速,對於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總是在變化著,某些事情上即使我們曾經做的很好,但是也不能就拿出來為子女做「榜樣」,時過境遷,父母的言傳身教並不能真的就幫助到孩子解決問題,有時候甚至會變成一種捆綁的枷鎖和固定的框架。

而梅麗達的負氣跑路對於處理家庭與父母關係上顯然也不是明智之舉。

當然我們也理解每次被父母嘮叨,講道理還講不通,然後每次都發展成爭吵的時候,每個人都想趕緊從這個家裡逃出去。但是即使能逃出這個房子,卻逃不掉的父母關係,問題依然在那裡,沒有解決問題而選擇無意義的逃避,是一種不成熟也不理智的表現。

筆者親戚家有個姐姐,從小學習很好,但是非常熱愛二次元漫畫,但是在那個年代,喜歡漫畫是典型的「不務正業不好好學習」的表現,那個姐姐高中畢業後靠著自己的天賦自學了美術並將自己的大學志願填到了美術學院,然而她的媽媽知道後各種託關係送人情的偷偷把她的志願改成了師範,筆者那個姐姐沒能等來美院的錄取通知書卻等來了師範學院的,只得去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雖然學習依然很好,大學畢業就被學校留下來做大學教授,可是當她知道當年事情的真相後還是因為氣憤自己母親的行為而辭職從重慶跑到了上海搞起了動漫事業,並一度和家裡關係破裂。

這個例子很明顯的說明了父母與子女都用了錯誤的方式,一方是父母以自己那個年代的常規理解在不和孩子有所交流的情況下就私自為子女做了決定,一方是孩子在知道事情真相後負氣的離開,為自己與父母關係造成了極大的裂縫。

我們應該如何與父母磨合關係,時間+換位思考

《勇敢傳說》裡梅麗達在與變成熊的母親相處中才慢慢的體會到了母親的愛,以及自己其實並不討厭母親的事實,更在面臨其他三國的公爵挑釁時講出了一直以來自己母親教育她的那些話並化解了幹戈。

這說明作為子女,孩子們並不是不懂家長們的良苦用心,甚至家長們一直嘮叨的那些話,聽的多了也基本已經能背下來了。

但是很多道理,不是不懂,是你不懂我。

在處理子女與父母矛盾這件事情上,從來不是父母的一通訓斥或者一場感人的談話就能完全化解的,這是一個磨合的過程,是需要你來我往的多次交流去表達自身立場的,簡單來說這得需要時間,慢慢的去調節和磨合。

但是僅僅只有時間也是不夠的,換位思考才是磨合父母關係的基礎,畢竟像辯論賽一樣,總是向對方闡述自己的觀點,對方就算聽了可能也在找反駁你的方法,爭吵和不一樣的觀念依然還是存在的,只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問題,才可能會去理解對方,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子女的新的觀念想法。

如果沒有換位思考只有長時間的無畏爭論,某些事情或許還能爭出個結論,但是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上,大家都是出於愛,大家都覺得自己最有道理,那根本不會爭論出什麼結果,而事實上誰贏了誰輸了對彼此都沒有任何的好處。

所以對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上,不僅僅需要時間的磨合,更需要以對方為立場的換位思考。

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家庭關係,勇敢的邁出這一步

很多資深影迷或許會覺得《勇敢傳說》是皮克斯的翻車之作,他們的理由大多是「如果這是迪士尼自己做的或者夢工廠做的電影,我們或許可以打5星,但是皮克斯做出來的動畫,只是這樣俗套的故事和內核,最多3星半。」

其實筆者我是不贊成的,的確這部動畫和皮克斯以往的那些探討的各種人與人之間關係與平衡的動畫相比,它似乎向著迪士尼喜歡宣揚的女權靠攏,梅麗達與其他公主完全不一樣的性格,提倡婚姻自由,這些的確也不失為梅麗達的品格和反叛精神,但是追根究底,這依然是一部探討家庭關係的動畫,這依然是皮克斯善於講的故事。

梅麗達的勇敢在於如何處理與母親的關係時,她退一步去換位思考理解母親的愛與用心,這所謂的退一步則更像是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

結語

我們在與父母因為觀念不同而無休止的爭吵時,是不是也應該去換一種方式溝通與理解,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要總是看到自己被否定了多少,畢竟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本就不容易,他們那麼強橫的對我們的選擇多加幹預也無非是基於他們對我們的愛,只是這份愛太過偏激。

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換位思考,與他們更多的溝通與交流,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證明自己的價值,我相信每一位父母在看到子女過的好的時候,都會欣然接受和理解的。

相關焦點

  • 《勇敢傳說》勇氣是習慣,是父母與孩子直面親情命運博弈的紐帶
    勇敢傳說》是一部古裝動畫、是以中世紀蘇格蘭為舞臺的電影。在沒有看它之前,我以為這是一部王子救公主而發生的勇敢的話題。《勇敢傳說》是2012年一部迪士尼·皮克斯出品的動畫電影。明線:作為公主的命運該如何改變;暗線:作為女兒的命運又該將如何改變;不但講述了一對母女關係為線的電影;更是一部女主為了對現有婚姻制度的不滿而發生對命運的逆行,勇敢為了自己的幸福而追求的作品。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時至中年,如何與父母建立新的親子關係?
    「照護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可是,岸見一郎選擇了勇敢、快樂地面對。他將這些經歷,都寫進了書裡,言辭懇切地告訴讀者,如何用愛、巧思和智慧,去「享受」照護患病或逐漸老去的父母。其實,作為80後這一代,恰好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中艱」階段。
  • 淺析《海底總動員》:當缺陷的孩子自卑,父母更應該比孩子勇敢
    《海底總動員》第一部的主旨是如何用勇氣與愛戰勝內心的恐懼的尋親主題,讓我們懂得了一生中有一些事情的確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去努力的道理;而第二部則是把愛與勇氣的尋親主題升華到了"與自己的缺陷握手言歡"的成長命題上。而對於本片的主題,導演稱:"影片主要教育孩子要接受自己的缺陷和獨特的一面。
  •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這幾句話,很現實
    父母應該樹立正確的物質和金錢觀念,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想要的東西應該自己去爭取,父母給的不是理所應當。現在的孩子可以說是衣來張口,飯來伸手。父母生怕孩子磕著,在外面受委屈。電視劇《虎媽貓爸》裡,患有「公主病」的茜茜,就是父母太過於溺愛。在有一個情節中,虎媽趙薇去奶奶家接茜茜,茜茜認為自己是公主,躲在公主帳篷裡就是不出來。
  • 父母對我們不好時 應該怎麼辦?修己以安人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心裡有對父母的怨恨,這些怨恨來自各種各樣的原因,阻礙著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那麼傳統文化中又是如何處理這些難題呢?我們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在春秋時期,有個人,叫閔損,閔損字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
  • 兒子說「媽媽我喜歡粉色Hello Kitty」時,父母的回答至關重要
    兒子在小時候喜歡「小女孩的玩具」,或者以後喜歡穿裙子這種更具有「女孩表徵」的事物時,是兒子在表達自己的內心性別。我們要反思在性別教育上是否太過片面,「穿裙子就是女孩子」這種教育觀念是孩子建立性別認知的一種阻礙。當孩子表達自己性別取向時,我們身為父母要尊重孩子內心性別的表達。
  • 家庭的核心關係:夫妻、父母與同胞
    基本關係家庭中的基本關係有夫妻關係、父母關係、同胞關係、親子關係和子親關係五種,而父母關係和子親關係通常是被忽視的關係。父母關係雖然是和夫妻關係同屬一個兩人系統,但是其功能是不同的。夫妻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繁衍後代,而父母系統的重要功能是養育後代。
  • 岸見一郎:與父母相處有條件時需要離開就離開
    而在當前中國養老產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加之中國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居家養老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養老形式。如何既盡了孝道,也能做好自己的事,已成為越來越多中年人最大的困惑。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非常溫情的話——「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句話很暖心,但真正做到卻很不容易。
  • 兒時我讓父母受罪;父母老了讓我受罪,都是應該的
    老公說,老表今天也不上班,好久沒有聚聚了,等吃飯時,叫上他一起喝一杯。忙忙碌碌就到了午飯時間,三個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氣氛很融洽。老表跟我們夫妻倆是同一個工廠不同部門的普通職工,每天都能見面,他也經常到我們家串串門,蹭蹭飯,關係很好。
  • 如何與父母相處?當我們自己老時該如何應對?聽聽岸見一郎如何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總有一天他們會慢慢衰老,意識模糊,我們如何與他們溝通和相處?如何改善他們的關係?如何照料他們?如何理解他們的言行並且適當地應對?當我們老了,有一天也會和父母一樣,迷失在時間的長河裡,如何度過老年的難關?
  • 家庭教育:父母如何控制情緒
    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我們每一個父母的責任。某種意義上講,情緒是一種能量,有負面情緒也有正面情緒,負面情緒讓人感覺難受,正面情緒讓人感覺愉悅。在給別人相處過程中,我們最好保持一種正面情緒,這樣就會有積極正面的人際關係。
  • 二寶家庭的快樂與煩惱—-如何讓父母的愛更均衡?
    但家有二寶,更多的卻是另外一種場景:遊戲時兩人像是在拆家;發生矛盾時大寶哭,小的鬧,父母氣得直跺腳。隨著二胎政策放開,有兩個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多,二胎家庭的教育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並引起社會的關注。因為他們擔心,一旦有了弟弟、妹妹,父母對自己的愛就會減少,媽媽爸爸就不會全心得愛自己了,甚至忽視自己。兩個孩子的家庭,確實更考驗父母的教育水平,而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兩個孩子的態度都決定這個家庭的幸福指數。那麼家有二寶,我們該如何去平衡大寶二寶之間的關係,如何讓兩個孩子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均衡的愛呢?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阿德勒學習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本書從照護者的角度出發,運用我多年研究的阿德勒心理學原理,探討如何減輕照護工作的負擔、如何與我們要守護的父母構建良好的關係。阿德勒並未著書立說談及如何守護父母,此書是我在親身照護父親的過程中運用阿德勒心理學思維實踐得出的結論。讀懂阿德勒心理學思維的原則、原理,能讓我們釐清各種問題的頭緒,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
  • 當孩子被欺負時,不要再說沒關係了,父母要教會孩子這樣做
    其實這樣的安慰真的一點作用都沒有,可能在我們大人看來這就是一件不足以掛齒的小事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件事情並不是沒有關係,自己想要的不過是自己父母的公平對待,而不是一味的去偏袒別的小朋友。如果父母經常這樣去教育孩子,經常用沒關係三個字去安慰孩子,那麼會讓孩子以後都不知道如何去保護自己,只會自己在心裡默默地安慰自己說沒關係。家長嘴裡所說的沒關係就是在忽視孩子的祈求,這樣長時間下來,會讓孩子產生一些不好的性格。
  • 莊子大智慧:記住這3句話,父母、領導、朋友之間關係處理很簡單
    但很多時候我們跟別人相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作為叛逆期的孩子,總會跟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向東,他卻跑到西邊。父母說這個東西不能吃,對身體有害,可他偏偏當著你的面吃上一大盤。當然,除了跟父母的關係,跟領導、朋友相處起來我們也經常會遇到很多的麻煩。其實有時候想一想,「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溘然而已」。
  • 如何與父母溝通,這種方式你試過了嗎?
    前段時間,看過一部微電影《三十》,是關於事業、夢想、生活的故事,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著不同的理解。 影片男主人公晨晨是一名美妝博主,在北京執著於自己的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業,但當這一切跟父親的想法相悖時,他選擇了跟父親回家,面對父親的不解和誤解,兒子感到傷心和委屈,卻又不知如何與父親溝通,影片最後,父子倆帶著情緒來了一場平等的交談,化解了父子之間的矛盾。
  • 父母應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
    我想起《奇葩說》有一道這樣的辯題:「父母應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正反雙方都是論據充分,各有道理,一番精彩絕倫的辯論之後,反方獲得了多數人的投票——父母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其實,我特別認同羅振宇老師說的話,只有我們大人才會討論真假,孩子根本不在乎。
  •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寶媽提問: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建議可以先找到原因,再決定如何教育。
  • 當孩子對別人說:「這是我的玩具」時,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兩三歲的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基本上是不分「你我他」的,說明在這方面是完全沒有意識的,當他逐漸意識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這種行為就會慢慢改善,但是在這期間,父母的引導也非常重要。積極引導,正確教養當孩子搶別人玩具時,父母不要訓斥他,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1.
  • 黃奕拒絕女兒攀比式購物:有了攀比心理,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隨後認真的告訴女兒:買東西是自己需要才買,不要跟別人的比,別人的東西是別人的,跟你沒有關係。你今天是自己賺錢了?還是自己努力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攀比心理。 小孩在幼年時期,還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對於金錢沒有多少概念,父母要積極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